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部署!這一輪“新基建”,和2008年四萬億有何不同?歷史進程

最近短短20天內,中央密集開會,除了疫情,還部署了同一件事情——“新基建”。其高頻率可謂十分罕見。

疫情當下,此次“新基建”,到底什麼來頭?又和2008年的“四萬億”有何不同?

重大部署!這一輪“新基建”,和2008年四萬億有何不同?歷史進程

“新基建”什麼來頭?


談到基建就想起“鐵公基”?這個刻板印象或許是時候刷新了。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這次會議關於基建的措辭,連用了兩個“加快”。“新基建”的受重視程度,讓各路人馬嗅出了不尋常的味道。

近期,中央還曾召開3次有關“新基建”的會議:


2月23日,中央召開工作部署會議:智能製造、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推動生物醫藥、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一時間,“新基建”成為經濟大熱詞。5G、雲計算等板塊紛紛掀起漲停熱潮。

如何概括此次“新基建”?兩個字:硬核。四個字:硬核科技。

簡單來說,“新基建”就是指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涉及的領域全都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短板,有些還是被國外“卡脖子”的環節。哪怕現在不幹,將來總有一天還是得幹。

此次“新基建”包含7大領域:


1.特高壓;

2.新能源汽車充電樁;

3.5G基站建設;

4.大數據中心;

5.人工智能;

6.工業互聯網;

7.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


地方有關“新基建”的規劃,也正準備紛紛“上馬”。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近期北京、河北等13個省市,公佈了總投資額近34萬億的“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其中就包括了“新基建”項目。

澤平宏觀認為,“新基建”背後涉及的投資項目,比如5G建設,將帶動數萬億投資。

重大部署!這一輪“新基建”,和2008年四萬億有何不同?歷史進程


但擔憂也隨之而來:這輪“新基建”會不會是“新瓶裝舊酒”?與2008年的“四萬億計劃”如出一轍?只怕“老路重來”,又一次造成供給過剩的局面?

重大部署!這一輪“新基建”,和2008年四萬億有何不同?歷史進程

和2008年的“四萬億”有何不同?


現在一提到基建,有人就會“上綱上線”,說是刺激“鐵公基”(鐵路、公路、航空等)、是信貸放水、是2008年“四萬億刺激計劃”重來。

這或許是一種誤讀、誤解。

把“新基建”與2008年“四萬億”“老路重來”等說法混淆,可以說這種思想認識還停留在上一個時代。恆大研究院院長、經濟學家任澤平明確表達了他的觀點:旗幟鮮明地倡導“新基建”,而不是四萬億重來。

為什麼說這輪“新基建”,不會是2008年“四萬億”的重演呢?

1.“新基建”的關鍵是新

啟動“新”一輪基建,關鍵著眼點在於一個“新”字。

2008年“四萬億”涉及的“老基建”,主要是鐵路、公路、橋樑等“鐵公基”領域。

而“新基建”卻是有時代烙印的,涉及的是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

“新基建”既是基建,同時又是新興產業,一頭連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另一頭牽著不斷升級的消費市場,是未來20年數字經濟時代,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基石。

2.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

據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觀點,過去我國基建投資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導,投資主體單一。

“新基建”中相當一部分項目是由市場驅動,或者說是市場與政府合力的結果。民間投資在其中聲量越來越大

米筐投資的一篇文章認為,近期地方政府“34萬億投資計劃”中的資金,一部分來自於政府或其投融資平臺,另一部分來自國企央企和民營企業。政府資金是“引導資金”,起到的只是槓桿撬動的作用。

3.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

就經濟結構而言,2020年也不可簡單地拿來與2008年相比。

與2008年不同的是,現在消費是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7.8%;而回望2008年,消費對經濟的貢獻不過30%。

4.並非是所謂的“信貸放水”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當初2008年的“四萬億計劃”是以信貸放水為主的。

但要知道2008年中國經濟總量不過30萬億,如今已是逼近百萬億的體量。如果想靠強投資拉動經濟,需要的資金“彈藥量”得有多大?多大規模的信貸投放才能匹配得上?

