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荫城村——千年铁府蕴潞商精魂

长治市上党区荫城镇荫城村,是一个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村子。潞商从这里发源,又从这里走向全国,它以繁盛数百年的铁货贸易,向世人展示了潞商的财富与气概。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荫城镇、荫城村不太细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荫城村是荫城镇的中心,在长达 2000 多年的铁文化历史发展中,铁货屯街塞巷,进而行销天下,铁货贸易将潞商辉煌推至巅峰,潞商又将铁文化、财富积累留给了荫城。

至今,荫城村的老街上,依然保留着明清店铺和字号旧址,当铺、货栈、客栈、商号、骡马店、花店等,尤以各种铁货店为多,许多店面匾额字号仍在,古商业风貌浓郁袭人。它是山西明清古村镇的杰出代表,商业脉络清晰, 建筑格局鲜明,是研究明清时期潞商发展的重要实物证据。荫城村位于上党区(原长治县)东南部,身处长治市区、壶关县、晋城高平市、陵川县交界处,是交通枢纽。

上党荫城村——千年铁府蕴潞商精魂

村子四周有山有水,自古就是个风水宝地,又因为有着丰富的煤铁资源,明代就以生产和销售铁器闻名于世, 有着“万里荫城,日进斗金”的美誉。

笔者曾经 3 次寻访荫城村,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这里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众多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遗存,精美绝伦的砖木石雕艺术,匠心独运的细节装饰, 都深深吸引着笔者。下面,请跟随笔者的脚步,带你触摸黑铁故里的坚硬与柔软。

千年铁府富家宅,寸土寸金巧安排

荫城村,至今有 2500 多年历史,比之闻名海内外的平遥古城也不遑多让。最早在春秋时期,就因为煤的开采,进而成为铁器生产的集散地。东西汉时,这里驻有铁官。到了明代,全国建立了 13 个铁业所, 荫城就是其一。清乾隆时期,荫城的铁货销售进入鼎盛期,铁货行销大江南北,并出口日本、朝鲜、印度、伊朗等国。

当时,在以荫城村为中心的荫城镇,九省二十七县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家家丰裕,户户殷实。只是走到近代,曾经辉煌的黑铁历史都已翻篇,昔日的商业繁华都成了过眼云烟。最近,笔者在荫城古镇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向荣的陪同下,实地走访了这个因铁货贸易而闻名远近的中国传统村落。

荫城村和别的传统村落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一座商业村落,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商业氛围。2 纵 7 横的几条街道上,密布着 500 多家各种店铺。一拐入荫城村老街巷,恍如电影镜头的切换,四周的嘈杂一下子静了下来,前后左右一看,尽是古香古色的店铺门面,一种古朴苍劲的氛围一下子将我们包围。

虽然这些店铺大都经过改造,有的砌起了墙,有的分割改成了数家,但依然能看出过去临街店铺门面的特点:店铺临街的一面都是一块块门板,开门就是一块块卸下门板,打烊就是一块块上上门板。有叫排门的,也有叫板搭门的。这些店铺以前都有出厦,犹如搭出的棚子,后来为了拓宽街道,都拆除了,只留下一个个焦黑的梁枋截面,或方或圆,粗大而醒目, 昭示着曾经的辉煌。

走访荫城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村子有钱,非常有钱。由于资源优势带来的经商历史传承,潞商重信誉、会经营,加之铁货产品种类齐全,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所以整个荫城村的房屋建筑几乎都是条石做基础的二层青砖瓦房,土坯房或半土坯房极少见到, 而且这些砖瓦房不论占地大小,都在门楼、窗户、屋脊等处做了精美的砖木石雕处理,处处彰显自家财力和不凡。

上党荫城村——千年铁府蕴潞商精魂

我们一路向南缓坡而上,仔细走访了老东街、馆街、北街、西街等明清时期的商业聚集区。一路走来,古店铺鳞次栉比,店面大小不一,有许多招牌犹在。据郭向荣介绍,目前,荫城村现存民国以前的传统建筑有5000 多间,将近 300 户,商家门店 500 多家。比较有特色、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宅院有 18 户,其他还有寺庙、戏台、祠堂、门店等众多古建遗存。

由于这些商业街都是自然形成的,不存在规划,所以这些街道没有笔直的,大都随形就势,或弯或坡,而且街巷很窄,基本在 3 米左右,甚至有的更窄。即便如此,这些现在看起来又窄又破旧的小巷子,却是当时繁华的铁货交易中心。这也造成了荫城村不像村,更像一个城镇的富庶场面。

