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紅色文化和紅色經濟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顏色中的文化擔當,青色(本文末尾有文章鏈接),今天我們繼續聊一下紅色。紅色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顏色,幾乎在世界上所有的文明中都有對紅色有特殊的感情,在舊石器時代,不同地區的人類遺址中均發現有在死者周圍撒紅色的礦石的習俗,而中國人對紅色更是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今天就來介紹一下紅色背後的文化和故事。

1.遠古時期的紅色崇拜

世界各地文明對太陽都有一種特殊的崇拜,太陽趕走了黑暗,給人類以光明。火的利用讓人類的生存能力大幅提高,極大的促進了人類文明的歷程。紅色讓人聯想到給人帶來光明的太陽和火,讓人遠離黑暗和寒冷。早期的人類主要依靠採摘自然生長的植物生活,人類長時間的觀察後發現植物的生長規律和太陽密切相關,所以在幾乎所有的文明中,崇拜太陽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階段。

我國古代的紅色文化和紅色經濟

另外一個對紅色崇拜的原因可能源於血液的顏色。人們觀察到動物和人會因為失血過多而死去,認為血液是支撐生命的重要因素。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中說

“澳洲既用紅色塗身來表示進入生命,他們也用這種顏色來表示退出生命”。

近代通過對一些原始部族的觀察瞭解到,他們仍然會把血液當做是生命的來源和寄居靈魂的場所。

在考古發掘中經常有關於用紅色礦石陪葬的發現,龍山文化的陶寺類型墓葬中,會用硃砂灑遍全身。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發現,墓底鋪墊的硃砂竟然厚達6釐米,在美洲瑪雅文化也有硃砂塗壁的現象。可見紅色文化在人類文明早期就開始孕育。

2.我國古代的紅色文化

進入農耕社會之後,紅色在我國古代文化中也有特殊地位。前幾期文章已經介紹,在戰國時期發展出來的五行學說對我國影響深遠,與五行相對應的是五色,五色就是所謂的青、赤、黃、白、黑。每一個朝代都會與之對應的德位和顏色,比如秦朝是水德,服色尚黑。《史記·始皇本紀》載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旎族節旗皆上黑”。

秦朝之所以是水德,因為周朝是火德,從五行的角度是水克火,秦代周,所以秦朝的德位為水。當然這種德位的說法也不是固定的,比如漢朝一開始是火德,到了後期又被稱改為水德,所以才有了趙飛燕紅顏禍水的典故。

我國古代的紅色文化和紅色經濟

從官方的角度來說,明確尚紅的朝代是周朝。《詩經》記載曰

“彤弓昭兮,受言藏之。我有嘉賓,中心既之。鐘鼓既設,一朝饗之”,

這裡面講述的是一幅周天子宴請天下諸侯畫面,賞賜的就是彤弓,一種以紅色漆成的弓,可見當時的紅色是一種尊貴的顏色。在當時還有違反禮制濫用紅色的記載。《春秋公羊傳》

“秋,丹桓宮楹。何以書譏。何譏爾丹桓宮楹,非禮也。”

當時把魯桓公廟的柱子漆成紅色,孔子就認為這是不合禮制的。就像現在的清宮劇裡面皇帝的杯子才能用明黃色一樣。

周朝之後到漢朝雖然官方的服飾顏色一直沒有統一,但是紅色一直都認為是貴族的顏色,民間是老百姓是不能用的,民間的百姓多著青、綠色。東漢之後到魏晉南北朝是中國一個大混亂的朝代,關於顏色的禮制也很混亂,到了隋唐之後逐漸建立了以黃色為尊的禮制。但是這其中有一個特殊就是明朝,雖然明朝皇帝也是用黃色,但是由於皇帝的名字姓朱,明朝也尚紅色,在《明史·輿服志》中有記錄:

“洪武三年,禮部言‘歷代異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飾黃,旗幟赤。今國家承元之後,取法周、漢、唐、宋,服色所尚,於赤為宜。'從之。”。

當時也不允許老百姓用大紅色。

3.古代的紅色經濟

人類最早的紅色顏料是來源於礦物質,比如鐵礦石,硫化汞(硃砂)等,隨著農業社會的發展,逐漸以植物染料為主,比如茜草、蘇木等。但是有一種非常特殊的紅色顏料,對我國的經濟政治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這就是硃砂。

硃砂是一種主要成分為硫化汞的礦物質。硫化汞礦石經過細微的研磨後,加少量水,得出結果:上層即朱礤,下層的就是硃砂。硃砂是一種正紅色,在繪畫和古代化妝品中都有很廣泛的應用。除此之外,硃砂更廣泛的用途是醫藥和煉丹,比如歷來帝王都喜歡的長生不老藥的重要成分水銀,就是主要從硃砂中提煉出來的。由於硃砂的廣泛用途,開採硃砂也成為了暴利行業。

我國古代的紅色文化和紅色經濟

《史記·殖貨列傳》記載了因為硃砂而致富的巴寡婦

“清,窮鄉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 ”

見過大世面的司馬遷也感嘆這個“家裡有礦”的寡婦真有錢啊(豈非以富邪),可見在秦漢時期硃砂就能帶來極大的利潤。

日本著名的歷史學者池田溫,曾經研究過唐朝時候硃砂的價格每兩150文,當時的糧食價格大概是每擔200文,可見當時一兩硃砂可以換四分之三擔糧食。有歷史記載從唐宋開始,硃砂稅是政府的一項重要稅源,《舊唐書》載:溪州刺史魏從琚曾於兩稅外每年加進硃砂1000斤、水銀200馱作為附加稅;宋代全國一年收硃砂礦稅3646斤14兩;明朝嘉靖年間《貴州通志》記載:貴州布政司所屬司府,歲解水銀二百二十七 斤,硃砂一十六斤八兩。由此可見於貴州這樣的硃砂礦豐富的地區,硃砂及其產業是非常重要的稅源。硃砂稅的稅率之高,可以和當代的菸草相媲美,地處遵義的務川縣盛產硃砂,道光《思南府續志》記錄了清朝務川縣一處硃砂礦的收稅情況,

“大蕨溝水銀硃砂礦廠,水銀百斤三七抽課,硃砂百斤二八抽課起解”,

清朝一般的商業稅只有3%,但是水銀和硃砂卻能達到30%,20%,足見其特殊的地位,特別是對於像貴州這樣盛產硃砂的地區,是當地的“支柱產業”。

如今紅色早已走入尋常百姓家,逢年過節到處是一片紅色的海洋,希望大家能瞭解一些顏色背後的文化和知識,歡迎持續關注。

本系列文章:

參考資料:《明史》《詩經》《史記》《硃砂紅與古代中國視覺文化_王譯敏》《紅色崇拜與紅色禁忌_陳瑾淵》《中國古代紅色的感知來源與情感指向_李銘軒》《古代紅色絲綢植物染色_蘇木染研究_李祥芹》《硃砂紅與古代中國視覺文化_王譯敏》《硃砂對古代貴州經濟社會的影響_胡安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