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和魏延谁更厉害?

陈焕锐


说起魏延最显著的功绩,莫过于任镇北将军时,为蜀汉镇守汉中近十年而未出一点纰漏了,所以魏延这个人确有才能毋容置疑,但人无完人,不可能面面俱到。魏延善守,但善战的记载却并不多见。诸葛亮稳扎稳打,考虑问题面面俱到是对的,他看得清形势。北伐前期算得上势如破竹,可是司马懿接手后呢?蜀汉那点家底,不能不小心谨慎了。诸葛亮死后,如果魏延接权,恐怕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任你奇谋妙计,那是对谋略一般的人用的,对与司马懿这样的老狐狸,魏延根本不是对手。
魏延强于姜维,刘备非常器重魏延、刘备的识人之术超越古今;魏延是降将而且资历太浅并非刘备集团的员老,要不然“五虎大将”里面、魏延不一定会代替谁……姜维比不过魏延,有两个最表面的对比:1、魏延守汉中,据守险要,十余年固若金汤,姜维呢,一上任就弃守险要,收缩防线,结果门户大开丢了汉中,造成灭国 2、魏延可以万人兵力大破郭淮、费曜,姜维在与郭淮的对战中从没捡到什么便宜。

魏延比姜维强,第一,魏延出世早于姜维,况且更是当时刘表帐前名将,三国演义前半部分写刘表帐下名将,只有两人,一个张谽,一个魏延,蔡帽并不是名将,他不过是刘表小老婆的亲哥哥,不得不使蔡帽领兵,论本领,蔡帽仨也顶不过一个魏延。可没办法,魏延本领再大不也是外人吗?再说姜潍他什么年月才出世,怎么能和魏廷比?魏延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人家魏延上阵杀敌的时候他姜维不是还没有知名度吗?出奇兵攻洛阳是孔明不採呐,孔明不敢冒险,如果孔明当时能听魏廷一句话,大汉就一统了。那不是大胜小胜的事了。这样的战略计谋姜维从来没有,冒险偷袭,一举拿下络阳,谋种意义上讲,战争敢于冒险,才有胜利,光依靠稳扎稳打,哪有那么多大胜的机会?没有大胜,怎么能一统江山?至于没让魏延执掌帅印是孔明偏心眼子,如果说魏延没本领的话,那为什么关羽张飞死了才轮着魏延挂先锋印呢?从这一点足以证明,人家魏延年轻时就是个帅才,只不过和刘备没结拜关系比起关张赵来远了点,等这些人死光了不得不使魏延了,本人要是魏延早把他娘的孔明弄死了,叫你他娘的偏心,误我魏廷一生的前程。魏延后期造反那也是被逼的,说真的,只要孔明一死。天下人谁都不在他魏延眼中,孔明死了,我魏延没对手了。姜维凭什么在我魏廷之上。…………?

姜维和国槐打,魏延汉中镇守十几年曹操没突破。 姜维和邓艾打,魏延汉中镇守十几年曹操没突破。 姜维和王平打,魏延汉中镇守十几年曹操没突破。 姜维和张翼打,魏延汉中镇守十几年曹操没突破。 姜维?魏延汉中镇守十几年曹操没突破。 曹操是谁?魏武大帝。曹操手下五子良将出来一个姜维就不敢说战胜。最后姜维的确和张郃打过,张郃已经七十岁而保持不败。魏延可是从年轻张郃打到老。

要论全方面,魏员略高,论带兵还是魏员略高,论官运,魏员是靠实力打出来的,姜维是凭诸葛亮个人好恶提拔的,刘备不死魏员可以一直官运顺通,诸葛亮识人,用人。比不过刘备,刘备前期虽败,输于战朮上,人安排没出错,论诈术,诡道,谋略,用兵刘备自然比不过诸葛亮,诸葛亮用兵经常败在用人不当,失街亭用错人,北伐粮草故障又用错李严,仅凭他对个人好感,最后退兵竟然会托付给杨仪为最高指挥官,杨仪相当于一个秘书长,一个总经理秘书指挥下面各大事业部经理这不出乱子才怪。
魏延是一个军事天才,刘备没有看走眼。诸葛亮是一个小人,一直说魏延有反骨!从跟随刘备起,战功累累,无能军事和政治,魏延都是一把好手!汉中太守那几年!可想而知,刘备十分信任魏延。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当时的魏国有几人能用!司马父子(闲人),邓艾官职不大,还没有排上用场!钟会当时还没有带兵打仗!东吴孙权得荆州心满意促!陆逊怕功高震主,没有参加战争的想法!蜀国这边,魏延,加上诸葛亮,还有很多精兵猛将。活捉魏国夏元帅,(帅印)在手。(邓艾偷渡阴平到江油,请问一共多少人)。魏国虽然是一位巨人,睡着了,被一个人在心口刺一刀,结果会怎样。如果魏延有魏国帅印在手,兵进长安,绝对正确。
魏延明显强于姜维 魏延是活跃于三国中后期 当时中期曹魏名将还是挺多的 魏延的战绩都一直比较耀眼 反观姜维 曹魏后期名将凋零他都打得这么累 碰到邓艾更是几乎没赢过 要是魏延尚在邓艾还真不是他对手 (可参考张郃面对人才凋零的蜀汉也几乎是无敌的存在)魏延之能可抵五虎将,皆因诸葛忌贤而打压,刘备识人知魏延之才。诸葛借魏延救黄忠杀韩玄之事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以此控制魏延,使刘备不敢大胆提携其人。关羽和张飞看不贯诸葛但与刘备有三结义护身,赵云与刘备患难之交,马超投刘带有兵将是资本,黄忠英武年事以高。未独魏延年轻气盛刚正不阿艺高智聪敢作敢当非池中之物,靠自身之能不尿诸葛,为此诸葛看魏延不顺但拿其智勇为自己建功立业,每每出征让魏延为他作先锋总不辱命。

