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能駕馭很多比自己厲害的人?

細談砸評


劉邦之所以能夠駕馭比自己厲害的人,我認為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方面:劉邦在為難面前敢於帶頭擔當

劉邦在泗水擔任亭長的時候,經常押運罪犯去咸陽當苦力。但是有一次押送的時候,途中看守不力,致使很多囚犯逃亡,這對於劉邦這個主要責任人來說,死罪難逃。劉邦作出了一個決定,反正是一死,乾脆將所有人都放了吧。這些人中有數十個也沒地方去,願意跟隨劉邦,這些人就是劉邦起家的班底。

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各縣都有呼應的,沛縣縣令也想著獨立,把外面流亡的人都找回來,但是中途後悔了,怕自己的權力不保,結果,老百姓不幹了,把縣令殺了,把劉邦迎了回來。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誰能擔任沛縣的領頭人呢?這個可不好乾,以當時的形勢來看,九死一生。當時蕭何是除了縣令之外最有權勢的人,都不敢領這個頭,只有劉邦敢於接受了這個前途渺茫的帶頭大哥職務。

所以說,越是在危難的時刻,劉邦敢於站出來,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誰,大不了一死的架勢。

第二個方面:劉邦在待人方面上敢於大膽用人

跟隨劉邦的人物眾多,能力比劉邦高出一大截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在識人、用人方面卻趕不上劉邦,就在於劉邦敢於大膽人用每一個人。

張良,韓國的世襲貴族,像這樣的人物,按理說是瞧不上劉邦這號人物的,畢竟階級差得太遠。劉邦起兵之後,因為灌嬰的緣故,劉邦想要去找景駒幫忙,碰到了張良,張良此刻是比較落魄的,張良本來是打算投靠景駒去的,碰到了劉邦,聊了一會,發現劉邦這個人還行,至少不像韓王一樣,對張良畢恭畢敬,言聽計從。但是張良還是想著回到韓王身邊,最終韓王被項羽殺掉,張良開始死心塌地的跟隨劉邦。劉邦這個人對張良是十分敬重的,事無大小,只要是張良建議,基本上劉邦都是執行的。

韓信僅僅是因為蕭何的推薦,劉邦就敢讓他擔任大將軍一職,而且在後期,韓信單獨帶兵執行迂迴路線,攻城略地,從側翼包圍楚國。劉邦甘心擔任配角,在河南地區冒著生命危險與項羽開展拉鋸戰,緊緊的拖住項羽,使得韓信成功從齊國完成了對楚國的戰略性包圍。在垓下之戰的時候,劉邦將手中的30萬兵力全部交給韓信指揮,而且是韓信已經具備了造反的實力的時候,可見劉邦的胸懷。

陳平,盜嫂之徒,奸詐小人,而且剛跟隨劉邦的時候,貪汙受賄,被人舉報後,還這振振有詞。但是劉邦對陳平的實力卻是毫不懷疑,在成皋之戰的時候,大膽將自家的家底全部交給了陳平,使得陳平的離間計成功實施,范增離開項羽發病身死,項羽身邊唯一一個具有戰略性目光的人終於沒有了。立國之後,更是將身後之事交付陳平,陳平果不負劉邦所託,成功殺死呂后一族,保住了劉漢江山。

彭越,本是流寇,劉邦依然敢於重用,灌嬰等人也是敢於放權,足見劉邦在用人方面有自己的方式,這也使得很多人對劉邦感恩戴德,終於劉漢天下。比如韓信在齊國的時候,來勸的人一波是一波,甚至出了三分天下、平分天下的優厚條件,但韓信感念劉邦知遇之恩,最終未背叛劉邦,幫助劉邦建立了大漢帝國。

所以說,劉邦在用人方面正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使得很多人願意跟隨劉邦。

第三個方面:劉邦在權力面前敢於分享

公元201年年底,劉邦大肆分封諸將,總共分封了137位功臣,並且剖符發誓。

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愛及苗裔

大致的意思就是黃河變得像帶子一樣,泰山成為了平地,只有有大漢帝國在,就永葆你們及你們子孫的榮華富貴。

無論從劉邦起兵開始,還是到最後的分封,劉邦對權力、金錢毫不留戀,敢於分給眾人。不像項羽一樣,分封諸王,封了18個,自己的軍將都沒落到什麼好處。別人跟著你幹,本來指望落點好處的,結果不給,能有勁給你使麼。

當然劉邦還有其他的優點,比如能夠聽從別人的意見,敢於認識自己的錯誤。而且劉邦在馭人方面還很有一套,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英布被項羽打敗後,跟隨何去見劉邦的場景。這個場景將英布心情大起大落、劉邦的故意冷淡和熱情體現的淋漓盡致,正是這次見面,英布始終被劉邦玩弄於掌骨之間。

結論:劉邦因為敢於擔當、敢於用人、敢於分享,才能聚攏了這麼多大才圍繞在他的身邊,以實現個人的價值來成功驅使各人為己所用。


傲虎樓主


漢高祖劉邦平民出身,文不能書,武不能戰,“智不比張良、勇不如韓信、才不敵蕭何”,連項羽這樣一代霸王都沒能爭得過他,不得不說,劉邦的厲害之處還是讓人欽佩。但是,畢竟他的出身不高,能夠接觸到的也不是特別有本事有背景的人,他又是靠著什麼,能夠吸引那麼多人跟隨他,甚至有一部分還是從項羽的陣營跑過來的。

劉邦到底有什麼樣的人格魅力呢?

