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还记得在老家农村上高中时的交通工具?求分享?

德州水上泉城


当年在农村镇中学上高中,是住校的寄宿生。因离家较远,有二十里地的路程,一星期才回家一次。

当时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旧自行车,就是除了铃铛不响,各处全响的那种。没有了前后泥瓦圈,没有了两边的脚踏,蹬着两根棍走。前后手刹都不管用,遇紧急情况用脚蹬前轮,我们戏称脚刹车。

有一次返回学校的途中,突然下起了雨。骑着破自行车行进在泥泞的公路上。一路上水里淋,泥里走,自行车骑快了还会掉链子,骑慢了陷进泥坑里。中途还摔倒了几次,包干粮的包裹早己湿透了,闹得全身跟泥人一样。等到了学校累的整个人都瘫地上了。

想想过去那才叫个苦呢,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磨炼人的毅志,增长人的志气,才能更加珍惜时光,加倍学习,奋发努力。

花前月下没有将军的摇篮,温室里的花朵永这经不住风吹雨打。还是那句歌词写的好:不经过风雨,怎么能够见彩虹。

以上就是我骑旧自行车去农村镇上读高中的一次经过。也回答了上高中的交通工具是一辆破自行车的问题。(原创)


德州水上泉城


那个时候的高中是两年制,我是七八年秋季入学,八○年春季毕业。我们老家那个时候经济不发达,七九年才把我们乡到茶元(当时叫区)的土公路刚修好,那个时候全乡的食盐,布匹,烟酒白糖都靠人力背运,我读高中的学校在茶元区街上叫丰六中(丰都县第六中学),路程有三十多公里全部靠脚走,单面要四个多小时,那个时候还是大集体没有什么钱,每周星期六都回家,星期天下午才去学校,目的是省点生

活费。

现在回想起那个时候真是辛苦了,三,四十公里的路程靠步行,现在的人出门就坐车,哪能和我们那一代人相比,唉,这就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天道酬勤4349750538574


很高兴回答你的提问,有谁还记得在老家农村上高中时使用的交通工具求分享.。

我是1959年9月考取邳县邳城中学高中的,那时共收两个高一班。我家距学校5里地,都是星期天下午背着煎饼到校,星期六中午回家。

全班55人,只有一位孟姓同学有自行車,他家距学校40多里路,同学们都很羡慕,但没一人推着他車玩,因为都知道,车子太贵,玩不得。

班里有6位同学來自距学校25里之外的宿羊山镇,那时的冬天气温在零下1O多度,大风暴雨不断,周六上完上午课便放学,这6位同学急忙赶回家,到家已是掌灯时分。

星期天中午他们要背上20多斤的饭菜往学校赶,有时是狂风暴雨,有时是大雪纷飞,为了按时到校学习,只好咬牙往前赶,有一年刘姓同学刚出门就飘起雪花,雪越下越大,他继续往前走,遇一河沟,有2米宽水深二十多厘米,他脱鞋涉水过去,到了学校已下苐一节晚自己,他全身湿透,班主任老师安排他在寝室休息,值到星期一下午将衣服焐干才进教室上课。

在读的同学们,你们谁读书时受过这样的罪,吃过这样的苦,别生在福中不知福,牢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


李永志家住江苏省邳


89年县华侨中学高中毕业。高一时,我寄宿在父亲朋友家,离校有四五里路,我骑着自行车上学,这部单车是28寸红棉牌,这部单车75年父亲单位配发的,原来是父亲单位公共财产,后为我父亲专用,我读五年级时候就学会骑单车,因为上学路远,父亲就把单车让给我用。一开始学会骑车的时候,我很开心的骑这部单车,初中的时候我就不喜欢这部车,这部车后部有一个长方体铁箱子(现在搜索不到这型车的图片),颠簸时发出“嘭嘭”响,车链条只有一片铁皮保护,经常把裤脚弄脏。当时26寸单车很漂亮,我很羡慕,于是我把我的单车后部的铁箱换成铁架子,虽然满足我的虚荣心,可是28寸高大的个子配个小铁架显得不伦不类。一直到高三下学期父亲才买了一部26寸五羊,我用不到半年就给弟弟用了。




沙地瓜呱


我上高中时的交通工具有28自行车,蹦跶狗(手扶拖拉机),大拖拉机,130,大板车(大解放汽车),大客车。

我是1987年从农村到三十里以外的城里上高中,那时大客车一天就一个来回,交通很不方便。

我家附近有个石矿,学校是在海滨城市,当时要扩建海港,所以得从石矿拉石头或石子去填海,于是我们就经常能搭上车。那时的司机都很淳朴,很高兴拉我们,觉得我们农村孩子到城里读重点高中挺了不起的。