但也有人认为姜维是比魏延强的,或者说二者不好评判:

一个将领的作用不在于武功,你武功再厉害能挡得住千军万马?当然,阵前两军对垒,将领单挑有一定振奋士气的作用,但也仅此而已。战役乃至战争的胜利,依靠的是兵力,士气,战略规划,战术实施,也包括天时地利人和,当然也有运气和偶发性事件,唯独个人武功是最无足轻重的。 魏延可以作为蜀军独挡一面的大将,战争经验也很丰富,应当属于三国中的一流战将。姜维比魏延年轻,在魏国时候也级别低微,后来投降蜀国受到诸葛亮器重,成为后期蜀军统帅(至少是名义上的统帅),他更多考虑的是伐魏战略全局的问题,包括政治的军事的甚至经济的问题。和魏延这种纯粹执行命令行军作战的武将有所不同,不好直接类比。他可以对比的是魏国司马师司马昭兄弟。


历史深度揭秘


魏延与姜维相比,谁更厉害呢?

咱们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武艺高低,领兵水平,政治头脑。


一、先比较两人的武艺。主要依据是《三国演义》中关于两人战绩的记录。

姜维的厮杀战绩:

1. 天水关伏击战遇赵云,战不数合,姜维鸡血翻涌,惊走赵云;


2. 冀城保卫战,与魏延交锋,不数合,魏延诈败;

3. 冀城保卫战,姜维对战张翼,不数合,王平掺和进来,姜维夺路而走;

4. 阳平关之战,姜维遭遇司马师拦阻,三合杀败司马师;

5.董亭之战,姜维趁魏军混乱,突袭徐质,刺倒其战马,部下上前乱刀杀死;

6. 铁笼山之战,羌军突袭,姜维逃跑,郭淮追来,被姜维空手接住箭矢,一箭射中面门;

7. 长城之战,姜维与邓忠交锋三四十合,不分胜负,姜维诈败放冷箭,被邓忠躲开反击,姜维挟枪拔剑,邓忠弃枪逃走;

8. 侯河之战,姜维与邓艾交锋数十回合平手;

9. 沓中之战,姜维三个回合打跑王颀;

10. 沓中之战,姜维再战邓艾十余合,平手;

11. 疆川口之战,姜维一合击败杨欣, 追射三箭不中,再追却栽下马来,杨欣回战,姜维持枪刺倒杨欣的战马;

12.成都宫中,姜维复国大计败露,持剑杀十余名魏将,突发心梗,自刎;

我们发现姜维的一个特点:发挥非常不稳定,玩心跳型。

抽疯的时候,能把赵云打退;萎靡状态下,被邓忠搞得手忙脚乱;危急时候,空手接箭;遇到弱敌,三箭放空,还马失前蹄,差点小阴沟里翻船。

魏延的厮杀战绩:

1. 樊城之战,魏延以少打多对阵文聘,打了有三个多小时,部下折尽后逃走;


2. 雒城之战,魏延突遇泠苞,交战三十合不分胜负,邓贤夹攻,魏延败退;

3. 涪江水坝,魏延突袭泠苞,战不数合生擒之;

4. 葭萌关前,魏延十合击败杨柏;

5. 葭萌关前,魏延对战马岱,不十合,马岱诈败,暗箭射中魏延左臂;

6. 斜谷界口,魏延与庞德交锋,曹军尽出,魏延诈败;

7.魏延一箭射伤曹操,庞德奋力将魏延杀退;

8. 南征之战,魏延对战鄂焕,数合诈败而走,诱入伏击圈,魏延、王平、张翼围殴,生擒鄂焕;

9. 南征之战,一合擒住孟获;

10. 南征之战,魏延与祝融夫人交锋,十数合诈败而走;

11.冀城之战,魏延与姜维交锋,不数合诈败;

12. 街亭之战,魏延与张郃交锋,不数合张郃诈败;

