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大面积吸储意味着什么?

这是龙先森


简单来讲,银行大面积吸储意味着两个方面:

第一点银行缺钱需要吸纳现金;第二点银行存款利率即将上浮。

讲一讲银行吸储背后的原理

银行间的业务其实都是一套循环的生态链,有据可循的那种规律,我画了一张图,大家可以感受下。

比方说,年底银行资金短缺需要在短时间内吸收储蓄,那么就只有上调存款利率吸引用户来存款,吸储的目的完成后,就可以下调存款利率降低银行的成本开支,有了足够多的存款一方面可以放贷赚取利息;等到一定周期后,银行的资金又短缺后,那就会再来一波吸收储蓄的操作。这就是银行的生态链,非常地好理解。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地看到银行缺钱和利率上浮这两件事呢?

01 银行缺钱

银行这个商业组织的终极目标就是赚钱,所以银行肯定是在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和贷款给需要资金的人之间的一个媒介。银行在吸存款然后放贷款这种业务之间循环的,银行吸收存款付出低利息,然后用高利息放贷给有需要用钱的人。

因此一般到了月底或年底的时候,银行都会通过各种送礼品送福利的方式去信用客户把钱存在银行。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银行大面积吸储的时候就证实银行缺钱了,银行手中没有什么现金握手中,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策略与方法吸储,才能让银行缓解资金紧张的压力,同时也为了自己有更多的资金放贷出去,这样为银行创造更多利益。

02 银行存款利率即将上浮

银行大面积吸储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上浮存款利率,当然还有一些比如存款送福利。通过银行的朋友了解到,最为有效而吸引储户的就是提高利息送钱,普通老百姓也最喜欢。

各大银行在央行基准利率之上上浮存款利率,各家银行上浮的存款利率幅度都有所不同,国有六大行幅度最小,小微村镇银行上浮幅度最大。

银行出现大面积吸储时候就证明银行感觉到资金紧张有压力,说明银行缺钱了,而银行缺钱最为有效的吸储就是提高存款利率,一旦存款利率提高储户才有更大的动力把钱存银行,不然银行利息太低的话,用户肯定更愿意把钱存入余额宝,理财通,各种P2P平台的宝宝类产品,年化收益率比放银行利率高出不知多少。

因此,银行大面积吸储,我们就可以分清楚的分析出来其背后的原因无非就是缺钱了,要通过提升利率来吸收存款。

所有的金融场景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才能够真正理解其意义所在。

以上就是我对该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希望可以帮助到题主及更多的人。点赞和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我是杜耶说理财,价值投资的布道者。


杜耶说理财


朋友们好!随着美国的加息,世界各国也出现了这样的迹象!咱央行的指导利率保持稳定!但银行的的利率出现上浮,动辄上浮40%甚至45%……使老百姓真正的受益!同样的钱,同样的时间拿着利息更多一个字,好!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作银行在大量的吸收资金!

银行在短时间内不惜血本大幅向上浮动利息,闪取资金想来有以下原因:

一补充资本金!要想发展,就需要有资本金!

第二,应对未来可能的金融开放与竞争!

第三,应对同行业的竞争!

第四,来自市场的压力!各类P2p理财信托证券,保险,理财产品,给银行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五,避免经营风险,完善合规……

第六,咱老百姓的理财知识越来越丰富,各类投资的渠道越来越多……


综上所述,银行大面积吸储,一是适应社会经济金融行业的发展,竞争!二是完善合规经得起监管,三是壮大自身实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希望银行能够不断壮大,为储户们提供更好的存款储蓄产品,以及安全的投资理财!


理财迦


银行大面积吸收储蓄存款,最直接的意味就是季末、年末又到了,每年的季末及年末都是银行的吸储大战之时。这些时点银行吸储大战“不是激烈,而是惨烈!”

银行揽储的困难性

目前除了大额存单,银行普通存款早已对普通客户失去了吸引力。如果地处中西部,还好,存款还有增量空间,在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东部,银行的网点基本早已饱和,沿海随便一个三线城市,往往聚集着20家以上的银行金融机构,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等机构的渗透,对于东部的银行来说,存款增量不是一般的困难。每到季末、年末时,东部的银行吸储大战简直是"惨烈"之极。

银行揽储的困难除了银行之间的竞争,企业客户、机关事业单位客户的流失也是一个主要因素:“一方面,国家限制银行对政府的授信、税收等权力的"上交",间接导致政府可以放到银行的闲置资金减少;另一方面,很多大型企业直接成立财务公司管理财务,不再依靠银行管理资金。

银行揽储的手段

银行拉存款的手段一般无非以下几种:上调利率、减费送礼、抽奖等等。

每到年末你可以去各家银行逛逛看,到处都是存款送礼品或者提利率的,当然这个还是正规的竞争。

私底下,有的银行为拉存款甚至会使用一些恶性竞争手段。比如,有的业务员给存款客户许诺,除了利息,还会额外再给客户多少钱,这个费用主要来自网点的营销费用。

基本上各家银行网点都会有专门的营销费用,国有大行营销费用少些、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营销费用较多,其实这个也就是所谓的“买存款”,但是这个主要是对大额资金而言,小资金还没法享受到这个待遇。而且这个其实是违规行为。

