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焦慮,想上班,疫情之下,你還好嗎?

無聊,焦慮,想上班,疫情之下,你還好嗎?

病毒肆虐數日,疫情仍未緩釋。

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交通管制,越來越多的社區進行封閉管理,少出門不聚集作為普通人抗擊疫情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囿於家中。

幾乎所有人的社交和外出活動都被主動失去,假期延長,復工推遲,每天清晨手機定時推送的全國疫情動態,病例增多,手機屏幕上的中國地圖,像滴上一點紅墨,從湖北省的座標,慢慢浸染開來。

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隨著疫情蔓延的,還有各種各樣的敏感情緒,而這些情緒不光存在於抗擊一線的“戰士”心中,更在於千家萬戶,久居在家無所事事的我們身上。

無聊,焦慮,想上班,疫情之下,你還好嗎?

有的人極度敏感,看到疫情動態,看到新聞報道,都會忍不住落淚。

有的人過度恐懼,體溫不停的測,甚至害怕暴露在空氣之下,認為病毒無孔不入,無處不在。

還有的人甚至產生強迫症狀,高頻率的洗手消毒,害怕接觸一切可能攜帶病毒的東西,成天擔驚受怕,不停回想不斷排查。

還有的人會因此陷入各種矛盾,家中老人小孩不顧規勸頻繁外出,同一只口罩三番五次的戴。

同在屋簷下,有人過度小心,有人全然無所謂。所有種種,盡是焦慮。

無聊,焦慮,想上班,疫情之下,你還好嗎?

久居在家不出門,又為何會感到焦慮?

當然,這種焦慮並不全來自於疫情,折射出更深層次的根本原因是來自於對“失控感”的恐懼。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弗里斯頓等人提出了“無法容忍不確定的程度”的概念,它被認為影響著“不確定”和“焦慮”之間的相互關係。

不確定性越大時,我們的焦慮程度就越高。

當我們面對的情形是未知、不確定或者是模糊不清的時候,這會帶給我們一種不在掌控之中的感覺,讓我們覺得不安全。而面對一種潛在的失控,或不安全,我們所感到的焦慮,其實是人潛意識中的恐懼,甚至是危及生存的恐懼。

疫情之下我們的狀態也是如此。

首先是病毒,儘管電視和網絡中鋪天蓋地的科普信息,但新型冠狀病毒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仍然是未知的、不確定的東西,以至於不少人會覺得打開窗,病毒便會隨著風飄進屋裡。

再則是疫情,實時更新圖文並茂的疫情動態依然無法讓人預測到真正的“拐點”,何時能鬆一口氣,城市何時恢復往日生機,何時能毫無顧忌的外出,這一切都是未知。

在這場危及我們每個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和我們生活片片面面都息息相關的疫情中,我們久居在家,長期“無所事事”的狀態使得對自我的失控感也越來越強,一些負面的焦慮情緒便自然而然的湧流而出。

無聊,焦慮,想上班,疫情之下,你還好嗎?

除此之外,這種焦慮還來自於我們“心理防禦機制”的失效。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最早提出“心理防禦”的概念,簡單說,是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壓力時,自我發展出的一種機能,即用一定方式調解、緩和衝突對自身的威脅,使現實允許,超我接受,本我滿足。

很多時候,我們大吃一頓,大吼一聲、大喝一宿,我們轉移注意力到其他事情上,為了不多想而讓自己陷入忙碌,這些,都是一種防禦方式。

而心理防禦方式失效,或許可以和失眠狀態做類比分析。

試想一下,一個人的晚上,關上手機,關上燈,夜深人靜一片漆黑,這個時候,我們沒有更多的方式去防禦,而不得不和自己的內心短兵相接,所有潛意識的不安、焦慮,所有負面的情緒從四處襲來。

不難發現,將這種失眠狀態放大,和如今疫情之下的我們,有頗多相似。

在平時,我們外出工作,各種社交活動,聚會購物,各種各樣行之有效的防禦方式大多發生在白天。

而如今,我們響應號召防控疫情,不得不“困足在家”,就像是防禦失效的黑夜。

無聊,焦慮,想上班,疫情之下,你還好嗎?

如前所說,有些焦慮並不全來自於疫情,突如其來的疫情在一定程度上觸發了原本就存在於我們潛意識中的焦慮。

因為每個人個性不同,潛意識也有所不同,所以表現方式不一樣,就像前文所說,有的人恐懼,有的人敏感,有的人產生強迫症狀,這很容易理解。

而那些潛意識中的焦慮通常來自於以下幾方面:

1、對死亡的恐懼

死亡,直指生命的終點,存在主義認為,人一切焦慮都源於此。

而這場關乎每個人健康甚至是生死的疫情,剛好觸發了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

於是乎,很多人害怕被感染、害怕死亡,擔心疫情持續時間長、食物儲備不夠,搶購口罩、藥品等,甚至出現強迫性地洗手、強迫性地長時間刷疫情信息等。

還有的人將這種情緒轉變為憤怒,他們謾罵病患,惡語攻擊,甚至牴觸醫護人員和醫院。

某疾控中心自開通熱線以來,尤其是附近出現確診病例後,電話就沒停過,大都是附近居民打來要求公開患者的姓名和住址。

無聊,焦慮,想上班,疫情之下,你還好嗎?

不僅如此,在鄭州一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在業主群中徵求業主意見,是否讓租住在小區內的兩名醫務人員進入。在南陽,一新冠肺炎定點醫院的護士下班回小區時,遭到物業阻攔。

這些現象層出不窮,在面對來自死亡的恐懼時,不少人做出了最自私的選擇。

無聊,焦慮,想上班,疫情之下,你還好嗎?