13. 阳平关魏突袭羌军,一合斩杀曹遵;

14. 陈仓道口,魏延突袭,一合斩杀王双;

15.木门道伏击战,魏延与张郃交锋,战不十合,魏延诈败;

16.上方谷伏击战,魏延与司马懿交锋,战不三合,魏延诈败;

17.魏延阳平关阻截蜀军回川,王平来战,两人战不数合,王平诈败。

我们发现,魏延这个人打仗比较狡诈,他是三国时代诈败次数最多的战将,效率高而务实。后期相当一部分的战斗基本上都是在诈败和被诈败。

比较姜维和魏延的武艺高低,魏延应略高于姜维。因为诸葛亮抗衡魏国猛将张郃时,首先考虑的是魏延;魏延作乱时,以弱势兵力阻截蜀军回川,姜维忌其勇猛;姜维临阵发挥不稳定,而魏延则多诈,甚至能骗过司马懿,战斗效率更高。

二、两人的的领兵能力。主要依据是正史《三国志》中的记载。

姜维统军战绩:

1.姜维与蒋琬出陇右,在南安与魏军相持。 姜维领一部轻军击败郭淮;

2.曹爽率重兵来攻,被王平阻住。姜维与费祎率援军将曹爽击败;

3.姜维出兵呼应羌人叛乱,郭淮、夏侯霸率军来救,姜维退走;

4.姜维率军出洮西,击败郭淮和夏侯霸,收羌人部众而归;

5.姜维攻打雍城周边,欲偷袭洮城,被邓艾识破。姜维来袭,邓艾回军据守,姜维退走;

6.姜维率军攻西平,擒获敌将郭修;

7.姜维兵围南安,陈泰率部来救,姜维粮尽退走;

8.姜维出陇西接应魏降将李简,兵围襄武。魏将徐质迎战,蜀国大将张嶷战殁,姜维大破魏军,斩杀徐质,将河间、狄道、临洮之民迁蜀;

9.姜维、夏侯霸出兵狄道,大破王经,陈泰来救,蜀军退还;

10.姜维引兵出段谷,因胡济失约,邓艾来战,将姜维击败;

11.姜维率军出骆谷呼应诸葛诞,攻克沈岭,至渭河,被邓艾、司马望拒住,姜维退兵;


12.姜维率兵攻洮阳,被邓艾所拒,败回沓中;

13. 钟会重兵夹攻,姜维敛兵聚谷,部将蒋舒献关降魏,姜维退守剑门;

魏延的领兵战绩较少,主要从他与军事有关的履历进行分析:

1.魏延率部曲随刘备入川,多有战功,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

2.刘备夺取汉中后,以魏延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

3.刘备称帝,魏延升为镇北将军。刘禅继位后,魏延封爵都亭侯;

4.诸葛亮进驻汉中后,晋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督领前部兵马;

5.诸葛亮令魏延率兵西入羌中,在阳溪之战中击败破费瑶和郭淮。魏延因功晋升成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爵南郑侯;

6.诸葛亮北伐,魏延建议兵出子午谷,被诸葛亮拒绝;

7.司马懿亲率兵攻来,诸葛亮命魏延、高翔、吴班迎战,击败司马懿,斩获甲首三千。

姜维独立领兵作战的机会比较多,而魏延独立领兵主要是防御汉中,进攻战役多是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进行的。

姜维和魏延都比较勇猛,敢于冒险。姜维计算精明长于随机应变。魏延作风凌厉,长于攻守兼备。


三、比较两人的政治头脑。主要依据是史书中所记载两人的言行。

在政治头脑上,姜维要远远胜过魏延。

姜维从一介降将混到蜀汉的大将军,步步扎实沉稳。他和君主刘禅、朝廷官员、将士战友各个方面的关系都处理得比较好。智谋深长,思虑深远。

魏延性情骄狂,器量狭隘,和多数人处不好关系,混得很差。魏延的政治头脑尤其愚笨,手段拙劣,诸葛亮生前还能保护他,诸葛亮死后,魏延轻率地踏入政斗漩涡,身死家破。

综上所述,姜维的综合能力要比魏延强很多,是个优秀的帅才,而魏延只是个冲锋陷阵的将才,难以承担起统领蜀军的重任。


馋嘴肥猫铲史官


答:魏延比姜维厉害多了去,看一下对比:

1、魏延,从普通士兵干起,二十多岁自荆州追随刘备,凭一把飞雪雁领刀,冲锋陷阵,已成名。在三国的早中期,牛人成堆的险恶环境里,存活都不易,魏延却拼出了名头,着实不简单。要知道,魏延的战友可是五虎上将,魏延的对手可是五子良将,十二虎臣。

姜维,出身魏国基层军官,用一把五勾神枪。因在年轻力壮时,打败一个叫赵云的老头,被诸葛亮称赞,设计收为学生兼下属。他主要活跃在三国后期,战友是廖化,马谡,王平,马岱等,没一个牛掰的,对手是邓艾,陈泰,郭淮,比五子良将差几个量级。你说这样的队友和对手,你能牛到哪里去。

