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村里放映露天电影么?您喜欢看露天电影吗?

乡村新雨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一个90后眼前浮现出了小时候在村里大街上看电影的场景,在我小时候,基本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放电影的来村里,一般都是夏天晚饭过后,一听说自己村里今天晚上有电影,那晚饭都不会好好的吃了,就为了去提前占一个靠前的位置,因为小,随便在地上找个砖头一座,就等电影放映了,什么蚊子,什么热,为了看电影,挨咬什么的都不会有感觉了,有时候大人在身边的时候,看着看着就看着大人睡着了,还得把我抱回家,转眼小二十年了,最后一次村里放电影是我结婚那天,还是晚饭后,第一部是喜剧,而第二部就是我结婚当天的录像了,在村里放映了一遍,我都佩服婚礼公司的,下午三点左右完的事,到晚上就剪辑好了放映了,不过想想也挺开心,结婚的喜悦同村里乡亲们一起分享!!!



小董生活日记a





中原赵哥


说起露天电影,勾起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在上世纪80年代,农村文化生活匮乏,露天电影成了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记得上小学时,每当听说晚上有电影播放,一放学我们几个小孩就跑到村口等放映员带影片回来。放映员也是本村村民,穿戴整齐,是村里人羡慕的职业,我们都管他叫“演员”,他拿影片都是骑一辆自行车,将影片盒子挂在自行车后座,盒子上方写着影片名字。因此我们小孩就相当于农村的小广播,等傍晚村里大喇叭广播之时,在我们的宣传下,全村人基本知道晚上要放什么影片的,远村十里八乡的人们也都纷纷赶来看电影。

到了晚上,我们早早吃了饭,穿上爷爷奶奶的大棉衣,带上小板凳,便奔向放映地,便于抢到最有利的位置。大人们干完家务活带上破棉衣、破皮袄,也三五成群的赶到场地,找合适的位置铺置坐等。没有可坐东西的人们干脆找一块石头、砖头当板凳。没等播放开始,老老少少全家出动,顿时场地人山人海,黑压压一片。有站在墙上看的;小孩骑在爸爸脖子上看的;荧幕侧面斜着看的,应有尽有。

放映场地一般是村里的打蹍场、学校操场等地,空旷平坦,在墙上拉一块影幕布,对面十几米左右放置一台放映机就算配置齐全。在宽荧幕上出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字幕,电影开播正式开始。当时的影片基本都是国产片、武打片之类,如少林寺、狼牙山五壮士、南征北战等。在那个年代每个人的眼中,无论放什么影片,都很精彩,都吸引人。

夜晚23:00左右,在孩子的哭喊声,凳子的磕碰声,被踩到脚的叫骂声,嘻嘻哈哈的议论声中,电影播放完了,意犹未尽的人们说笑着向自家走去,渐渐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那时放电影最怕遇到下雨,记得有次夜里下起小雨,放映员喊问谁家有雨伞,需要给放映机遮雨,父亲即刻回家将雨伞贡献出来,那晚人们就在绵绵细雨中,热情高涨的将影片看完回家了。

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广大农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电脑、互联网、电视机、智能手机、电影院等,人们随时随地可以选择看电视,上网,甚至和朋友、爱人到电影院看电影等。时代的进步使得露天电影几乎已经消失,但它曾经给人们带来了节日般的欢乐和美好时光,使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们终生难忘。





乡村子吟


对露天电影在70年代到90年代初2年 ,在农村十分盛行,最初是县里来两人,赶着毛驴车到各大队放电影,车里拉着磨电机,放映的电影机和厚重的银幕,一般一月能轮流一场,后来公社有两位放映员,一男一女,一个大放映机子,放宽银幕,一个小放映机子,放小银幕。一听说大队有电影,人们都奔走相告,学生们更是急不可待,放学后或去搬板凳占位子,或告诉家长赶快做饭,作业也不做了,有的还把自家亲戚从别的村接回来一块看。大队里的女播音员或大队干部,就早早在大喇叭里通知,听到后大家都兴高采烈,喜出望外,别提多高兴了!80年代初还没有通电,就用脚蹬发电机发电,后来有电了,突然停电,社员们都等到夜里12点是常有的事,往往等到最后也没来电,只好带着失望和遗憾回去了。

