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共开基立业。魏蜀吴诸葛亮三兄弟为什么各奔前程?

大马哈鱼12


兄弟之间不一定目标,理想,思想都一样。

就拿现在某些家庭的某些兄弟姐妹一样,不也是有的闹的四分五裂,分道扬镳嘛,所以都是一样的道理,没有共同的语言就没有共同的事业。

现在的人的家庭为了分老一辈的财产,土地,房地产,你争我抢,明争暗斗的人十分常见。古人也未必没有这样的想法,虽然说,诸葛家是书香人家,但也不是一点心眼儿都没有,演义里上出场都是诸葛家的男人,那还有诸葛家的儿媳妇儿呢,说不一定几兄弟分家之后就各自奔前程了,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然而刘关张三个人结义,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刘需要建立事业,关是忠义志士,张是也是(俺也一样)。所以走到一起,这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干事业不一定要找自家亲戚,有时候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效果反而更好。自家人做事总是怕得罪某人,那做起事来就会碍手碍脚,反正,亲戚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而已,好的就好,关系差的就跟陌生人一样,谁也不了谁,但还怕坏了两家关系,所以这种亲戚是最没有用的,有时候连打扰都费力去打扰。

兄弟之间,不是哪家的兄弟都是一条心的,我们借古人这个故事,教大家注意自己的人生,不要走错路。宁可相信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不要和自己的亲戚做事业。


电子与数学方法


愿以后这种的问题别再问了。

题主想要的回答不就是诸葛家没那么高尚,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吗?

然后很可惜,这样的意淫完全错误。

诸葛家族原本是琅琊人,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而他的哥哥诸葛瑾原本就和他不在一起。

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於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至于诸葛诞,那就更扯淡了,算哪门子兄弟?这货出道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碰瓷是诸葛武侯兄弟?同族罢了。

而诸葛亮的亲兄弟诸葛均的的确确跟随诸葛亮在季汉当官啊,所以你们是都不知道诸葛均所以给诸葛亮生拉硬凑一个兄弟出来?

诸葛这个姓比较特别,所以给喜欢阴谋论的人提供了诸葛家分事三国的素材。其实诸葛亮和诸葛瑾从政之后才有交集,从政至前都是各玩各的。诸葛诞更是三国后期才活跃的,已经跟诸葛瑾的儿子交手了,就别强行碰瓷丞相了然后驳斥利益动机。

退一步说,就算他们仨真的是兄弟,那也和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没有半毛钱关系。

为啥?孙策死的时候天下第一是谁?袁绍啊,你不开上帝视角你知道袁绍会输?怎么不见诸葛家族投资一下袁本初?何况当时的孙权不过是众多诸侯中的一个罢了,诸葛瑾的出仕就算准了孙权将来会三分天下?笑话。

诸葛亮那就更扯淡了,当时的刘备,你想在天下诸侯里面找个比他弱的还真不容易,区区新野一县,几千兵马,诸葛亮就算英才盖世也不敢说我百分百包你当上皇帝,这居然被后世键盘侠曲解为三分天下的投资?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顺带我还可以顺着题主的逻辑走,张氏家族,张飞跟着刘备,张昭跟着孙策,张辽跟着吕布,张郃跟着袁绍,张鲁自立为王,张松跟着刘璋,张允跟着刘表,张济跟着董卓,看来张氏大家族真的四处投资啊。

这样有意思么?


无日不瞻望


三国时期,诸葛家一直“妄图”以一家之力掌控天下,诸葛亮扶持着刘备,诸葛瑾扶持着孙权,诸葛诞则扶持着曹家。我们不得不怀疑,诸葛家是否在下着一盘大棋?而相比同样作为三国时期权重家族之一的司马家,司马懿和司马朗却皆效力于曹家,三国末期最后的胜者也是司马家,这可以说是诸葛家的失算?

魏、蜀、吴三分天下,当朝天下大乱,怪事怪人颇多,而尤以诸葛三兄弟甚异之。诸葛亮事刘备,为蜀之丞相,威播四海,青史留名;诸葛瑾事东吴,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诸葛诞事曹魏,官至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杨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诸葛三兄弟,分别在三个敌对的阵营中,各为其主,都成就了一番事业,表现出各自出类拔萃的才华。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互不往来,忠心耿耿,各保其主。建安二十年,孙权派诸葛瑾出使蜀国通好刘备,按常理,他完全可以利用公差之便与其弟诸葛亮叙叙手足之情,但他与其弟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诸葛兄弟的公心、忠心由此可见一斑。

既然三兄弟都是德才兼备,当世之奇才,那为什么三人不联手合力,共同辅佐某一位主子,而成就更大的事业呢?