劉邦集團中的人物,大抵有兩類。

一是其嫡系—豐沛功臣集團,如蕭何、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

二是逐漸從對手吸收到的優秀人才,如張良、陳平、韓信、英布、彭越等。

這類人又分為三類,一類是因為“士為知己者死”而對劉邦效忠的張良、陳平等人;第二類是既對劉邦的知遇之恩心懷感激,又有投機心理的韓信等人;第三類是完全是投機分子的英布、彭越之流。劉邦能夠讓自己的小夥伴—豐沛功臣集團對自己效忠,是因為他敢於承擔政治風險,敢為他人所不敢為之事,這是他最初起兵時能成為領袖的根本原因。從此以後,蕭曹等人與其確立了牢固的君臣關係,之後自然終身追隨。

一、能夠分享,出手大方。

劉邦平定天下之後,有一次在洛陽南宮召集群臣,置酒相樂,並閒聊起能夠奪取天下的原因。他問大家,我為什麼能得到天下?項羽為什麼會失去天下?高起、王陵二人就說了一段話,其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陛下派人攻城掠地,得了地,便封賞給有功之臣,說明陛下能與天下同利。”所謂與天下同利,即是與手下人同利,得地封地,得金銀當然更會分金銀,跟著他出力即有封賞,所以人人歸心,以死相效,這天下還會不是他劉邦的?

二、不怕失敗,沒死再來。

劉邦打過許多勝仗,也打過很多敗仗,但他有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無論敗到何種程度,他都不氣餒、不放棄。比如,彭城之戰,他帶領56萬大軍攻打項羽,被項羽3萬輕騎兵給幹了,最後丟盔棄甲,全軍覆沒,他多年積累起來的一些家當,幾乎喪失殆盡。但他一點也不灰心,甚至逃跑的路上,他還有心思收了個美人戚姬,後來又白手起家,重新再來,竟然最後把項羽給滅了。跟著這樣從不放棄的人,就如同跟隨了希望,所以跟隨者越來越多。

三、用人廣泛,知人善任。

關於用人,劉邦是中國歷史上最會用人的老闆,他的手下,有貴族,有遊士,有平民,有官差,有布販,甚至有狗屠、強盜、車伕,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他收來就用,一用就靈,所以他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別人也心甘情願,死心塌地。

四、沒有牽掛,當舍就舍。

我覺得劉邦的這個特質,是與其他成功者有點差異的。他只有自己的目標,為了目標,什麼都可以捨棄,什麼道德人倫,什麼父慈子孝,這些與打天下、坐江山發生衝突時,當舍就舍,當棄就棄,他在親情上從不婆婆媽媽,沒有什麼東西比目標更重要。項羽要烹他父親劉太公,劉邦說,烹吧,記得分我一杯羹。孩子們在戰爭中逃跑,坐在他車上,他怕被抓到,順手就把自己的親生兒女推下車,絲毫也不猶豫。對目標這樣堅定、這樣能割捨的人,無論多大的事情,都有希望成功。所以,跟隨的人自然就多。

縱觀劉邦的人才管理,大致有六方面的特點:

  • 用人不疑

做一個領導最忌諱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見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這個,明天猜忌那個。劉邦他就有這個魄力,他一旦決定用某某人,絕不懷疑,放手使用。

  • 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於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之先在於知己,其次在知彼。劉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如何調動部下的積極性,他用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條不紊,由此他就成為這個集團的核心。

  • 不拘一格

劉邦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貴族張良、遊士陳平、縣吏蕭何、狗屠樊噲、商販灌嬰、車伕婁敬、強盜彭越等各色各樣的人組合起來,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歷史證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 不計前嫌

劉邦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不計前嫌,一視同仁表示歡迎。如韓信、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其實,一個領導者如果老是小肚雞腸、計較甚多,能招募來好的人才嗎?恐怕連帳下之人也會離他而去。

  • 坦誠相待

坦誠相待,不僅僅是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問題,更是為人處事的一條原則。對於人才,他們不僅需要應得的酬勞,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劉邦之所以能夠得到張良、韓信等人的幫助,就是由於劉邦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以致於才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這也是我們非常值得借鑑的經驗。

  • 論功行賞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的貢獻是實實在在的肯定。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根據各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就漢室大業,與他善用人才有很大的關係。


次等文案


劉邦為什麼能夠駕馭這麼多比自已歷害的人?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分析有以下幾種理由:

第一點劉邦身上有強烈的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先講一則小故事,劉邦和張良在一同投奔景駒的路上相逢,兩個人彼此交談,一見如故,於是張良放棄投奔景駒的念頭,轉頭投入了劉邦的陣營。張良作為漢朝三傑,也是滿腹經倫,胸懷大志,當初在亂世投奔,也希望找一個好老闆,以便展示自已的才華,但他與劉邦初次相遇就成為至交,你不得不承認,劉邦身上確實有迷人的人格魅力,這種魅力吸引著甘願投之門下,為之犧牲和奉獻一切,張良就是貢獻了自已所有才能,最後功成身退了。

劉邦年青時候喜歡遊手好閒,被人慣以無賴之閒,但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之劍,取得天下建立大漢的祖業,他身上還是具備很多吸引的人格魅力,與人為善,心胸開闊,為人大度,行俠仗義,勇於承擔責任等等優秀的品質,吸引更多人聚集他周圍。

第二點劉邦善用人才,恩威並用,寬猛相濟。

再講一則小故事,季布和丁公都是項羽手下的將領,季布幾次都把劉邦打敗了,而丁公追擊過劉邦但又最後放了他。劉邦做了皇帝后,把季布抓了起來,隨後又把季布放了,並封他為郎中,因為劉邦知道自己做天下需要這樣忠臣來輔佐。丁公和季布是親戚,他說季布給過劉邦難堪都做官了,我有恩於劉邦應該給我更好待遇,而他做夢沒有想到是,劉邦把丁公抓起來並對大家說:丁公做項羽將領時不忠,就是他這種人使項王失去了天下。劉邦把丁公殺了,並且在軍中示眾,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當丁公。

劉邦這一招絕對拍案叫絕,恩威並用,讓人心生敬畏,死心塌地效忠漢朝。作為漢朝最大老闆要管理好一個國家,要做出令出必行,指揮若定,必須保持一定的威嚴,沒有令下屬感到畏懼的威懾力,是難以盡職盡責的,僅靠一張慈相的面孔,美麗動聽的言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唯有恩猛並用,寬猛相濟才是上策,而劉邦掌握的恰到好處,沒有打人沒有罵人,就教育了朝中每一位大臣,難到你不敬佩!

第三點劉邦公正豁達,用人沒有門戶之見,沒有門弟之分,正確建議虛心吸納。

再來一則故事,婁敬是一介平民,他從山東趕來見劉邦,他分析了目前天下形勢,建議劉邦定都關中,因為秦地固守險要,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張良也同意此建議,因為關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攻守自如。劉邦採納了建議,很快遷都關中長安。

從這一件事可以看出劉邦此人高超之處,一個皇帝聽從一個老百姓的意見,這得有多大的胸襟。一個人想要幹一番事業,是離不開朋友幫忙的,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還找來了漢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創立了大漢朝。一個人要想成功,和諧的人際關係是成功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有人總以為有本事,有見識,有閱歷就能成功,其實不然,人的成功很大因素來自於人際關係。

第四點劉邦有高超的用人、馭人的領導能力。

大漢建立,在慶功宴會上,劉邦總結自已勝利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馳騁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做到了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取得勝利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一個范增可用,但對他還心生猜忌。

這一段話說得很精彩,也很坦蕩,道出劉邦取得天下的原因,以及他高超用人、知人的領導才能,作為一個領導指揮全局,知人善任,人盡其用,各盡其職,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係,你就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劉邦高超的用人之術,正是他傑出政治的表現。

總而言之,正是劉邦能夠駕馭這麼多歷害的人,他才有足夠能力建立了大漢王朝,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毛主席曾經說過“劉邦是一個大政治家”,而政治家的首要能力就是將自己人搞的多多的,將敵人搞的少少的,這一點劉邦的確不簡單,他在自己的生變籠絡了一幫人,這幫人最後幫他打下江山。

劉邦為什麼能籠絡這麼多人在身邊呢?首先就是劉邦能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張良一直是韓王的人,在留遇到劉邦之後,給劉邦講解兵法,劉邦全部能聽懂,且能聽的進去,所以張良就次就跟著劉邦了。相比之下相遇就是剛愎自用,韓信曾經說過他在項羽帳下的情況,項羽是“言不聽、計不從”,兩者一對比,自然跟著劉邦的人就多些。

其次劉邦豁達,劉邦不喜歡讀書人,曾經騎在周昌身上,和周昌開玩笑,然後問周昌他是一個怎麼樣的君主,周昌說他是和夏桀商紂一樣的人。這在古代就是對帝王島侮辱,但是劉邦哈哈大笑就走了,後面就沒提過這方面的事。

劉邦還比較豪爽,跟著劉邦的都不擔心劉邦不會給他們富貴,尤其是他從沛縣帶過來的那一批人。劉邦對跟著自己的人都是封賞比較多,韓信作為大將軍,最後封齊王、盧館也也被封王,張良是自擇齊地三萬戶,還有帶出來的那一批將軍,都有封侯,這一點讓那個跟著他的人知道劉邦不會虧待自己。