2、魏延是在逆境中磨厉,打压中成长。二十多岁,就被领导诸葛亮污有反骨,纯粹的莫须有罪名。多亏自己用实力说话,后被刘备看中,授汉中司令员,守土十年,打败夏侯渊,张合等的进攻。但领导有成见,俞有本事俞危险,最后还是被领导安排暗装干掉。

姜维,领导的香饽饽,直升机干部。受诸葛亮爱护,啥事都吃尖碗。干轻松的活,立现成的功,又教兵法又提升。如果把魏延的环境给他,试试还能不能当大将军。曾有一个叫黄皓的宦官说了他几句坏话,他吓得躲到沓中屯田去了。承受力不咋滴。

3、姜维九伐魏国,有点滑稽。不知哪来的底气。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比葫芦画瓢学诸葛亮。结果把汉中也弄丢了。魏延可是守了十几年都没丢。

这一比较就看出来了,魏延是暴风雨中的海燕,姜维是屋檐下的燕雀。






五岳十八


姜维是诸葛亮提拔起来的,魏延是刘备提拔起来的,因此,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刘备和诸葛亮的影子。姜维谨慎,思虑周全。魏延大胆,勇武异常。那么他们两个相比,谁能厉害呢?我觉得是魏延。

许多人对姜维有误解,认为姜维是诸葛亮的传人,传承了诸葛亮的五行八卦、神鬼莫测的用兵之术,应该比魏延厉害的多,其实正史上不是这样的。

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主动投降过来的,在投降后诸葛亮亲自接待了他,并且对他的才能进行了甄别,经过考问,诸葛亮认为姜维思维缜密,有才干,是凉州的上等人才,比丞相府中的李邵、马良都要强得多。

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姜维这么优秀,那么他和魏延相比呢?到底是谁更厉害一些呢?我们可以从攻和守两方面来比较一下。

先说攻,两人同在诸葛亮帐下任职。魏延为凉州刺史兼前军师,而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惯用魏延为前锋,就是依仗魏延的勇猛。而姜维则被委任为后方行军,主要作用是围城和支援。

能明显比较出来两人能力的就是当他们遇到同一敌人时的表现,公元230年,魏延率领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凉州地区。在阳溪遇到曹魏费瑶和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结果魏延大破敌军。那么姜维呢?

诸葛亮死后,蒋琬执政。这时蒋琬上奏刘禅表姜维为凉州刺史,率领一支偏师西入羌中,袭击凉州地区,结果几乎毫无所获。

公元240年,姜维率兵进攻陇西,郭淮追至强中。这时姜维撤退,结果是郭淮迁走羌族族民三千多户。此一战姜维撤退,没有功绩。

公元247年,陇西、南安、金城、西平等地诸羌叛乱,他们联系蜀地姜维为援。当时护军夏侯霸屯兵为翅,负责防守地方叛乱。郭淮率军抵达狄道后,诸将建议应当首先讨平枹罕,制止诸羌叛乱。郭淮不这么认为,郭淮说:如今我们的大敌是姜维,姜维此来必然先围攻夏侯霸,所以应该快速驰援为翅。后姜维果然前来进攻夏侯霸,而郭淮及时赶到,姜维不战而退,没有功绩。

公元248年,凉州胡王治无戴叛乱,包围了武威,郭淮率军前来平叛,大败治无戴。这时姜维率廖化前来驰援治无戴,当时姜维令廖化在成重山修筑城堡,收集诸羌、胡散民自守,而自己则西向迎接治无戴。诸将都建议先追击姜维,防止姜维和治无戴合兵,然后再回来攻击廖化,各个击破,郭淮则不这么认为。

郭淮说:廖化兵力不足,坚城未驻,趁此机会进攻他必然能够获胜。而姜维知道廖化遭到攻击必然会回来救援,这样就会疲于奔命,被我方击败。后郭淮令夏侯霸追击姜维,自己率大军强攻廖化。姜维果然回军救援廖化,结果是姜维、廖华再次撤退。

同样都是率领一支偏师作战,同样都是遇到郭淮,魏延大破郭淮,而姜维只会撤退,他们两个谁强谁弱,几乎一目了然。再比较一下防守方面,魏延和姜维都曾经担负过汉中的防守,那么他们谁防的好呢?

