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灾难来临时

回顾我们眼下的灾难,不仅要和17年前作比较,更要和人类史上一切本可避免的、人为的灾难作比较,希望可以牢牢记住,牢牢记住,牢牢记住。

今天我们讲述更可怕的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灾难来临时

《亲历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是如何发生的?违规操作还是错误决策?甚至,这一切早已命中注定。 疫情蔓延的今天,我们能否通过他者的往事,获得当下对我们自身的启示,来抵抗这份实在而巨大的悲痛。 时间无情的划过,文学与影视可以让我们一次次再现,一次次重播这场灾难,但却不能重启。 不同于记述个体苦难的抒情作品,通过详实的背景知识和事件细节,《亲临切尔诺贝利》带领我们拨开叙事的帷幕,真正走入灾难背后,在它无比真实的细枝末节中追忆、探索、反思。 在这本书中鲜有作者对体制的愤怒的批判,对人性光辉的高声赞颂,或者说,作者将的怒火与讴歌深刻的与对真相的呼吁相结合。它作为棱镜,揭示了解决我们当下困境的道路,诉说真相的道路。

权威与神话

切尔诺贝利——灾难来临时

1986年,普里皮亚季

“为了吸取教训,我们必须记住,整整35年的时间里,无论在报纸上、广播里还是电视上,我们的科学家向普罗大众宣传的都是截然相反的内容。”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通讯技术和移动设备远不如当今发达的条件下,面对大众对发展核能的疑惑,苏联国家核能利用委员会副会长解释道:

核反应堆就像常见的炉子,反应堆的操作人员就相当于司炉。”

然而作为原子能联盟主管的作者,得到的却也是经过层层审查后的信息片段,对公众而言,核电站仍是“完全安全的”,而在P.S.奈波罗茨尼担任能源与电气化部部长时期,对公众隐瞒核电站事故已经成为标准的行为模板,甚至就连核电站的工作人员也成为高层秘而不宣的对象。

切尔诺贝利——灾难来临时

1983年,核电站控制室内

安全问题没有被遗忘,只是在面对几十年苏联内外不断的核事故时被选择性的忽视,对核能的谨慎怀疑就这样被策略性的引导为一种普遍的乐观,致命的乐观。 越来越多的缺乏核能知识的逐利者进入核电站工作,甚至成为了管理者,而牢固不破的安全神话仿佛一滩死水,正滋生着无知与腐败。

这一切迟早会发生在这里。”

真相就这样在急功近利的粗鲁压制下成为与“谎言”,而谎言将被以权威形象以真相之名被流传,被信任。


失控与爆炸

切尔诺贝利——灾难来临时

事故发生后15小时

4月25日下午2点,一场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关闭下的核试验预计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进行,而全体工作人员则轻视了这一致命的设计缺陷。

4月26日凌晨1点,实验开始,反应堆已经开始受到衰变物质的毒害,这时选择停止,人类也许还能免于切尔诺贝利灾难。 然而,实验在全体工作人员压倒性的自信下继续进行……

距离爆炸24分58秒,缺乏专业知识的指挥者与操作员进行了一系列违规操作,而在此时,仍有可能抓住事件转折的机会。

距离爆炸17分14秒,此时核反应堆已经失去控制,无人按下紧急功率降低按钮。

爆炸前1分半,难以执行他们拥有那么多次挽救的机会,最终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如宿命般降临。

没有振聋发聩的呐喊质问,时间的流逝是那样自然可又那样残忍,在这种如命运般平静的陈述下,我们以上帝视角看着妥协的操作员,傲慢暴躁的指挥员自己一步步走向死刑架,看着数万无辜受害者不可挽回的走向绝望……

1986年4月26日1点23分45秒,苏联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核爆炸。

如果说此前的种种行为令后人反思权力之下人的傲慢迂腐,那么爆炸后决策者们的荒谬行径则是令人思考恐慌时的心理状态。

错误的信息就这样被传达至莫斯科,进而导致了后续不必要的人员牺牲——核反应堆安然无恙也就意味着没有核辐射。

英雄与凡人

切尔诺贝利——灾难来临时

文字大意:我们完成了政府的任务

毫无疑问,在灾难面前,平凡的人们展现出了不亚于英雄的伟大——以余生的幸福为代价,在缺乏防护措施的条件下而他们将身体裸露在巨额辐射额下,很快就出现了恶心呕吐,身体烧焦的症状。

人性的光辉固然值得讴歌,但作为强权、愚昧下被牺牲的“英雄”,凡人无私带来了伟大,也带来了不幸。身为幸存者,我们的未来又能否配得上今日承受的苦难。

“屋顶燃烧的沥青冒出有毒的浓烟,使得能见度大大降低,也让呼吸异常困难。随时可能升腾起火焰,屋顶也随时会塌陷,这威胁着消防员的生命,他们还得与高温、刺鼻的空气以及粘住他们靴子的溶化的沥青做斗争,放射性石墨与多孔粘土的黑色尘埃也不断落到他们的头盔上。”

一段段平静的证词,仿佛一张张放弃挣扎的面孔,在这些饱经辐射折磨的人们的话语中再难寻觅出痛苦、悲愤,还有什么被留下吗? 命定中的痛苦的未来是否值得生活,在受害者们的叙述中时间被凝固,他们似乎永远活在那个令人茫然的苦难中。

“我后来意识到,这是多此一举,因为我吃掉的面包,与我拿在手里的面包一样,都受到了污染。一切都被污染了。”

正如这场由少部分人引起的灾难要牺牲数万无辜百姓的生活,同样,“人祸”也不只有人在承受:

吸收了大量放射性粒子的猫狗被迫与他们的主人分离。 “最终它们后退了,返回了被遗弃的小镇,它们聚成一群,开始四处乱逛。一开始它们吞食了含有大量放射性的猫,接着就变得疯狂,开始向人类咆哮。” 辐射使这些生灵们变得疯狂,正如在权力的扭曲下决策者们愈发狰狞自大。 “当时有三天时间,4月27日、28日和29日(直到政府委员会从普里皮亚季撤离至切尔诺贝利那天),匆忙组织起来的一队猎人用猎枪射杀了所有疯狂的、有放射性的狗。

……4月29日,猎杀结束了,被遗弃的普里皮亚季的街道上散落着各种各样的狗。”

未来与过去

切尔诺贝利——灾难来临时

切尔诺贝利废墟

切尔诺贝利灾难既展示了人类巨大能力的一面,又显示出了人类的无能。它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不要陶醉于自己的能力,不要轻视这种能量,不要追求短暂的利益、快乐和引人注目的威望。 因为人既是原因,也是结果,你必须更有责任感,必须仔细审视你自己和你做的事。当我们想起人类的作品可以留存到未来,还有与之相伴的喜悦和艰辛,我们惊骇的意识到,那些破碎的染色体链和基因,由于辐射的原因要么丢失,要么扭曲,但它们已经成为了我们未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将会在未来的岁月里一遍又一遍看到它们,那才是切尔诺贝利灾难最可怕的教训。 切尔诺贝利事件不仅远在三十余年前,事件的受害者还与我们说着全然不同的语言。 但对今日的我们而言,一份对异乡同胞的共情,一份对真相同样的执着追求,获许能带领我们走出当下的迷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