诸葛兄弟都是绝顶聪明之人,他们都知道事君如伴虎的道理,如果某一位得罪了主子,主子一发怒,轻则“穿小鞋”,“扣帽子”,重则蹲监牢,满门抄斩。你想,如果三兄弟同朝共事,一人有罪,三人皆斩,岂不是绝了诸葛之后么? 诸葛三兄弟各为其主,此乃狡兔三窟之计也。

既或主子是圣明的,三个同等才华的人,同事一主,犹如一山藏三虎,必将互相排斥,以致互相残杀,此乃我国“文人相轻”之传统也。俗话说,只有好同学,好同乡,没有好同事。做朋友、做兄弟当然好,如何容得你同朝共事呢?一个中国人比一个日本人强,十个中国人就比十个日本人弱。为了不使兄弟反目为仇,三兄弟不得不各奔东西,自保前程。

如果三兄弟精诚团结,抱成一团,合力辅佐,那可能更为危险。试想,三个能力超群的人,本身就会引起同僚的妒嫉,就是最圣明的主子,也会因你德高震主而对你有所防范,如果某一奸臣小人告上一阴状,说你拉帮结派,试图谋反,三兄弟岂不是命丧黄泉。

聪明的诸葛三兄弟,尽管有雄才大略,决胜千里;尽管有管晏之才,治国安邦,但左思右想,终不能有万全齐美之良方,只好各走各路,各为其主。诸葛三兄弟均为人之豪杰,名垂千古,但手足终无团聚之日,岂不悲哉!

诸葛三兄弟

三国时期,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称为“龙虎狗”。《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

这三兄弟分别是弟弟诸葛亮、哥哥诸葛瑾以及从弟诸葛诞。三人虽同出一氏,却分投三国:其中诸葛亮被刘备重用,为蜀汉丞相,是龙;诸葛瑾报效东吴,做了孙权谋士,是虎;诸葛诞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将军,是狗。其中称诸葛诞为狗并非讽刺,狗意指“功狗”,为有功的战将。

老二诸葛亮

诸葛亮(公元181——公元234年),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曾隐居于邓县隆中,并读了大量的书籍,结交名士,品评时事,人称其为“卧龙”。207年,在徐庶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帮助自己,实现统一。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即著名的“隆中对策”,刘备的迅速崛起,都是与他的规劝和具体帮助分不开的。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任丞相。223年,刘备死,刘禅即位,诸葛亮被加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辅佐刘禅,治理蜀国,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在执政初期,诸葛亮就主动派人到东吴会见孙权,蜀吴两国重新结盟,使蜀国得以全力对魏,而蜀吴两国始终保持着良好关系。在内政方面,诸葛亮首先从建立法治开始,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他还注意选贤举能,不拘一格,任用一批有治国用兵之能的人才为官,做到了知人善用,对一些庸碌无能,贪污不法的官吏,则坚决罢掉。为了充实国力,安定人民生活,诸葛亮注意农业生产,“务农殖谷”,他还曾派1200名士兵去保护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国家征发赋税徭役方面,他也主张“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对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较重视,他设置司盐校尉,专门管理井盐生产,在各族人民的努力下,蜀国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了“和抚”的方针,225年,他率军分几路南征,平定了南中的叛乱,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从此蜀汉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改善,这既免除了蜀国的后顾之忧,又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在军事上,诸葛亮着重整顿军队纪律和训练部队,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他发明制造了木牛流马,用此运送军粮,有利于山地运输,减轻了人力运输军粮的负担,他还改进了连弩箭,大大提高了旧式连弩的威力。在生活方面,比较俭朴、清廉,他不嗜享乐,取妻重才不重貌,虽身居相位,但家中“蓄财无余”,这在封建社会中是很可贵的。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宝鸡五丈原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老大诸葛瑾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官至太傅。诸葛瑾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胞兄,其子诸葛恪也在东吴官至太傅。生于经学世家的诸葛瑾,治《毛诗》、《尚书》及《左氏春秋》。

