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远《踏歌图》虽笔法绝妙,却只为粉饰太平

马远的《踏歌图》的解读历来有些争议,一些人认为作者创作这幅作品是想表达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也有一些人认为作者的意图恰恰相反,是想从农民衣衫褴褛却兴高采烈的对比来讽刺当权者不顾当时所处实情的偷安局面。

马远《踏歌图》虽笔法绝妙,却只为粉饰太平

踏歌图

马远虽以“马一角”著称,但其《踏歌图》偏于全景构图,笔法简洁苍劲,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山石,意境清旷高远。近景处几位老者在群峰中,山河幽深处踏歌而行于田垄上;田垄下方一片禾田,禾苗随风而动,耕牛劳作于田间;田垄后方突兀的峭石、萌芽初生的垂柳、苍翠的松竹、傲然挺立的红梅、潺潺的溪流相互呼应,给人一种处于桃源仙境的愉悦感。中景峭拔瘦直的峰峦棱角分明,烟雾萦绕的云山深处宫阙、红瓦回廊隐约可见,引人深思。远景处以简洁的笔法概括了薄雾云气中的淡淡远峰,整幅画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秒境。

作为宫廷画家,马远所绘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统治者的意愿,再结合作品题跋、内容可以发现《踏歌图》不仅是一幅描绘初春时节的山水画,它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01

从《踏歌图》的题跋来看

马远《踏歌图》虽笔法绝妙,却只为粉饰太平

踏歌图题跋之局部图

宋宁宗的题跋是借用王安石的《秋兴有感》:“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一夜秋雨后,早晨的一切都沉浸在雨露中,使人倍感清新。朝阳升起,沐浴在朝阳中的帝都显得非常美丽,在这个丰收的年景里,人们安居乐业,高兴地在田垄上踏歌而行,以此来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王安石写这首诗是为了表现在天朗气清的秋季里,农民喜庆丰收的情景,体现的是其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但被宁宗皇帝题在此画中,它的意义就有点不一样了,在此处它更多的是表达一位皇帝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暗示南宋王朝会在自己的治理下国家盛世清平,百姓安居乐业。

据傅伯星先生研究,马远的《踏歌图》可能创作于绍熙五年(1194年)的下半年。绍熙五年六月宋孝宗去世,光宗拒绝主持丧礼。寓杭某带兵官想借机生乱,京城人心惶惶。这时大臣赵汝愚决策拥立赵扩为帝,代父主丧,使南宋王朝转危为安,契合当时人们想要安稳度日的期盼。且宁宗一上位就处理了一批离间其祖父孝宗与父亲光宗关系的人,并尊光宗的皇后为太后,使其不能再干预前朝政治。这一系列动作为当时已经积贫积弱的南宋带来了一股清流,使得人们看到了曙光。

当时正值壮年的马远在这一清流的激荡下创作此画,饱含着他的满腔热情,成为史称“绍熙内禅”的热烈颂歌。作为一个刚登上皇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君王,宋宁宗当然能够明白画家的隐喻,因此他借用王安石的诗来表达南宋王朝经过“宿雨”的洗礼,在他的领导下朝阳已经重新照耀在帝都的上空,象征着南宋王朝像初生的太阳一样冉冉升起。

02

从踏歌的习俗来看

马远《踏歌图》虽笔法绝妙,却只为粉饰太平

李白《赠汪伦》插画

踏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集体娱乐活动,用足蹬蹋而作歌。早期的踏歌主要是于祭祀祈福的场合,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东夷传》曾记载:“常以五月田竟,祭鬼神,昼夜酒会,聚群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后来随着踏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它更多是人们为了表达生活富足、喜庆丰收、过年过节等愉悦心情而载歌载舞。

到了唐代,踏歌活动盛极一时,唐人作了许多关于踏歌的诗词,最著名的就是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唐代宫廷亦经常组织规模庞大的踏歌活动,据唐人张鷟所撰小说集《朝野佥载》记载:“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宫女千数,衣罗绮……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如此声势浩大、欢乐之极的踏歌场景,显示了唐王朝统治集团“君臣同乐”的意愿。

由上可知,踏歌是一种君民同乐的活动,不管是皇亲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用这种形式来庆祝节日、丰收。

但踏歌的背后其实显示的是国富民强,因为只有在国家安定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的情况下,统治者或者人民才可能有精力、时间去“踏歌而行”。因此,马远的《踏歌图》实质上是通过踏歌这一活动对统治者的热情讴歌,响应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03

从《踏歌图》的点景人物来看

马远《踏歌图》虽笔法绝妙,却只为粉饰太平

《踏歌图》中的四个老者

既然踏歌是一种君民同乐的活动,那么《踏歌图》中的四个老者到底是何身份呢?大部分的画论几乎都因为受到题跋的影响把画中人物看作是山野农夫,认为描绘的是农民喜庆丰收的场景,那事实是如此吗?

