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为何要高度重视“微量蛋白尿”?

Kimi-Dan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病变的的典型表现,主要表现为尿液中出现泡沫,糖尿病患者要重视糖尿病肾病的这一早期信号,及时发现微量白蛋白尿的意义在于:

如果能够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阶段发现糖尿病肾病,并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可以防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换句话说,就是如果能够在早期阶段发现糖尿病肾病,还有逆转为正常的可能,因此微量白蛋白的及时发现很重要。

及时发现微量白蛋白尿的方式:

1、如果发现尿液中出现大量泡沫,而无其他明显诱因,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检查,看是否诶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表现。

2、定期进行糖尿病肾病筛查,最基本的检查就是尿常规,检查有无尿蛋白。成年糖尿病患者,无论尿蛋白排泄如何,每年都应进行一血肌酐检测,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和评价慢性肾病分期。


糖尿病之友


尿微量白蛋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这个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却是一个不得不检查的项目。

当一名患者有糖尿病时,肾脏血管会发生病变改变了肾脏滤过蛋白质的功能,这使得蛋白质渗漏到尿中。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影响肾脏的早期征象,为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引起的严重和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慢性并发症,由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而导致的肾小球硬化,是本症的特点。亦是IDDM患者主要死因。

一、为什么尿微量白蛋白会这么重要?首先要从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过程来看:

从糖尿病进展至肾病,一般可分为5个阶段:

1、1期(功能改变期):又称肾小球功能亢进期或滤过率增高期。

为糖尿病早期肾小球滤过率既有增加,这阶段可持续数年。

2、2期(早期肾小球病变期):又称静息期,或正常白蛋白尿期。

常出现在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病程18~24个月。本期特点是出现肾小球结构损害,运动后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升高,是本期惟一的临床证据。

3、3期(隐性肾病期):或早期糖尿病肾病

常出现在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5~15年后。尿蛋白呈间歇性,蛋白尿有所加重,肾功能开始减退。

随病情发展,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升高并逐渐固定在20~200μg/min,本期后阶段可出现血压升高。

4、4期(糖尿病肾病期):又称持续性蛋白尿期或临床糖尿病肾病。

患病高峰在病程15~20年时,24h尿蛋白>0.5g,如不采取措施,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

此期可有大量蛋白尿,伴有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蛋白血症。

5、5期(尿毒症期):即终末期肾病(简称ESRD)。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中30%~40%,在患病后20~30年发展为终末期肾病,此时出现尿毒症表现和相应组织学改变。持续蛋白尿到死亡平均6年,总病程25年左右。

上述糖尿病肾病分期中,3期以前患者在临床上尚无明显肾脏损害的表现,肾脏病理改变尚可逆转,如若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阻止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发展。所以3期以前称糖尿病肾病早期或非临床期。而一经进入4期以后,患者不仅出现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肾脏病理改变已难以逆转,病情将进行性发展,终将进入尿毒症期。

二、再次从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整个进展过程中特殊的标志作用来看。

1、2型糖尿病中,尿白蛋白量为死亡的危险因子

随着尿白蛋白浓度的增加,患者存活率下降,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临床证据。

2、微量白蛋白尿也是整个血管系统改变的征象

并可认为是动脉病变的“窗口”,因为它是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指征。

2.1:临床中,通常应用尿微量蛋白指标来监测肾病的发生。

2.2: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

3、尿白蛋白检查是及时发现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指标

早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尿中只有微量白蛋白,因此这一检查又被称为“尿微量白蛋白检查”。

1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1~5年后就要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筛查;

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需要马上进行这项筛查,结果正常者仍然需要每年检查。 “


东直门骨科焦勇大夫


  对于糖尿病,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对于“微量蛋白尿”则不一定了解。那么,什么是“微量蛋白尿”,有什么意义,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要高度重视“微量蛋白尿”呢?咱们不妨谈谈,以作共享。