2、對無聊的焦慮

無聊,這種體驗所有人都不會陌生,很多時候,甚至覺得這種狀態無關痛癢,無非就是無所事事的“該著”,有些人將這當作是難得的閒適,按常理來說,這種主觀性很強的心理狀態,似乎並不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但事實並非如此。

疫情發展至今,絲毫未見頹勢,大街小巷,開門營業的店鋪和企業依然鮮有,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人依然沒有開始工作。

開始的幾天,情況還好,而在這幾天,不少人開始以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無聊和難受,甚至希望能早點復工。

這種現象不難解釋,工作本身作為一種防禦機制,它佔用了我們近乎一半的時間,而在工作中取得的價值感和歸屬感,可以極好的轉移和消化一些不良情緒。

相反,當無所事事時,無聊所帶來的無價值感便足夠引起人的焦慮。

心理學中對無聊的闡釋為,你的注意力和你的價值觀不符合時的一種心理體驗。

簡單的說,如今你不得不宅在家裡,你的注意力只能侷限於住宅,而你的價值觀認為,你應該去工作,去社交,在家裡玩手機看電視是沒有意義,那麼此時,你就會感到無聊。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所講,大多數人的人生就是在無聊與焦慮的循環中度過的。無法與自己的內心相處,只好靠外界的刺激去打發無聊,然後在無聊中焦慮。

這也就揭示了為什麼久居在家的我們,為什麼會感到焦慮。

我們從心底對無聊產生排斥,但又不得不處於無聊之中,於是坐立難安,滿心焦慮。

無聊,焦慮,想上班,疫情之下,你還好嗎?

3、對孤獨的逃避

孤獨的具體處境有很多,心理學家歐文·亞隆將孤獨劃分成了三類:

其中第一類是“人際孤獨”,這種最為普遍,主要是指與他人的分離,無法外出的我們錯失了很多情感上的連接,平常同事朋友間的迎來送往在此時顯得尤其薄弱。

但需要注意的是,就算是平常,在當今社會,這種孤獨感也普遍存在。

通訊錄中幾千人,沒有幾個可以在無聊時打電話的人。

疫情當前,只是將這種孤獨感無限放大,有的人學會接納和擁抱孤獨,構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不管是“做涼皮”,還是“電飯鍋蛋糕”,總能找到新鮮的事情。而有的人卻深陷孤獨的漩渦,越懼怕,越想逃避,就越焦慮。

無聊,焦慮,想上班,疫情之下,你還好嗎?

焦慮的本質,是對失控感的恐懼以及心理防禦的失效。那麼,在特殊時期,我們又該如何緩解焦慮呢?

1、處理恐懼情緒

(1)通過神經調節和干預

慢跑,瑜伽,這些在室內可以 做的運動,依然可以增加大腦的多巴胺和內啡肽,讓我們平靜、放鬆下來。而通過運動,大腦中積極情緒的迴路也會增多,幫助我們抵抗恐懼。

許多臨床試驗和研究顯示,正念對焦慮的干預作用尤其明顯。

所謂正念,即是有目的的、有意識的,關注、覺察當下的一切,而對當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斷、任何分析、任何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注意它。

類似於冥想,同樣強調的是覺察和意識。研究數據顯示,2周以上的正念,可以增加內心的平靜感與幸福感,改善人的睡眠質量,8周的正念,對人腦部的功能也有顯著的改變。

研究人員掃描正念前後,被試者的大腦發現,負責注意力和綜合情緒的皮層變厚,與焦慮、恐懼及心理壓力有關的杏仁核區腦灰質變薄了。

無聊,焦慮,想上班,疫情之下,你還好嗎?

(2)接納自己的情緒

接納自己,從來都是說起來容易,而做起來卻非常困難。

與其說是接納自己的情緒,倒不如先接納自己對這種情緒的恐懼。

簡單的說,覺察負面情緒並適時傾訴,很大程度的心理疾病都來自於“憋著不說”。

無聊,焦慮,想上班,疫情之下,你還好嗎?

2、重獲“控制感”,重建“心理防禦”

失控感引起恐懼,在這一層面上進行調整,也不失為良策。

(1)具體化

我們感到恐懼,我們恐懼的對象往往是模糊的、混沌的。

而具體化,則是將這個模糊的事物,描述得清晰可見。

N95、氣溶膠、ECMO、核酸檢測……突然襲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讓許多人努力地吸收著晦澀難懂的醫學專業詞彙,這其實是一種好的現象,人們都在試圖更全面的瞭解這些陌生的東西,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越瞭解,整個局面就越清晰,也更不容易對其產生恐懼。

無聊,焦慮,想上班,疫情之下,你還好嗎?

(2)聚焦

一般焦慮的人,腦子裡塞滿了各種各樣的東西,在一個時間會同時想很多事。當所有事情一起想,一起做的時候,常常會變得焦頭爛額。

這個時候,你需要對所有你想要做的事情,進行一個優先級的排序。先專注完成一件事,然後再做其他的。

我們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多任務處理的情況,同樣地,哪怕是在家裡,依然可以選定“優先級”,將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能夠完成的事情上,比如鍛鍊,充電,烘焙或者是追劇。

這也是對心理防禦方式的重建,不但會讓你有在完成任務時有一種成就感,正向激勵著自己,還能幫助緩解焦慮情緒。

無聊,焦慮,想上班,疫情之下,你還好嗎?

破病毒,更需要破“心毒”,克疫病,更需要破“心病”​!​

特殊時期,我們不妨過的簡單一些,隔絕負面信息,小心照顧情緒,心懷感恩,理性且平和,若有餘力,也去照顧別人。

勤消毒,多洗手,少出門,不聚集,作為普通人,這是對病毒最有力的抗擊。

請滿懷希望,因為我們有一個足夠強大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