最主要的事劉邦能看人,知道哪些人這麼用,是他將將的特殊能力,這一點在他對後世的安排可謂體現咋淋漓盡致。

劉邦不愧於一個大政治家的身份,他是中國歷史在的重要節點的領導者。漢初的“三傑”都是大才,但是他們都願意被劉邦帶領,可見劉邦獨特的魅力。


帝國烽火


韓信曾說劉邦擅於“將將”,這並不僅是一句恭維的話。劉邦在初期時,身邊就有了蕭何、曹參、樊噲;等事業進一步發展,謀士有張良、陳平,武將也有韓信、周勃、彭越、英布、灌嬰等人,可謂人才濟濟。

如果論謀略、帶兵打仗等能力,也許劉邦是不如他的這些下屬;但若論號召力、影響力,這些人都不及劉邦,所以此問題有一些片面。但也不妨礙我們來討論劉邦是如何能駕馭這些人才的。

一、天生的氣質

生活中不乏這樣一些人,當他們一出現,或者一開口就會吸引你的目光,劉邦就是這樣一種人。他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風骨不凡,蕭何就是見他談吐與眾不同,認為他能成大事,才對他另眼相待。不僅蕭何,連呂公都因為劉邦的氣質,而認定他非等閒之輩,並將掌上明珠嫁與劉邦。

在當時秦朝的嚴苛統治下,人人都是一副謹小慎微的樣子,但劉邦不同,他可以在身無分文的時候,謊報“賀錢一萬”,謊言被揭穿也依然泰然自若,這種行事讓他顯得鶴立雞群。以一般人的品格而言,這種行為就是厚顏無恥;可偏偏在劉邦身上,就是一種卓爾不群,這是一種天生的氣質帶來的,也可以稱之為影響力。

正是因為這樣一些氣質,讓他在還沒成事時便彙集了一批人,比如蕭何、樊噲、曹參,這些就是劉邦的種子成員,有了種子,團隊進一步發展壯大,才有實力吸引到更多優秀的人。再加上劉邦為人有義氣,擅於爭取人心,更擅於政治作秀,於是逐漸有良才加入。

二、卓越的領導能力

能吸引人才,足可以見劉邦的號召力,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領導能力,團隊便如一盤散沙。劉邦作為一名出色的領導,很明白身邊人的特質,比如蕭何擅於安頓後方,張良擅於出謀劃策,韓信擅於調兵遣將。如果沒有劉邦的知人善任,那麼良才會長期處於不合適的位置,最終導致無法發揮自身的優勢而選擇離開。

其次,劉邦擅於權術。陳平離開項羽投靠劉邦,很多人認為是劉邦寬容或者用人不疑的表現。但是,從後期劉邦對待功臣的態度可知,劉邦並不是一個完全豁達的人,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雖然內心已經翻江倒海,但表面仍能不動聲色。在招攬英布的時候,劉邦故意先折辱英布,又賜予英布豪華的居所,最終使英布臣服,這一點也可見劉邦擅於謀劃人心,也是權術的另一重體現。

此外,還有劉邦用人不拘一格、能夠賞罰分明等特質也為他駕馭人才起了重要作用。

最後,還想說明一點。很多人疑惑劉邦為什麼在沛縣時就能得到那麼多人才,比如蕭何等。其實,這些人並非一開始都是人才,只是在跟隨劉邦的過程中,逐步參與的事情變多,能力得到鍛鍊,才逐步發展成人才的。之後,劉邦的團隊中,每個人都在升級,變得優秀,才逐步有了更優秀的人加入,而作為其中領導者的劉邦,也一步步精進,才有了未來更多的可能。

這很像一個創業團隊,有一個實力還不那麼強的主心骨,周圍也都是些小角色,但在一次次戰鬥中,大家都不斷進步,最終小角色成為一個個的精英,主心骨成長為了行業大佬。天生的某些特質,加上長期不斷的摸索,加上比一般人更加的操心,才是終極的秘訣或法寶吧。


喵喵趣見


前言:劉邦在大漢初定之時總結自己能成功的原因,歸咎於“漢初三傑”韓信,張良,蕭何的鼎力輔佐。那麼問題來了,文不如蕭何,智不如張良,指揮不如韓信,為什麼他劉邦能成功,難道真的是因為劉邦是赤帝之子?顯然不是!那麼他到底靠什麼駕馭比他牛的那些開國元勳的?不妨一起分析下。

看看他的功臣都是怎麼說的?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這是劉邦在雒陽與一眾功臣勳貴們飲酒時的對話,說的是劉邦問他的臣下,他從沛縣的泗水亭長能坐上大漢帝王寶座,靠得究竟是什麼?高起與王陵的回答是劉邦不僅出手大方,對人才也是禮遇有加,有賢者敬重,有功者重賞。在勸劉邦即皇帝位時則說: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意思很明確,就是幫天下百姓除去暴政之苦,已經平定四海,有功者也被裂土封王,既得民心又得賢臣良將,這樣的帶頭人誰不擁戴?