2020年不會是簡單的2008年的重現。出於穩經濟的考量,即便不得不適當加槓桿,態度也必然是審慎和剋制的。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推算,基建增速每提升1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速0.11個百分點左右。2019年基建增速是3.8%,若想實現今年5%-6%的經濟發展目標,基建增速至少要達到10%,即新增基建超過2萬億。

這新增的兩萬億通過赤字率上調和專項債等手段的發力,便能夠覆蓋。目前,中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仍然有許多操作空間。

“新基建”正在凝成一種朝野共識,它並非2008年“四萬億重來”。


重大部署!這一輪“新基建”,和2008年四萬億有何不同?歷史進程


重大部署!這一輪“新基建”,和2008年四萬億有何不同?歷史進程

“新基建”正逢其時

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疫情使經濟陷入短期“停擺”;經濟處於轉型陣痛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向著深水區推進。

那麼,該怎麼對沖這些風險?

據任澤平的觀點,“新基建”短期來說,有助於擴大需求、穩增長、穩定就業;長期來看,有助於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長期競爭力,改善民生福利。

1.“新基建”是穩增長政策的發力點

中國經濟今年一個很重要的穩增長舉措在於穩投資,而穩投資裡面一個很重要的節點在於穩基建

而傳統基建投資的邊際效益正在下降,需要推動“新基建”來優化投資結構,使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長期增加有效供給相匹配。

2.“新基建”與中國經濟長期轉型方向一致

據中信證券宏觀經濟團隊分析:


第一,“新基建”與高質量發展相關,聚焦點在於科技創新,包括5G建設、大數據中心等。


第二,“新基建”與新型城鎮化相關,聚焦點在於擴大城市圈的經濟輻射能力以及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包括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等。


第三,“新基建”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聚焦點在於“補短板”,包括公共衛生服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



3.“新基建”背後有著巨大市場需求

“新基建”背後藏著大生意,無論是5G基站建設,還是大數據中心,每一個領域身後都是千億、萬億、乃至數十萬億的大市場,投資潛力巨大

不少人正“虎視眈眈”。以5G建設為例,中國信通院預計,到2025年,5G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帶動的產業鏈上下游及各行業應用投資,將超過3.5萬億元。

更關鍵的是,5G建設還有助於培育繁榮互聯網經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業,帶動10幾萬億產值的新經濟,為中國搶佔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制高點奠定基礎。

從這次疫情不難看到,整個中國經濟“在線”進程迫在眉睫,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新經濟一夜崛起,這背後也意味著對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巨大需求

重大部署!這一輪“新基建”,和2008年四萬億有何不同?歷史進程

結語

在這次疫情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基建狂魔”,為拯救生命做出的爭分奪秒的賽跑:火神山、雷神山兩座救命醫院分別都在12天內建成。

這背後是過往幾十年在“鐵公基”領域的汗水積澱。

回望中國經濟過往歷程,正如任澤平所言:“過去40年,若沒有適度超前的基建,怎麼會有中國製造的強力競爭力?”

正因為此,中國才能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逐步成長為GDP總量近百萬億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而在當下中國經濟處於內憂外患的形勢下,更是亟需“新基建”的接棒與突圍。

“新基建”不僅將會是應對疫情和經濟下行的有效政策手段,更會是中美貿易摩擦下大國競爭和改革創新的關鍵殺手鐧,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運之戰,勝負手!

新基建背後的歷史進程


最近,隨著“新基建”被政治局會議提出,幾乎所有的券商和財經媒體都在加班加點的寫“新基建”研報和新聞,窮盡所能想要去挖掘“新基建”中醞釀的機會。


重大部署!這一輪“新基建”,和2008年四萬億有何不同?歷史進程


還有好事者,去統計各地發佈的所謂“新基建投資計劃”,整出來個放衛星式的40萬億投資版圖。


重大部署!這一輪“新基建”,和2008年四萬億有何不同?歷史進程


甚至還有一些喜歡吹牛逼的,把之前文章中例如“新一輪基建”愣是解讀成了“新基建”的,包裝成政治局的決議是他們引導出來的。


看著這些事後諸葛亮們,政事堂總是忍不住想笑。


相信作為政事堂的讀者,對於“新基建”三個字不會陌生,從2018年開始,政事堂就用十餘篇的系列文章論述了什麼是新基建,什麼是舊基建,並詳細的說明了我們投資新基建的,是為了發展新動能。


甚至政事堂2019年的國內文章,一半以上都是圍繞著這一輪政治局提出的七大投資領域,其中除了實在是不懂的人工智能之外,其他六個領域的哪個都不少於五篇去分析。


以至於不少喜歡開玩笑的讀者,剛給我起了“顧進程”的外號,又改成了“顧基建”........


