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经历过很多次黄河水淹,都说开封地下有六座城,那为什么后来的朝代还要在开封建都呢?

hys46198467



开封城建都是有其地位决定,而黄河多次决堤只是自然现象,它地下之所以在每个时期有六座城,也就说明它经历过六个时期的辉煌,前前后后,在开封城建都的王朝也是多不胜数,它甚至把老牌名都洛阳的闪光点都给争夺完了,自古河南这块地方洛阳一直是帝王必选的都城之地,从夏,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一直延续,它和长安在上古历史时期互相更替被称为东西二京,为此就连历代文人都互相歌颂,有汉代的张衡的《两京赋》班固的《两都赋》到曹植的《洛神赋》,有洛阳纸贵之说。而后来却到唐以后开封取代了洛阳成了东京,而且被大肆歌颂,东京与洛阳东京发生了冲突,是不是五代,大宋帝王们都不愿意住洛阳了,还是什么原因。东京在当时算百万城市,张择端北宋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可见它的繁华景象,汴水绕城,似乎就从这里可以看出北宋当时在文化和经济上的雄厚,毕竟人家在GDP方面在世界是领先世界的。

所以开封在中世纪肩负着历史重任,也就是在南北两京兴起之前。开封早在五代中期就开始偏移,自从朱温把长安抹去之后,后梁和后唐国都在洛阳,可不知怎么于936年外来的契丹的掺和,扶持在太原的石敬瑭,石敬瑭被称为耶律德光的儿子帝,于是趁后唐内乱占领洛阳,可是他并没有建都洛阳,而是迁都汴州,主要目的是拒绝承认一切,建立崭新的王朝,于是就有后晋的出现,接着一发不可收拾直接出现后汉和后周,后周出名雄主柴荣,那时已经达到统一全国的实力,积极为进军中原做准备。它也培植了赵匡胤这个埋坑的人物,所以赵匡胤拉开了北宋二百多年的辉煌历史,也确实了开封的历史地位,北宋后还没完,它一直对付北方王朝的前沿,成了金朝的抵抗蒙古最后根据地,汴京。


在开封为什么这么招人热捧,源于它曾是战国时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可是小有名气,这块地方虽然遭受水灾,可是却在历史上只大多听到它好的名声,毕竟在唐之后,政治中心伴随着经济的的偏东,也使历史不得不选择开封,开封正好位于南北隋运河的交通点上,北通北京,南通杭州,水路运发达,经济也就发达,而洛阳废弃主要是过于偏西和长安一样,由于西北威胁日增,像吐蕃,西夏,这也让帝王们不得不考虑自身的事。

开封恰恰位于黄河边,居高临下,易守难攻,靠黄河天险,所以北方游牧民族是很难突破的,就连当时契丹大辽盛名的辽圣宗和萧太后被拖住,不得不签《颤渊之盟》,元朝成吉思汗也被拖住,不得不选择西征。

所以开封在抵抗外敌方面还是起作用的,至于黄河决堤它可以慢慢消除,这也就有它为什么一层摞着一层,环环相扣,可能当时怕开封地势过低,伴随黄河水位上移不得不往上加,这也就有之后的开封,它取代洛阳帝都,也取代了洛阳的地位,在近现代成为河南省的首府,可不知什么时候又被铁路交通便利的郑州取代,原因郑州是铁路南北枢扭。


龙文说史


开封发现有地下城,始于1981年5月份,开封园林部门进行的一次清淤行动。清淤时,园林工人挖出了大量的古砖石,由此开始,文物和考古部门组织了大量的考古专家对开封城进行了长达二三十年的考古发掘。

上图为开封龙亭(旧皇宫遗址重建)

最终,考古专家们总共在开封城下发现了六座被掩埋的地下城,分别是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城,唐代的汴州城,五代及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城,金朝的汴京城,明朝的开封城和清朝开封城。

这些古城,应该都是因为黄河泛滥被淹没掩埋的。因为每次掩埋都不深,所以,开封城的屡次重建都是在旧城的城址之上进行,这就保证了开封城虽然屡次重建,但是中轴线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开封被称为八朝古都,在这里建都的朝代分别是夏朝、战国时魏国、五代中后梁、后晋、后汉和后周,北宋和金朝(副都)。