  一、关于“微量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指人体代谢正常情况下,尿中的白蛋白极少,具体到每升尿白蛋白不超过20毫克。尿中的白蛋白含量在20mg/L- 200mg/L范围内,尿常规化验,蛋白定性是阴性,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如果尿中白蛋白的含量超过200mg/L,尿常规化验,蛋白定性就为阳性,程度可以是 “+” ~ “ ++++”不等,此时就不是微量白蛋白尿而是临床蛋白尿。

  尿常规蛋白阳性意味着肾脏损害,而且可以说是很严重的损害,因为尿蛋白阳性意味着肾脏损害的不可逆性,有时候还会进展很快,甚至可以发展到尿毒症。那么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尿蛋白阴性)又意味着什么呢?微量白蛋白尿是全身整个血管系统改变的征象,并可认为是动脉病变的“窗口”。人体动脉分布全身,动脉内膜病变最早的提示是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肾脏滤出尿液的主要功能单位是肾单位,是由一团微小动脉组成的血管球构成。动脉内膜损伤后,经过体内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导致肾脏漏出白蛋白的量增多,超过20mg/L,就进入“微量”的时代,超过200mg/L,就进入不可逆损伤的临床蛋白尿的“快车道”。微量白蛋白尿是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指征。“早期”意味着可以逆转,所以微量白蛋白尿被视为肾脏病变过程中唯一能够逆转“窗口”,已经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二、糖尿病患者高度重视“微量蛋白尿”的原因。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之所以高度重视“微量蛋白尿”的原因,主要是糖尿病肾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的增加,或者说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影响肾脏的早期征象,也就是说,尿白蛋白检查是及时发现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指标。

  如果糖尿病患者在3个月内连测2~3次,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均达20~200微克/分钟或者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均达30~300毫克,同时排除导致蛋白尿的其他原因(如泌尿系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即可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

  需要强调的是,“微量蛋白尿”的检测是一项特殊的生化检测项目,普通的尿常规检查是测不出微量蛋白的,普通尿常规所测的蛋白尿是“临床蛋白尿”,而非“微量蛋白尿”。 一旦普通尿常规查出临床蛋白尿,说明病人肾功能损害已不是早期,病情往往已经不可逆转。由此可知,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因此,对糖尿病人来讲,在糖尿病诊断之初,就应检测尿微量白蛋白,以后每半年~1年检查一次,以便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关注“家庭医生在线”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家庭医生在线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在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白蛋白是一种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质,但在生理条件下尿液中仅出现极少量白蛋白。如果尿液中出现白蛋白,提示肾脏出现了问题。所以微量白蛋白尿检查是肾病出现的先兆,也是糖友预防糖尿病肾病的侦查员。临床中,通常应用尿微量蛋白指标来监测肾病的发生。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通过尿微量白蛋白的数值,结合发病情况、症状以及病史陈述就可以较为准确的诊断病情。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糖尿病肾脏疾病日益增多,2型糖尿病患者其肾病患病率也随年龄和病程增长而增加,病程小于5年其患病率为7%-10%,病程大于25年的患病率高达57%。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可能与长期的高血糖、糖基化终产物、多元醇通路活性的增高、蛋白激酶C活性增高、肾小球内压升高等等有关。

糖尿病肾病起病隐袭,缓慢进展,早期的肾脏病有关症状不多。肾病初期肾脏增大,肾小球滤过功能亢进和微量蛋白尿可持续多年,也不容易被注意,因此大多数糖尿病肾病患者是在出现明显蛋白尿或显著水肿时方被觉察。而糖尿病肾病一旦进入第三期,即便进行积极治疗,控制血糖,肾功能也不可逆转的出现衰竭,因此防治肾病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初筛时间应为:1型糖尿病在确诊5年后应进行初筛;2型糖尿病确诊后应该立即开始筛查,此后每年应该做一次尿微量白蛋白检查。

糖人健康网,一个有温度的控糖平台,欢迎关注,有问必答!


