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都尉之败:秦楚灭国战争的第一次较量

导语:

秦本是西垂小国,一直在中原诸侯视线之外发展。在春秋战国那个时代,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就此沉沦,逐鹿天下的机会不是想有就有的。

秦人在整个东周一共抓住了两次机会,一次是在春秋的时候,由秦穆公率领的秦军从晋人手里夺取了河西之地,成为了秦人固守发展的根本。再有一次就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商鞅变法再一次把秦人带上了征战天下的历史进程。当时从穆公到孝公,秦国因内乱纷争已经沉沦了百年之久,而秦孝公之后的秦国代代为明君,用商君之法,训善战之士。到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当因为楚国强盛,成为了秦国东出一天下的主要障碍,所以秦人一直谋划着一场国战灭楚。

初定三晋:凿空入楚之路

三晋是战国时代的说法,因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而得名。秦人从春秋时代开始就和东方的晋国相爱相杀,从地理位置上面看,晋国南北广袤的领土阻碍了秦国东出的路线,把秦人封锁在关中之地。这是天然的地理优势,也是人为的战略规划,晋国君臣从秦穆公手里见识到了秦人的善战,知道在同等条件之下,关东之人绝不是秦人对手。所以便采取了封锁战略,他们积极的吞并周围小国,把晋国的土地从南到北连成一片,形成了一种阻秦东出的局面。

七都尉之败:秦楚灭国战争的第一次较量

后世出土秦人兵马俑像

晋国君臣的理想虽好,但却敌不过自家的内斗,时间从春秋跨越到战国,晋国内部的卿士大家早已经将晋国之土瓜分完毕,到秦始皇时代,当初牢不可破的晋人防线已经变得漏洞百出,且不说秦人攻城略地将三晋之地分割切碎,就是韩赵魏三家的内斗与相互防范也使得他们不可能在秦人边境上统一战线。这种分散的封秦防线一直持续到了秦始皇时代,那个时代再也不是三晋能够随意封秦了,而是秦人主动出击,以强劲的武力凿空三晋,为秦人重新整合诸夏铺路。

秦王政从即位以后,一直被权臣掌控,难以用自己的思想指导秦国,那个时候的吕不韦与嫪毐交替执政,使得秦国在对外扩张的道路上陷入了一定的停滞,这里并不是说整个秦国的士气坏了,而是由执政者的思想所决定的,当年吕不韦花千金投资秦始皇父亲异人的终极目标就是获取无法估量的利润。坐到执政之位的时候,他也是这样做的,以从龙之功被封为列侯,赐钱万金。作为一个商人来说,他的目标已经达到,也成为了当时天下炙手可热的人物,但在政治方面却是平淡无奇,

志得意满后的人只是想着维持现状,并不会过度进取,吕不韦在担任秦国执政的表现来说的确是这样。而嫪毐则是有心取代秦王,却被秦王政反扑。在吕不韦和嫪毐势力消亡以后,秦国才开始了疯狂扩张。


七都尉之败:秦楚灭国战争的第一次较量

秦灭六国形势图

亲政后的秦王政把他的政治才华展露的一览无遗。开始召集秦国文武首脑制定夷灭六国的计划,当时的李斯和尉缭参与制定了这次计划。他们一致的认为六国之中必须先灭三晋,这一方面是因为六国之中燕,齐,楚距离秦国较远,千里行军不仅容易使得粮草运输线被敌人切断,还容易让韩,赵,魏三国与其合作,从后方包围秦军,与被秦国攻击的国家前后夹击秦国,使得秦国不败或退。这种情况早就被秦国朝廷之中的军事大家洞悉,所以秦国朝野一致的认为欲灭荆楚,必灭三晋。秦灭三晋并不是采取单一的战争来推平这些土地,而是采取复杂的多元化战术,一方面用大军压境,一方面用重金贿赂分化赵韩魏内部权臣,使他们不能同心。而赵韩魏三国则是单一的采取军队抵抗的方式来抵御秦军,在这种强烈对比之下,秦军平定三晋,打通了进攻楚国的道路。