夏朝曾建都于此,应该是因为这里有河流有平原,比较适宜农耕的发展。开封区域发现了多处古人类活动遗址,而距离有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也并不远,该遗址大概距今7500年上下。

战国时魏国的国都原本在安邑(山西夏县)也曾是夏朝的国都,后来魏国为了争霸中原,迁都到了大梁。因为齐、楚两国相对秦、赵是大而不强。

开封在之后被作为都城,主要集中在五代、北宋和后金一个连续的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除了“五胡乱华”之外,中国北方另外一个最黑暗的时期,这时候的皇帝都不敢自称自己多富有,而迁都是要花费大量钱财的,所以,能省还是就省了吧。五代,这是皇帝都穷的一个时代。

上图为开封龙亭夜景

五代起始于唐灭亡之后的后梁,后梁的开国皇帝是朱温。唐朝廷曾任命朱温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所以开封是朱温的大本营所在地。而黄巢起义军又将唐都长安大肆破坏,朱温于是拆掉了长安的建筑,并焚毁了长安城。长安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成为都城。

而唐朝的副都洛阳,朱温将唐朝的两位末代皇帝安排在了那里,所以,朱温选择建都在自己的大本营开封。五代中,只有后唐,宣布自己是继承唐朝的正统,选择了唐朝末代皇帝的都城洛阳为自己的都城。而后晋则是通过联合契丹灭了后唐,燕云十六周从此落入契丹之手,后晋君主应该对唐朝、后唐心存阴影,所以,跑回了开封定都。其后的后汉、后周、北宋也都因循旧都,直接在开封定都了。而金国,只是将开封作为几大都城之一,以便于统治中原地区。

而自辽金开始,历经元、明、清,都城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了,这就是旧都的潜在影响力。


奕天读历史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河南省有一个城市曾经做过六朝古都,尤其是在北宋时期,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人文交流都达到了顶峰,它就是河南省的重镇开封,那么也许有人会问了,开封地处平原地区,在古代易攻难守,那么宋朝为什么要在此地建都呢?很多人和小编一样都不太了解,那么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下,据史料记载,宋朝在开封建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北宋的江山受禅于后周,后周的首都就是开封。

所以北宋沿袭旧制没有迁都继续以开封作为首都,在当时来说,开封一马平川是燕赵齐鲁四个部族的结合点,随着运河的修建,开封又处在了全国水路运输网的枢纽位置,这样的地理条件造成了我国经济中心落户开封的情形,作为首都可以说是实至名归,而且定都开封最大的好处就是交通与经济发达,在那个时期,以开封为基地与周边诸侯角力特别的方便,开封又是水陆都会。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物资兵力集结会更快,战后恢复也要比周边地区快得多,所以这也是,自五代时期以来朱温石敬塘郭威都在此定都的原因,但是作为大局稳定的北宋,宋太祖晚年已经觉察到了开封的劣势,军事角度来说易攻难守是一个特别大的弊端,宋太祖也曾有迁都之意,但最终涉及到朝臣的地缘与利益关系,最终不了了之。其中反对呼声最高的就是赵光义了。

赵光义自后周入宋以来,在开封经营多年,迁都对他的势力影响特别大,而且因为北宋代周这个改朝换代的特殊时期,并没有过多的血腥杀戮,所以后周的官僚,也大多得以在北宋继续享有高官厚禄,这也形成了他们独立的群体,一旦迁都将迫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故地,经济势力都将受到影响,所以对于迁都一事,他们是激烈反对的,在宋仁宗时期,北宋朝廷曾经再次讨论是否迁都。

范仲淹曾提议太平盛世则定都开封,战乱时期或可定都洛阳,但遭到了吕夷简为首的朝臣猛烈的攻击,由于政见不合,此次迁都还诱发了朋党之祸,再次不了了之,自此次事件之后,再也无人讨论宋朝迁都问题了,作为北宋都城的开封,也就一直延续了下去,其实在小编看来,宋朝之所以选择开封建都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这样的,开封是赵氏的发家之地,以开封为首都。

