中国古代史上结束纷乱后的大一统朝代,为什么感觉王朝维持的时间比较短呢?

四海共享太平


水浒传说得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古代是皇权统治,皇帝本人的素质将决定在他统治下的黎民百姓生活得如何。如遇明君,则安居乐业,如遇昏君,暴君,则民不聊生,碰见好战的,则生灵涂炭。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中国有,放眼世界历史,各国都有这种现象。

核心就是太过于集权,所有大权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里。没有制约。

所以在近代史中,西方率先搞了君主立宪制,实际上就是防止上文所述那种所以大权在一人手里。

罗马当年搞议会,搞三权分立。也是为了避免这种皇帝高度集权的问题。

中国从古到今,自秦始皇统一后,就是大一统思想。其中,秦始皇干了几件很了不起的事,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修官道联通各地……这就打下了大一统思想的坚实基础。

说句玩笑话,就算后期各种造反,都是以所有,全部为目的,没看几个就是为了单纯复国而举兵的。所以慕容复光复燕国注定不可能。他要么推翻大宋代替大宋,要么完蛋。想只光复一个燕国绝无可能。

思想决定了眼界,秦始皇无论如何,都对大一统做出了杰出贡献。


善良之子86


我是子夜羌笛,我来分析、回答这个问题。

秦、晋、隋、元这四个大一统王朝灭亡的原因其实是不太相同的。总的来说,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类。

其一,即民间所谓的“苛政”。秦朝和晋朝的灭亡就是属于这种原因。秦朝不仅统一了疆域,还统一了文字、法度和度量衡。对于其它被秦国灭掉的东方六国来说,不仅意味着国破城灭,还意味着自己文化和原有生活方式的弱势甚至消失。朝廷在秦初大兴土木搞基建,同时派遣大量军队北征匈奴、南讨百越,使得百姓背负了很大的税负和征丁压力。旧六国贵族心中的怨恨和百姓不堪重负的压力导致了反秦烈火的爆发。而隋朝也是在建国初期即大兴土木修建大运河等基础设置,同时派遣大军数次征讨高句丽。对于一个新生的统一王朝,百姓历经多年战乱,心中所想就是休养生息好好过日子。如果统治者心太切,想做的事情太多,必然就会违背天下人心导致大的动乱。

秦朝疆域图


隋朝疆域图


其二,统治阶级自身的混乱和内耗。西晋灭亡即属于这种情况。公元265年西晋建国,公元280年灭吴,终结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九十多年的混乱局面。然而,司马氏皇族很快就陷入了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腐败政治。晋武帝司马炎死后,智力不正常的司马衷继位,国家的混乱由此可见一斑。更要命的是,在司马衷在位期间爆发了司马氏皇族之间的“八王之乱”,国家的实力受到了极大损耗。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趁机作乱攻灭了西晋。中国北方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五胡乱华”时代就此到来。

西晋疆域图


其三,统治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就是因为其自身文明局限导致灭亡。兴起于马背上的蒙古人可以说是“只识弯弓射大雕”。武力征服固然快速,但如果没有先进的治国理念和执行,一切不稳定因素就可能随时激变为武装起义。元朝灭亡南宋以后随即把国民分为了四等人,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总人口中占绝对多数的汉族百姓大多都被分到了最低一等的南人中。南人不仅政治地位低下,设置在刑法上也受到相当严重的歧视。杀死一个南人只需要赔付一头毛驴的价格即可草草了事。本来就是属于汉族知识分子口中“披发左衽”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国家律法上又如此露骨地歧视多数汉族百姓,国家的根基自然是一直处在相当不稳定的状态下。一旦出现元末那种经济大环境恶化、赋税严重的情况,民间武装起义的浪潮就再难以阻止了。

元朝疆域图


子夜羌笛


历史上乱世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有以下几个:

战国之后的秦朝,三国之后的两晋,南北朝之后的隋朝,南宋之后的元朝。

那就说说这三个朝代:

秦朝前身即是战国七雄之一,几百年的列国纷争,百姓早已没有国家一统的概念,心中念的是自己原来的赵国、楚国、魏国等,所以秦的统一全靠武力,没有群众基础,加上秦朝暴政,短命是必然的。

再看两晋,两晋是接替曹魏完成的统一。曹魏靠挟天子以令诸侯起家,在百姓心中就是窃取了汉朝的江山。而后,被司马家窃取,司马家本是士族出身,士族的本性就是奢靡之极,贪图享受,毫不顾忌民生。两晋是最看中门第的朝代,普通人完全没有出头机会,因而富者越来越富,百姓越来越苦,最终又重回乱世。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统一的局面,隋文帝当政说不上清明,但是还是有所作为,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儿子不争气,好大喜功,在没有强大国力的支撑下,征讨高丽,修运河,劳民伤财,致使群雄并起。