糖人健康网


人体代谢正常情况下,尿中的白蛋白极少,具体到每升尿白蛋白不超过20mg(<20mg/L),所以叫微量白蛋白。如果在体检后发现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在20mg/L-200mg/L范围内,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了。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的早期肾脏受损的表征。只要原因是因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造成了肾脏血糖的病变,导致血管对白蛋白的滤过率发生改变。而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展到终末期尿毒症,会给糖友带来巨大的身体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所以,糖尿应该每半年复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起到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肾病在早期是可以逆转的。

预防糖尿病肾病,除了要按时做检查之外,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控制血糖了,血糖不达标,才是发生一切并发症的源头,所以千万不要认为现在除了偶尔血糖高一高,身体没有并发症,就可以忽视血糖,它们的危害会慢慢积累,直到有一天,变成并发症,让人终身被摆布。控糖的目标是:血糖达标、波动小、营养全面,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算是达到了控糖的目的。

现在越来越重视糖尿病的营养治疗——饮食控制仅仅是其中的一方面,吃的少,但是要吃的好,吃的营养全面,保证身体的营养代谢需求,才能够更好的预防并发症。针对营养配置和饮食控制的难点,现在有一非常好的营养棒——方特健,主要成分是分离乳清蛋白和膳食纤维,餐前半小时使用,正餐按时进行,就可以很好的控制餐后高血糖反应,并且在消化道内形成能量缓释系统,让吃进去的食物热量缓慢释放,降低餐后血糖,扛饿预防低血糖发生。我们每个人都不是营养专家,很难将身边的食物充分利用起来,所以使用方特健就可以很好解决我们吃得多、吃的不科学的问题,糖友饮食上就不用烦恼了。


微微一笑有点甜1122


尿蛋白是反映肾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当尿液中有微量蛋白出现时,说明肾脏动脉内膜血管弹性下降,导致微量蛋白漏出,这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糖尿病合并肾功能损害的慢性并发症。

当出现微量蛋白尿,如不能很好控制进一步进展至大量蛋白从肾血管漏出,大量蛋白丢失导致低蛋白血症,严重的还会血肌酐上升,最终发展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早期微量蛋白尿阶段还是可以逆转的,是很关键的时期,控制好了可防止和延缓肾功能损害,否则后果很严重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出现尿毒症,影响生存。微量蛋白尿是肾功能衰竭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威胁因素,因此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微量蛋白尿阶段,严格控制血糖血压,防止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寿命时间。那早期出现“微量蛋白尿”该怎么办呢?

1.合理控制饮食、规律运动、减重、戒烟戒酒,改善生活方式。

限制蛋白摄入,摄入蛋白质0.6-0. 8 g/kg/d,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低蛋白饮食;如蛋白摄入不足可适当补充复方-酮酸制剂。

2.控制血糖

尽量将血糖降至正常,并发肾病的患者可选择降糖药格列喹酮,因其不影响肾功能、发生低血糖几率小、肾脏排泄少不到5%;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3. 控制血压

应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如有明显蛋白尿和/或肾功能损害的,血压应降至<120/80mmHg以下。降压药首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厄贝沙坦、缬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福辛普利、依那普利等。ARB、ACEI两类降压药物可改善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减少蛋白尿的排出,抑制肾组织细胞的硬化过程,从而保护肾脏,改善及阻止肾功能的恶化。

4. 降脂

高血脂是糖尿病肾病的高危因素,要降脂治疗。控制LDL-C小于2.07 mmol/L,或降低血脂基线的30%~40%。

5.控制蛋白尿

微量蛋白尿期不论有无高血压,均应使用ARB、ACEI治疗,减少尿白蛋白。但注意,当肾功能减退血肌酐>265.2umol/L时则不宜使用ARB、ACEI

6. 定期检查血肌酐、尿常规

应3个月复查一次,测定尿中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若结果异常,则应在3个月内重复检测。


药事健康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主要的慢性并发症有微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可累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和心肌组织,其中以糖尿病肾病尤为重要。

糖尿病肾病是慢性肾脏病变的一种重要类型,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的常见原因,是糖尿病的主要死因之一,常见于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

糖尿病病程进展到某一阶段,当出现肾脏并发症时,肾脏常常增大,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超过正常的40%,尿中就开始出现微量蛋白尿。糖尿病一旦进展到肾功能衰竭期是非常可怕的。

微量蛋白尿与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糖尿病出现微量蛋白尿如不加以控制,5~10年内将有50%患者进展为糖尿病肾病,逐渐严重。

那么,微量蛋白尿是什么呢?它的检测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它的检测呢?