可以保证政统的顺利过渡,其次开封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良的物流网络,能做到战时集结战后经济发展,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经济是非常有利的,在当时来说,能同时达到这两个条件的也只有开封这座都市了,并且北宋的朝廷官员,不少人在开封经营多年,纵然皇帝想迁都,恐怕实行起来也是特别困难的。

不管怎样开封作为六朝古都,也一直都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心,在当时的格局下宋朝选择开封做首都,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如果你是北宋的皇帝,你会选择迁都吗?你会迁到哪里呢?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


哪个书生万户侯


在哪定都是一个王朝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开封的确有来自黄河决堤被淹的危险和事实但结合到那段历史我们也就能明白为什么选择它了。著名学者朱耀廷曾经很形象的提出过定都的四大原则——险、富、便、美,这里简单的介绍下四大原则的含义:

险——主要侧重在军事方面,出于国家安全性的考虑,择易守难攻之地而建都可保国运长盛,代表古都——长安,代表王朝——西汉、唐。

富——主要侧重在经济方面,要求都城附近是富饶之地,以保证都城的物资供应,代表

古都——开封、杭州,代表王朝——两宋。

便——主要侧重在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要求靠近河流,交通发达以通商货代表古都——开封、南京,代表王朝—两宋。

美——侧重地形条件和人文环境,地形上要求居高临下保证水源足又要防止水患,最好选山川秀丽,人文荟萃之地。代表古都——北京,代表王朝——明清。

但事实上开封作为都城,更多考虑的是军事和政治需要。开封被频繁定都始于五代后梁,其后后汉、后周、可以说只是承前朝建制,北宋和金定都开封另有目的,这里面大体遵循的是故地人和原则即开国君臣的故里、起兵根据地及政权发祥地等。后梁、后晋定都开封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自家起家之地。朱温因平黄巢动乱有功,被唐王朝封于汴州拜宣武军节度使,此后以河南为中心发展自己的势力直至建立后梁,当是时,长安因动乱已成一片废墟,朱温迁唐帝于洛阳以求控制,故定都汴州,其子孙循其制。

②便于夺取河北。五代时期各方割据中原未定,开封为四战之地,交通发达畅通利于出兵攻敌,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选开封定都这时候更侧重于军事层面上而不是经济。

当初宋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是有考虑过迁都洛阳的,后来综合考虑了下还是定都汴州了,其实北宋王朝初期是处于军事优势的,立足于攻击而不是防御,争夺方向重点是河北(当地藩镇和日后的幽州),此外是南下南唐是最主要的敌人,考虑到这点定都汴州是比洛阳强的(比洛阳更靠东处于第一线,方便用兵),后来宋祖早夭,禁军精锐被赵光义耗尽,此后宋只有广屯军队以守汴州了;金海陵王大修建汴州并作为副都,前期只是当做进军南宋的基地,后来迁都于此只是因为金宣宗完颜珣受蒙古逼迫混不下去了才来的。

至于黄河水淹开封,自然水患7次,但危害远不及三次人祸,即秦将王贲引黄河水淹魏大梁、明末李自成攻开封引水盖城(威力最大)、蒋介石阻日进军下令炸毁黄河堤口。


寻仙问道2019


第一,开封虽然历经黄河水淹,但黄河也是开封防御的天然屏障。在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改道,但距离开封都非常近,开封可以将黄河作为防御,也正因如此,以至于金兵攻破太原,北宋朝臣还以为能够议和。


第二,古代开封漕运发达,为开封带来繁荣的商业贸易。开封大运河甚至成为隋唐宋开封的经济命脉,汴河与其它河流相通,向北通往今天的河北天津一带,向南通往今天的浙江和江苏一带,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很清晰看见古汴河的繁荣景象。但自金朝以后,运河泥沙淤积,渐渐失去了通航能力。

第三,开封地区农业发达,粮食产量高,人口较多。开封地处豫东平原,气候温暖湿润,一望无际的田野,与周边地市一样,至今依然是粮食生产大市,在北宋时期,汴梁已经是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可见当时开封地区粮食非常富足,人口稠密,这也为开封作为都城提供了先决条件。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了,开封也拥有罕见的城摞城现象,时至今天,开封虽然已不如过去那么荣耀,但也是新时代下一座璀璨的历史名城。

我是海域蓝豚

,河南自媒体,与你分享更多本地问答,喜欢请点右上角加关注,欢迎评论点赞,谢谢!