元朝铁骑东征西讨,灭金、西夏、南宋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奈何其征战过程中,毫不体恤百姓,烧杀抢掠。虽完成了统一的局面,但是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游牧民族的习性和中原辉煌灿烂文化相差太远,又不愿学习,甚至打压,最后走向灭亡是必然。





甲良生日记


中国古代结束分裂后的大一统朝代,往往时间较短,像结束战国纷争的秦朝存在14年,结束三国的西晋从灭吴统一开始到灭亡37年,结束南北朝的隋朝存在38年。

这些王朝虽然实现了统一,但却都是昙花一现,多仅维持两代,就匆匆谢幕。大致原因:


首先,虽然形势上国家实现了统一,但是内部各方势力仍然存在,短时间无法真正融合成为一体,只是在统一王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被迫形成的松散体,一旦上面压力减弱,旧有势力纷纷乘乱而起。直到在之后的大乱中,经过一系列起义、战乱,原有的旧势力才会被彻底摧毁,新的王朝才会巩固。



其次,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国策。用贾谊《过秦论》的一句话,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不去巩固国本,而是浪费国力,消耗民力。像秦朝北征匈奴,南讨南越,修阿房宫,长城,骊山陵墓,导致民不聊生。隋炀帝三伐高丽,修大运河,营建东都等等,统一时期的思维,好大喜功的惯性直接导致了王朝的短命。西晋统一后,清淡误国,八王之乱,奢侈之风充斥在统治贵族之中,对内迁游牧民族缺乏足够重视,最终导致灭亡。



最后,就是秦、西晋、隋三朝的二代君主们的不堪。秦二世继位后除了残害兄弟,残杀大臣,大兴工程,没干过一件正事。西晋更直接选了个白痴当皇帝,还加了又丑又狠的皇后乱政。隋炀帝到是有才,但本人好大喜功,数项百年工程硬是几年就干完了,虽然有的泽被后世,但却揠苗助长,透支了隋朝的国力。



至于元朝将近百年,其实也算不得短命的大一统王朝。元朝灭亡更多是忽必烈死后,上层争权夺利,纷乱不止,民族不平等政策无法让各民族有效融合,还有元末的天灾,最终导致灭亡。


一壶清茗品春秋


题主所谓的结束纷乱,指的是结束山河破碎、政治不行的乱世吧。

中国历史上这种局面出现过几次,影响最大的要数东周末年的战国时期、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和东晋末年的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后紧跟着的五代十国时期。那么符合题主说的“感觉结束纷乱的王朝维持时间比较短”的朝代,要数战国后的秦朝和南北朝后的隋朝,元朝国祚近百年,其实也不算短了。

秦朝和隋朝作为结束乱世、开创制度的朝代,为何会二世而亡呢?这叫要从两朝开创者和继任者说起了。


始皇嬴政,作为千古一帝,对于中华文明自然是作出了万世不朽的功勋。他扫六合,坐拥天下之后,销锋镝,聚天下兵器熔铸十二座金人,人民没了武器,也就无法抵抗,认为自此便可高枕无忧。纷乱厘清,本应轻徭薄赋,给人民休养生息,但是秦始皇并没有让人民喘息。

大局初定,秦始皇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庞大巍峨的阿房宫,为抵御北疆匈奴,又修筑长城,同时修建驰道等。此外,秦国时期以法制治国,延伸到秦朝变为苛政,浩大工程修建是需要人民自己带工具粮食去干活的,可谓苦不堪言,这里人民之苦可参考《过秦论》《阿房宫赋》和孟姜女等故事。

焚书坑儒、强迁富户等政策也是不得人心。始皇死后,继位者秦二世胡亥实施残暴的统治,又有“指鹿为马”的赵高助纣为虐,我们不难理解为何陈胜吴广会揭竿而起,为何秦朝可以开创新世界,却无法千秋万代了。


隋朝开创者杨坚经北朝周禅让而建立隋朝,后平定南朝陈而完成大一统,是为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对内减轻赋税,给人民生养,对外多以招抚,减少军事冲突,开创了“开皇之治”,乱世创伤慢慢弥合了。

