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儿女柔情背后的大丈夫气概

假若李清照生于近代,她很可能会活成如吕碧城甚至秋瑾一样的人物。

宋词里的李清照,少女时活泼可爱,成年后温婉典雅,中晚年柔弱善感,多少读者被她情深意婉的词章征服,她的形象,成了宋词最美的代表,连画家笔下的李清照,都是一例地柔美动人。

宋词之美,因李清照而散发出典雅温柔的光芒。

只是,大多人却不了解那些深婉典雅的词句背后,那个真实的李清照。

近代学者沈曾植说:“易安跌宕昭彰……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

读者眼中温婉如诗的女词人,在沈曾植眼中看出了“跌宕昭彰”和“神骏”,可谓知人。


李清照:儿女柔情背后的大丈夫气概

十七岁少女政论长诗初露锋芒

  • 父亲的影响

少女李清照是幸运的,她有一个几乎是封建社会女性不可求得的优质成长环境。

李清照的父亲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从女儿幼时开始,他便开始培养女儿的文学素养。

李格非是一位清廉正直、心怀家国的官员,尽管职位低微,收入不多,但洁身自爱,坚持政治立场。支持新法抵制旧党的章惇为相后,召李格非为检讨,李格非拒不就职,因而得罪章惇而被流放。

其名作《洛阳名园记》写道:“呜呼!公卿士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借唐代没落的前车之鉴,表达对于官员腐败、政治荒废的忧虑。

在父亲的文学修养和为人处世的风骨的影响下,少女时期的李清已经开始表现出对于国家大事关心。

  • 良师益友

李格非有很多文人名士朋友,常常于李家聚会酬唱,谈论诗文,议论政治。这些文人包括黄庭坚、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都是名重一时的文学家,李清照亦得以与这些前辈文人接触,耳濡目染之下,她的文学修养和对于社会世事乃至国家政治的看法,也深深地受到这些文人的影响,而她表现出来的文学才华常令这些前辈惊讶。

这些前辈文人当中,对李清照影响最大的,是“苏门四学士”中的两人:张耒、晁补之。

晁补之诗文书画均佳,年轻时,将钱塘山川形胜写成《七述》一书,拜谒苏轼,深受苏轼赞赏,遂收于门下。

那一年,晁补之十七岁,和如今的少女李清照一样的年纪。他在李清照身上,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他对李清照喜爱有加,李清照对这位慈祥的前辈也充满尊敬,很快,晁补之成为了李清照的老师。

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就,除了个人的努力与天赋,实在与其成长的环境密同可分。如果李清照生于普通贫民之家,在那个封建年代,她如何能走上这一条辉煌的文学道路?

认识晁补之的同时,她还认识了张耒。

张耒也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士人,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屡受打击,虽然生活艰困,政治环境恶劣,却始终不向新党势力屈服。他长期出任地方官,深知民生之艰,因此他的政治思想较为积极,主张改革弊政,富国强民,写过不少关心国家、针砭时弊的诗文。

在永州,张耒阅读《大唐中兴颂碑刻》,心有所感,写了一篇七言二十句的《读中兴颂碑》诗。这首诗借唐代政事讽喻时弊,一时广为流传,文士们纷纷举笔相和。而其中最受瞩目的和作,却是出自十七岁的少女李清照笔下。

李清照写了两首和作:《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兹录其一: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稿人心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这首诗,明朝陈宏绪《寒夜录》评:“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我们确实无法想象,这样一首骨力雄奇、针砭时弊的七言长诗,竟出自一位十七岁的花季少女之手!

如此看来,沈曾植言李清照“跌宕昭彰”,实在有独到的眼光。

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女性受高级教育的机会本就极少,能以诗来讽刺时弊的更是罕见,由此可见,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开始,她的心中便不仅仅只有“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小女儿情怀,而是深受前辈文人影响,胸中装着一个士大夫的精神气骨。


李清照:儿女柔情背后的大丈夫气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赵明诚毕竟只是一介文人,生死存亡的时刻,他没有勇气搭上性命。

对赵明诚来说,为官也许只是谋生的手段,他真正的兴趣,是那些视为生命的金石字画。

当然,他也不算庸官,哪怕没有出色的政绩,至少对于百姓民生的治理,他是用心的。

宣和七年,汴京被金兵攻陷,大量宋军士兵溃散,四处流亡,没有生活来源,成为了抢家掠舍的亡命强盗。

身为淄州太守的赵明诚,要负起打击强盗、保卫百姓的任务。他表现出了应有的勇气,亲自带兵出击,把强盗打跑了。朝廷对他进行了奖赏。

靖康二年,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北宋灭亡。金人册立张邦昌为傀政权儡“大楚”皇帝。愤怒的李清照写了一首《咏史》: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新室是说王莽建立的新朝,这里暗指伪楚政权。南宋继承北宋方是正统政权,诗中直讽这个新立的伪政权为“赘疣”。嵇中散是嵇康,嵇康因为拥护曹魏,反对司马氏篡权,不愿受山涛推荐与新朝为官,结果被害死。