郭向荣介绍说,荫城村因为是铁货交易中心,所以土地用寸土寸金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这也导致了荫城村中心的各式建筑密集分布,格局上不太讲究。

当然,这个不太讲究是相对概念,也就是,能讲究时当然要讲究,房屋建筑严格按照四合院的规制来建造,平面呈矩形,房屋朝向也是正南正北布局;不能讲究时,比如空间狭小或前店后院的建筑,那就能做到哪一步算哪一步,能盖房、能立足就行,礼制规矩、风水忌讳就都顾不上了。如果看村子的航拍图就能看到,以馆街为中心东北片区的房屋建筑,大都是不规则的,横竖斜都有,看不出规矩来。

即便如此,也不影响它的繁荣。大家可以想像一下, 荫城村占地面积也就两平方公里多点,容纳了 500 多家商店,当年那是何等的繁华与拥挤。

花店圪廊红灯区?鲜卑土豪阿那其?

走访荫城村,有几处是必去的。其一就是众多外人口中的烟花巷,当地人称花店圪廊。因为名称的敏感性,导致众多参观游览者兴致勃勃。

花店圪廊位于老东街中段路北,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窄小死胡同,共有七八户人家,巷子里所有的凸起墙角都做了抹角处理,俗称“转弯抹角”,防止行人磕碰。

这条巷子独特别致的地方在于,站在巷子的任何一个位置前后望,一次只能看到一户人家的门楼,而站在每一家门楼下左右望,都看不到另一户。据说这是保护男女私情的巧妙设计,满足了常年在外商人的生理需求。这是笔者第一次走访时听到的传说,除了有这个传说之外, 花店圪廊在满村的明清建筑中倒也没啥出奇的。

上党荫城村——千年铁府蕴潞商精魂

郭向荣介绍说,这些都是以讹传讹。荫城村寸土寸金之地,哪里有可能专门设计出一条曲里拐弯的烟花巷?再说,巷子里的房屋格局也看不出任何青楼的痕迹。要说明清时有青楼妓院红灯区,老东街往南的一个叫东圪廊的巷子里,一处名为秧歌院的地方最有可能。但那也仅仅是猜测,没有明确证据。

笔者查了下资料,发现这还真是一个望文生义的讹传。花店圪廊别看窄小,当时是西路客商在这里贩卖棉花的场所,棉花店铺集中,花店圪廊得名于店铺类型,和后世讹传的烟花巷没有一毛钱关系。

其实,也不能怪现代人联想能力太丰富。要知道,汉语词汇的发展太迅速了,以前有明确语义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添新的语义,若不考虑时代背景,很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讹传。

就拿“花”字来说。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一说花店,必然是指卖棉花的店铺,买花就是买棉花, 绝不会想到鲜花店,更和花街柳巷不沾边。现在呢, 一说花店,没有谁会想到是棉花店。望文生义加上胡乱联想,花店圪廊就此沾上了一些污浊味。

荫城村的财富在房屋建筑的细节上最能充分体现。寸土寸金之地,空间上受局限,房屋就在用料上、装饰上下功夫,以此来彰显财力。这里就有一个典型的清代二层四合院,保存完好,门楼的木雕、屋檐下墀头的砖雕精美绝伦,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目光,这就是后圪廊 4 号院,门牌为六区 19 号的“阿那其居”。

这家门楼是非常少见的两层楼式,上下两层都有精美的木雕图案,装饰精美繁琐,极尽豪华。大门门匾上题“阿那其居”四字,上面的阑额正中是折叠飘带形的高浮雕麒麟图案,两边是对称的 3 对狮子嬉戏绳子图,眼睛、胡须、舌头等活灵活现, 表情生动。这种狮子嬉戏绳子的图案非常常见,寓意是“绳绳(生生)不绝、狮狮(事事)如意”。

二层过梁上设半人高的木栏杆,饰以荷花,最上面的阑额是以宝瓶、几案(寓意平安)为主题的深浮雕,宝瓶斜插花枝,花枝摇曳,几案规整,正中是带光芒的太阳图案。两处阑额的木雕布局精巧,图案寓意吉祥,雕工精细灵动。

门匾上有“阿那其居”四字的宅院,荫城村共有 3 处,其他两处只是普通而已。有人据“阿那”两字为西北少数民族鲜卑族姓氏,得出结论说,这是鲜卑族后裔在荫城经商、然后定居的实证。

其实这也是望文生义的想当然。“阿那”确有鲜卑族姓氏的义项,但据此解释为鲜卑族后裔的住宅, 却有些牵强附会。照此解释,“阿那其居”的含义就是阿那的居所,也就是俗称的张府、李府之意。