碰到刮风下雨,电影机用雨伞罩着,而村民们都兴致极高,都不离开。我们小时候痴迷电影,都跑到十几里路的别的大队去看,还有地质队去看,可以说是翻山越岭,爬沟涉水,也不辞辛苦,很多时候,信息不准,都是扑个空,到那里一问,说根本没有放电影的,虽然有很大遗憾,但还是不后悔。

有时在别的大队放的是看过的或不喜欢看的戏曲片,但仍然坚持看完。现在的年轻人恐怕是理解不了,那一代人及他们的父辈是怎样的对露天电影痴狂,那种兴趣是没有什么能比得了的,那是幸福的,快乐的。人们在喜爱电影的同时,更多的是能聚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接受着道德教育和文化熏陶,其乐融融,享受着天伦之乐和人间至善至纯之美。

请关注三马图文,我最近在头条发表的《小时候的露天电影》,可搜索阅读、交流,共忆过去的好时光。


三马图文


露天电影,我小时候的回忆。

小时候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一起抱着小板凳,去当时的大队部(现在叫村委会)看电影,有说有笑,也是童年最开心的回忆之一了。

我小的时候,我们村黑白电视都没几个,所以村里只要来了放电影的,我们村的大喇叭就会嗷嗷的叫,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村的所有人,赶紧来大队部看电影了。听到吆喝后,家家户户的大人们有背着小孩的,有端着饭盆的,都陆陆续续像逛庙会一样赶去大队部集合,生怕去晚了,没有好位置了,那阵势,别提多热闹了。

记得我们那时候露天电影放映的最多的就抗战系列,像地雷战,地道战等,现在还记得地雷战里面一个日本工兵,排雷时挖到了个便便雷。场面十分搞笑,当时现场是一片欢声笑语。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当时的黑白电视机也首先被彩色电视剧取代,再被现在的电脑,网络电视取代,最后又被我们手里的手机,平板取代。而当时的露天电影,早已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后又被时代所抛弃。


虽然现在我们的观影设备越来越先进,但终归找不到儿时坐在母亲怀里或者父亲尖头看露天电影的那种开心,又充满期待的心情。现在的我们可以已为人父或者为人母,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也已不能经常的陪在父母身边了,可当你们逢年过节回家看望父母时,请放下手中的手机,关掉微信qq等多陪陪渐渐苍老的父母说说话。


罗师弟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人都应该记得农村露天放电影是个很令人高兴的事!那个年代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是非常少的,基本上也就是逢年过节了各个村才会包几场电影或者请个剧团唱一台大戏什么的,那时候放电影是要给钱的。每次有这种演出当然也是老少爷们全出动,早早搬个凳子占个好位置。那个时候看个电影甚至要跑上好几里,还是冰雪无阻的~

最近几年,农村又开始经常露天放电影了,现在是文化下乡活动,每个月每个村要有一场电影的,当然都是免费的。可时代发展的今天,农村的文化娱乐与上世纪那是天壤之别了,每家标配的有电视、大部分还装了宽带、电脑~另外,现在农村大部分都成了空心村,青壮年男女都外出打工了,所以现在在农村就算是免费的放映,去看的人也很少了~

农村如今的青壮年回家过年时,就算是有电影他们也鲜有人去看的。第一他们要打牌娱乐或小赌,其次要扣手机,最无聊了才找朋友吹吹牛,喝喝酒~

因此,未来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还需要加强的!


大众观察台


在外打工闯荡的游子,有多少年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小时候的我们可是看着露天电影长大的。随着VCD,DVD的普及,露天电影消失不见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更习惯于去电影院看电影,而露天电影也渐渐被人们忘记了。

前几天,回老家,在村里意外发现,居然有个叫陈东林的人来我们村里放电影。

我很奇怪,就问他:“村里没有人请你放电影啊?”他说:“我是商丘市新农村数字院线公司的,今年才开始到为百姓免费放电影的放映员,主要负责宋集镇。”

我一听,瞬间明白。去年,我在海盐做项目,海盐的一个镇文化站站长曾向我吹嘘他们乡村露天电影放映队。他们那放映队是两个人,每天晚上一起到村里给老百姓免费放电影。

我问他:“就你一个人啊,不辛苦吗?”他见我这么说,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他说:“咋能不辛苦,每天晚上,只要不下雨,基本下午5点必须出门。6点多到要去放映的村子,收拾收拾器材什么的就到7点,开始播放两部片子,不到晚上11点后不会结束,电影结束,看电影的都回家睡觉了,我还得收拾放映器材,一般不到凌晨基本到不了家。现在天不热还好点,三伏天时,我穿的衣服都是水湿。辛苦是辛苦,看到村里早早搬着凳子过来看电影的老人和孩子,感觉还是值的!”

