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小鱼大鱼看世界


所谓碎银子是相对于官方的银锭来说的,元明清之时,官方收纳上来的税金都是折算成银两,然后由本地政府铸造成10两,20两,50两,甚至100两的大银锭,之后存入银库每年给朝廷上缴税银,但是由于最近很多狗血的电视剧胡乱瞎演,搞的很多人都以为历史上的银元宝都是下图中这样的,其实并不然,下面笔者会把从博物馆中实拍到的真实银锭给大家看。

(此为电视剧中的假银元宝,历史上并没有存在过)

此为笔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特展“张献忠江口沉银宝藏大展”中亲手实拍的明代银元宝,是当年张献忠在造反的过程中,抢夺明代藩王家,或者地方政府银库的,大家可以看到,真实的银元宝并没有中间的突起,而是平的,这样做是方便银元宝的罗列存储,这样设计可以上下完美的卡住,节省运输中的空间。而且往往在这些银两之上都会篆刻上工匠的名字,如果出现缺斤少两,方便追责。

此为拍摄的金元宝,大家可以看到上面的字迹,证明它来自于长沙府是50两的,工匠名字见左边一行。好了说了这么多整银,咱说说那些碎银子,照例先上一张实拍的碎银子老照片

这个就是明代碎银子的样子,因为在当时银子的购买力是十分惊人的,说白了就是很值钱,那些不够分量的银子就被做成这种银饼饼,在消费的时候掰下来一块就可以了,当时1000文铜钱才可以兑换1两银子,电视剧中一整就送人几百上千两的简直是太扯淡了.....


老猪的碎碎念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电视剧电影上,古人吃完饭以后会留下一些碎银子付账。

很多人很疑惑,古人怎么知道这些碎银子值多少钱?又没有秤。

其实,在清末之前的古人,日常付钱全部都是使用铜钱。

只有老百姓交税,或者商人之间大额交易,才会使用银两。

平时,没有人会用银两,用铜钱就足够了。


到了清末,出现了大量的洋人银元,后来清政府又铸造自己的银元,老百姓才逐步使用起大洋来。

而所谓的碎银子,其实都是民间自己搞得东西。

在古代,民间不得自行铸造银锭,因为可能会掺入其他金属导致不纯,扰乱国家金融。

所以,私自铸造银锭之类是违法行为,严重要处死的。

但切割银锭则不违法。


碎银子就是这么来的。

红楼梦中这么写:开了抽屉,才看见一个小簸箩内放着几块银子,倒也有一把戥子。麝月便拿了一块银子,提起戥子来问宝玉:“那是一两的星儿?”宝玉笑道:“你问我?有趣,你倒成了才来的了。”麝月也笑了,又要去问人。宝玉道:“拣那大的给他一块就是了。又不是做买卖,算这些作什么?”麝月听了,便放下戥子,拣了一块掂了一掂,笑道:“这一块只怕是一两是了。宁可多些好,别少了,叫那穷小子笑话,不说咱们不识戥子,倒说咱们有心小器是的。”那婆子站在外头台矶上,笑道:“那是五两的锭子夹了半边,这一块至少还有二两呢!这会子又没夹剪,姑娘收了这块,再拣一块小些的罢。”麝月早掩了柜子出来,笑道:“谁又找去?多了些你拿了去罢。”



碎银子就是自己切割的。比较规则的切割,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有些不规则的,则需要用上面说的戥子,也就是小秤 自己去秤一下。

其实银两使用哪怕是官方铸造的银锭也是很困难的,交易双方往往要去钱庄找专业人士鉴定。

至于碎银子的使用更是夸张,还需要鉴定成色和称重,很少有人会用的,宁可用铜钱。


萨沙


碎银是指比较散碎、大小、重量、形状没有规格,大小多少不一的银块,和铸造成固定形状、重量的银锭相对应。

和电视剧里不同,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以铜钱作为流通货币,白银和黄金之在小范围内流通,到了明代,白银才正式称为货币,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白银是采用重量来计量,而不是银币形式。以重量计量的后果就是一个银锭是可以任意大小,并且可以分割使用的,于是这就产生了碎银。

当时的银锭通常由银楼、钱庄铸造而成,比较常见的是元宝型,偶尔也会有银条、银块之类,大多在一两以上成整数。少数的锞子不足一两,但是一般也是按钱来取整,这也是一种碎银。