秦将之争:秦国内部少壮派系的登场


七都尉之败:秦楚灭国战争的第一次较量

李信相貌图

平定三晋之后的秦人没了后顾之忧,便马不停蹄地决定伐楚。当时秦军内部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以王翦为首的老派统帅,他们把楚人当作秦国的生死之敌。另外一派则是以李信为首的少壮派。他们认为楚国自怀王以后就气数已尽,之所以能够存活至今,只不过是楚人地方分封自得,不欲分裂罢了。这里的楚国在当时还是实行的分封制,即在地方广泛的分封功臣和贵族子弟,用他们来开发新征服的土地。

这种做法是在西周开始实行的,到战国时代已经固定僵化了,虽然说地方安定,由封君治理。但真正遇到国家战争,楚人很难团结到一起,大家都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土地和人民身上,对于战争只是出工不出力,楚怀王之后的楚王就是靠着这一群封君的军队来维持着楚国的松散统治。下面的封君清楚的知道如今的楚王也变成了昔日的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实际上能够调动的军队还没有他们一些地方大封君的士兵众多。故楚国的地方封君都没心思当这个楚王来淌这趟混水。

於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史记》

秦王政是一个喜欢攻心的人,他想要攻打楚国,并没有简单的统兵出征,而是仔细的在秦军之中甄别人选。他的心中知道王翦其实是最合适的人选,可如果关东六国全是王翦家族消灭的这样真的好吗,这样的王氏家族恐怕在秦国的地位要赶上嬴氏了。秦始皇的心中十分纠结,他的内心会把所有的结果都考虑一遍,这不仅是秦始皇的个人魅力,更是中国传统兵家未虑胜,先虑败的战略筹备。秦王政在咨询王翦和李信之后决定起用李信,以二十万作为灭楚主力南下。

虎狼之心:秦始皇对于统一天下的精心谋划


七都尉之败:秦楚灭国战争的第一次较量

秦始皇容貌传世图

从平定韩赵魏三国的兵力部署来看,秦军灭赵用了三十万还被李牧击败,后面是因为李牧被冤杀才得以取胜,灭韩与魏则是轻松许多。但灭三晋之中的任何一国尚且耗费兵力超过了二十万之数,难道秦始皇真的以为这个南方楚国可以用二十万人马消灭吗?历史的真相可能很难考察,但后世的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情形推断来揣测古人的用意。以李信为将是否是一场假败,秦军久胜难免心生傲气。若逢真败那一定会对统一大业形成巨大的阻碍,而假败则不同了,当时的楚王已经东迁,很有可能与齐国在淮水一带营造防秦战线,他们本来就不看好这次战争。

若秦军击败西边的楚军,楚王负刍很有可能会因为秦人的兵威而与齐国联合起来,而齐国见到秦军灭六国如此顺利也会很难相信后胜之计奏效。所以秦始皇觉得秦军需要一次失败了,这次失败是只有秦始皇自己清楚的失败,灭楚不是一次战争能够解决的事情,要真正的消灭楚文化在南方的影响,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战争的胜利只是让楚人兼而不凝

,而一路凯歌的秦人也会从心底里产生一种自带的秦本位优势,这不是秦始皇想要的天下一家,真正的天下一家必定是经历过反复较量,让楚人乃至六国之人从心里面认识到融入秦文化的好处,也让自己的子民意识到六国之人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发挥的好也是能够抵御住秦军。从改变秦楚双方士兵的心理认同来为以后凝聚天下而作准备,不得不说秦始皇下了一盘大棋,而这步棋的代价是以二十万秦军 的新败为代价的。