宋代主张“士大夫共治天下”。因此,两宋统治者创建了宫观提举等闲官制度,同时倡导与实施优老养闲政策,以此来稳定士大夫阶层。南宋统治者继续践行这一政策,且更加推崇。马远作为一个宫廷画家,对于南宋的贤臣政策是非常了解的。因此他在创作《踏歌图》时是极有可能通过对贤臣祥和生活的描绘,来迎合统治者巩固皇权,安抚士大夫阶层的政策。

《踏歌图》中的踏歌者身上的衣服看不到明显的补丁,且穿着得体潇洒。根据宋代的服饰制度可以了解到,宋服制度对各个阶层的服饰做了严格的规定,如有违反,必受处罚。古时有“品官绿袍,举子白襕”的说法,即一般的读书人,属于士的阶层,他们所穿的衣服均为白色的布衫,非常寒酸。加之宋代许多士人、讲佛谈禅,到了南宋时期、沉寂多年的“野服”又被拾了起来,这种衣服闲居时解开,见客或外出时束起,因此白色凉衫是宋代士人最热爱的服饰。此外,首服也是区别人物身份的重要标志,南宋士人最常戴用的就是幅巾,他们都以恢复古时之幅巾为儒雅。画中走在最后挑着酒葫芦的老者头上戴的像是幅巾。

因此,从穿着服饰方面看,图中的踏歌者更可能是士人而非农民。

一门五代皆为宫廷画家的马远,对于当朝统治者的喜好自然是把握得十分到位的,更明白社会现状和人民的生活状况,所以在为皇家创作的时候当然会选用朝廷政策保护的文人士大夫来作为题材,而不会选用一般的乡野村夫。

04

从《踏歌图》的景物和建筑来看

马远《踏歌图》虽笔法绝妙,却只为粉饰太平

踏歌图景物

《踏歌图》中出现的景物有松竹梅柳,其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象征坚韧不拔的意志。自陈桥兵变之后,宋王朝一统山河,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但却一直处于辽、金、夏等北方异族的骚扰和侵袭当中,最后只剩下半壁江山。且之前五年的南宋王朝一直处于动荡当中,这个时候一个正值壮年的君王上位,给南宋王朝带来了希望。画家希望借“岁寒三友”来寓意南宋王朝会在新的统治者的带领下击退侵略者,收复失地,统一江山。在怪石林立、云气萦绕的松林间,红瓦长廊和宫阙楼角隐约可见。画家将象征着皇室的宫殿置于北方山水的环境中有何寓意呢?

将《踏歌图》中的建筑与马远《华灯侍宴图》中的建筑相比较来看,《华灯侍宴图》是马远奉帝命所画的宫廷宴会场景,那画中的建筑必定是南宋时期的宫殿建筑,而恰好《踏歌图》中的建筑群与《华灯侍宴图》中的建筑群是极为相似的,所以《踏歌图》中隐藏在山石间的红瓦长廊和宫殿建筑极大可能是南宋宫殿。

画家将代表南宋王朝的宫殿建筑安排在北方山水中是巧合的吗?这绝不是巧合。在1205年宋宁宗改年号为“开禧”,“开禧”这个年号其实透漏着他的抱负,其源于宋太祖“开宝”与宋真宗“天禧”这两个年号。宋太祖是宋代的开国之君,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基本完成统一;宋真宗在位时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四十多年来的冲突局面,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发生。因此,“开禧”这个年号是有着不忘故土、重振祖宗基业的涵义。

宋宁宗通过年号“开禧”向世人表明,他一统天下的抱负。然后在1206年就发动了开禧北伐,开始向辽进攻,想要恢复北宋的大好河山。宋宁宗在登基几年之后开始北伐,这打的不是无准备之仗。

从前面的题跋分析可以看出,至少在他登基之初就已经露出痕迹了。作为一个能揣度圣意的画家,马远在《踏歌图》中的北方的山水置入了南宋的宫阙建筑,是用象征性的手法应势而作,响应统治者渴望统一江山、收复失地、恢复北宋风华的政治诉求。

经宇说:

马远《踏歌图》虽笔法绝妙,却只为粉饰太平

宋宁宗

作为一个宫廷画家,能够正确揣度圣意是关系到其前途命运的,马远是活跃于光宗、宁宗两朝的宫廷画家,可见其厉害之处。马远的《踏歌图》在其山水画属性的掩盖下,更多是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响应统治阶级粉饰太平的政策。

他通过对元宵时节士大夫的踏歌活动的描绘,将象征着南宋皇室的宫殿安排在北方山水中,以此来热情赞扬在宁宗皇帝的治理下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歌颂宁宗皇帝一统江山的抱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