《红楼梦》里第53回贾府过年时准备押岁锞子,220个押岁锞子共153.67两,平均下来每个只有7钱左右,成色不一,样子有梅花形、海棠形等等,这就是一种碎银。

另一种碎银是使用中产生的。

在明清,一两银子通常等于1000枚铜钱,这个其实是很大一笔钱了。像《儒林外史》里提到,万历中期,一户平民日常最低开销大约是50个铜钱,去餐馆吃饭大约只需要一钱五分银子。

所以很多时候,一个银锭通常会超出想购买的东西价值很多,这个时候要么店家用碎银、铜钱找零,要么就是从银锭上剪下所需的分量,这就产生了碎银。古代有一种小型的杆秤叫戥子或戥秤,比较精密,专门用来称量金银等小型贵重物品。店家一般都会备有戥子,用来称量剪下来的碎银分量是否正确。

当然,有的场合也不会这么严谨,比如《红楼梦》里有一回宝玉请大夫给晴雯看病,要一两银子车马费,麝月随手拿了一块碎银,一个婆子说这是5两的银锭剪的一半,起码有2两,现在没剪子,让换一个,麝月没在意,还是给了。

碎银的一个大麻烦是大小、重量太随意,而且因为各家银楼银子的成色还有所不同,虽然有经验的商家大致能看出成色的好坏,但是碎银一多还是很麻烦。所以有些人碎银攒的多了,就会重新去银铺熔铸成银锭。银匠会在熔铸时打上银铺名称、银锭成色等标记,方便使用查验。

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一书了,秦重看上了王美娘,一夜花柳费需要10两银子,于是将自己攒的碎银到对面的银铺去称了一下,一共有16两,铸了一个10两的大银锭,又铸了一个1两8钱的小锭,其他的都重新收好。


不沉的经远


在古代,银子分为很多种,除了银元宝,还有中锭、银锞子、福珠,福珠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碎银子。大家都知道官府在制作银子的时候都会有规定的大小和重量,就像我们现在用的纸币、硬币都是会有固定面值的,毕竟这样在统计数量的时候就会方便很多,但是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看到一些普通老百姓用的很多都是碎银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那这些碎银子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为什么我们看古装剧常见的都是碎银子吧!

原因其实是,当时的官府不让大家用这些碎银子的,但是平时老百姓买东西都是一些很常见的便宜的东西,一般消费都是用铜钱支付的,到饭店或者服装店买一些稍微贵一点的东西的时候就需要用到银子,但是官府发放的都是些大银子,就好比如我们现在买几十来块的东西,如果你用一块钱来结账,又得需要很多,但是用100块来结账的话,老板也很苦恼拿什么给你找零,这样一来会使得日常交易很不方便,所以后来老板都会在店里备一把剪刀,把银子剪碎用来找零,老百姓也会把官府发放的大银子拿到银匠铺让师傅帮忙做成碎银子,方便日常使用。

说完碎银子为什么那么常见,现在就来说一说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第一种就是把整块银锭剪碎了用。有很多人会直接将整个银子掐碎,或者在整块银子上把小角掐掉。

第二种就是在铸造的时候,就挖一个小坑,然后将银汁浇到小坑里面,这样小块的碎银就呈现了。

但是民间制作的话,未免会有人弄虚作假。银匠店铺在制作碎银子或者重铸碎银子的过程中,有些心怀不轨的匠人就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有的就会往银子里面灌铅。

说到这,你们肯定很好奇,大银子有规定大小和重量,碎银子是老百姓自己掐的,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啊,那是不是结账的时候,老板都需要称一称重量啊?

答案是对的,为了公平起见,商家会用现在中药店用来抓药的那种小称来称一称银子的重量,还要根据银子的成色进行一定比例的换算,而且很多店铺都会备有专门的剪刀用来剪银子(银子的质地很软,一剪就能剪开),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给顾客找零,一方面是为了剪开银子判断真伪,防止里面包的是铅什么的。不过也有些特别牛的老板,收到碎银子,先用牙咬一咬,判断一下银子的软硬度,再凭借混迹江湖几十年的经验掂一掂银子,就能知道这颗银子几斤几两。

明清时期的人们出门都得带着碎银子,带着重重的铜钱,几十年前的我们用纸币,如今的我们,出门连钱包都不需要带了,只需要一部手机,微信扫一扫就可以支付了。从金属货币变成纸币再变成电子货币,这正是中国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见证。


谋士说


通常来讲,碎银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很多人会直接将整银子剪碎,或者在整块银子上扣掉一部分。

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银子成色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还要换算成色之后来计算,不过如果你遇到一些厉害的商家,有些人差不多凭经验手感就能说出你的碎银子是几斤几两,当然了,一般都是两啦。所以有多厉害你能感受到了吧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铸造时,就挖一个小坑,将银汁浇在小坑里;这样小块的碎银子就出现了,而且使用也比较方便。