总结

银行出现大面积吸储也就意味着又一个季度或者一年即将结束了,随着互联网理财的兴起,其实银行以往的揽储手段已经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如果无法创新(比如普通存款靠档计息、结构性存款等)或者持续提供优质的服务更甚者直接提高利率的话,那么在怎么大面积撒网揽储估计都没作用,未来存款下降基本是铁钉钉的事情。


鲤行者


意味着银行缺钱——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在很多人印象里,银行有得是钱,银行怎么会缺钱呢?什么时候去银行取钱也没有说没钱让等等的呀。

表面看起来确实是这样。但这是央行强制规定的,储户存取自由,银行不能限制不让储户取钱。



但实际上银行是最缺钱的。

从2010年至今,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呈增长势头,截止到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4万元。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储蓄率却从2010年的51.55%逐步降低到2017年的46.38%。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储蓄文化的国家来说,逐步降低的储蓄率是不可理解的。

可能有人会说了,收入增长的多,即使储蓄率降低,整体储蓄额是增长的呀。事实是储蓄额也没太多上涨。

用户有了更多的钱,但这个钱却没有存到银行。你说银行着急不?



最近几年各种宝宝类产品确实分散了大量用户资金,这是影响银行储蓄存款额的主要原因。

所以银行为了吸储也在不断变换花样,存款不行就主推理财。

相比定期存款,银行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显然对用户更具有吸引力。随着余额宝收益降到3%以下,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同时理财产品也更灵活。

每家银行对吸收存款都是有硬指标的,这个硬指标关乎着每个分行从行长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升职、加薪甚至月度、季度、年度奖金都与此密切相关。所以银行会想尽一切办法吸储。所以才有“一人进银行,全家跟着忙”一说。


坤鹏论


一句话就能解释:银行没钱就提高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钱多的时候就降低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所以银行大面积吸储,那就是银行钱包空了。



解释一下:


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就是贷款,除去要上交给央妈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其他80%的资金银行会选择来放贷。


现在银行“吸储”就证明银行的资金变少了,银行赚的少,所以银行想要大量存款,同时,贷款利息会增加,因为市场供不应求,想贷款的人多,银行钱少。



而近几年因为支付宝、微信零钱等等这些的冲击,导致银行失去了其魅力,因为银行的存款利息实在太低了,并且不够灵活,所以导致储蓄减少,当然也与国家执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有关。国家为了鼓励投资,降低利息和法定准备金,鼓励老百姓多贷款创业、让银行的钱流动起来,也是导致银行缺钱的原因之一。



一杯思考


银行大面积吸储,感觉这是银行的一项持续性的工作。这意味着存款对银行的重要性。做为一家商业银行,最基础的业务就是存款和贷款业务。而吸收存款是银行开门营业的基础。不是一直有银行把“存款立行”做为经营理念吗?

事实也是这样的。如果没有存款,相当于银行没有了资金来源,没有了资金来源,拿什么去发放贷款呢?我们中国现在的银行,主要是以存贷款的利差来支撑收入的。

为了揽存款,银行也是用心做活动的。比如,在元旦和春节两节期间,银行会组织开门红营销活动,在别的季节交替或者节假日,进行相应的策划活动,或者发放奖品,吸引存款,或者提高存款利率,发布新产品,招数多,给客户让利也大。

由于存款利率市场化,各家商业银行可以自主确定存贷款的利率。所以,我们在和银行打交道的时候,尤其是存款的时候, 不要忘记多做一下比较,尽量挑利率高些的银行和存款产品来存,可以多得一些利息。

本人专注于分享与银行相关、和生活贴近的财经内容,欢迎关注【博文微金融】!


博文微金融


国民存款减少的根本原因是通货膨涨,钱放在银行就缩水,十年前的一万元和现在的一万元能比吗?再过十年一万元还顶得现在的一千元吗?所以不要怪老百姓不存钱,而是事实告诉他们不能存,有点钱不如去买房或消费掉。想想60、70年代,我们一发工资首先就去银行存钱,还巴不得存三年、五年期,因为利息高一些嘛。那时物价稳定,十年米,面、油都不会涨一分钱。现在呢,什么都在涨,一年一个样,甚至一月一个价。谁还想存钱?如果国家保证,物价三年五年不准涨,我保证,银行存款一定噌噌的往上窜。


陈学忠2


今年以来包括微众银行、网上银行等民营银行推出智能存款产品,这类产品往往是三年或五年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利率最高可达4.5%,远超传统银行。