河南这些事儿


北宋为什么要在开封建都?定都开封有哪些优缺点?

开封可以挖运河,挖运河也要考虑实际条件,开封附近水道纵横,只挖一小段就都城能水运通河北两淮江南,洛阳没有这个条件。北京明朝时候也是河流颇多。在古代中央集权条件下,皇帝在哪,那里就是中心,怎么可能前店后厂?洛阳号称13朝古都,然后你研究一下是哪些朝代,就会发现,定都洛阳,基本都是五代十国往前的,这之后,洛阳作为首都的条件并不好了。

古代开国者定都,基本都是按照政治形势通盘考虑选择最稳妥的地点定都,而不是军事第一。五代十国也仅有一国定都洛阳,难道其他开国国主都是不懂军事?建都还得考虑现成条件,没谁会在一个残破的城市上建都。说开封水运发达,可不是仅因为它通黄河,开封还是通江淮的,那里才是钱粮重地。下面这个话题中古丹的回答里有水系图,一目了然,在北宋都城要屯大量禁军这个国策前提下,洛阳并不合适。

真正让北宋速亡于女真的,原因还是北宋自己人的问题,建都于洛阳还是开封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果靖康年有个寇准、于谦式的人物,皇帝能力差点,那么宋真宗那样,不搞出那些狗血剧情,起码在靖康年,开封还不至于失陷。以为定都洛阳历史就会不一样,属于回避主要问题和一厢情愿。其实就是那次靖康,洛阳一样也没守住。

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为因素,我并没有否定这个事实。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合理假设,人为因素太不可控了,皇帝的个人素质是没法确保的。但是地理条件相对而言是一个不怎么变的量。我的核心是拿不变的量去抵消变的量(皇帝的个人素质),增加容错率。这个是讨论的前提,我们以首都的不同,大胆假设如果是洛阳会不会在皇帝个人素质不好的情况下,首都可以更好的抵御外部入侵,给防守反击赢得时间。

实际上当时的洛阳一样被金兵轻易攻破,在哪里建都,是否利于防御肯定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更利于防御的长安,都多次被攻破。关于北宋为何定都开封,仅在知乎都有很多讨论,基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其实可以简化,在古代,一个大的都城,必须有水运,而且得是很强的水运,这一条满足不了,都城做不久。郑州也在开封的西边。

西安做了西汉隋唐几代大一统王朝的首都,处于帝国西部边陲,离东部产粮区更远,水运粮食中转还要靠洛阳。以上,依据这种模式,洛阳开封明显比长安洛阳更好配合。把开封的职责给定义成隋唐的洛阳就可以了,然后再疏通一条开封至洛阳的水道并不难,杨老二连更难的操作都做过。至于最后首都要养更多的兵,导致只能放在水运发达的开封,属于从过程推导结果了。如果一开始真放在洛阳了,未必就会在首都集中养这么多兵,至少洛阳周边的防守条件会减去不少。

所以我的核心观点就是拿洛阳的军事防御优势来抵消皇帝个人素质不足而带来的不稳,还有让首都禁军不再那么的膨胀。北宋为何选开封,而不是西边的洛阳,也不是东边的现在郑州的位置,就是因为只有开封的水运,才能支撑首都百万人口和十几万禁军,在古代,大量而长期的钱粮物质运输,没有水运,是不现实的。


达人饺子哥


1981年5月,开封园林部门对龙亭东湖清淤时,挖出了大量的古砖石,继而发现了明代周王府遗址、北宋皇宫遗址等,由此开始,文物和考古部门组织了大量的考古专家对开封城进行了长达二三十年的考古发掘,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在开封地下3至12米处,上下叠罗汉似的摞着6座城池,依次是战国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

