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嫉賢妒能,一面是性情懷廓,哪個才是周瑜“真面目”?

公元210年12月,周瑜辭世,年僅36歲。周瑜出身名門,從小受到家庭薰陶,少年得志,年紀輕輕便掌握東吳統領大權,不得不使人欽佩。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為我們塑造的形象屬實與身份地位不相匹配。想起周瑜,耳邊猶能響起“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這類優美的詩句,這與《三國演義》中的形象地為似乎截然相反。試想一下,如果周瑜心胸狹窄則不存在聯劉抗曹,更沒有東吳三分天下,讓人傳唱的“三國”也就會換了另一種光景,周瑜身後必有蹊蹺。

一面是嫉賢妒能,一面是性情懷廓,哪個才是周瑜“真面目”?

人們對於周瑜的形象塑造大多數來自於《三國演義》,在惟妙惟肖的描寫之下,周瑜說話的語調都比諸葛亮快三拍。曹操大宴銅雀臺中,周瑜更是因為諸葛亮多次識破其計謀導致氣血上湧而亡,心胸狹窄可見一斑。但這真的是周瑜應有的樣子嗎?並不是。實際上的周瑜比諸葛亮小了二十歲,而從地位來講,諸葛亮與周瑜天壤之別,周瑜完全沒有可能因為諸葛亮自尋煩惱。更不可能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憤慨之詞。只能說,周瑜的形象醜化,僅僅是為了凸顯《三國演義》作為著作的主觀性,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才智多謀。

一面是嫉賢妒能,一面是性情懷廓,哪個才是周瑜“真面目”?

以《三國志》的描寫來看,作為兩大陣營的參謀總長,兩人能夠接觸的機會寥寥無幾。而身處豪門的周瑜更不會讓一個剛出茅廬的謀士吸引眼球。《三國志》:“瑜親跨馬掠陣,會流矢中右肋,瘡甚,便還”,意為周瑜勸說孫權進軍四川,周瑜親自上陣身負箭傷,傷口撕裂感染,也許才是巴丘病逝的真相。除了結局的醜化,在形象上週瑜也並非宵小之人。否則周瑜病逝也不會引起文人墨客為其揮筆灑淚。在正史中,周瑜不僅天資聰敏,長相也十分俊美,更具有常人不具備的特點。

一面是嫉賢妒能,一面是性情懷廓,哪個才是周瑜“真面目”?

“性情懷廓,大率得人”。這句評價用在周瑜身上十分恰當。有個成語“飲醇自醉”,說的是在東吳,周瑜剛剛執掌大權,當時還是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在東吳雖有權力,但不具影響力。很多將領並不信服,其中就包括程普。程普是東吳早期老臣之一,對於後起之秀自然有所排擠,但是每次周瑜都十分謙遜,尤其是在對待程普的時候。時間久了之後,周瑜能力彰顯出來,程普也欽佩非常。所以有人問與周瑜接觸時候的感受,程普回答,與周瑜交往,如喝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即“飲醇自醉”。


一面是嫉賢妒能,一面是性情懷廓,哪個才是周瑜“真面目”?

“擇明主,選能臣”,周瑜年少有為,聰慧過人,對於選擇君主方面曾多次做過重要抉擇。孫堅戰死後,袁術曾收養孫策,當袁術看到周瑜的時候便知道此人出眾,以冊封將軍的名銜拉攏。但是周瑜對權力不為所動而是選擇輔佐孫策,此時的周瑜剛剛十五歲。曹操對如此人才也曾動心勸說,蔣幹遊說周瑜,還未說明來意便被周瑜婉拒,無奈的蔣幹只能回到曹操身邊,評價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不論袁術還是曹操,都是當時權勢最強者,兩次婉拒,只為一心追隨孫策。而事實證明,周瑜的選擇是明智的,袁術眼光狹窄,曹操帳下謀士如雲,只有在東吳才能有他大展身手的機會。可見,周瑜在擇明主方面頗有成就。

一面是嫉賢妒能,一面是性情懷廓,哪個才是周瑜“真面目”?

如果周瑜目光狹隘,心胸狹窄便不會有三足鼎立的形成。周瑜拒絕了袁紹的冊封之後,結識了東吳四都督之一的魯肅。魯肅出身豪族,周瑜一眼便看出他能力出眾,在極力勸說之下讓魯肅成功加入東吳陣營。在三國鼎立形勢尚未形成時,周瑜、魯肅力排眾議,直諫孫權,讓孫權放棄了投曹德念頭,而之後的火燒赤壁,魯肅更是最大的功臣。如果周瑜心胸狹窄,便不會將如此有才能之人放在身邊與自己爭鋒。而且也不會有周瑜離世,力推魯肅的一幕。未雨綢繆,慧眼識能臣,這才是真正的周瑜。

一面是嫉賢妒能,一面是性情懷廓,哪個才是周瑜“真面目”?

“膽略過人,建獨斷之名,出眾人之表”。周瑜眼光長遠,對時局分析準確,膽識出眾,而且在進言獻策方面能力排眾議,遇到危難時敢於挺身而出。建安十三年,曹軍勢頭勇猛,風頭正盛,大有一統三國的豪氣。在曹操大軍壓境前,孫權的謀士大多建議主動投靠曹操,周瑜挺身而出力排眾議,曰“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杖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稿草,驅中國士重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不僅僅是在“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曹操的四大劣勢,更是主動請纓,“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可見,周瑜眼光獨到,但是出眾絕非一般。

周瑜的真實面目浮出水面,那麼為什麼著作與正史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兩點。一點是眾人所知的主觀思維。《三國演義》雖是名著但並不是正史,羅貫中的主觀想象穿插其中。諸葛亮在智謀方面“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忠義方面“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羅貫中刻意塑造成完人模樣。而對周瑜的醜化也引起了世人的調侃,“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截然相反的形象實則是有意塑造,無奈。

一面是嫉賢妒能,一面是性情懷廓,哪個才是周瑜“真面目”?

羅貫中的主觀情感對周瑜形象的傳遞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但是影響羅貫中的卻是“正統思想”。在中國古代,“正統論”對於統一思想意義突出。在東晉,為了鞏固統治,將蜀漢宣揚為正統,定周瑜為“小人”。到了宋朝,理學的強盛更將“正統論”昇華,帝蜀寇魏,尊劉貶曹抑孫成了定局。如此情況下,“一代男神”周瑜自然被刻畫成嫉賢妒能能的小人也無可厚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