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纯:为仁者立传,为知者讴歌





刘宝纯:为仁者立传,为知者讴歌

刘宝纯,1932年生于山东荣成市,毕业于山东财经学院。曾任山东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美协理事、省美协名誉主席、山东省书画学会名誉会长、省政协联谊书画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品多次在国内展出;应邀赴日本、新加坡、新西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并进行学术交流,并多次在国内外美展中获奖。作品有《黄河颂》《泰山瑞雪》《青松》等。


刘宝纯:为仁者立传,为知者讴歌

刘宝纯 清泉石上流

题材上为河山立传

1964年,刘宝纯在山东画家中第一个参加了全国美展,震动了山东美术界。其作《红透山谷》代表了其早期国画艺术达到的第一个高度。这件在写生基础上诞生的画作取材于泰山北麓柿子的丰收景象,也奠定了他以“河、海、山、松”为题材的创作之路。

45年之后,在2009年《刘宝纯诗书画集》出版之际,刘宝纯再次强调他对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理解。他认为,水是知者的形象,山是仁者的形象。画山水,就是要通过表现山的静,水的动;山的寿,水的乐,来挖掘山之仁、水之知,从而为仁者立传,为知者讴歌。因此,寄情山水,相约知仁,是贯穿刘宝纯艺术创作生涯的一个主动的、有意识的追求。

刘宝纯:为仁者立传,为知者讴歌

刘宝纯 黄河颂 112×242cm

刘宝纯对山水题材的驾驭能力得益于他多年坚持不懈的游历、写生。文革之初单位放假串联,刘宝纯即骑车前往济南南部山区写生,足迹遍布每一处山川沟壑。1971年,报刊宣传纪念毛泽东同志的题词“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刘宝纯借此机会取得河务部门支持,开始进行筹划已久的黄河写生。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天津杨柳青和天津人美分别出版了他的《黄河组画》,其中《黄河花园口》再次入选全国美展。

刘宝纯:为仁者立传,为知者讴歌

刘宝纯 人间蓬莱胜仙境

1972年,刘宝纯又赴冀鲁平原海河治理工地,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海河写生。1973年,刘宝纯再赴淮河写生。其淮河写生系列中的《高峡出平湖》《峡谷巨变》等十余件作品分别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山东画报》等报刊发表。之后刘宝纯又前往长江流域,在没有经费支持和单位依托的情况下,继续沿江写生并作风物考察。这次写生创作的作品《三峡》《巫峡云》《千里峡江图》《峡江烟花》等也在多家报刊发表。

刘宝纯:为仁者立传,为知者讴歌

刘宝纯 长江写生稿

刘宝纯的写生活动和这些早期作品得到了前辈书画大师谢稚柳、钱松喦等人的高度评价。钱、谢二位曾在看到“三河”组画之后说:“中国画有希望,山水画后继有人”,“希望就在这帮脚踏实地进行写生创作的年轻人身上!”

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师造化”传统,在刘宝纯的艺术实践中,最为具体而典型的体现就是“师泰山”。泰山就是他的天然宗师。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应邀为30余家中国驻外使馆作画,多数巨幅作品都是画的泰山。他取材于泰山松为人民大会堂正门厅创作了巨幅国画《长松图》,取材于泰山主峰和黑龙潭瀑布创作了《山高水长》。后者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时被赠送日本住友集团。北京中南海西花厅总理会客厅的《雄峙天东》和泰国王宫的《泰山烟云》,也都是他泰山题材的力作。

刘宝纯:为仁者立传,为知者讴歌

刘宝纯 海上丝路颂 236x183cm 2016年 国画

对景写生本是中国山水画的悠久传统。东晋山水画家宗炳即“好山水,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上世纪50年代初,以李可染为首的三位重量级画家“直接用笔墨宣纸到现实生活中去面对真山真水进行写生,画出了第一批生动、活泼、清新的新山水画”,举办了轰动美术界的水墨写生画展,开创了中国新山水画创作的新时期。而当此发展进程遭到“文革”干扰,几乎中断的时候,刘宝纯则别开生面,采取顺时应变的办法,继续进行着新山水画的写生和创作,从而在全国范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说:“刘宝纯是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画家。多年来,他满怀对党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高度的艺术责任感,深入生活,勤奋创作,勇于探索,在中国画的继承和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独具个性的艺术作品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被誉为50年代以来中国新山水画一派延续发展的重要代表人物。”

刘宝纯:为仁者立传,为知者讴歌

刘宝纯 山水作品

笔墨上的“三绝”功夫

1998年秋天,“刘宝纯国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人民日报》资深评论家马克先生说:“刘宝纯具有画山、画海、画松的三绝功夫!”表达了对刘宝纯绘画技法独到之处的肯定。其作的构图、布局、用笔用墨和施彩都刻下了探索的轨迹,结出了创新的成果。