历史上开封临近黄河古道,黄河又是地上河,黄河水一泛滥,整个开封城都会被淹没。据《开封府志》和《祥符县志》记载,从金明昌五年(1194年)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近700年间,是黄河南下夺淮进入黄海的时期。黄河在开封及其邻近地区决口泛滥达110多次,最多时每年一次,最少也是10年必泛。随着元朝把大运河进一步东移,不借道河南而改走鲁西南,开封的衰败一发不可收拾。

加上及开封有十分重要军事地理优势,历史上也多次被人为决口。例如公元前225年,秦国战将王贲堵截黄河大堤,引黄河水入鸿沟,淹没大梁城(开封市西北),致城毁人亡。

而最近的一次决口,就是著名的花园口决堤,民国政府利用黄河伏汛期间而战略性毁堤的事件,进行焦土政策,试图阻止日军沿黄河西进。

为何开封多次被淹,却能拥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历史,成为八朝古都?

重要的地理位置

开封市是黄河和大运河的交汇之处。

战国时魏国的国都原本在安邑(山西夏县),战国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为躲避秦国的侵扰,又能同时向东进取,魏国都城迁至仪邑,称“大梁”,开封城市可考的历史从此开始。公元前360年,魏惠王自荥阳引黄河水入圃田泽,然后开大沟,引圃田水东流,经大梁城北再折而南入颖水、涡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的鸿沟运河。“鸿沟”这个词,后来还成为刘邦与项羽瓜分天下的分界线。

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起,由于水运带来的巨大便利,开封首次成为北中国的经济重镇。

为加强南北物资运输能力,大业元年(公元605),隋王朝组织河南、淮北诸郡100万民夫,开挖通济渠(唐称广济源)。该渠由洛阳开始,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经过一段黄河后,于板渚(现河南省荥阳县西北)引黄河水东南行,经过开封城下,到现江苏盱眙县北入淮河。

通济渠向南通过江淮之间邗沟及江南运河,可达杭州,向北通过永济渠,可达涿郡(北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南北大运河,通济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当时的汴州位居该渠咽喉,在漕粮的运输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这条水道沟通了当时全国北方的政治中心长安洛阳和鱼米之乡淮扬一带,逐渐成为了一条富饶的血管中枢。而开封借运河之利,又一次得到了发展的绝佳时机。

唐朝除了具有水路交通的枢纽地位,开封还是陆路驿道的枢纽。从西安东行至洛阳后,再向东、东北、东南行,有三条主要驿道,其中两条都必须经过汴州。特别是去当时唐王朝的财赋要地长江下游三角洲和江淮地区,必须由此经过。从那时起,开封实际上已经开始逐渐成为国内水陆交通重镇和国家经济命脉的总关卡。

安史之乱之后,为避免因漕运中断而使首都受困,唐王朝特别在此设宣武军,节度使李勉又于建中二年(公元781 年)重筑汴州城,从此,开封成为中原的军事重镇。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当中的三代,包括后梁、后晋、后周,都定都在开封,就是因为开封交通便利,漕运发达,江南的赋税可以沿河北上,西部的精兵可以沿河东下。

到了北宋立国,仍然选择在开封建都,因为宋太祖赵匡胤知道,开封水陆交通发达,有利于控制广大关东地区,且经历五代时期四朝的建设,城池宫阙已经相对完备。而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尾大不掉,中央必须强干弱枝,加之开封四周几乎无险可守,是典型的“四战之地”,为弥补开封地理上不利防御的弱点,宋朝必须在都城驻屯重兵加以弥补。

而百万张嘴是要吃饭、发军饷的,所以北宋的都城就必须依仗漕运,这也就决定了北宋王朝更加依仗开封的地理位置。假如换成洛阳和西安,则需沿着黄河逆流而上,漕运成本会陡然增加好几倍,绝对养不起这么多禁军。

