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给儿子的教育:技艺的练习没有捷径,就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巴菲特给儿子的教育:技艺的练习没有捷径,就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在孩子们长大的过程中,巴菲特喜欢带他们去海边游泳,去高尔夫球场打球,或者一起体验桥牌的乐趣,孩子们学起这些技艺来,通常很快,但都有一个通病:学会了就不爱再去尝试了,而又去玩新玩意去了。看到孩子这种“喜新厌旧”的习惯,巴菲特给孩子们讲了自己的故事:

巴菲特擅长很多运动项目,高尔夫就是其中之一,不过打好高尔夫并不是件容易事,在巴菲特刚学的时候就出了不少洋相,而且随着巴菲特生意越做越大,高尔夫已经成为社交、生意场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巴菲特决心好好练习一下,高尔夫中包括握杆的技巧,瞄准的技巧都需要不断的练习,不过巴菲特乐在其中,只要有充裕的时间就去球场里打上几杆,然后请教一些球技出众的球友,经过一段时间熟悉以后,巴菲特也摆脱了高尔夫菜鸟的身份。

巴菲特给儿子的教育:技艺的练习没有捷径,就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巴菲特告诉孩子们:任何一门技艺的熟练掌握都需要你不断的练习,你必须找一个引路人,然后不停地重复再重复,直到最终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行。

巴菲特得知彼得对音乐十分感兴趣后,为了让彼得学好钢琴,巴菲特一共给彼得请了三位老师。

彼得的第一位钢琴老师比较中规中矩。读音符,数拍子,正确地把手指放到相应的琴键上。虽然不是很有创意,但这种做法完全正确而且十分必要,它包含了一个可能在各个领域普遍适用的真理:只有把基本功练扎实后,你的想象力才可能有质的飞跃。如果没有枯燥的磨炼做基础,创造力不会为你酿造杰作,只会带来四不像的残次品。

巴菲特给儿子的教育:技艺的练习没有捷径,就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而第二位老师从五年级时开始教彼得,她采取的是一种巧妙而非常独特的策略。比起音符,她对声音更感兴趣。比如说,为什么西蒙和加芬克尔的歌曲不同于莫扎特的奏鸣曲?简单的C大调和弦可以发出多少种声音?如何用同一种乐器弹出肖邦或刘易斯的感觉?从第二位老师这里,彼得懂得了每次把手指放到琴键上时我都会面临一个选择,不仅是弹奏哪个音符的问题,而是如何弹奏的问题——如何使它听起来像自己弹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如何使它听起来有自己的风格。

最后第三位老师以此为基础将其提升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对她而言,音符和规则只是最基本的原材料,我们学习它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将其升华。声音只是一种手段,其目标是到达一个更为重要的终点:自我表达。

巴菲特给儿子的教育:技艺的练习没有捷径,就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彼得的三个老师循序渐进,让彼得逐步步入了音乐殿堂,也让彼得明白了,要学好音乐,你得首先打好基本功,培养一种更广阔的思维,然后不停地练习。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掌握一门技能,你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练习,不断熟悉,这里面没有一点捷径可走。人类最深切的渴望是成为一个重要人物的感觉,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在追求、渴望成功和快乐,都在逃避、拒绝失败和创伤,没有人希望自己是人群中可有可无的小角色。谁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才华横溢、受人景仰的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颗不平凡的心在跳动。

巴菲特给儿子的教育:技艺的练习没有捷径,就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然而,要想受人敬仰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你只有掌握一门技能,你才能干好一份工作;干好一份工作,你才能脱颖而出;脱颖而出以后,你才有机会被更多的人熟知和了解

古雅典卓越的政治家、演讲家德摩斯梯尼,年轻时口吃,说话气短,而且爱耸肩。这大概是最不适合学演讲的了,所以他初学演讲时曾被听从哄下台。但他毫不气馁,为了练发音,他嘴含石子练朗诵;为了克服气短,他一面攀登陡坡,一面吟诗;甚至悬起两把剑来改正自己爱耸肩的毛病。经过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练习,他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讲家、雄辩家。