不管是蹦跶狗,还是大拖拉机,130或大板车,遇上了就给我们捎走,都是免费的。去学校时都是坐在满满一车斗的石头上或石子上,司机一会儿一叮嘱我们把住了,别溜号。现在想想那时就是胆子大呢还是给逼到那份上呢。回家时遇上了,就是空车了坐在车斗里,虽然一路颠簸但很安全。

高二上学期时,我家空闲出一辆28自行车,我就骑车上学了,一周或两周回家一次。一个周末我回家,在街里刚骑上去就是下一个小坡,我一刹闸刹不住,还是突突地,前面一台大板车慢悠悠的和对面来的大客车相让,我刹不住闸又无路可走,只好硬着头皮跳下来,由于惯性我和车子都摔出老远,差点到那大板车底下。幸亏是冬天穿着棉衣棉裤,戴的棉手套,要不可能会牺牲了。我穿的是一套将军尼(布料很厚很结实)衣服,裤子膝盖那儿摔得发白起毛快破了。忍着痛爬起来,还好能走,于是推着车子去找修车铺修理,然后又骑了三十多里地回家。手掌,胳膊,膝盖都摔破了,家人听我说当时情景,都说是万幸,还好我跳下来了,要不就撞那大解放上了还不知啥样呢,从此后再没让我骑车上学。

上了三年高中,还是蹭车时候多,很感激那些司机,在那个年代感觉自己是幸运的。


犟眼子不犟了


清楚记得我是八三年在周陵一中上的,那个年代自行车是普遍的主要交通工具,因为上学的地方离家里有近乎20里路,虽然住校到了礼拜天同学们都骑车回家。

每每到了礼拜天校园门口是最热闹的地方,同学都骑着自行车鱼贯而出源源不断,悦耳的自行车铃声此起彼伏校园门口热闹非凡;因为周陵这个地方是个小镇,也有出了校门三三两两说话的,有去商店买小吃的,当时的情景如今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因为是市一中所以同学们有市区学生大部分都是农村的学生,路上人家城里孩子的自行车看着就特别新,而且那铃声也非常悦耳特别好听,想想这些情景如今也是特别美好的的回忆。

我的家里条件不好所以一到礼拜天就骑车回家,记得我的自行车是一个飞鸽车是老父亲骑过的,还记得自己经常骑那个踏板和轴连接部位有些松动,所以每次骑车脚要踏半圈有个空挡要咯噔响一下,时间长了回家就要让父亲修理哈,就这样骑着在周陵一中渡过了我的高中时代。

如今往事已是物是人非,那个陪过我的车子早已化为尘埃,现如今的交通工具代替了飞鸽、凤凰、永久等品牌的车子。

想想那个年代,想想我的高中时代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回忆、想想过去感慨之余也是一种心灵的慰籍。


北莽原的春天


我是78届侏儒高中毕业。

那时上学还谈什么交通工具,什么都没有。吃饭就到学校食堂吃,交伙食费,领饭票和菜票。回家全靠自已走,我家离学校不是很远,就在附近2公里,30分钟可走回家。那时读书可以说全部都靠步行,每个同学都习惯了。

就连自行车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根本还没有考虑的到学校来。





兴旺发达侏儒山


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离学校走大路15公里.那个时候都是小石果子路,一天早晚两趟班车三块钱,那时候家里孩子多,三块钱也舍不得坐班车,没伴就走大路上学,基本上走半天,有伴同行就走小路,翻山越岭,站在山顶往对面山上喊话有回音,每次经过山顶也不知道累还要喊上几声过过瘾。小时候爬山爬累了,到现在不愿意爬山了……


宜昌玉


我的老家在大山里,高中在县城上的。我家离县城几十公里,每个月回家一次,坐的是公共汽车,高中三年,票价从八块涨到十一块。我们县城四所高中,每个月放假的时间都一样,通往我老家的车每天只有两班,上午一趟,下午一趟,所以每次放假,回家的车都特别拥挤。记得那年国庆放假,是个雨天,挤在密不透风的车里,行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真的是提心吊胆。

如今已过去将近二十年了,但当时求学路上的一幕幕仍记忆犹新。现在每次回家,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都会想起当时的情景。好多年没坐过回老家的客车了,有机会一定要再去坐一次,体验一下当年的那种感觉。


哲妈


很多年以前了,自己住在农村,去三十公里的县城上高中,说实话,没读高中前几乎没有出去过外面,除了当时的中考,读书后,一到礼拜五的下午跟几个同校的小伙伴急忙赶回农村,要拿下一个星期的伙食费和咸菜,交通不方便,乡里到县城,每天往返就一趟车,由于上课,根本在时间上配合不了,于是只能坐县城到附近乡镇的三脚猫(就是那种风采三轮车),当时年少,坐在车上还合唱当时流行的小虎队,郑智化的歌,一路歌声也消除了无聊,到了终点,下车后,几个小伙伴还要爬山路,再经历二三个小时后才到家吃晚饭,岁月如梭,一晃很多年了,但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