后来的金朝之所以也将开封作为都城,一是因为漕运的便利,二是因为便于侵略南宋。假如金朝皇帝将首都定在他们的老家东北,早就被岳飞等南宋大将直捣黄龙了。

到了明朝和清朝,开封不再作为首都,但仍然是经济重镇,仍然是河南省的中心城市。如果不在开封建城,换成其它任何一个地方,从征收和调运赋税的角度说,都非常不划算。

民国时期,水运衰落,铁路兴起,开封西边的城市郑州成为陇海与平汉两大铁路的交汇之处,于是郑州迅速崛起,开封不断衰败。

现在的开封早就不依赖水路运输了,即使想依赖,也因为大运河的改道和黄河的常年断流,只能望淤塞而兴叹。

地理风水优势

古人篤信风水,开封位于黄河之滨,被认为有帝王之气。同时,开封地处于河南省中东部,是中原地区的中心,得中原者得天下。它四方通渠,八方来奏,开封得水利与地域交通之便,物产丰富,人才济济,孕育了许多名噪中华的贤达人士。


趣谈秘闻野史


开封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为自从隋炀帝疏通了大运河之后,开封正好为运河中枢位置,十分关键,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开封由此开始了一千多年的起起伏伏。

唐朝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藩镇问题就尾大不掉。时任开封节度使的李勉别出心裁的把大运河的一段引入开封新扩建的城池中,后人称之为汴河,拥有水运的便利,开封迅速发展,兵强马壮之后成为最为强大的藩镇之一。

五代时期,除后唐这个国家外,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把国家首都定在开封。到北宋赵匡胤定都为开封时,开封城成为全世界最大最繁荣的城市,拥有百万人口,晚上不施行宵禁,而保障首都人口巨大粮食消耗都是由漕船顺着大运河运上来,最高峰的一年运送的粮食达到八百万石。

北宋建国后,赵匡胤一为了消灭藩镇势力,二是为了对付北方的辽国,在首都开封蓄养了全国一半的兵马,这些巨大的粮草消耗,只能由水运的槽船能保证。

最后一个定都为开封的就是金国,主要是为了打压南宋,方便调动兵力,同时也看中了漕运的便利。经过巨大的战争的破坏以及人口消耗,开封周边的自然环境恶化,自然就失去了作为首都的价值。


陆弃


我们先说说开封之前都有哪些朝代在此地建都,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夏朝在此建都,还有后来战国七雄的魏国,五代十国的后梁,朱温的后晋,还有后汉,后周,辽,北宋,齐,金,等朝代,一共有十多个朝代在这里建立都城,足以见得此地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我们再来看看开封的地理位置,开封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黄河经过。在历朝历代,这个都是贯穿南北的交汇地带,所以在水路交通位置上非常重要。

在战国七雄的魏国之前,在这里建都是因为看上了开封的土地很肥沃,到了五代十国后面的北宋和金,都是看上了这里的重要交通要到,并且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北宋不惜在开封附近养百万兵,都还要在此建都,这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北宋的许多将领都劝北宋皇帝迁都洛阳,但是当时的开封是北宋的南北水路交通要地,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的开封人口超过百万,经济非常繁荣。

北宋时期的开封是最繁荣的时期。由于开封的地势比较平坦,在黄河汛期来的时候水很容易涨到这来,虽然没有出现把整个开封城都给冲走,但是每一次汛期涨水都把一些建筑给淹没,久而久之便出现了开封地下有六座城的说法,这个说法是没有问题,但是这个经过几百年的沉淀而把城淹没了。

对于为什么历代王朝都喜欢在开封建都,这个就很多的原因了。首先,开封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7500年前的时候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有文字记载的是在4000年前的夏朝,开封这个地方由于在黄河的中游,黄河的泥沙不断的堆积,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肥沃农田,人们可以这里不断的耕种,并且土地的肥沃粮食的产量也非常高。

人们开始在这里定居,在开封附近定居的人口非常多,从夏朝到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就是围绕开封附近400公里)的地方一直都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方。在古代帝王们是非常注重人口的,古代很少有帝王选择人口少的地方建都,在古代控制了人口就意味着控制了整个国家,所有古代的帝王才一直对开封这个地方恋恋不舍。到了北宋,开封的繁荣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不过靖康之役后,开封支离破碎,北宋的经济文化政治南移,临安开始承接了开封的重任,这个时候的中国经济重要开始南移。