其实微量蛋白尿是一项特殊的生化检测项目,在一般的尿常规检查中是不能测出的,如在普通的尿常规中能测出蛋白尿,那就叫做临床蛋白尿。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的、最可靠的指标,通过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查,对于发现肾脏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需要结合病人病史、发病情况、症状及其他化验指标,一般可以判定导致尿微量白蛋白的原发原因,及早给予诊断及治疗。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强调早期防治,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自身管理、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尽量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的发生!

关注“医学慕课”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医学慕课


患有糖尿病的人最终大多会有一种慢性并发症,叫做“微血管病变”,它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其中发生在肾脏的病变特别重要,重者可致终末期肾脏衰竭,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死于该病,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死亡率也只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

微量白蛋白尿它可以用来筛查早期的糖尿病肾病,同时也是糖尿病肾病最早的临床证据和1型和2型糖尿病心血管发生率及死亡率显著升高的标志。它有暂时性和持续性增高,如我们的血糖急剧的升高、运动后、发生泌尿系感染、血压显著升高、心衰以及急性发生的疾病等都可引起尿白蛋白排出量暂时性升高,这时,一定要在六个月内连着查三次尿,有两次尿蛋白增加才可以确诊早期糖尿病肾病。若发现糖尿病患者持续微量白蛋白尿,则已经处于糖尿病肾病Ⅲ期,此时肾脏的滤过功能大致是正常的,所以血肌酐可能也是正常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也可能肾脏的滤过功能小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并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步下降,直至终末期肾病。

诱发糖尿病患者发生糖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糖尿病患者的病史时间长,血糖控制的不好,自身患有高血压、血脂不正常、吸烟、胰岛素抵抗等,遗传也起很大的作用,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限制蛋白质的入量)、适当运动、戒烟、戒酒,控制体重;严格监测血糖,使血糖控制在比较满意的范围,有高血压者严格的对血压进行控制,使高压140mmHg,低压90mmHg以下,年轻的患者或者是合并肾病者高压控制在130mmHg,低压80mmHg,积极调整血脂,以预防并延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当糖尿病肾病患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时,则应开始肾脏的替代治疗。

本期答主:殷珍,医学硕士

欢迎关注生命召集令,获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


生命召集令


微量白蛋白尿是肾脏功能早期受损的一个征兆。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起的,长期的高血糖是DKD发生的关键因素。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患病率也大大增加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大幅上升,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患病率也大大增加,1型糖尿病大约是33-40%,2型糖尿病大约是20-25%,这是一个很高的患病率,对糖尿病人的生命质量是严重威胁。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出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出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与年龄和病程有关,病程小于5年患病率约7-10%,病程20-25年为20-35%,病程大于25年的患病率则高达57%。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持续发展恶化,会引起肾功能损害逐渐加重,甚至会发展到需要血液透析的程度,这时候,肾功能衰竭,常常伴随高血压、水肿、心衰等状况。

可见,当糖尿病发展到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晚期阶段是很严重的,以现代医学手段是无法逆转的。

越早期发现糖尿病肾脏疾病(DKD)越好。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在尿中出现微量的白蛋白,是糖尿病累积肾脏的一个早期征兆,在肾脏组织学或结构改变之前即可检测出,无痛无创伤即可发现早期的肾脏功能改变。

所以,糖尿病患者为了预防糖尿病肾脏疾病(DKD)要高度重视“微量蛋白尿”的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欢迎您点击右上角“关注”本头条号“欧阳冬云慢病管理”...您会在我的“悟空问答”“微头条”获得更多健康知识...我将从医学和营养学的角度关注整体健康的早期维护、疾病的早期预防,愿朋友们拥有更优质的健康!感谢您的阅读、评论、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