但是最近这款产品受到了监管部门的注意,甚至一度被叫停,这是为什么呢?在监管者看来这就是一种高吸揽储的方式。



实际上,银行存款早已对普通客户失去了吸引力。银行之间的存款争夺战日益激烈,为了吸引存款,各大银行不断上演上调大额存单利率、减费送礼、发债留存客户、产品设计时间错配等“吸储大法”,甚至借鉴保险业拉客户的做法。


那么银行为什么要这么大力吸储呢?原因很简单,银行没钱了。

银行是最缺钱的,对于银行,钱即是它开展业务的原料,也是它的产品,可以说银行的一切都是围绕钱在打转。

从2010年至今,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呈增长势头,截止到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4万元。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储蓄率却从2010年的51.55%逐步降低到2017年的46.38%。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储蓄文化的国家来说,逐步降低的储蓄率是不可理解的。

可能有人会说了,收入增长的多,即使储蓄率降低,整体储蓄额是增长的呀。事实是储蓄额也没太多上涨。

我们都知道近几年货币贬值很厉害,而现在的理财方式也逐渐多样化了,特别是很多年轻人把现金都买房、买股票、买基金了或者放在支付宝和微信上面了,银行为了吸储也在不断变换花样,存款不行就主推理财。

相比定期存款,银行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显然对用户更具有吸引力。随着余额宝收益降到3%以下,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同时理财产品也更灵活。

前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特别是P2P给出的高额收益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向其他平台,银行的压力是很大的,没有储蓄就不能放出贷款,这样就没有收入,而银行也是要生存的。

所以很多每家银行对吸收存款都是有硬指标的,这个硬指标关乎着每个分行从行长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升职、加薪甚至月度、季度、年度奖金都与此密切相关。所以银行会想尽一切办法吸储。所以才有“一人进银行,全家跟着忙”一说


贫民窟的大富翁


银行大面积吸储当然是意味着流动性紧张,银行也缺钱,原来那种躺着赚钱耽误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银行都在想法设法吸储,是因为如下原因:

一,互联网金融吸纳存款

现在互联网发达,加上智能手机发展,人们上网时间加长。互联网金融无处不在,大多数人微信和支付宝长期有余钱,这就是无息存款啊。也可以理解为大部分闲置资金都在网上放着。

二,利息太低

银行存款利息太低了,大家没有动力为了那点利息去折腾到银行线下排队去存款,网银使用也不方便,因为不是经常使用的工具,而且每家不一样,跨行还需要手续费。一句话:利息低,操作麻烦。

三,人们投资意识增强

人们投资意识也增强,互联网理财也很方便而普遍。更多人选择其他投资,海外资产,证券等,这些也导致银行存款低。

四,消费意识提高

有句俗话:七零后存钱,八零后投资,九零后负债。新生一代的消费意识提高,没有存款的习惯。

总结:银行存贷时代过去了,未来银行进入金融服务时代了,境外服务,资产增值服务等等。银行必须改革,在不改革,发展也会倒逼他们觉醒起来。

我是伯乐集团董事长李合伟,20多年创业经验,天使投资人、《觉悟行果修渡》创投课导师、《财富人生密码》财富增值课导师、《李合伟演讲学院》创始人,感谢关注,期待与您深刻交流……


合伟说


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是银行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在这两个基本职能之上,银行还有一些企业之间的收付、结算等诸多金融服务。

但是,作为主营业务的收储和放贷,是永远也不能丢弃的。因为一收一放之间的利润可是非常惊人的。

举个例子,以上是基准利率,实际上各个利率都有一定上浮。在不考虑央行存款准备金情况下。假定储蓄全部以1年期定期利率1.5%来计算,贷款以1年期贷款利率4.35%计算。之间存在2.85%的利差。即假如银行吸收了100亿的存款,同时放出去100亿的贷款,一收一放1年时间就能赚2.85亿利润。

而实际上银行的真实利润可能远远不止这些。

去银行存钱的都知道,即使银行有活动,也不过是几桶便宜的豆油或者洗衣粉。

但是去银行贷款的都知道,即使银行有大笔的闲钱,你要不多付出一些,是不会轻易拿到名义利率的贷款的。

所以,吸收存款就是银行赚钱的最大动力。

当然,现在社会发展,经济发达,各个银行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竞争关系,尤其是当下经济环境下行,社会当中流通的货币减少,银行间也逼迫开展存量资金博弈时代,所以积极的吸收存款也是迫不得已的。

这既反映出银行缺钱的现状,也表明当下社会缺钱的现实。

最现实的就是大家手中没钱可存了。

一方面可能是现在大家赚不到钱,另一方面可能是大家赚到的钱都投入到了比存银行赚利息还划算的领域,比如前几年炒房子。

就目前社会情况来看,大概率是以上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现在经济下行,大家普遍反应赚钱难;另一方面这两年社会财富大量涌入房地产等固定投资领域,造成社会货币流通量减少。综合作用下,造成钱少,银行则大力吸储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