到了元朝时期,开封已经没有昔日的辉煌,也结束了它建都的历史地位,元朝时期的开封只是地方重要城市,而当时的河南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属于京师直隶,所以开封的战略地位也没有那么重要。到了民国时期,铁路的兴起,代替了以往的水路,位置南北铁路的交汇的郑州开始兴起代替了开封以前省会城市的地位,至此开封开始落末。

如今的开封已经没有昔日的那般荣光,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多朝代眷顾,还是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无笔


六朝古都开封这个地方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多次黄河水淹,直到1938年6月后,黄河才没有决堤过,并且目前黄河决堤的可能性也基本为零。人们都说开封的地下有6座城,那么为什么他们会选择把国都建在开封呢?难道没有想过会被黄河水淹吗?

开封这个地方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处在平原地区,所以易攻难守,因此把开封作为国都很容易产生问题,一旦有外族入侵,就容易丢掉城池。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宋朝为什么要在这儿建都吧,这一点在史书上面有说明,宋朝之所以选择在开封建都,其实是因为北宋是受禅于后周的,而后周的首都是在开封这个地方!通常情况下新的王朝建立之后就需要迁都,但是北宋却没有沿袭旧制,而是选择继续把开封作为首都!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开封在全国水路运输网中是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且大运河在修建中,因此这样的地理条件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开封在宋朝时期可是经济中心呢,所以在开封建都自然是极好的!

另外,开封的有很多的周边诸侯,若是朝廷出现了问题的话,那么无论是让这些诸侯集结物资又或者是集结兵力都能够更快速一些,而且国家发生了战争后,也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把国都建在开封,那么国家的战后恢复就不成问题了!宋太祖晚年时突然察觉到了开封的劣势,他知道了此地易功难守,所以他有过想迁都的想法,不过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了,因为很多朝臣都不同意,尤其是赵光义。那么赵光义为什么不同意呢?其实是因为一旦迁都了的话,对他本身的势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还有一个原因是此时没有产生任何的杀戮,而后周的官僚也在北宋继续当官,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团体,如果贸然将国家迁都的话,那么就代表着这一些人需要远离自己的家乡,因此朝臣自然不愿意,而且国家的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迁都的事情就一直耽搁了下来,直到宋仁宗时期才再一次把这件事情拿出来讨论。

范仲淹曾经说过,若是国家是太平盛世的话,那么则可以把国都定在开封,但若是处在战乱时期的话,那么就可以到洛阳,但是范仲淹的这个建议也遭到了很多朝臣的攻击!也正是因为范仲淹的这个建议,产生了强烈的政见不合,所以在迁都这件事情上面,甚至还引发了朋党之乱,最后这件事情也就做罢了。自从这件事情过去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敢提起迁都的事情了。

另外,还有人认为宋朝之所以也会建都在开封,是因为这是赵氏的发家之地,这个说法虽然也是占了一定的因素的,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应该还是开封的地理位置,毕竟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利!从隋唐到五代时期,开封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且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治理之后,汴河也与很多条河相连,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水系工程,因此开封的水上交通就变得更加的顺畅了!据说,每年可以从各个地方输送10万部队到京城,这一点是其他地方所做不到的。在唐朝时期,由于当时国家需要粮食,而粮食运输又比较困难,所以皇帝就只能够派大臣帅军队到洛阳解决粮食问题。因此宋朝在建都上也考虑到了曾经遇到的难题,所以他们认为生活保障问题要是想得到解决,就要选择交通有利的地方作为国都,选择开封做国都刚好顺应了社会的经济条件。

最后,开封有很长时间的都城历史,早已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百姓心中开封已经是一个独特的城市了!虽说黄河一直是一个隐患,就像是开封头上的一把剑,但只要黄河不发生水灾,那么开封绝对是一个最有利于国家稳定的城市,因此这儿成了六朝首都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认为在开封建都利大于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