魏延时期,防守汉中的策略为: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也就是说派兵守好入汉中的各条栈道,敌若来犯,消灭敌军于峡谷之中,使敌军没有机会出谷。王平时期延续了这样的防守,使得汉中平安无事。

等到了姜维时期,姜维认为防守诸围不如敛兵聚谷,退守汉、乐二城,这样的话将漫长的栈道留给敌军,将敌军吸引进来,然后挫其锐气于坚城之下。等到敌军攻坚不利、后退无路时出城攻击,这样可以大获全胜。

姜维这种守法几乎是玩火自焚,而后期曹魏灭蜀就是明证。钟会率领十万大军进犯汉中,蜀军依据姜维的军令,退守汉、乐二城,结果钟会各派五千人将汉、乐二城围住,围而不攻。然后率领大军绕了过去,这样,栈道形同虚设,汉、乐二城形同虚设,而汉中的失陷姜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比魏延和姜维的防守能力,姜维真的比魏延差的太多。综上所述,魏延进攻比姜维强,防守比姜维强,这就是为什么魏延活着的时候诸葛亮偏用魏延而次用姜维的原因。如此看来,刘备的识人能力真的比诸葛亮要强太多。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魏延比姜维厉害,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魏延都要强姜维太多。而后期蜀汉重用姜维,致使数年伐魏无功,劳民伤财,最终被曹魏所灭。早知如此,当初何不尝试一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可惜呀!


每日趣评


作为蜀汉后期的两位重量级人物,魏延和姜维正面交锋的记录很少,从侧面入手,先看看两人的战绩!!



魏延

  1. 第一次战冷苞,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后诈败。第二次,几个回合就生擒冷苞。
  2. 司马懿,三个回合后诈败。
  3. 王双,被魏延斩杀。
  4. 庞德,打斗数回合,魏延诈败,后庞德来追,魏延摆脱后搭箭射中曹操。
  5. 张合,缠斗十几回合,诈败。
  6. 祝融,缠都十余回合,诈败。
  7. 孟获,生擒。
姜维
  1. 赵云,十余回合,姜维精神大震,云惊。魏军夹击,败走。
  2. 徐质,姜维刺中徐质坐骑,被乱军砍死。
  3. 邓忠,两人打了三十多回合,不分胜负,姜维射箭被忠躲过,邓忠拿枪刺姜维,被他夹住枪头,邓忠败走。
  4. 郭淮,打到最后连箭都射完了,接住了郭淮的箭,反杀。
  5. 杨欣,没挺过姜维一个回合,但,姜维追他,射了三箭都没有射中…
  6. 魏延,数回合,魏延诈败。

分析一下,其实魏延很有意思,诸葛亮需要一些诱敌之术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派魏延诈败。别小看这个诈败,里面的度很难把握,你放水太明显了,别人不上当,你诈败的太仓促,自己有危险!这个时候就能体现一名武将的临时发挥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诈败成功的同时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一切都在控制的范围里面。

而这方面你看姜维,打赵云,突然来了精神,打邓忠,那场面你来我往的,打郭淮,惊心动魄,就连一个杨欣,三箭都射不中。说明姜维的现场发挥不稳定,好多次都是得搞一些破釜沉舟的小事件来激发潜能。论经验,论把控,论心理,姜维不如魏延!

第一次街亭之战,诸葛亮让马谡驻守街亭。高翔为后备军。但依旧不放心,对方是张合,诸葛亮知道高翔不是张合对手,必须还得一员大将驻守,才能敌之,于是派魏延去右边驻守!作为魏国后期让诸葛亮头疼的猛将张合,诸葛亮想到的第一对抗人选不是姜维,而且魏延。说明在他心里,魏延的武力被姜维高!

后来诸葛亮病逝,魏延不服,领兵数百人来质问姜维和杨仪,姜维问杨仪“魏延勇猛,又兼马岱,何以退之”面对只有几百人的魏延,姜维依旧很忌惮。而面对姜维的指责,魏延只是清淡无味的几个字“伯约,不干你事”就是这事和你没关系,少管闲事!如果魏延认为姜维比他厉害。恐怕就不是这短短的六个字了!

综上所述,他们二人短时间内打个五六十回合,应该是不分胜负的,但到了后面,以魏延稳扎稳打的风格,强于姜维的心理反应,姜维想要在魏延手里再玩富贵险中求的戏码,估计是行不通的!


吾王医仙九尾狐


姜维很厉害,和魏延相比会如何?



这从武力、用兵两个方面比较吧!魏延武力最能说明的,是后期斩魏国大将王双,战张郃。姜维武力则体现在:一是战平邓艾、邓艾儿子邓忠;二是斩魏国大将徐质。但王双、张郃,没有与邓艾、邓忠、徐质交锋记录,不好直接评说。 看三国演义描述,各位自行评判吧!