看看劉邦自己是怎麼說的?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看看劉邦這麼慷慨激昂地說了一大段,重點是誇三個人,分別是張良,蕭何與韓信。難道其他人都不重要?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誇功臣代表,這麼說的好處是說為什麼功臣會如此範圍廣?簡單地說是自己做到了:知人善任,懂得取捨,用人不疑!

張良,韓國貴族之後,他一心想光復韓國,可惜韓王本人目光短淺,而項羽又剛愎自用,最後導致他復國無望,倒是劉邦支持張良繼續復國,這份信任與支持,不是韓王和項羽所能給予的。張良來到劉邦陣營,為劉邦在大事上的謀劃頗多,如酈食其勸劉邦支持六國貴族復國,好借六國之力支持自己對抗項羽,是張良一語點破其中的弊端,那就是如果人家都復國了,憑什麼聽你劉邦的?所以劉邦第一個推崇的人,不是蕭何,更不是韓信,而是看似功勞淺薄的張良,因為他劉邦知道,張良的每一次建言或者獻策都有扭轉乾坤之能。

蕭何,是劉邦從沛縣出來的老弟兄代表,他的功勞在於籠絡住沛縣的老弟兄,做好後勤保障,為劉邦引薦大將軍韓信,重要的是善於紓解百信疑惑,在於項羽的對戰中,劉邦可算得上是屢戰屢敗卻又屢敗屢戰的勵志哥,為什麼他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與項羽周旋?將士的奮勇殺敵固然重要,但是沒有蕭何這位後勤調度的存在,劉邦也只能做困獸之鬥了。

韓信,是蕭何為劉邦“追”回來的人才,他沒有人脈沒有資源,靠得是自身的能力贏得別人的尊重,蕭何能如此看重韓信,一方面是蕭何為了大局著想,覺得劉邦要走出去,就得有這樣的外來人才加入,既是刺激現有的老兄弟更加賣力,也是為後續的人才引入做鋪墊。而韓信能在劉邦陣營大放異彩,和劉邦的放權有關,項羽不要的,到了劉邦這邊都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如從項羽處投奔而來的陳平等人。

劉邦的成功源於善於駕馭

上面已經分析劉邦會成功的原因,那麼再細緻地推敲一下,劉邦為什麼能做到這樣?其實四個字就能概括:人心,人性!這話怎麼理解呢?先說說張良,他在博望坡襲擊秦始皇失敗,巧遇劉邦之時,一番對話讓彼此心裡有了知己難求的感覺,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一個有謀略,一個有想法,這樣的組合堪稱完美,可惜的是張良以復國為己任,劉邦是怎麼做的?沒有強行挽留張良!在韓王成死之後,張良投奔而來,劉邦自然歡迎,這就是人心,懂得欲想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

蕭何,從沛縣能活著出來幹事業,蕭何的作用自然不必說,為什麼能讓蕭何這位比他官階高的秦吏甘心為他所用,甚至連蕭何族人跟隨他達數十人?劉邦有擔當,在沛縣起事時,殺掉沛縣的縣令在眾人的互相謙讓也好,怕擔責任也罷,是劉邦接過了這“燙手山芋”,而蕭何等人的反應是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意思是怕事情成不了,遭到滅族之危。既然已經私放囚徒,多一個殺掉縣令,其結果都一樣,既然字樣,為什麼不拉起大旗對抗暴秦?形勢既然如此,那麼自己擔這份風險便沒有什麼,正是這份擔當,讓蕭何打定主意也要跟隨劉邦前行,這也是人心。

韓信,一位自視懷才不遇的奇才,在蕭何的一再堅持下,終究拜他為大將軍。但是劉邦骨子裡的疑問還在,好在韓信確實有才,也才能娓娓道來,在派韓信攻下齊地之後,面對韓信的索要權力,劉邦在隱忍之後還是給了;在韓信窩藏項羽昔日部將鍾離眛,劉邦還是沒有殺他;在從齊王,楚王到淮陰侯的落差後,韓信經常出唏噓之言,鄙視樊噲之流;與陳豨暗通款曲,意圖不軌之時,是呂雉與蕭何的聯手,將昔日大將軍斬於鍾室之內,面對韓信之死,劉邦的表現是:且喜且憐之,因為他的人心已冷。

結語:劉邦能統御那麼多的牛人,很大程度上是知人善任,給他們各自足夠的舞臺,之所以能臣下都敢於劉邦統御,顯然對他做事的規則認同,不管是分封功臣勳貴,還是平叛圍剿皆在道義上有說辭,這樣的管理高手能成就帝業,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農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確實劉邦手底下的能人個頂個的棒,什麼兵仙韓信,什麼十大謀士之首的張良,什麼治國一級棒的蕭何。

劉邦雖然也識文斷字,能夠帶兵打仗,但在這些人面前,整個就是一文不能寫字,武不能揮刀弄槍的存在。

咋說呢?劉邦這人他不怕你能耐大,最好是大到沒邊那種,使喚著還趁手,就怕你沒能耐,不是人家手裡那盆菜,懶得搭理你。

按照人家《大風歌》的說法:“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指點江山何值是一個霸氣。

話說領導那是一門藝術,不是說你來了,一隻手插褲兜,另一隻手拿一根指揮棒:“去你幹這個,去你幹那個!”