李信与项燕的交锋


七都尉之败:秦楚灭国战争的第一次较量

秦军胜利进军图

秦军当时征楚的人数是超过了二十万的,对于战国时代的秦国而言,虽然已经形成了一种系统军功爵制度,但整个秦国却没有常备军,连护卫咸阳的军队都是从地方百姓之中轮番抽调人马进都。在这种情况之下,秦国要调集二十万大军,首先要秦始皇下令由朝廷讨论,得到群臣一致通过之后方可实行,但在秦始皇这个独裁皇帝面前,所谓的群臣议政也只不过是摆设罢了。秦始皇的命令才是最后的决策,他的旨意将从咸阳传到秦国的每一个郡县,由地方长官从乡里之中抽选人马入咸阳组成征楚大军,这是战国时代发动战争,调集军队的主要方式。二十万人马调集的同时,还需要从府库之中征发粮草,这样才能确保大军稳步推进。

秦军浩浩荡荡的从关中出发了,而楚国方面作出的反应却是截然不同,楚王负刍早已经迁都到东边,西边的楚地他基本上是交给了项燕,项燕家族世代为楚将,在楚王放权不管的情况之下,他以个人的魅力征调了楚国西部封君的军队,他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方面告诉楚国地方封君唇亡齿寒的道理让他们出兵抗秦,一方面用强硬的武力逼迫他们出兵自保。在这种情况之下,楚人组织的军队全部由项燕统帅,他采取的战术是放弃与秦交界的城池郡县,将人口不断南迁,这样李信和蒙恬虽然在前期取得了一定性的胜利,但得到的不过是一座空城,人口和资源都无法补给,

项燕采取的示敌以弱,诱敌深进,待秦军深入楚地数百里之后,再用奇兵切断秦军粮草运输线,最后在楚地将秦军包围。


七都尉之败:秦楚灭国战争的第一次较量

秦军败战图

秦王政二十二年,李信和蒙恬如项燕所料般进入了楚地,他们分兵两支,采取了齐头并进的战术,试图从地理位置上切断楚人和楚军的联系,

但他们所谓的大胜攻取的不过是空城而已,李信攻下平舆之后才发现人已经人去楼空,而另一边的蒙恬在夺取寝丘之后也没有得到当地粮草的补给。他们这个时候就已经有点慌乱了,因为这种情况完全违背了秦人以战养战的初衷,李信的内心虽然有所动摇,但他决定还是要尝试一下,他攻克了鄢郢,却发现还是空空如也,便准备着和蒙恬在城会师。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史记》

但项燕并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李信和蒙恬苦苦寻找的楚军主力其实一直尾随着他们,在切断秦军粮草之后,尾随了秦军三天三夜的项燕终于向秦军发动了雷霆一击。当时孤军深入的李信并没有等到蒙恬的支援就被楚人以优势兵力包围了,楚人发挥了他们的主场优势,攻陷了李信的两座军营,杀死了军中仅次于李信的七个都尉,如果说秦军分兵,蒙恬李信各自领兵十万,那作为最高长官之下的十个都尉就是各自领兵一万,楚人没有从士兵数量上全歼秦军,只是攻陷了两座军营,可以说是损失不大,但李信以下的七都尉之死却从建制上破坏了秦军的作战机制,故秦军只能仓惶撤退。

结语:

第一次秦军灭楚之战就这样惨淡的落幕了,楚人因为胜利得以继续盘踞江南。而李信也因为作战失败被雪藏起来了,秦军所向无敌的神话似乎很容易被打破,但从征战三晋以来,如果仔细观察秦军的战斗就会发现,秦人总是先败后胜,而失败之后也没有元气大伤,而是重整旗鼓,继续向前,夷灭赵国是这样,第二次征楚之战也是这样。

个人觉得这一切都是秦始皇的一次天下布局,他想要通过反复的较量让六国之人真正融入秦国之中,把分裂了几百年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这些才是秦始皇的终极目的,在战争互融方面,秦始皇做的的确很好,可是在文化归一方面却又有点操之过急,使得秦人的梦想破灭。最后不得不由改名换姓的汉人东出再来一次统一战争,秦始皇虽然失败了,但他武统天下,文统人心的思想却融入了中国人的骨子里,传承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