而将碎银称重则需要一种工具,叫戥(děng)子,戥子学名戥秤,是一种宋代刘承硅(据传)发明的衡量轻重的器具。属于小型的杆秤,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清代大量使用,很精确的小称,可随身携带。

除了重量之外,碎银的成色也会影响它价值的判断。有经验的商家一看一掂量就知道大概几斤几两了。

碎银的价值在银子和铜钱之前,一般银子用于大额交易或是储存,市面上的流通货币以铜钱为主。


收藏圈的那些事儿


碎银子是一种货币形式,等同于当代我们使用的零钱,而银锭相当于大额面值的人民币,其使用原理是相同的。不过古代的银锭不可以直接使用,而是做为官方流通,比如缴税、拨款等大宗国家行为的交易。

我们祖先最早交易形式是以物换物,所以不存在货币一说。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交易逐渐频繁,为了方便高效,人们用某种特定的东西充当货币,比如精致的贝壳、色彩艳丽的小石头等。

到了夏末商初,人们学会了冶铜技术,因此开始用青铜铸造形状各异的货币。秦始统一六国后,把货币规范统一,但基本都用铜做材质。当然,清朝咸丰年间也曾用铁铸过钱币,但使用寿命肯定比不了耐腐蚀的铜币。

人类最早使用银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但是我国银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把银子做为货币流通的时间比较晚。汉朝时候,官方用铜代金,如果说赏五十斤金,那肯定是铜。之后的朝代都是把方孔铜钱做为主流货币。

明清大航海时代,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西方贸易者用银子交换我国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然后运回自己的国家,赚取丰厚的利润。从此中国进入白银时代。

银子是以重量做为计量和使用单位的,因此才会以两来统称,但是古代有专门的秤量碎银子的工具,叫做戥,类似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天秤,可以精确到钱。

戥的另一个用途就是称中药,古代中医的药方用量都是用“钱”来表述,一钱大至相当于现在的5克。因此古人用银子到店消费的时候,店里都有秤银子的戥,还有切割银子的工具。如果消费者带着大块银子,店家会根据所购商品计价,然后切割下相应分量的银子,这就是碎银子的由来。

当然一些小店是用不着银子的,使用银子都是购买大宗商品,而这类的人都比较阔绰,身份非同常人,所以消费档次也不一样。而影视剧里,满桌甩大锭银子的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另外,朝廷指定的钱庄有把碎银子化零为整的权力,碎银子太多不利于存放和计量,这些大钱庄就把碎银子铸成一定分量的大银锭。同时也会铸造一些相对规范的小碎银,但是银子在流通使用的过程中,又会被切割成小块,这样一来碎银子就会周而复始的存在。


由于银子是稀有金属,光泽鲜亮,还具有消毒功能,因此多用来加工成首饰佩带或是餐具使用,另外银子的工业用途也非常广泛。但是我们当代人是体会不到化银子的真实感觉了。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我国封建社会的货币并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有不同面值的纸币、硬币,方便快捷。古代是用金属作为货币进行交易,偶尔会采用银票的方式,但银票大多数都是大额的交易数目,为了方便而兑换成银票,到钱庄才能将其兑换成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又分为很多种类,黄金、银子、铜板等。黄金因为及其珍贵,一般不用于平时的商业交易,只是古代的黄金并没有现在这样纯度高,但也是比较稀有的高价值金属。铜板则是价值最低的货币,相当于现在的五角钱或者一块钱的效力。银子趋于黄金和铜板之间,也是最常见的金属货币,有银锭、碎银之分,小编就向大家介绍一下碎银子是怎样制作,又发挥了怎样的货币效应。

一锭银子的购买力其实是很强大的,虽然你随着银子的纯度和价值在不断变化,但统一制作的银锭子一直以来都能发挥很大的货币效应,有时候吃一顿饭给一锭银子商户、摊贩们无法找补,给铜板数量巨大,也有很大的重量不便于携带,所以便衍生出了碎银子这样的金属货币。

碎银子的产生有些是在制造银锭的时候就讲剩下的银子细分成很多份,打造成不规律的形状即可流通,工艺简单。而有的是人们自己将银锭子凿碎变成碎银方便使用,

银子是以两来计算,碎银子一般是处于五钱到二两之间,当然这个“两”的计量单位和今天的公两也不同,每个朝代的换算机制也不同,这也只是一个平均、大概的数字,以当朝的计量单位比重有关。一般来说,普通老百姓最常用的就是碎银和吊钱,碎银质量较轻但不方便保存,价值存在误差,不是每一小块碎银子都是相同的购买力,只能靠其大小和大致重量来判断价值,仅仅只有正规的银庄、钱庄有测量碎银子重量的称。而吊钱虽然方便计算、不易丢失,但重量可观,人们不经常携带大量铜板拴成的吊钱。


