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临床试验首次系统回顾不乐观:劣币驱逐良币上演

导读


临床试验的严谨性需要引起各方重视,相当比例的试验方法论存在缺陷,大量涌现的实验中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新冠临床试验首次系统回顾不乐观:劣币驱逐良币上演

图/财新记者 丁刚


2020年2月4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抢救室。此处收治了多名新冠肺炎患者,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正在对病人进行救治。随着大量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临床试验相竞开展,试验质量、资源分配等问题越发引人关注。


分配等问题越发引人关注。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朱长太团队联合多机构发文,对中国已注册临床试验进行首次系统的回顾称,各种类型的临床试验秩序混乱且数量激增,由于试验质量差、样本量小、完成时间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将无法获得可靠、高质量的临床依据。


文章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与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筛选了2月9日及此前的75项COVID-19已注册临床试验。这些研究可为任何类型的设计,但都是针对COVID-19患者的有方案的临床试验,涉及COVID-19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且有明确的终随着大量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临床试验相竞开展,试验质量、资源点结果。


上述文章在预印版服务平台medRxiv,为未经同行评审的预印本,其目的通常是使其他科学家尽早关注,从而进行讨论和评价,尚不能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即使如此,临床试验的严谨性仍是各方重视的问题。在2月中旬世界卫生组织(WHO)举办的新型冠状病毒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上,WHO首席科学家Soumya Swaminathan就曾提醒中国,若试验的设计没有严格的研究参数标准,那么这些努力将是徒劳。


文章提到,部分临床试验缺乏科学设计,将导至质量不高。例如,所有63个介入型试验均未澄清失访偏倚,即观察病例退出研究队列,部分介入型试验在随机性上有很高的偏倚风险。其中,有17个试验没有提及随机性,而有6个试验被判定为非随机试验;很少有试验进行分布隐藏;只有9个试验对参与者、人员和结果评估实施了盲法,以减少试验主观因素的影响。


此外,多数观察试验在评估结果、结果随访和对研究队列随访的充分性方面都有很高的风险偏倚。因此,文章得出结论,无论是介入型试验还是观察型试验,方法论质量都不高。


此前,南京医学大学陈峰等人也发表题为《关于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临床试验的建议》指出,研究缺乏高质量的设计,例如样本量不足、对照组选择不合理、分组的随机化与遮蔽执行不严格、治疗指标的评价标准不客观等,将导至受试者、研究者和管理部门的努力付诸东流,而目前患者数量显然难以满足研究要求。


不过,COVID-19临床试验仍在增加。财新记者梳理发现,截至3月6日,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上共有约228项关于COVID-19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其中西药治疗有抗病毒药物如磷酸氯喹、利托那韦,生物制剂(产品),如子宫血干细胞、干扰素,抗病毒药物联合生物制剂,以及类固醇激素。中药治疗的主要药物主要成分为抗病毒、免疫调节中药配方,如肺炎1号、莲花清温胶囊,还有一些中药提取物的注射剂。除此之外,还有益生菌、针灸、康复健肺八段操等其他疗法。


值得一提的是,另有约41项同类型临床试验尚未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有13项撤销,其中8项的撤销原因为缺少入组病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