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葉問葬禮:武術界大佬齊聚,李小龍祭奠亡師跑步回住所

死亡僅僅是一個過程結束卻又是另一個過程之始,不怕死亡才會更能體會生命的意義。——李小龍

近代中國的屈辱史深深地刻在每個人的心裡,在那個年代很多外國人都認為黃種中國人是低人一等的存在,甚至被稱作“東亞病夫”,這種侮辱的蔑稱存在了數年。

曾經有一個人奮起反擊,將中華民族的氣節傳承下去,教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稱讚的徒弟,將中國功夫在世界上發揚光大。這個人就是詠春派一代宗師葉問,享年七十九歲。

直擊葉問葬禮:武術界大佬齊聚,李小龍祭奠亡師跑步回住所

一代宗師,香港去世

葉問在廣州佛山南海桑園出生,生於十九世紀末,從小就受到儒家的教育可這位小少爺卻偏心於玩功夫七歲就拜入拳法宗師陳順華的門下。葉問在十六歲時前去香港求學,後來在一家飯店教傳詠春拳,詠春拳才得以開枝散葉。一九七二年十二月,葉問病逝於香港,享年七十九歲。

直擊葉問葬禮:武術界大佬齊聚,李小龍祭奠亡師跑步回住所

葉問

宗師雲集,徒弟送行

詠春拳大師葉問的葬禮上,由於人緣極好的緣故,武術界各大門派的大人物門都來參加。葉問生前和各大宗師門派的掌門人之間關係不錯,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詠春拳名聲響亮而驕傲自大,反而為人謙虛隨和,不與人爭鬥。所以他受到各大掌門人的尊重與愛戴,許多人都來弔唁他。

在教授拳法的二十年之間,葉問的門徒數高達數千人,不少人都因為他的名氣來拜師,其中關門弟子梁挺更是把詠春拳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所以來給他弔唁的弟子不在少數。

直擊葉問葬禮:武術界大佬齊聚,李小龍祭奠亡師跑步回住所

表示哀悼,跑步回住所

在諸多的弟子中,除了名聲響亮的關門弟子梁挺還有一人大名鼎鼎,那就是李小龍。李小龍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奔赴美國發展自己的事業,通過電影將詠春帶到了全世界各地。

李小龍更是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了截拳道,深受世界各國武術愛好者的喜愛,推動了中華武術在國際上的傳播。為了表示對師傅的哀悼,李小龍是穿著布鞋去弔唁,後來跑步回到自己的住所

直擊葉問葬禮:武術界大佬齊聚,李小龍祭奠亡師跑步回住所

眾多大咖,弔唁宗師

香港著名反派演員石堅也在,在其二十多年的演員生涯中多次擔任反派角色給眾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曾經出演過《黃飛鴻》,《如來神掌》,《方世玉》等電影。其中《方世玉》中不寒而慄的笑聲被其他演員在演反派角色時效仿。後來還和李小龍合作在《龍爭虎鬥》中擔任反派角色韓先生。

與他同行的還有邵漢生先生,他被稱作省港首席拳師,從小就跟霍元甲之子學習拳法,成為了名聲響徹南北的優秀拳師。在影視業上和關德興拍攝黃飛鴻系列片七十多部。後來他還自創羅漢操,傳播到新加坡,成為中小學教育的優秀先行者

除此之外,還有梁相擔任主祭。梁相是葉問到香港之後收的第一位徒弟,從小就有俠骨之風,喜歡拳擊技術更是十分相信想要強國必須先要健身強體。他不遺餘力的傳授中國武術,他的領導才能也是眾多弟子中屈指可數的。

另一位來弔唁的得意門生梁挺致力於詠春拳傳播、教授和研究對中華武術的傳承和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創立了《梁挺詠春》將詠春規範化建立了教練和學員的晉升制度,讓詠春更加國際化,為詠春的傳授提供了非常大的推動力。這套系統突破了早先中國武術缺乏文字敘述的桎梏,讓詠春在國際上成為中國武術的代表之一。

詠春拳是中國的傳統武術,是一種制止暴力侵襲的防衛手段,它是積極的又是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它的存在相比於其它武術優點在於能夠儘快的制止暴力行為,同時能把損傷降到最低。它強調使用正確的觀念與意志還有思維方式。

直擊葉問葬禮:武術界大佬齊聚,李小龍祭奠亡師跑步回住所

它立足於實戰,招式靈活多變,出拳彈性,擅於寸勁是一種科學性非常強的武術。拳快而且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多變,力氣消耗少都是它的優點。

都說中國武術源遠流長,詠春更是其中的亮點之一。核心思想是制止侵襲,引導修行的人認識到人與自然,社會的正確關係。做為炎黃子孫我們要傳承和發揚中國武術。

有句話說的好“少年強則國強”,不只是要在學習上進步還要強身健體,做一個健康的人。中華武術裡融著中華的血脈和歷史記憶,有我們民族的信仰,文化,生活方式,思想和語言。

當今時代的變遷,多種文化碰撞,可以憑藉文化媒體的力量復興中華武術。傳統武術的傳播不僅僅能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而且還能

帶動世界體育向著多文化,多元化,多民族的方向發展。世界是各種各樣的,主要提現為民族的多樣性中華武術不僅僅是武術歷史的根本還是未來武術的根本。

這是我們與西方各國體育文化交流的基礎,強調多元化而不是單調性,能補足單調性的很多弊端,發揮武術文化和各種文化之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作用。

直擊葉問葬禮:武術界大佬齊聚,李小龍祭奠亡師跑步回住所

葉問和李小龍

未來的武術無論是在國內發展還是在國外發展都應該從多元文化交流的方面推廣,讓中華武術真正的在世界體育平臺上有立足之地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體育項目。

因此中華武術的傳播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一個國家人民的自信心來源,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持。由於技術的不斷髮展,武術文化藉助現代媒體不斷的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拓展了武術的受眾。

現代媒體帶來的眾多優勢已經進入到了當今武術文化的深層。是當今的武術文化呈現出了媒介化的特徵。

我國媒體不應該方式武術這塊非常重要的宣傳陣地,要宣傳武術的重要性和其意義,這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傳承。詠春拳已經申請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傳統武術加入進來,不被人遺忘。

作為一名中國人,每個人都有義務用各種方式推動武術的發展,不論是當下還是在未來都是十分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