不幸的是,杨坚死后,他的继任者隋炀帝杨广,拿着老爹积攒的家产开始挥霍。对内,他先后修隋朝大运河,营建并迁都东都洛阳,滥用民力、穷奢极欲,为了个人的不世功勋,使得千万人民苦不堪言;对外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穷兵黩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横竖都是一个死,人民自然会选择为尊严而死,终于,人民不堪重负之下,隋末各地民变望风而起,隋朝也二世而亡了。


那么三国后的晋朝和五代十国后的宋朝安然无恙呢?晋朝实际上由曹魏禅让,说是结束乱世,但其实有了一定的缓冲,故不在讨论之列。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得天下。他坐了天下之后,杯酒释兵权,巩固了皇权,为政权稳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又是一位勤俭的皇帝,看见前朝后周的镶着珠石宝玉的痰盂,都要愤怒大骂。此外,为避免唐末藩镇割据,宋朝施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尊重文人,保障了帝国的稳定,使得中华文明达到顶峰。

至于元朝,虽然忽必烈有与中原同化的趋势,但实行的人等政策,可谓不得人心之至了,而元朝由于国土面积庞大,行政管理方式粗犷,百年国祚已不算短,可算是奇迹了。这就是为何有些结束纷乱的大一统王朝,却无法延续国祚、短命而亡的原因,皆系于民心尔。


心快哉


历史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是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自身原因。必然性就是大乱之后社会制度崩溃,礼制破坏。对人民的苛政。再加上统治者的腐败,必然导致灭亡。

秦亡于暴政,始皇帝至秦二世,六国余孽复国之心不死,一直虎视眈眈。再加上秦以法治国,对人民太过苛刻,劳役繁重。二世暴虐无道,六国纷纷起立,推翻暴秦。

晋代魏取之,来位不正,再加上门阀势力斗争,内部混乱,统治者的浑庸无能,最后被分裂而亡。

隋朝代北周而立,经隋文帝励精图治,与民休息。渐渐国力恢复,人民生活慢慢变好,可是因为隋炀帝没有处理好门阀与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又好大喜功,耗空国力,最终成就了盛唐。

元朝灭辽灭宋,是一个外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可是统治阶级没有很好的学习汉族文化礼制,没有与民休息,对人民采取殖民统治,最后导致灭亡,这应该向后世满清学习。


V度


你问的这个问题好,这不仅是历时问题,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思考的问题,我们以隋末唐初这段时期展开讨论。

隋朝文帝开朝到炀帝结束总共只有38年历史,而隋朝之前中国大地经历了近400年的战乱,这段历时都是用血泪书写的,每次翻开都心里感觉像在流血;在经历大乱之后百姓思治,隋文帝顺势开创了一个盛世,中国的创伤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恢复着,这些都要归功于隋文帝惠民政策。

但这短暂的盛世被到了隋炀帝后戛然而止,杨广改变了父亲惠民政策,急于建功的他开始了残暴统治;经历短暂和平的中国百姓又一次陷入了火海,安定幸福的生活一下又没了,于是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细算之下,隋朝灭亡速度之快可谓惊人,从李渊晋阳起兵到全国一统,只用了不到二年。

贞观早年,李世民的政策仍是以恢复生产为主,面对突厥的不断入侵,李世民没有盲目展开反击,大唐如受伤猛兽一样在默默地舔舐伤口,直到贞观四年李世民奋起反击一举消灭突厥,被北方少数民族推举为天要汗;这分功绩不可谓不大,从此贞观之治正式上演,大唐王朝开始了200多年的统治。

自李世民之后,唐朝也并非历代都出明君,为何大厦没有像隋朝一样分崩离析呢?其实史书早以给我们答案。还是从李世民说起,自从进入贞观后,李世民不断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欢迎批评时政;大唐奇才马周就有过一段关于以上问题的阐述,他认为历代王朝传祚多少皆由于是否积德累业所决定;

君王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这样就可以为子孙立万世之基,他以周、汉为例,两代王朝之所以传祚久是因为前代君主广施仁政,百姓得到很好的蓄养,因此国家长久,即使出现一两位昏君,百姓因感恩于前代君王也不会反抗他;以周、隋为例,创业之君不树德行,其政策仅够自守,百姓没有得到实在的恩惠,如后代之君政教少衰则各地百姓揭杆而起,推翻其统治。

马周的说法在当时来看确实有开创性见解,从一定程度上督促君王施仁政、广积德、累功业,不断为后世子孙夯实统治基础,以保传祚无疆;我们用他的观点分析秦朝统治,始皇统一天下后没有行仁政而继续行霸权,以牺牲天下百姓为代价巩固其统治,结果到了二世被农民起义推翻;汉武帝穷兵黩武,以牺牲建国60多年来的积累为代价驱逐了匈奴,试想如无前几代君王休生养性的政策汉武帝很可能就是后世的隋炀帝;以此来说马周之见解能回答这个问题。

