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有感

这两年从上到下的电影口味似乎有些变化,可能到了存量搏杀的低利率时代,《小丑》和《寄生虫》这样的片子确实引起了很多共鸣。

今早奥斯卡新闻,韩国电影《寄生虫》包揽了最佳电影、国际影片、原创剧本、导演四个大奖。电影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看过了,很精彩的故事。如果阅片量足够多的话,对这种有点儿过激的价值观也不会大惊小怪的。

作为一部没引进的韩国电影,能引起广泛讨论是因为它把阶层问题展现得粗暴直白,又让人警惕。反正不管身在哪个阶层,看完都不会舒服。

我在网上看过几张《寄生虫》的神海报,寓意能甩官方海报好几条街,反正就是死死扣住「阶层」这一意象,让人再怎么阿Q精神也没法回避。像这样:

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有感


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有感


有人说电影情节太抓马了,偏激得没有逻辑,无论如何也不至于杀人。艺术高于生活,没冲突就没冲击力。

作为理财博主,电影当然不是我想讨论的。

今天蹭这个热点想聊聊阶层问题,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它确实存在。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且和电影一样抓马。

比如因为疫情,外地返工的租户莫名其妙地就不能自由出入了,房东却能。抓马不?

疫情期间要在家里隔离,有没有人想过,对很多漂一族来说,隔离他们的不是家,而是面积不到15平米的一间屋子。解决吃饭问题主要靠去小区门口取外卖。这种状态下隔离14天,滋味儿能好受么?

因为房产在居民财富中的特殊地位,舆论最喜欢塑造的对立阶层就是房东和租户,这两个群体的矛盾冲突一抓一大把。

其实大部分时间里穷人和富人对彼此的感知是比较弱的,因为没有交集就谈不上冲突。但是互联网抹平了信息差,莫名给大家制造交集。

比如吃饭时刷B站,看到博主拍的实地走访徐汇滨江半个亿的豪宅长啥样,手里的泡面突然TMD就不香了。

网上管这种落差感叫「位阶差」。在中国,位阶差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得不明显,毕竟没人会闲的没事儿把股票账户拿出来炫,豪宅小区也不能随便进去逛。

但在有的场景里位阶差会显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房产APP——虽然豪宅小区进不去,但是豪宅值多少钱在里面可是明码标价。还有坐飞机,经济舱的乘客总得把头等舱参观完才能走到自己座位边上,多闹心。

有的场景里位阶差又被人为地抹平了,比如学校——这是个让人产生误会的地方,以为里面很公平,分数决定一切。其实不是的,学校只是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一起读书的地方,出了学校,每个孩子都会回到各自的家庭和阶层。所以父母才是子女的起跑线,是大实话。

位阶差这玩应儿每次显露出来,总有人不好受,酸得慌。

有的孩子生下来就继承了两三套房子,有的只有一套还带着房贷,还有只能租房的。更来气的是总有二货喊「独生子女以后都会有好几套房子,房价要跌」,也不知道这种人是真傻还是真坏?

很多人对财富也有偏见。其实房东很苦逼的,所有财富里现金只占2%,没钱花。壕的是职业股民,平均拥有430万以上的自住房产和100万以上的汽车。这才是真正的刺激人生和消费大户。

以上数据来自《胡润财富报告2019》对中国千万身价的「高净值家庭」的画像描述。


舆论的另一个特点是喜欢曝光富人财富的「支出端」,又把吃瓜群众给带跑偏了,这样很容易造成富人总是不仁的印象。

但一个人的财富当然由他的「收入端」决定。赚钱只是社会价值的商业奖励,社会价值源于高效低成本地满足了他人需求,利他,对社会有贡献。这才是正确的「财富观」。

举个例子:很多人喜欢用「应付账款」时间长这个指标来论证茅台的牛逼,这确实是企业在产业链里占主导地位的体现。但在我看来,说这话的人财富观也有问题,因为上游产业链也有家要养啊!拖欠应付账款什么时候成美德了?

通篇都在说阶层,最后聊聊爬阶。这当然是个困难无比的事,难到要靠代际去完成。

像我这样的,基本主动认输了,选择丁克直接财务自由。但我知道那条正确且难走的路是怎样的——上一代人要隐忍,储蓄,投住分离,把财富换成一二线城市的砖头,猫进次卧照顾孙辈,心甘情愿地成为下一代的绊脚石。

爬阶很多时候还意味着人地分离,离开家乡——年轻人要去大城市当大学生,中年人要去大城市打工。乡村迁三线,三线搬二线,二线挤一线,人跟产业走,人往高处走。跑步变中产,爬着变富人。

通过公众号和知识星球,我观察过很多家庭的爬阶过程和财富分布。有的人爬阶很在行,我喜欢用「系统好」形容它们。好系统包括一些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延迟满足、警惕消费主义、克勤克俭、执行力强、自省、敢赌不好赌等等。

其实《寄生虫》一家人身上都有着不错的系统要素,但又被错误的价值观、性格这种东西所拖累。

以上就是我想说的,阶层作为一种社会系统真实存在。早点看懂并接受它,有利于提升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