这是不合常理的,首先,像这样将姓氏标志放在门匾上的房屋极为罕见,皇帝赐过爵号的王公贵族例外。其二,即便是这样,房屋格局尤其是门窗的雕刻图案也应该有些异域风情。看 4 号院的门楼、檐下墀头雕刻图案,依然是汉文化里常见的珍禽瑞兽吉草祥花,比如麒麟、瓶花、几案、荷花等,丝毫不见一丝异域风情。仅有少见的太阳图案,也难说是异域独有。第三,“阿那”两字在古汉语常见的含义是柔美、茂盛之意。“阿那其居”四字可以比照其他格言类匾额理解为“兴盛安居”,与大云路西街 26 号的三字匾额“安之居”类似,这也符合大门匾额使用的常情。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里也有“王在在镐,有那其居”的句子,意思为“大王在哪儿?现住在京镐, 那可是安居快乐的好地方”。

以上简单分析足以说明,将“阿那其居”看成是鲜卑少数民族定居荫城村的实证完全是望文生义的臆测,不能作为荫城村包容外来人的证据。有兴趣者大可展开详细研究。

烘炉炼出千般铁,荫城铁货万里传

荫城村以铁扬名,铁是荫城村的魂,更是荫城村的根,自古就有“千年铁府”的美誉。作为明清之际冶铁和铁货交易的中心,荫城村以及周边村庄几乎家家有铁炉,户户会打铁。鼎盛时期,各类铁炉达到1879 座(包括壶关、长治),制铁工匠 13000 余人。

荫城铁货匠人在千百年的薪火传承中,铁器制作技艺日益完善,品种逐渐丰富,使得最终的产品工艺考究、质量上乘、经久耐用,形成了显著的口碑效应和品牌优势。荫城铁器产品涵盖了军事器械、生产生活用具、祭祀礼器等各方面,产品全、品种多、分类细。比如,锅碗瓢盆桶、刀剪斧锯锤、犁锄镢锨耙、钉锁绳壶鏊等等,每一大类又细分为不同规格的小类,

上党荫城村——千年铁府蕴潞商精魂

总计有 2800 多个品种(一说 3200 多种)。因此有谚语这样称赞:“千杂货万碎货,荫城铁货没数目”。荫城的铁器制品不仅是数量多到令人吃惊,质量也好到不可思议,拿来和今天的一些产品相比也毫不逊色。比如说椽钉,当时人称有三绝:上尺绝——长短粗细分毫不差;上秤绝——九个一斤,数准秤平; 入木绝——入木生根,牢不可拔。至今在老街后圪廊巷子里,还有个明显的“瑞盛釘店”的招牌高挂在店铺门头。

当然,即便是荫城村全村老幼齐上阵,家家开炉打铁,再加上周边村子一起撸起袖子大干,铁货产量也很有限,绝对达不到“日进斗金”的成果。那为什么荫城村能吸引九省二十七县的商贾云集在此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咱潞商重信誉、善经营,将一个小小的村子打造成了名扬中外的铁货集散地。

当时,周边市县的铁货都要先运到荫城再进行分销,比如壶关县、高平县、阳城县、晋城市等。这些地方的产品远的上百里,近的也有几十里,但无论远近, 大批量铁器产品都要运到荫城,再打上荫城铁货的招牌才能售出。当时有一句顺口溜这样说道:“高平铁、晋城炭、离了荫城不能干”。这些事迹在《明史》《潞安府志》《长治县志》等典籍中均有明确记载。

读者千万不要以为这个“荫城制造”的牌子可以随便贴,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中,荫城村的制铁业形成了严格的产品检验制度,东南西北各路客商对铁货各类产品有严格的验货收货标准,滥竽充数在荫城村是混不下去的。

比如,当时流传的普通验货标准就有十种之多,诸如固定规格检验,按形状、重量、容量、尺度、颜色检验, 按配套数量、工艺标准检验等等。如一种叫三五板钉的铁钉,标准是一斤必须 35 个,每个长短粗细必须一致。在没有工业机械化之前,这样的标准是相当高的。

产量大、品种全、质量好、标准高,加上潞商的诚信经营,造就了荫城铁货行销全国乃至外国的壮观场面,交易额年均达到惊人的 1000 万两白银,大致相当于现在年交易额达到 20 亿元人民币。参照晋商经营茶叶的利润(高峰期 45%—120%)来算,即便是按 20% 的利润率(实际要远高于这个比率),以清初的白银黄金比价为 8:1, 大致换算下,日进斗金还说少了。