马周的观点用现在的眼光解读,主要就是民生问题,不断改善民众生活,提高幸福指数,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中国近几年出现几次区域性灾难,中国百姓的表现让世界惊叹,中国百姓对政府的拥护同样彰显了政府积德累业善果。


电视大烩


结束纷乱后的大一统朝代为什么维持时间短,个人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是武力一统,思想并未一统,长期的割据分裂直接催生大量割据一方的雄主和利益集团,虽然大一统朝代强力统一了全国,但和新生王朝的认同感没有形成,大多在想着先朝复国,大一统王朝的灭亡都有先朝后裔的推波助澜,这是结束纷乱后大一统朝代灭亡的现实基础。

二是秦晋隋元等王朝特别是秦隋都开创了许多壮举,为后世繁荣打下良好基础,但王朝统治者的昏庸暴政或超过当时生产力的好大喜功,如秦二世横征暴敛、偏听偏信,晋的八王之乱,隋的修运河、征高丽好大喜功等等,这些是导致灭亡的直接原因。

三是历史惯性,这些朝代时间短是相对的,相对乱时的朝代来说时间算长的了,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来说,他们是在总结前朝的基础上的发展,但由于前朝的不完善导致依照前朝总结出来的统治矫枉过正,需要再总结再发展,这就是惯性,历史发展螺旋上升和历史周期论。

个人浅见,欢迎指评。


胡杨品独


导读:从历史现象上看有几分道理,但是并不存在必然的规律。宋朝结束五代十国混乱局面国祚超过三百年,秦、晋、隋开国都有传承数百年的迹象。他们确实有一定共性规律增加了王朝崩溃负面效应,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帝王的施政有问题才是导致王朝国祚提前终止。下面我们从他们共性规律的负面效应以及这几个王朝的施政缺陷进行详细论述:


我国古代的王朝史在盛衰的客观规律下也存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使这两种的完美诠释。如果说秦、西晋、隋三朝统一是应运而生的话,其与生俱来的负面因素也就融入了新王朝的基因。如果说这些负面因素是外因的话,真正导致王朝崩溃的施政缺陷才是真正的内因。


秦、晋、隋三朝的统一顺天意应民心的同时,分裂的基因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之所以说秦、晋、隋三朝的统一是顺天意应民心,是因为在这之前中原大地都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分裂和互相攻杀的战乱时代。秦朝统一之前七雄并起互相攻杀的战国时代长达250多年;西晋统一之前经历了东汉末年从军阀混战到三国并立长达七八十年的浩劫,人口十不存一;隋朝统一之前更是经历了从五胡十六国到南北朝对峙政权频繁更迭的混乱时期长达270多年。

虽然天下底层的老百姓和帝王都期待一个长久和平时代的到来,但是那些在分裂和相互攻杀中的既得利益者显然不在此列。秦灭六国传承最长的类似楚国都八百年了,六国王族后裔能轻易放弃吗?显然不能,秦末起义开时候六国后裔纷纷复国显然说明了这个道理。

西晋统一后虽然三国后裔没有叛乱的心思,但是架不住司马氏王族自己内讧啊。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都是如何上位的,司马氏宗室会不知道?所以后代才有样学样的为了很多皇权爆发了八王之乱。

隋朝得国太容易,轻易取代北周后取得了天下一统的成就。与隋文帝杨坚曾经在北周同朝为臣的李渊、宇文化及能没有想法?一旦天下动荡,北周国公、上柱国出生的李渊和宇文化及都先后称帝无不是效仿隋文帝杨坚代周自立的过程。所以说秦、隋、晋三朝在完成统一后,其与生俱来的负面因素也就融入了新王朝的基因。



三朝灭亡的根本因素还在于执政失误、人事不修这些内因,所以才黎民图碳、战乱再起

如果说这些负面因素是外因的话,三朝迅速崩溃的内因还是因为王朝自身执政失误的原因。其实历代王朝统一前都有因战乱收益者,只不过没有这三朝统一前这些既得利益者强大和根深蒂固而已。如果秦、隋、晋自身不出问题,那些野心家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所谓苍蝇不叮无缝蛋就是这个道理,三朝都为自己错误的执政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面临户部存银不足赈灾的情况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灾患如此皆因为人事不修”。同样的道理完全可以匹配到三个王朝身上,说白了就是如果三个王朝君主不是自己作死哪里轮到他人取而代之?