你沒幹好,俺拿扣工資來要挾你服從,這種領導太低端,是個人就能幹,整個蝦兵蟹將還成。

如果往大了走,其結果就是手底下養不出獨當一面的大將,全是些人蓄無害的小白兔。

對手吹口氣的功夫就能給你掀趴下,還不拿正眼瞧你,整個就不上臺面的存在。

所以說道根子上,一個好的領導指揮藝術的根本是服眾,不是壓迫。

所以劉邦想要幹趴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手底下沒幾個能耐大的,早就被項羽挖坑埋了,連個土堆都不會留下來。

而這些個大能,還就是喜歡蹲在劉邦的手底下聽用。

那麼劉邦能把這幫驕兵悍將整理的服服帖帖的,自有他的本事,有哪些本事呢?咱接下來聊上一聊。

首先第一點

劉邦雖然布衣出生,沒那種暴發戶的感覺,人家從頭至尾能聽人勸。

咱舉幾個例子大傢伙聽上一聽感覺一下。

當年劉邦遇到張良,那也是機緣巧合。

張良辛辛苦苦半輩子組織起大頭兵攻城略地,想著給韓國的復立弄塊地皮,結果他的謀略是沒問題,但手下的兵可不行,打的那叫個費勁。

正好趕上劉邦帶著自己從沛縣出來的哥幾個,瞅著這都是盟友,得咧,能幫一把是一把。

劉邦這就幫了韓王打下幾塊地皮。

後來這不韓王有了地皮了,也闊氣了,就讓張良帶著人馬跟著劉邦去咸陽這塊瞅瞅,能幫就幫一把。所以開頭張良和劉邦也就這點情義,沒多少。

但這一路上發生的事,讓張良對這個起於微末的領導有了全新的看法。

比方說,劉邦這都打進了咸陽。

咋說呢?當時劉邦就是一土包子,花花世界也沒見過多少,就了這地方,他那眼可就看花了,就感覺他這人生目標已經達成了。

一股腦杵在那秦始皇那皇宮裡邊,就不願意出來了。

把一幫子跟著他準備打天下的臣子給急壞了,誰說都聽不進去。

結果樊噲請了張良去說,張良把這危害和局勢一條一條的說給劉邦聽,劉邦聽了雖然直吧嗒嘴,但最終還是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從那皇宮裡邊退了出來。

為了安定咸陽這塊的秦人,頒佈了不少的法令。

就這些個法令,讓這些個老秦人對劉邦的感官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也為他從漢中這鳥不拉屎的地方,衝出來做了最好的準備。

聽人勸吃飽飯嗎?張良打心眼裡就感覺劉邦是個打天下的正主,要不後邊張良為毛要留下來幫著劉邦過鴻門宴這到坎呢?

縱觀劉邦這輩子,聽人勸吃飽飯的例子多了去了,這也就為他能夠留下人才打下了很好的地基。

第二點

劉邦這人也大方,不是那種扣扣索索的人。只要你有能耐,就會給你相應的平臺,讓你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你比方說韓信,其實說道根子上,最開始也就是個無名小卒而已。在項羽哪裡得不到賞識,轉投了劉邦,是蕭何挖掘出來的。

劉邦開頭也不信,但是蕭何推薦的,見個面搞個面試瞅瞅,這一瞅下來,劉邦服了。

不就是個大將軍嗎?劉邦一傢伙就把韓信從微末的小吏,提到大將軍的位子上,而且自己為了這這事,沐浴更衣,很正式的。

韓信那不就得拿出大本事來對待劉邦嗎?

後來項羽被韓信逼的撐不住了,許諾韓信很多好處,韓信壓根就沒搭理。

這就是劉邦知人善用的威力。

第三點

劉邦這人知錯就能改,重來不裝高大尚的存在。

話說劉邦他開頭也是個人,不是啥聖人,乾的錯事不能說一籮筐,但一簸箕還是有的。

但在錯誤面前,不管是蕭何,還是曹參,張良等等,都或多或少的擠兌過劉邦。

有那說的重了點,也傷了劉邦的面子。也沒見劉邦咋樣?錯就是錯,對就是對,劉邦也認。

您要說這種事擱到項羽身上,還聽呢,分分鐘鍾就讓你滾出去了,嚴重點直接就剁了腦殼。

人比人氣死人嗎?

