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謀兵,謀人,謀天下

中國民間廣為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劉基,字伯溫,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劉基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朱元璋曾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也”。

劉伯溫:謀兵,謀人,謀天下


年少好學,天資聰穎

劉基從小聰慧過人,喜愛學習,由父親啟蒙識字。他的閱讀速度極快,據說七行俱下。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他為“神童”。於17歲時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程朱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

劉伯溫:謀兵,謀人,謀天下


嚴明法紀,以民為本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劉基上奏制定了軍衛法。簡而言之,軍衛法就類似唐代的府兵制。打仗的時候打仗,安穩時則去耕田,相當於我們現代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不僅解決了生產問題,更為邊防的安全提供了巨大保障。明初確定處州稅糧時,仿照宋制每畝加五合,唯獨青田縣除外,太祖說道“要讓劉伯溫家鄉世代把此事傳為美談。”太祖巡幸汴梁時,劉基與左丞相李善長一起留守京城。劉基認為宋,元兩朝都是因為過於寬縱而失天下,所以應該整肅綱紀,於是便下令御史檢舉彈劾,不要有任何顧慮,宿衛,宦官,侍從中,凡是犯有過錯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懲治,因此人人都畏懼劉基的威嚴。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而被治罪,李善長一向私寵李彬,故請求從寬發落,劉基不聽,並派人騎馬速報太祖,得到批准,劉基便在祈雨時將李彬斬首。同時,劉基也有深沉的愛民之心。劉基主張,“國不自富,民足而富”,“國以民為本,而民以食為本。”他還主張,“生民之道,在於寬仁。”山東藤縣有一位老人非常善於養蜂,他成功的秘訣在於精心管理。他每次取蜜的時候只拿走多餘的蜂蜜,而不把蜂蜜全部取光。這樣,原來養的蜜蜂安心定居,新來的蜜蜂也願意在這裡繁殖,家道越來越興旺。後來,他的兒子繼承家業,但對養蜂的管理卻截然不同。夏天不管烈日暴曬,冬天任憑風雪覆蓋,甚至螻蛄,螞蟻鑽進蜂箱也不管,結果蜜蜂舉族而去,其家道也因此敗落。劉基藉此感慨“為國有民者可以鑑矣。”劉基的民本思想,不僅表現在極力主張官員廉潔從政,輕徭薄賦,而且針對“厚利入私家”的現象,主張均平,“推餘補不足,茲實王政始。”

劉伯溫:謀兵,謀人,謀天下


不徇私情,以德服眾

劉基也制定了立相的標準。即使李善長多次在皇帝面前彈劾劉基,但在立相時劉基說李善長能協調諸將,是宰相之選。太祖因事要責罰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協調諸將。”後來,李善長辭官回居,太祖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時待劉基很好,可劉基卻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當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摻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不到。”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太祖於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劉基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託。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後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事獲罪。百姓們都心知肚明,劉伯溫是一位清官,廉直恤民,秉公執法,以高尚的官德和人格魅力流傳後世。劉基的官德最突出的是剛正,誠信。他一生最鄙視,最痛惡的,是之中那些弄虛作假,阿諛奉承,搖尾乞憐和尸位素餐的人。劉伯溫為官口碑甚好,不肯結黨私營。劉伯溫死後,朱元璋對他的兒子說:“劉伯溫在時,滿朝都是黨,只有他一個不從。”明初朝廷中結黨營私之風盛行,彼此明爭暗鬥,爭奪權力,劉伯溫潔身自好,不結黨,不營私,這集中反映了他的人生境界和高尚品德。

劉伯溫:謀兵,謀人,謀天下


助明開國,殫精竭慮

關於劉基的特點,我們稱他是一個智慧的化身,聰明過人,但是因為他對於原則問題沒有半點讓步,他所有持政,罷官等等都和這個有關。劉基幫助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在建立之初就碰到了些困難。其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定都。歷史上南京做都城的王朝都很短,這是劉基的一塊心病,他心裡一直放不下這個顧慮,但是當時別無他法。如果另選新址,財力人力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在原來的基礎之上在南京建立都城是最佳之選。但另有一個問題

,南京做都城有一種說法,叫“中山有王氣。”本來的南京城是靠在江邊,離中山有十幾裡地,劉基便叫人去卜吉,於是在中山之陽選擇了都城的地址,即現在明故宮所在位置。至正二十年,劉基被朱元璋請至南京,委任他為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助朱元璋集中兵力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基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此時,陳友諒攻陷太平,意欲東向,氣勢甚為囂張。朱元璋帳下各位大將,有的勸朱元璋投降,有的認為必須必須避其鋒芒,再據守南京。朱元璋意猶未決,劉基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其自有見地,遂召入內室與之決策,劉基以為凡言

劉伯溫:謀兵,謀人,謀天下


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劉基認為,陳友諒驕氣衝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裡,我們應利用其驕傲自滿,聽不進不同意見的時機,誘敵入伏,一舉重創之,滅其銳氣。劉基說:“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正是吳國初創,百事待興,又突臨強敵,內部看法不一的危難緊急關頭,劉基以寥寥數語,撥開迷霧,點破形式,議定決策,團結人心,去為完成王業而進取。至正二十七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另一方面劉基一直秉承“以道事君”的態度。劉基說:“以道事君者,忠之大也。”這裡所說的道,主要是指治國理政應該遵循的理念和原則,也包括社會正常運行必須服從的真理和規律。在皇權高於一切封建統治專制下,劉基在看待君臣關係上能提出“以道事君”的理念,需要莫大的政治勇氣。他是這樣說的,自然,也是這樣做的。在鳳陽建都,平定王保保和選任宰相等重大問題上,劉基都敢於在朱元璋面前直言,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主張。明代文化制度的建立和元王朝是截然不同的。明代以後一直延續下來到清代滿清入關以後,康熙皇帝至明孝陵,他在明孝陵前立了個碑,碑上寫了四個字為“治隆唐宋”,這也意味著清王朝認同明王朝,即清承明治。由此可見,在明代制度的建設中,劉基起了巨大的作用。當時,明初定都何處,有爭議。朱元璋有意在鳳陽建中都,因為他是農民出身,此舉實際上是想將首都遷到老家去,嚐嚐榮歸故里的風光。劉基犯顏直諫說:“鳳陽雖帝鄉,非建度都地”。劉基之所以反對,理由有兩條:一是營建中都工程十分浩大,而天下初定,百姓尚為得到休養生息。再說,金陵與臨濠相距並不遙遠,在臨濠營造中都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二是元代著名統帥王保保仍握有重兵,對新生的明政權威脅甚大,需集中精力認真對付。但是,朱元璋對劉基的正確建議置之不理,於洪武二年命令開工在臨濠營建城池宮闕,前後六年,耗費極大。加上朱元璋在同王保保的戰爭中又吃了敗仗,死傷無數。在這種形勢下,洪武八年四月,劉基離世。朱元璋最終不得不親自撰寫罪己文告,到中都祭告天地,罷建中都。劉基的逆耳忠言終被驗證,也彰顯了這位開國功臣的高尚人格。

劉伯溫:謀兵,謀人,謀天下


關於劉基對後世的影響,人們不言而喻。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說:“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