王双,字子全,陕西狄道人,身长九尺,面黑睛赤,熊腰虎背,使六十斤大刀,骑千里征宛马,开两石铁胎弓,藏三个流星锤,有万夫不当之勇。斩王双之战:王双急于追赶撤退的蜀军,望见魏延旗帜,急急追赶,探子报道:“本寨起火🔥”,王双急令退军,行到山坡左侧,忽一骑马自丛林跃出,大喝“魏延在此”!王双大惊,措手不及,被魏延一刀砍于马下。 徐质,曹魏前期猛将徐晃儿子,司马师主政时辅国将军,先锋大将,使开山大斧。斩徐质之战:徐质冒烟突火,纵马而出,左廖化,右张翼,大杀一阵,魏兵大败,徐质只身而走,正奔走间,前面一将杀到,乃姜维也,徐质大惊无措,被姜维一枪刺死。



从用兵看,魏延被津津乐道道的,就是守汉中没有失手。姜维则是洮水大捷,这在三国志、三国演义中都有文墨印迹。看三国志.姜维传:【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后主刘禅延煕十八年(255)姜维与魏雍州刺史王经,战于洮西,王经军死者数万人。三国演义109回说,姜维杀败王经手下张明、花永、刘达、朱芳四将围攻,“魏兵大乱,自相践踏,逼入洮水死者数无数,斩首万余,垒尸数里。”



根据姜维姜维、魏延特点,加评二人处置涉及国家大事,两人都属于蜀军高级将领,平时不说,在大事大非上,怎么作?建兴十二年(234)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营,魏延不服杨仪,带本部人马,烧毁栈道,堵截南谷口,激化矛盾,致使被杀身亡,话不多说,缺乏高级将领风度,是起码的吧?如果说魏延冤,那姜维岂不更冤?姜维最后结局虽不好,但那是为国捐躯,值得肯定。所以,综合评价:姜维胜出。(334)


流誉后


姜维和魏延两个人,历史上争论不休,究竟谁更厉害亦是众说纷坛。

究其原因正是诸葛亮重用姜维而弃用魏延,还在死后设计杀害魏延,虽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多少不太真实,但归根结底还是说明诸葛亮不放心魏延。

但姜维和魏延究竟谁更厉害呢?

我个人认为是姜维更胜一筹。

能让历史记住魏延的,除去镇守汉中十多年保汉中安然无恙之外,再就是“子午谷奇谋”。

先说汉中,并不是常年作战之地。正是因为刘备和曹魏一直岐山、关中等地方来来回回打仗,反倒是汉中这个地方并不经常发生事情。偶有曹魏前来攻城,也只是做做样子,所以汉中这个地方,只要是踏实守着,就不会出现太大事情。

再说“子午谷奇谋”,这更是引起千百年来争议不休的话题。冒进者认为该计可行,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稳重者认为该计不可行,其路难走,行军缓慢,且万一曹魏早已做好埋伏,蜀军必定全军覆没。

其实我认为“子午谷奇谋”争论的焦点并不在此计可行否,而是一部分人认为诸葛亮过于神化,所以诸葛亮否定此计便是错的。

后来明末闯王高迎祥亲身证明,这条路不但走不通,而且死的惨。

但姜维就不一样了。

姜维曾九出祁山,以弱伐强,胜多败少。若非邓艾偷袭,姜维依然可以支撑蜀国一二十年不在话下。

姜维是得诸葛亮真传的人,可谓是智勇双全,足智多谋。而且其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能量最大化”。

打胜仗之时,姜维会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尽可能扩大胜利的果实;打败仗之时姜维亦懂得取舍,及时止损,将损失最小化。

作为领兵打仗的将领,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

很多人都在质疑诸葛亮,但无非就是因为诸葛亮太过优秀。

诸葛亮选姜维,看中的正是姜维的能力以及忠心,如果换成魏延,就算一时不反,也难保日后不会拥兵自立。

就拿诸葛亮死后,魏延的种种行为,坚持领兵北伐,带兵去找杨仪的麻烦,全然不顾众人的意见。

若是日后掌权,那更是谁也约束不了他了。

诸葛亮说他有反骨,大概是看透了若魏延活着,则蜀汉必有内乱。

当然要说武力值,魏延是更胜一筹的。姜维曾和魏延交手,出尽全力仅和魏延战平,而威严此时诈败逃跑,希望姜维能中计。

纵观蜀国五虎上将去世后,魏延的武力应该是蜀国之首,而姜维虽说武艺高超,但毕竟是以文为主,不可能是身经百战的魏延的对手的。

综上所述,综合方面姜维是要比魏延厉害的。


陌上说历史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作为刘备深为器重的勇将,即使是在《三国演义》中,其即战力依然可以紧随五虎上将之后。“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作为诸葛亮赞誉过的西北英才,曾经继承蜀相遗愿,九伐中原,最后身死殉国。

如果从《三国演义》来看,魏延天生就长有“反骨”,背叛了一任又一任,最后在诸葛亮妙计下被马岱斩杀。如果从演义的角度,我们很难说一个骨子里的反贼比一个北伐的斗士更厉害,小说作者的倾向性已经使这种比较变得失衡了。而《三国志》给我们呈现的却是另外一番面貌,两个人有血有肉,更真实。因此笔者将从《三国志》出发,去剖析真实历史上两个人的可比之处,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以飨读者。