环球知识科普


古代的的货币通常情况下是铜钱,或银两,但是铜钱代表的币值太小,如果要购买价格比较高的东西,或者进出高消费的场所,铜钱就显得价值太小,毕竟一个人不可能随时携带大量的铜钱,如果用银子的话,银锭有时有币值太大,需要大量找零,这也不太方便。所以为了方便大家消费,古代出现了碎银子这一种货币,那么碎银子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一、整银剪碎

将一整锭银锭剪碎,或者把银锭敲掉一个角。一般情况下要使用碎银的地方,商家都会备有称银的称,这样就方便计算碎银的价值。但是实际情况下,各种碎银子因为成色不一,代表的价值也不一,所以商家还要依据成色来换算。当然也有些比较厉害的商家,用手掂量掂量就能大概猜出碎银的重量及价值。

二、铸造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铸造中,使用各种大小不一的铸模,这些铸模就代表着不同数值的份额,将银汁灌入这些铸模中,这样各种不同价值的碎银就被制造出来,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碎银,分毫不差,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实际上古代碎银子的使用也是中华名族智慧的一种体现,碎银价值介于铜钱与银锭之间,使人们消费更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烦恼饭桶


古代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我们经常看到电视剧中客栈小二们收的都是碎银子,那么他们的银子都是从哪儿来的呢?我将会从碎银子的诞生、怎么看碎银价值子来为您解答。

一、直接生产碎银

这是由当时的国家经济状况决定的,一般都由银楼、钱庄铸造而成的,常见的也就是银元宝、银条。银块之类的,一般比较值钱,在一两以上,而不足一两的小碎银子又叫锞(kè )子,

如下图所示:

二、使用过程中碎的

虽然银子的硬度相对于人体而较大,但是在自然界中并不算十分强硬,长时间的流通周转,很容易磕着碰着,依一两次没事,次数多了,时间长了,银子不小心碎了,就变成碎银子了。但是碎了又怎样,难不成就扔了?当然是继续用咯!

除了这种,还有人平日里用不到大钱,就会把整个的银子掐碎,取一部分待在身上去买东西。或者是大户人家给仆人的工钱,很少有几两几两的,一般都是碎银子。

所以碎银子也自然而然就广泛流通了!

三、怎么看碎银子的价值?

以前觉得电视剧中的店小二拿牙咬一咬,再用手掂量一下,便知道真假了,是个很玄幻的事情,到了现在才明白,原来用牙齿咬是为了鉴别是真假,咬不动的就是真的,咬得动的就是假的,掂量一下是感受重量来判断是几两,再和客人消费的进行金额进行核算。

有些有经验的商家不用鉴别,看一眼就知道大概是多少钱了。

结语

古代碎银子主要就两种来源,一是钱庄等的批量制造,二是流通过程中整个银子碎成几块,成为我们所说的碎银子。


我是高特精铸,对佛像定制批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或者私信我哦~


高特精铸


碎银子正式成为法定货币是在明清年间。

碎银子为什么会成为法定货币?

这是因为当时的朝廷发行的白银货币都是“银锭”,如明朝时期的“船形银锭”,这种类型的货币在后期的使用中越来越多。



银锭不仅个头大,携带不便,且其价值最底的银锭也有五两。

日常生活的交易往往用不到这么大的数额,平民百姓家庭更可能连一锭白银都没有。

这时候就需要将银锭剪开使用,于是就有了碎银子。

所以我们偶尔能在电视里看到古时候的人交易,常常有一把称,也就是戥子,除了可以用来称重银子,也可以用来称香料、颜料、药材等,其精度达到厘级。



用来剪银子的剪刀叫钢剪,要知道剪银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通常需要两个人合力完成,还不一定能剪出需求重量的银子,所以电视里能看到一些土豪,直接扔个银锭就走了。

碎银子的价值也不低

明清年间,在平民百姓间流行的货币主要还是铜钱。

因为在当时白银是很贵重的,如在清朝初期,一两白银最低时,可以兑换七八百铜钱。

所以当时出现了比碎银子更“碎”的银角。

银子越剪越细,能够用的起碎银子的基本也是有钱人了。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和我留言分享!

@夜行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