咱舉個例子大傢伙聽一聽。

周昌這人性格比較直,說話從來不帶拐彎的。有一次他去皇宮裡邊見劉邦說點事。

結果這時間點上,劉邦是娛樂時間,他和戚夫人抱到了一塊。

周昌他不知道啊,畢竟大白天的,也沒想那麼多,這就進去了,一推門,就瞅見了。

周昌一張老臉弄了大紅臉,掉頭就跑。

劉邦一瞅,撒丫子就去追。

得咧,皇帝和臣子擱皇宮裡邊這頓跑,到最後周昌被劉邦追上了,劉邦到也乾脆直接騎到了周昌的脖子上:“你感覺俺是什麼皇帝!”

周昌也不客氣:“您就是夏桀一樣的皇帝!”

這要是一般的皇帝,早就翻臉了,夏桀?那是夏朝有名的暴君。

劉邦仰著脖哈哈大笑:“啥事說吧!”

得嘞,君臣二人拍拍土,又開始說正事了,剛才就當是一出玩鬧而已。

所以劉邦這人你說道根子上,他很務實。只要你心思沒有啥歪主意,能把事辦了,你可勁的罵我,沒問題啊!當然你不能胡鬧不是。

第四點

劉邦這人知道自己兩把刷子,很多事掂量著自己搞不定,他絕對會放手讓手下人去做。

不存在蹲在上邊瞎指揮的事,你愛咋幹咋幹,只要能把事擼平了,這就成。

第五點

人家劉邦也不是個不知道學習的人,他小時候可沒咋學習過。

能讀書寫字這都是後來用功補上去的,不然咋能做出《大風歌》這樣龐博大氣的詩詞?

天賦很高的,咱都知道劉邦是武力值和一幫子高級將領有差距,但這幫子高級將領但凡不服氣的,那個不都被劉邦給收拾的妥妥帖帖的。

沒這份天賦,也就不會有相應的武力值,您說是不是這個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韓信曾經評價劉邦"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那麼劉邦為何能駕馭很多比自己厲害的人呢?

人要想成大事,靠的不是能力,而是野心;靠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劉邦之所以能駕馭韓信、張良、蕭何這樣的人,至少在野心和智慧兩方面,他們肯定是不如劉邦的。

劉邦雖然文不能書,武不能戰,聰明比不過張良,勇敢不如韓信,但他有城府啊!他狡猾啊!他能在該大方的時候大方,在該斷舍離的時候比誰都狠心,該裝糊塗的時候他絕不逞聰明,該逃跑保命的時候,又絕對不會逞匹夫之勇,這些就是劉邦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沛縣窮哥們集團

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劉邦身邊的哥們集團有蕭何、曹參,偏偏當時沛縣的縣令是個忠於上級的榆木疙瘩,他對秦朝特別忠誠,一看還有人造反,就將蕭何、曹參和他們的家人扔進大獄,幸虧劉邦是個痞子,從不按規矩辦事,直接找人殺了縣令,把鐵哥們從大獄裡救了出來。於是沛縣就完成了權力重組,劉邦成了小集團的領導。


不擇手段招攬人才,能忍辱

識人,是劉邦是一種能力,這體現了劉邦的高情商。

劉邦在沛縣成立自己的班底之後,漸漸的做大做強,他以豐邑為據點,人數發展到三千左右,但後來卻遭到雍齒的反叛,又變成光桿司令了。不過劉邦能高能低,這也是他的一個優點。

劉邦苦苦要求張良留下,張良本打算投奔景駒,看到劉邦對他這麼熱情,決定先留下看看,但心思不定,張良也有野心,但他的野心是輔佐明君的野心,跟劉邦直接想自立門戶不一樣。

張良是儒家的書讀太多了,而劉邦不讀書,不讀書就不會被道義所拘束,所以劉邦比張良、韓信他們更無恥、更沒底線。

張良開始離開劉邦投奔項梁,當時劉邦暗戳戳籠絡人才,手下有酈食其、灌嬰、酈商等人才,隊伍也擴大到好幾萬人。項梁在這個時候死了,張良又回頭找劉邦,覺得劉邦有出息了。

後來項羽又把劉邦掉到窮山惡水的巴蜀,張良一看這不對啊,劉邦落魄了,還沒文化,還是換老闆吧,於是又投奔了韓王成。

好景不長韓王成又掛了,巴蜀劉邦卻通過短時間的運作,人員又狀態起來,還滅了項羽分封的三個諸侯王。此時張良又回到劉邦身邊,劉邦再一次接納了他,沒有記仇。

劉邦不記仇嗎?不是,是他知道自己形式不如人,他深諳人性。此時他除了忍辱,別無選擇。而張良也被他的愛才的誠意所打動,“士為知己者死”讀書人都信這一套,這也是劉邦善於籠絡人心的證明。

出手大方,深諳人性

人性就是利益,要想別人對你忠誠,知遇之恩只能騙騙張良、陳平等飽讀詩書的人,你要想騙韓信這種,具有投機倒把心理的市井小人,恐怕很難。當然英布、彭越之流更是唯利是圖,樊噲還好些,他是江湖義氣,但也需要給錢,否則人家憑啥跟你玩?