刘宝纯:为仁者立传,为知者讴歌

刘宝纯 秋声多在山

摹写山川形胜,他总能以独具的慧眼识别其潜在的特点与优势。作为一名山东画家,刘宝纯深入对比家乡山水与江南、塞北和黄土高原景色的不同,挖掘并凸显齐鲁大地的物候风貌和人文特点。他观察到南方山体植被丰茂、北方则多裸石悬崖;更深谙南北峰峦走势与纹路肌理的差异。因此在创作中着力表现北方山势的这一特点。他强调对于线条的运用,常在顿按瞬间旋转笔锋,使其披离散开,或巧使侧锋、轻勾细画,则游丝如铁;或拖泥带水、快速挥写,则横扫千军。使山峰与水岸的筋骨脉络及其在云雾氤氲之中的光影体面,通过迅疾皴擦的线条被灵动地展现出来。这中间,他将傅抱石的破笔散锋之法在更大空间拓展为散锋披墨,使勾勒的线条与横扫的色块有机融合,呈现出筋骨脉络与血肉健肌的巧妙统一。傅氏笔下的山川景物多是隐匿在江南水乡的云雾之中,刘宝纯则将其展露在北方辽阔的净空之下;傅氏云雾中的山川景物,常给人以朦胧神秘、元气淋漓的灵魂陶冶,刘宝纯笔下的山川景物,给人的则是筋韧骨铁、拔地通天的视觉冲击。

刘宝纯:为仁者立传,为知者讴歌

刘宝纯 登山必自歌

使人印象尤深的是刘宝纯对泰山松的描摹。他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是世间的铁律,平原地带的松树可以无遮无碍向上生长,而山区高出峰头的松树,则往往会受到闪电的击灼而枯萎。只有那些低于峰头或生长在岩壁上的松树,才会生存下来,从而形成悬崖松树身倒挂,而树冠昂扬向上的奇观。此外,山东地区干燥少雨,冬季则寒冷多风,泰山松由此形成了春发夏长秋枯冬眠的规律和生长缓慢的特点。这也与水气丰润、光照充足的南国之松的舒展枝干与茂密的冠盖有了明显的区别。

画意上的家国情怀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宝纯一生画作取材最多、寄情最深的就是大海和泰山。他在多幅泰山题材的画作中,通过描绘巍峨峻极的泰山主峰,傲然挺立的苍松古柏,飞流直下的山泉瀑布和古风淳厚的历代建筑,集中展示五岳之尊的神圣博厚和一柱东天的雄强气势。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艺术形象,他将千古泰岳所昭示的“怀乡爱国,国泰民安,安定一统”的深沉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使人们对泰山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刘宝纯:为仁者立传,为知者讴歌

刘宝纯 老翁思月欲哭

刘宝纯画泰山松也是画人,画勤劳勇敢的山东人和中国人。他笔下的泰山松,挺拔的枝干显示的是威武不屈、直赴云汉的风骨和气势,腾翻折转的丫杈,显示的是顽强的抗争精神和奋斗不息的生命张力。树身上那些印记着苍森岁月的疤痕,则深藏着阅世之光,愈加显示出深邃厚重的历史积淀,使人一眼看到就会受到刻骨铭心的震撼和感染。

而他画黄河,则着力渲染黄河在造福中华民族的漫长进程中,形成的大勇大智与大厚大美的母亲河的伟大形象。这些文化主题与艺术形象的创造和确立,无疑是他在创作思想主旨上的引领和升华,当为齐鲁画坛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宝纯:为仁者立传,为知者讴歌

刘宝纯 今日花园口

刘宝纯说,我在画海的时候,常常想到由海引发的民族屈辱,更想到大海带给中华民族的骄傲。当历史的车轮驶进二十一世纪,伟大的中华民族必然会谱写出强海富国的新篇章。因此,他在绘画中明显表达着这一殷切愿望。他画波涛万里的大海,显示的是中华儿女宽广坦荡的胸怀,更是不可阻挡的奋进决心和无敌力量;画海上日出,就是咏颂以伟人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祖国。而他画的静夜中的海和夜空中的明月,题上“月是故乡明”的诗句,寄托的则是怀乡思亲的深沉情怀。在他看来,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澳门,已经化作大海中的强劲潮头,而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盼望已久的宝岛台湾的回归,也必然会在春汛到来之时,掀起连天波涛,冲决一切障碍,汇入祖国的汪洋大海。

刘宝纯:为仁者立传,为知者讴歌

刘宝纯 月是故乡明

从五岳之尊的浩荡雄风,到激情泼洒的万里波涛,中华民族所以能够一改几百年来因海引发的屈辱历史,中国主权范围的海疆所以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蓝色国土,海洋之所以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财富和资源,首先就在于中华民族能够以泰山般的雄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泰山之松的顽强生命力和无畏的抗争精神。只有国家的统一和强大,海洋才能一改过去沉默的灰色、深重的铅色和生命代价的血色,才能成为晶莹剔透的蓝色,成为发展进步、国人追梦的蓝色宝藏。刘宝纯笔下人格化的泰山、大海与青松蕴含着深刻博厚的人文理念,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旋律和格调,有一股昂扬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正能量。刘宝纯画作中的激情来自于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的一腔热血和一颗炽热的爱心。正是这种爱心铸就了他的艺术使命感,促使他饱蘸浓情,发奋写出自己的心迹和时代的强音。(本文节选自《艺术评论》2013年第11期,作者:杨颖,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刘宝纯:为仁者立传,为知者讴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