祖龙秦始皇大帝英明一世,死后被篡改传位诏书。赵高扶植的秦二世胡亥只知道吃喝玩乐,赵高只懂争权夺利不懂治国之道。这才让大秦帝国每况愈下,让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点燃了起义的烽火。如果秦二世是个英明之主,还会有火烧咸阳的情况发生吗?

西晋武帝司马炎虽然称不上雄主,但是作为开国帝王昏庸到立白痴为太子也是没谁了。这个只会“何不食肉糜”的白痴晋惠帝怎么可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司马氏代曹魏自立本身就是礼崩乐坏的产物,司马炎还想让大权在握的藩王能够辅佐自己的傻儿子延续西晋的江山这不是笑话吗?分封的司马氏藩王要兵有兵、要钱有钱,类似独霸一方的诸侯在礼崩乐坏的司马氏传统下,怎么可能不对那张高高在上的龙椅感兴趣?结果很明显,司马氏宗室内部的八王之乱充当了西晋的掘墓人。

在三朝的二世君主中隋炀帝杨广最不像昏君,其兴建大运河和征伐高句丽都没方向上的问题。但是太着急了呀,这本来是几代帝王能够完成的大工程隋炀帝打算毕其功于一役。显而易见隋炀帝玩脱了线,自己也伴随着强悍的王朝一道沉沦。



小结:

秦、晋、隋三朝在长期分裂后的短暂统一虽然先天就存在着动荡的基因,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王朝自身的执政失误造成的王朝崩殂。所以阅读历史不要夸大王朝灭亡的宿命,自力更生富国强兵才是王朝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理由。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是必然,也是偶然,仔细分析其实都是施政不当引起的问题。

1.秦一统六国,十几年灭亡的原因如下

商鞅变法为秦国灭六国建立了基础,但商鞅的法度是战时体制,统一六国以后并没有及时修订新的律法,正所谓“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活天下",战国打了几百年,百姓需要的修养生息,即仁政,而秦的刑法是严酷的战时刑法,而且始皇帝大修阿房宫,万里长城这种大型工程,民众又苦不堪言,二世皇帝又是个变态的昏君,所以秦二世而亡,但后来的汉王朝吸取了秦的教训,于民修养生息,修改秦法,施仁政,所以存国407年。

2.晋统一三国,存国155年灭亡原因如下

〈一〉我认为从文化上讲,当时的汉文明进入了一个误区,士大夫阶层(精英阶层)善空谈,男子画妆,吸毒(吃五石散),不追求经世治用。

〈二〉晋朝建立之初,就没有做到中央集权制,司马家族掌控军队,而其它贵族门阀掌控了钱财,富可敌国,而且晋朝实施的是分封制,最后七王之乱灭亡了西晋。

〈三〉对北方游牧民族政策出现重大失误,可以看一下江充写的《徒戎策》。晋朝时期土地兼并严重,为了转移国内土地矛盾,纵容汉族百姓抢占匈奴等民族(已经汉化)的土地,导致五胡乱华。

〈四〉晋朝司马家的男人们太能折腾了,互相残杀,杀到最后剩下个弱智尽然当了皇帝。

总之我认为晋朝于中华民族无任何贡献,

3隋朝38年灭亡的原因如下

〈一〉在晋朝时期形成的贵族门阀没有被消灭掉,隋文帝隋殇帝都没意识到门阀是帝国最大的隐患,比如陇西李氏,宇文氏,宋氏。

〈二〉天下初定,需要修生养息,隋殇帝却好大喜功,修建大运河,宫殿,耗尽民力。

〈三〉隋王朝三征高句丽,死伤无数,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4,元朝灭亡的原因就是因猪队友大多了。

元朝之所以短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一个重要问题上摇摆不定,那就是到底是走哪条路线的问题。元朝的创立者忽必烈是个强有力的统治者,所以在他在位期间,元朝的政治形势相对还算稳定。

忽必烈虽然是个蒙古人,但他对汉文化非常推崇,元朝的国号就是取自《易经·乾篇》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不过,忽必烈去世之后,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就在路线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一派坚持以蒙古为基础的政策;另一派则是认为应该延续忽必烈的路线,以中国为基础,采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这两个派系的蒙古统治者从争论不休,发展到了兵戎相见,互相残杀。在忽必烈去世后到元顺帝即位前,短短39年时间里,元朝更换了九位皇帝。中央政局的不稳定直接就导致了元朝总体实力的迅速衰落,后来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军呈现燎原之势爆发,可是元朝的最高层统治阶层还是在忙着内斗。到了十四世纪中叶,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已经变得不堪一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