在现在的荫城村老十字街西北角的“永兴久”院落里, 热爱家乡黑铁文化的荫城人原建国开了一家荫城铁器展览馆,馆内陈列了原建国收集到的近两千件铁器实物。在这里,可以亲眼见证一下荫城铁货的风采。

重商崇儒有内涵,家风家教隐约现

漫步荫城村街头,可以发现,这里几乎家家门楣上都有木雕或砖雕匾额,或浮雕、或浅刻,或繁复、或简单, 大量的各式匾额都保存下来,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成为研究荫城村商业文化的一个佐证。

数千年来,匾额因其书法、雕刻、位置的显著性,融中华传统文化之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为一体, 深远寓意与精美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已成为各式建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透过匾额的辞文选用、处理方式, 能看出主人的家风家教、精神诉求和价值取向,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光。

明朝中叶,重商思想开始流行,促进了商品经济走向繁荣,地处上党盆地的潞商凭资源优势崛起,荫城村巨贾大商纷纷脱颖而出,有“东刘西李南董北赵”四大家族并起。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商人就此唯利是图、满身铜臭味。与此相反,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观念依然占据了主导思想,荫城人重商但依然崇儒,注重自身修养和儒家的家风传承。这一点,从荫城村那些保存至今寓意深刻的大门匾额上就能窥见一二。

先说商。荫城村以铁闻名,以商致富。除了商业街巷店铺的门楣上是商号名称(比如永记铁莊、瑞盛釘店、天德老店)外,还有其他寓意深刻的和经商有关的辞文。

最繁华的井坡街口,旧店铺门楣上有四字匾额“日中为市”。出自《易经 • 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虽然用前四字,其实意指后四字“各得其所”,买卖双方都得到满足。看人家商人这内涵、这心胸。

上党荫城村——千年铁府蕴潞商精魂

后圪廊西口,六区 1 号,残破的门楣上有两处木雕匾额“不欺三(尺)”、“滋利惟(诚或信)”, 原匾各残缺一字,括弧内文字为笔者推断添加。有这样的经商理念,加上当地的煤铁资源,难怪荫城铁业能长盛千年不衰。

西街跃进门内,有一户人家门楣匾额上题着“有无化居”四字。出自《尚书• 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就是贸易交换,互通有无的意思。主人的诉求,通过古文含蓄地表达出来。

再说儒。无论再怎么富裕,在这些潞商的家里, 依然施行的是儒家的教育。商风浓郁之地,儒家文风尚存。比如:老东街一户人家的门楣匾额是“树德务滋”,语出《尚书·泰誓下》:“树德务滋, 除恶务本。”意思是向百姓施行德惠,务须力求普遍。

老东街 35 号匾额是“宝樹流芳”。看到“宝树” 二字,可以推测主人家的姓氏八九不离十为谢。源自东晋谢安的典故:“孝武帝见谢安家堂前瑞柏枝叶繁茂,不禁赞曰‘是谢家之宝树也’,并亲书谢安宅为‘宝树堂’。”从此,宝树堂成了谢氏堂号的代表。

大云路南街一户人家的大门虽然经过了翻修,但依然保留了门楣上的砖雕匾额“作德心逸”。这句是出自《尚书 • 周官》,大意是:积德做好事的人,心地坦然,无忧无虑,事情一天比一天顺心。寄寓了主人的一片希冀。井坡街21 号院匾额是“敦行不怠”。取自于《礼记·曲礼上》中“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意思就是勉力去做不懈怠,强调动手能力、实践作风和对道德的践履。

这里仅仅举了几个例子,其他还有“与德为邻”“履中蹈和”“天赐纯嘏”“长发其祥”“里仁为美”“君子攸宁”“光前裕后”“耕读传家”等等一系列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的精华词句。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各式匾额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或者字迹漫漶、或者残缺不全。但寻根问底细琢磨,还是能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幅修身齐家经商的画卷。

这些句子无论是讲求修身修德,还是与人为善,亦或是彰显家世风范,都和如今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如此的一致。这不正是我们国家传承数千年的精神财富吗?漫步荫城村的大街小巷,处处都能感受到千百年来铁商的辉煌遗迹。这是一段完整的可触摸的商贸历史, 品目繁多的铁货样本留下了它的精魂,鳞次栉比的店铺留下了它昔日的风华,构筑精巧的华堂美舍显示着它的富庶,寓意深远的自励匾额展示着它的文化底蕴。

荫城村,不仅蕴含着潞商铁一般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黑铁精魂,还蕴含着诚信经营、“义中取利”的儒商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