宋集镇21个行政村,陈东林已跑了好几遍。哪个村子里的人喜欢看戏曲,哪个村子里的人喜欢看战争片,哪个村子里的人爱看故事片,他都如数家珍。现在他和每个村子里的人都很熟,他的面包车只要五点后一进村,就会有孩子喊:“放电影的来了。”大人们听到就会围上来帮他搬器材,收拾桌椅,扯荧幕。放映结束后,也有村民主动帮他收拾器材,这样为他节约不少时间。

电影播放时,他不看荧幕,他喜欢看坐在荧幕下观影的老人和孩子。我问他:“为什么不看电影呢?”

他说:“这些电影都是他精心挑选的,我早看过了。在村里放的时候,我最想知道这些老人和孩子是不是喜欢我放的这个电影。”


民工札记


以前我们小时候的时候经常放,现在很少了。我是一个80后,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只要村子里面组织放电影,那可以说是相当热闹,大人们都从家里拿个小板凳,坐在那一边看一边聊天,冬天的话甚至裹着个大棉袄坐在那。小孩子们都在那你追我赶,疯疯闹闹,很是热闹。现在很少放电影了,因为放了也没几个人看,人都不在家里面。只要到了晚上,村子里面都很热闹,现在一到晚上村子里面静悄悄的,都在自己家里面玩。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化是因为第一物质文化生活的巨大改变。以前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电视,有电视也是那种黑白的电视,收不了几个台,想看一部电影还真的只能等到村里组织统一放电影。现在不一样了,想看电影电视剧只要到手机上电脑上一搜索,立马出来了,非常方便。第二个,以前外出打工的人员比较少,村子里面人比较多,晚上没电视看没事就出来玩聊天。现在迫于生活压力,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剩下的就是老人和小孩,变得非常冷清,依然没有人再出来玩了这就是我自己的一些观点,谢谢。


八家洲新型职业农民



小太阳284298691


放过露天电影,小时候在村里,人们最好享受就是看露天电影。那时放电影的地方是一个叫做“晒谷场”的一个大场院,场院中央长年竖着两根大木杆子。

要放电影的那天下午,村长用大喇叭喊道:“啊,注意啦,同志们,今天晚上有电影啊,同志们,今天晚上有电影啊。”他那洪亮嗓音比韩红还要嘹亮。这嗓音被许多小孩摹仿过。

每到这时,伙伴们的心就痒得受不了啦。特别小的时候,总是妈妈抱着我去看,不带弟弟去,再大了些,妈妈就抱着弟弟,领着我去看。到了晚上,村里没有路灯,一路上全是黑咕隆冬,深一脚浅一脚的,印象中手电筒总是亏电状态,昏黄的小光打在地上就像一颗小鸡蛋黄,四周黑漆漆的,总觉的有些可怕东西突然冒出来,紧张、害怕、兴奋与从妈妈拉着的手传递过来的安全混绞在一起。

到看电影时,既看不懂,也听不懂,只是对幕布上竟然能出现人物和声音感到很好奇,甚至还有些害怕,特别看《三毛从军记》时,里面的三毛还没有枪高,在战壕里都爬不上的模样。既搞笑又滑稽,然而也让我见识到战场的残酷,也萌生了从军保卫祖国的念头。

再大了些,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电影了,但还是有一种紧张感,因为村里的夜晚实在是太黑了,到处是黑灯瞎火的,去的时候,天刚擦黑,一切还朦朦胧胧的,到了那个晒谷场,人声鼎沸,电影一开演,马上安静了,每到一卷带子快看完时,幕布就会出现一些像扔乱草一样的杂乱画面,四下里便响起此起彼伏的尖锐口哨。大大小小的手电筒会打到幕布上乱晃。如果有的电影不喜欢看,那也得坚持看完,因为不敢一个人独自往回走。

看完电影,我就混在一大群回家的大人们中间走着,从此,去谁家玩,我们多是相互讨论电影中精彩的片段,有勇敢,搞笑的,滑稽的,小时候集体看电影的情景,成为永远的美好回忆,那个时代的特写,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