不经常下厨房的主妇,永远掌握不了牛排的火候;不常在射击场上训练的士兵,永远也不会成为神枪手;不经常读书的文化人,永远也写不出针砭时弊的文章……就像有人说过:“要想刺刀锋利,你就得经常擦拭它。”

巴菲特给儿子的教育:技艺的练习没有捷径,就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有一天,巴菲特读到这样一篇报道以后,把它递给儿子,希望儿子从中学到什么:

巴伐洛夫,1926年5月出生在莫斯科郊区的一个小村庄。很小的时候他就出来半工半读,一把24磅(约20斤)的大铁锤成了他参加社会建设的主要工具,为此,乡亲们曾亲切地称他为“大铁锤”。他热爱劳动,喜欢运动,一直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

17岁那年,巴伐洛夫参军,经过短暂的训练后,他很快就随部队投入对法西斯的大反攻作战中。在长达4个多月的会战中,巴伐洛夫随苏军主要突击兵团向法西斯匪徒勇猛进攻,顽强地突破了德军坚固设防的战略防御带,粉碎了德军所谓的“东方壁垒”。

巴菲特给儿子的教育:技艺的练习没有捷径,就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在惨烈的登陆争夺战中,德军从西欧调来了大量的党卫军和坦克兵团进行疯狂反扑。巴伐洛夫和战友们用反坦克枪和燃烧瓶先后击毁了数辆敌军坦克。接着,他们又与进入阵地的纳粹党卫军展开了肉搏战。在几度易手的阵地上,身高1.84米、擅长摔跤的巴伐洛夫将凶恶反扑的法西斯匪徒一个个摔在烂泥里,并用冲锋枪和铁锤把他们送回了“老家”,因此,成为让敌人望而生畏的“战神”。

战争结束后,25岁的巴伐洛夫戴着胜利的军功章复员回到了家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摔跤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天,他与朋友路过莫斯科体育馆,看见摔跤运动员们正在做体能训练。他对朋友说自己的体能成绩与运动员相比并不差,朋友不信,他便走进馆内,把100公斤重的杠铃抓起来推举了好几下。

这一举动博得了所有在场运动员的喝彩,也引起了一位教练员的注意。经过与巴伐洛夫的交谈,教练员马上表示愿意收这位英雄为徒,让他参加摔跤训练。

巴菲特给儿子的教育:技艺的练习没有捷径,就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刚开始巴伐洛夫的成绩并不理想,但他以军人特有的毅力坚持训练,连节假日也从不中断训练。不仅如此,他还自费买票到处观看摔跤比赛,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一年之后,他就在全国性的比赛中夺得第三名。

随着一次次比赛的成功,巴伐洛夫的技艺日臻完善,成为当时同类摔跤级别的领军人物。1956年11月,在第十六届墨尔本奥运会上,他以当年“战神”的特有气概力挫群雄,一举登上了古典式摔跤项目重量级冠军的宝座。人们称这位具有军人气概的卫国英雄是“开着坦克的摔跤王”。

巴菲特给儿子的教育:技艺的练习没有捷径,就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彼得看完这个报道以后,豁然开朗。是的,巴伐洛夫早期从来没有确立过“要当最棒的摔跤手”的目标,但他每到一处,就努力地学习自己现在需要掌握的事情。做工人的时候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做战士的时候勇往直前冲锋杀敌,做运动员的时候,挑战自己的极限去与对手竞技,他过去的汗水浇灌出他现在的胜利果实,没有过去的积淀,也就没有现在的怒放。他自己,不也是一样么?

彼得听从父亲的安排与教育,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练习,因为只有不断熟悉,灵感才会如同泉水汩汩而出,只有不断练习,对音乐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练习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但毛虫要想实现蝴蝶展翅的那一刻,它就必须承受结茧时的不见天日,要想自己能“独一无二”,你就必须付出时间和耐心,韬光养晦,以期有所作为

巴菲特给儿子的教育:技艺的练习没有捷径,就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欢迎您在留言区交流。您的认可和鼓励,是我们精进的最大动力!恳请您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您的亲朋好友。不胜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