据《三国志》蜀书十记载,魏延归顺刘备后,“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而刘备得到汉中后,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个可不得了,当时玄德的手下都以为会是张飞去做汉中的统领。“飞亦以心自许”,翼德也以为会是他自己承担如此重要的职位,但是刘备还是给了魏延。

当时还在打天下,意气风发的玄德不会头脑一热就委以重任于一个“外人”。个中缘由其实可以从刘备和魏延的对话中窥见端倪。刘备当着众人的面问过魏延,身居要职后要做些什么。魏延回答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此等胆略震撼了当场的所有人,先主也是称赞。由此可见,魏文长之勇猛果敢,不畏强敌。

反观姜维,武力是不如魏延的,更像是一个军事指挥家。《三国志》蜀书十四记载,诸葛亮评价姜维“思虑精密”,“其人,凉州上士也”,“既有胆义,深解兵意”。这样看来,姜维具备优秀的军事理论素养,熟读兵书,才略有过人之处。可是从实战的层面,我们感受的冲击力更多的来自于魏延。因此,武力上,魏延优于姜维。

当宦官黄皓想废掉他时,“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这一招属于明哲保身。当后主已经投降,姜维投降于钟会,“会厚待维”且“欲授维兵五万人,使为前驱”。投降了,还能如此受器重,可见姜维的智谋了得。更何况,他是假借投降,离间钟会邓艾,以复兴蜀国。这一招厉害极了,可保全自己,甚至有逆转大局的机会。

反观魏延,一不会明哲保身。《三国志》蜀书十三有言:“魏延作乱,一战而败”。为什么会一战而败呢?他先是执意想继续北伐,与大家尤其是杨仪有巨大的矛盾。虽想和费祎联手,但是神奇的被费祎搪塞,放他纵马而去,失去了一个盟友或者人质。及至两军对垒,己方的士兵都觉得不在理,三军不用命,四散而走。

后魏延被马岱斩杀。即使是魏延想继续北伐,也没有必要在此时兵戎相见。即使他想造反,也完全可以回到汉中,再图未来。但都没有,此时的他空有匹夫之勇,却无上将之谋。二不会变通。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千百年来令人遐想,如果真的学韩信暗度陈仓,也许蜀汉真的可以灭魏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数万”,“亮制而不许”。

诸葛亮不答应魏延的冒险之举,因或许能成功,但风险很大。可魏延就是每次都有这样的建议,他的战略不一定是坏的,但确实是与统帅的战略相违背的。作为孔明先生之下几乎职位最高的人,他其实可以不这么心急。魏延不是聪明人,他没有姜维那样的智谋。

从正史上看,魏延对于蜀汉的建立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而且也是一心想北伐复兴汉室。因为他之所以“作乱”,用《三国志》的话说是“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初心是想继续北伐大业,只是与杨仪等人意见左。而姜维形象虽然比较正面,但是九伐中原耗费了蜀汉太多的国力,大军在外又使得防守空虚,给邓艾以可乘之机。诸葛瞻临死时一句“外不能制姜维”一语道破关键。

《三国志》每一卷结尾处有对人物的生平评价,说到文长,是“魏延以勇略任”;说到伯约,是“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笔者认为,二人从不同维度上看,确实各有千秋。但是从最终带来的结果看,魏延略微胜任于他的职位,他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少一些。综上,文长是笔者心中那个更厉害的角色。





富士康一哥



魏延与姜维,同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而且这两人都是后蜀时代的佼佼者,对蜀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诸葛亮执政期间,关张马黄相继离世,魏延逐渐成长为蜀国的第一大将。可谓撑起了蜀国将领的整体水平,使蜀国人才库避免了比较大的断档期。魏延事败身首异处之后,降将姜维逐渐被加权,进而重权在握,连年举兵北伐。

所以在正史中,这两人都是比较厉害的,军事能力的话,应该是不分伯仲的。


然而!论单挑能力,正史显然无确实依据。所以只能以“三国演义”的武力值设定,来聊聊魏延、姜维二人的武力值……

🌀🌀魏延的战绩:只列举比较精彩的战绩

⚔️回目:刘玄德败走江陵→→单挑文聘

刘备逃奔襄阳,魏延与文聘单挑,从巳时战至未时,几个小时的大战。斗将结果,彼此胜负不分胜负。不过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魏延可以成功突围。足见魏延的武艺,应该在文聘之上。

⚔️回目:葭萌关张飞战马超→→单挑马岱

马超进军葭萌关,魏延为一队在前,张飞为二队紧随其后。在遭遇到西凉军马岱的时候,魏延与之交锋,十合将其击败。紧追不舍,被马岱一箭射中。张飞战马岱,同样用了十合才将其击败,张飞欲追,被刘备急止。

⚔️回目:曹孟德忌杀杨修→→单挑庞德

曹操招降魏延不成,反被魏延出口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之间,突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曹军诸将努力向前,合力杀退魏延。