这首诗,意思很明显,李清照极为鄙视张邦昌这种卖国求荣、投降外敌的软骨头,对于宁死不屈的嵇康则大加赞赏,表现了李清照骨子里深藏的家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朱熹说:“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确实 ,这样的胸襟气节,表现在一个封建社会的闺阁女子的思想中,令人惊叹!这是堂堂的大丈夫之气,乱世中一股凛然不屈的民族骨气。

后来,李清照登临新亭,心有所感,又写下两句名句: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句中慨叹朝廷庸臣当道,缺乏矢志恢复的良将。对朝政如此明显的讽刺,是相当大胆的。以文章作剑,外表柔弱的女子李清照,骨子里浸透着士大夫精神。

可惜,赵明诚当了一回软骨头。

建炎三年二月,御营统制官王亦率精锐部队谋反,发兵江宁。身为江宁知府的赵明诚收到情报,竟不敢抵抗,悄悄和几个下属半夜里缒绳逃跑!

那个曾经率部击退强盗的太守,如今却临阵逃脱。他怕死,因为这次面对的敌人,不是强盗,而是前皇家卫戍精锐部队。他自感无能力打败对方,强行一战,只会丢命。

看来,他只适合当一个文人、文官。

三月,赵明诚因逃跑事件被罢官,夫妻二人打算赴江西隐居。行经安徽和县,他们参观了项羽庙。

当年项、刘争霸,项羽兵败,本可以渡乌江逃跑,他却不欲苟且偷生,自刎于江边。李清照心中感慨,写下了这首名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十个字,字字千钧,千年之下,壮气凛然!

也许李清照并非因丈夫的事而故意写下此诗,毕竟多年恩爱夫妻,他了解赵明诚。然而,赵明诚怎能不从此诗里看出深深的惭愧?

有些读者提到此诗,认为李清照故意讥刺丈夫,赵明诚亦因此诗而郁郁不乐,最后病亡。其实,当其河山沦陷、朝官投降、朝廷偏安、不思收复的形势之下,面对项羽乌江自刎这样一个悲壮的历史事件,任何一个有爱国情操的诗人,都能不由自主地发出李清照这样的感慨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何等豪迈忠烈的精神!人生于世,大任于肩,就当为家为国,勇往直前,即死何惧!这首诗,实际上讥刺的是整个南宋畏缩无能的当朝者。

从这首诗中,我们再次看到李清照这个外表柔弱的女子,骨气里蕴藏的豪迈的凛然正气!


李清照:儿女柔情背后的大丈夫气概

闾阎嫠妇沥血投书

绍兴三年,北宋宰相韩琦曾孙韩肖胄出使金国,代宋室问讯徽、钦二帝。五十岁的李清照禁 不住激动的心情,与了两首《上枢密韩肖胄诗》。

这是两首长诗,一首是五古,二百二十字,一首是七律,二百九十四字。兹摘部分如下:

......

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

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

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

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

......

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

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

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后。

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

......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

对于派使者探望二帝,李清照表示不赞成为尽孝而一味求和,而是希望挥师北上,收复失地。对作为使者的韩肖胄,她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勉励其敢于与敌人作斗争,不负使命。“夷虏从来性虎狼”,也要看清金人的凶残,做好军事上的提防。对于当权者,她提出恢复宋朝江山,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主和只会助长战乱。

对于这两首诗,徐北文教授在《李清照全集评注》中有精到的评述:

这两首诗既有深刻的揭露、尖锐的遣责,也有冷静的分析、积极的建议;既含锥心泣血的悲痛,又具气贯长虹的豪情。诗中人物形象鲜明,高宗的急于求和,韩、胡二公的大义凛然,中原百姓的殷切企盼,诗人的崇敬与忧虑,关切和希望等等,皆得到了形象的描绘。

李清照以一个民间“闾阎嫠妇”的身份,写出具有如此政治性、战斗力的文章,说明她的思想格局早已超过普通文人,她胸怀的是江山恢复、国家强盛的愿望。只是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以一个妇人的身份,她根本无有条件去为实现这些愿望而做出一点事情。

她胸怀家国,力主恢复,针贬时弊,敢于直言,如果生长于思想开放的近代,女性有条件参与国家和社会的事务,以李清照的思想胸怀、政治意识和才华学识,她很可能成为吕碧城一样的人物。


李清照:儿女柔情背后的大丈夫气概



诗言志,词缘情,李清照是词正统的维护者,体现在创作中,她的词几乎仅写个人感情和生活,写女子心底里最柔软细腻的部分,她写得那么地真挚动人又深婉典雅,以致世人一致认为,她骨子里就是一个如宋词般柔美的女子,却忽略了她骨子里藏着的凛然的大丈夫之气。

山河破碎,孤影飘零,千里外的故土仍在敌人铁骑之下,恢复无望,这位一代词人,只能在异乡独自度过晚年。江南景色如画,可是,在李清照眼中,风住尘香,物是人非,她已经不是昔日那个无忧无虑的幸福少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