不過,雖然“顧基建”看起來很緊跟風口,其實我還是更喜歡“顧進程”。


因為政事堂研究的,從來都是歷史的進程。


譬如,繼預判了2019年初的小陽春之後,去年年底,政事堂也預判了2020年一季度資本市場會出現新基建主導的小陽春。


甚至年初還專門撰文表示,即使強悍如新冠肺炎,也改變不了這一波新基建小陽春的歷史進程。


重大部署!這一輪“新基建”,和2008年四萬億有何不同?歷史進程


因為,歷史進程既然被稱為歷史進程,自然就不是那麼容易被輕易修改的。


而藉助歷史進程來奮鬥的人,往往也會像歷史進程一樣不可阻擋。


就像孫子兵法中說的:“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08年之前買房子的人,根本想不到後來房子的增值遠超於他們個人的奮鬥,因為他們是坐在了歷史進程的勢能之上。


同樣,在歷史進程的範圍之內,做事情並不需要太多的糾結,只要控制槓桿率,不用擔心價格的波動,傻子躺在家裡,都能開開心心的把錢掙了。


重大部署!這一輪“新基建”,和2008年四萬億有何不同?歷史進程


就像07年之前買房子的,不用擔心08年的那一輪暴跌;今年一季度買新基建的,也不用擔心肺炎帶來的股指重創。


因為,在歷史的進程的滾滾車輪之下,事物都是按照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即使被意外打斷,歷史也會憑藉強大的慣性推動他繼續前進。


甚至,大家還記得政事堂在2018年經過分析給出的操盤建議,“國際原油期貨2019年不買跌,2020年不買漲”嗎?


雖然油價在這一年多來波動起伏很大,但按照上面思路操盤期貨的朋友,基本都可以別墅朝大海了。


說起來,政事堂從寫公眾號以來,寫作的領域不斷的變化,但有一個初心沒變,那就是去探尋歷史進程以及其背後的邏輯。


而研究中順帶著,在探尋到進程的“底牌”,知道了未來一定會發生的一些事情之後,接下來“打牌”的時候,也最起碼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不過,就算知道了歷史的進程,每個人的資本和能力,決定了他們的操作卻不盡相同。


譬如馬雲捐日本100萬口罩,霸佔了日媒頭條還搭上了自民黨二號人物;“鹿鹿俠”在日本街頭髮了1000個口罩,獲得了央媒狂轟濫炸式的報道;而絕大部分普通人,卻只能在家裡遠程感受著東京熱。


甚至很多時候,同一個歷史的進程,政事堂也會根據不同人群,不同的資金體量,給出完全相悖的操作方案。


譬如,政事堂2017-2018年的時候建議有錢人賣出多餘的房子,但是同時卻說2019-2020是剛需買房子的時機。


譬如,政事堂一邊在2月20號左右反覆呼籲護盤的朋友們清倉撤退,另一邊卻反覆堅稱小陽春不會那麼快終結,怎麼也能堅持到三月。


世上往往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行動方案,這是因為,同樣的歷史進程,對於不同的人,往往境遇卻是截然不同。


這就像燒油的收割機和需要化肥的韭菜,他們所需的養料就截然不同。


重大部署!這一輪“新基建”,和2008年四萬億有何不同?歷史進程


因此,最近那些券商和財經媒體鼓吹的新基建標的,也不要將他們神化,當地球人都知道了,基本距離尾聲也就不遠了。


畢竟,基建就是基建,就像韭菜們滋潤了新基建那樣,未來新基建也是為新動能提供發展的土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