曹操转战马超,魏延突然领一彪军至,一箭射中曹操。于是弃弓绰刀,骤马去杀曹操。庞德自山坡后转出救主,奋力向前,杀退魏延。

☞☞从这几场打斗来看:庞德>魏延>文聘

魏延的竞技水平应该在一流中游

🌀🌀姜维的战绩:

⚔️回目:孔明以智伏姜维→→单挑赵云

诸葛亮令赵云领军五千,依计行事,攻打天水郡。不想却反中姜维计谋,姜维与赵云交兵数合,精神倍长。正斗间,马遵、梁虔各引一军夹攻,蜀军大败亏输,赵子龙冲开路,引残败军马而走。


姜维的其他战绩,这里就不多说了。他对战王平、张冀、魏延、邓艾以及斩杀了一些三流将领等等一系列战役,都无法证明他的一流战将身份。

☞唯有

与赵云单挑一战,最能证明他的实力……

姜维战赵云,数合之后,精神抖擞,至少可以证明,在对战过程中,姜维没有落任何下风。

然而!赵云的年龄,已经七十多岁了,按理说他这个年纪,放到现在的社会中,早就退休好多年了。根据三国时期的平均寿命来看,赵云的七十岁高龄,至少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岁。长坂坡的雄风早已不在了。

这样的赵云,竞技水平肯定不在一流了。之后不久遇到夏侯楙便是证明。当夏侯楙将赵云围住的时候,他竟然难以突围,而且当时夏侯楙方是没有什么猛将的,只有一群大头兵。

在这种情况下,赵云感叹道“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他已经到了该服老的年龄了。

🏁最关键的点在于,赵子龙居然突围了。而且原文是“子龙冲开路”,是从正面突围的。

可见……

以姜维的水平,加上三路军马,连拦住七十岁赵云的能力都没有。

换句话说,姜维的竞技水平,肯定达不到夏侯惇、庞德、魏延等一流战将的高度。

ノ☀总论:姜维与魏延单挑,魏延略胜一筹。

( ͡° ͜ʖ ͡°)✧欢迎评论点赞,这些大家( ͡° ͜ʖ ͡°)✧


爱尚文史


姜维和魏延都是用兵大将,姜维谨慎,遇事考虑周全;魏延勇武,作战经验丰富。那么这两个人相比,谁更厉害呢?

魏延守城有余,领军征战不足

先来谈谈魏延。说起魏延最显著的功绩,莫过于任镇北将军时,为蜀汉镇守汉中近十年而未出一点纰漏了,所以魏延这个人确有才能毋容置疑,但人无完人,不可能面面俱到。魏延善守,但善战的记载却并不多见。

《三国志•魏延传》中有关魏延征战的功劳有一句总体的概括:“数有战功”,但这一点陈寿并没有一一列举;另一个经典战例便是在北伐期间和吴懿一起击败了郭淮费曜,不过这场战斗从战功上来说,应是吴懿首功,而且此战全程顺风。

另外我们来谈谈那个历史上著名的“子午谷奇谋”,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由魏延所提出的,但当时并未被诸葛亮采纳,后世也有不少朋友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决策失误。不过我个人认为子午谷奇谋本身就接近妄想。据《资治通鉴》记载:

“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

在这段记载中,魏延就产生了两个臆想:

其一,长安守将夏侯楙知道他来会弃城逃走,不知道为何会如此自信。

其二,魏延希望诸葛亮从斜谷进军后,能在二十天内把援军带到长安。试问如果诸葛亮二十天真能杀到长安,那要出子午谷干什么呢?所以魏延的军事谋略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强。

魏延号称善养士卒,但是当他和杨仪的矛盾爆发以后,王平只一句喝骂,魏延所“养”的士卒便作鸟兽散,只留下魏延和他的家眷,这说明魏延也缺乏对军队的约束能力。试想一下,如果子午谷奇谋建功,魏延占领长安后,曹魏援军一到,城里百姓,魏将残兵甚至自己的手下,没准就会有人开门投降。

尽管魏延是蜀国上将,作战勇猛;但从军事能力来讲,可镇守一方,但是不善于领兵出征。

姜维既有镇守一方之能,更有领军征战之才

姜维作为一员高级将领,没有太多争议。诸葛亮曾对他有极高的评价,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

姜维主事时,对魏国边境是造成了很大的军事压力的,据《三国志》记载:“闻维方到,众皆惶惧。”

姜维北伐十一次,其中大胜两次,大败一次;小胜三次,小败一次,相持4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可见姜维的军事才能非凡!像姜维北伐本就兵力占劣,又是“客场”作战,朝中的政敌还在拼命扯后腿,能打成这样,是很不容易了。

姜维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屈不挠。蜀国灭亡后,姜维曾给后主刘禅写信

“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那时候的姜维,已经年近六旬,白发苍苍,历经大小北伐十余次,仍然壮心不已,令人不得不感动!故我认为姜维比魏延更厉害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