劉邦要地給地,要錢給錢,要王…封韓信為齊王,但是他很不高興,這也為韓信被殺埋下了悲劇的伏筆,你還想當齊王,你還想當皇帝呢?你咋不上天呢?

但是在大局未定之際,劉邦能滿足每一個人的利益要求,而且未曾開口,劉邦就已經把錢和地準備好了,他的手下如何能不死心塌地,誓死效忠呢?項羽失敗在他實在太摳,不如劉邦大方。先給出去,再收回來,這才是劉邦真正的城府所在。

至於劉邦說的那句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他是半真半假,是自謙,自我貶低,他真的不如嗎?恐怕是籠絡任心,巧舌如簧的口蜜腹劍罷了,能夠坐到皇帝之位,絕非一般人,他的聰明一定超過張良韓信和蕭何他們。


靜說歷史


劉邦的神助手主要有三個: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人都是天才級別的人物,劉邦能駕馭他們,這足以說明劉邦絕不是等閒之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劉邦比這些人還要厲害,那麼他主要厲害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劉邦善於團結部下,捨得放權,領導力十足。劉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他讓每一位部下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一切安排都是有條不紊。

其次,劉邦用人不疑,信任屬下,特別注重論功行賞。對於人才,劉邦給予了最大的尊重和信任,之所以能夠得到張良、韓信等人的幫助,就是由於劉邦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最實在的肯定。奪取天下以後,劉邦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最後。劉邦不計前嫌,唯才是用。他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項羽的手下,後來又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一律表示歡迎。如韓信、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

總之,劉邦能夠輕而易舉的駕馭這些厲害的人,那麼足可以說明劉邦在某些方面更加的厲害。


斜槓小石


劉邦作為一個無賴居然能笑到最後統一了天下,這就看出劉邦的高明之處了,劉邦是一個很會駕馭人和管理人才的老闆,一個好老闆加上手下眾多能幹的人才,發揮出了極大的能量,所以能贏到最後!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算懷疑,我現在不說,把你價值榨乾了才收拾你,這就是劉邦管理人才的特點!劉邦大字不識幾個,學識比張良,蕭何等人差遠了,武力比樊噲,韓信等人也是差遠了,可劉邦有一點好就是我雖然不行,可我能夠提供人才發揮價值的平臺,只要你行,我就重用你,不管你是什麼出身,能幹就行,就給你職位。劉邦就是能放權,什麼人有什麼才幹就放到適合的位置上,張良謀略厲害就當軍師,蕭何管理計算好,就管後勤,韓信,樊噲等人軍事強,就領兵打仗。劉邦是個好領導,你是人才就用,平時也不干涉你,把事辦好就行,有功了,劉邦不會小氣,大大獎賞你,反正劉邦就一個意思,跟著我有酒有肉有富貴享,所以他手下的人都願意跟著劉邦幹,而且乾的開心舒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韓信了,韓信在項羽那邊不重用,去到劉邦那裡開始也不重用,後來蕭何把韓信追回來了,讓劉邦知道韓信是個軍神,然後劉邦二話不說,就封韓信為大將軍,韓信由一個無名小卒到人生巔峰,這是多大的信任啊,能不死命效忠劉邦啊,所以後來項羽許諾了多少好處,韓信就是不背叛劉邦,劉邦除了給人利益和官職外,還給了手下誠信和尊嚴,反正跟著劉邦混的人最後都封了爵位,有利益有尊嚴和榮耀,這就是很多人才都服從劉邦這個無賴!



劉邦能聽人勸告,你只要真的是好建議,你罵劉邦,他也不計較你,能聽的進別人的建議,這也是一個好領導所具備的素質。劉邦打進了咸陽,劉邦一個土包子面對咸陽花花世界,被迷住了雙眼,天天喝酒玩女人,樂不思蜀。張良就指責劉邦這樣做遲早會完蛋,劉邦聽完後,主動認錯,也按照張良的指示退出了咸陽,把珠寶和女人留給項羽,自己在郊外駐紮,如果劉邦當初不聽張良的話,就沒有後來的鴻門宴了,項羽早幹掉了劉邦了!劉邦是很能聽從手下的建議的,只要你說的有道理我就聽,沒有像項羽那樣剛愎自用,這樣的領導大家也自然相處融洽啦!劉邦不僅聽的進勸告,也挺闊達,有一次他跟周昌玩鬧,劉邦就問周昌自己像哪個帝王啊,周昌就說你就是夏朝的紂王,紂王可是暴君啊,你這樣說不就是得罪了劉邦嗎,劉邦聽了毫不在意哈哈大笑而去,也沒有計較周昌出口不遜,這就是闊達的劉邦啊,是人都會跟著一個闊達好說的領導吧!



當然劉邦也有狠的一面,當年打天下,什麼都可以給,統一了天下,人才榨乾了價值也就要收拾了,劉邦把異姓王個個都剷除了乾淨,這就是一個政治家該有的素質,該軟時就軟該心狠手辣就毫不手軟,恩威並施,劉邦做的很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