诸葛瑾为避战乱迁到江东,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深得孙权信赖。215年,诸葛瑾奉命出使,要刘备归还荆州。219年,他跟随孙权讨伐关羽。221年,他被派往蜀汉前去求和,在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病逝,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由于孙权姊婿弘咨的推荐,诸葛瑾才正式成为孙权帐下的一员,从而迈上仕途。

215年,诸葛瑾奉命出使蜀汉,要求刘备归还荆州,最后以分界结束。219年,跟随讨伐关羽,封宣城侯、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诸葛瑾别遣书刘备说和,有人以此上告孙权,权曰:“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222年,孙权受封吴王,封诸葛瑾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同年曹真、夏侯尚等围朱然于江陵,诸葛瑾派兵救援,渡江时被夏侯尚火烧船只,水陆同时进攻所击退。潘璋未知前来救援,而魏兵日渡不绝,并说:“魏势始盛,江水又浅,未可与战。”便将所领,到魏上流五十里,伐苇数百万束,缚作大筏,欲顺流放火,烧败浮桥。作筏适毕,伺水长当下,尚便引退。同年,孙权称王,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226年,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今湖北襄樊),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今湖北云梦西南)。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遂撤兵而走。而诸葛瑾则被司马懿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236年,孙权北征,派右都督陆逊与中司马诸葛瑾攻襄阳。陆逊派亲戚韩扁怀揣奏疏上报朝廷,返回途中,在途中遇到敌人,敌人抓获了韩扁。

于是亲自来见陆逊。陆逊说:“敌人知道大驾已还,再不用为此筹谋,便专心对付我们。如今敌人已经守卫了要害之处,兵将已经出动,我们自己应当首先镇定自如以稳住部队,然后再巧施计谋,退出此地。如果今天就向敌人表明我们要走,敌人会以为我们害怕了,必然会来威逼我们,那就是必败之势了。”于是二人秘密定计,令诸葛瑾坐镇舟船,陆逊率领全部兵马向襄阳进发。敌人素来惧怕陆逊,见陆逊要攻襄阳,立即退回城中。诸葛瑾便引船而出,陆逊慢慢整顿好队伍,大张旗鼓地走上船。敌人不知究竟,反而不敢追击,于是陆逊全军安然退出。

241年四月,吴帝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卫将军全琮率军数万出淮南决芍陂(今安徽寿县南)之水,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今安徽六安东北),车骑将军朱然攻樊城(今湖北襄樊),大将军诸葛瑾攻祖中(今湖北南漳蛮河流域)。 五月,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孙伦围攻樊城,诸葛瑾、步骘侵掠柤中,司马懿自请出兵往讨。同年,诸葛瑾病故,死时六十八岁,死前命人葬礼应该简单进行。

老三诸葛诞

诸葛诞(?~258)三国时期魏将,字公休,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丰之后,诸葛亮和诸葛瑾的堂弟。初以尚书郎为荣阳令,累迁御史中丞尚书,是三国时曹魏后期的重要将领,官至征东大将军。与夏侯玄、邓飏、田畴友善,俱有声名,并称为四聪。

诸葛诞为汉代名医诸葛丰之后,正始初出任扬州刺史。从司马懿伐吴,平王凌之叛,随司马师讨毋丘俭,积功升至征东大将军、都督扬州。然诸葛诞与夏侯玄、邓飏交好,又见到王凌与毌丘俭叛乱而家族被诛,深感恐惧,于是倾尽家财来赈济百姓以收笼人心,又厚养归附者及扬州侠客几千人作为亲信力量。

甘露元年(256)冬天,东吴欲进攻徐堨(今安徽含山西南),诸葛诞力量足以应敌,但为保护自己,他请求朝廷派兵十万助守寿春,又要求加固沿淮的防御工事。朝廷暗中得知诸葛诞对朝廷心存戒惕,念其劳苦功高,便想调他入京任职,哪知诏书到,诸葛诞更加恐慌,遂举兵反叛。诸葛诞杀死不愿叛乱的扬州刺史乐綝,聚集淮南淮北十多万屯田官兵,又从东吴归降的农民挑出四五万人马,准备了可供一年的粮食闭城死守。另外,他还派长史吴纲率自己小儿子诸葛靓到东吴求援。东吴遂派全怿、全端、唐咨和王祚等人率兵三万,悄悄地与文钦一起接应诸葛诞,并任诸葛诞为左都护、大司徒、骠骑将军及青州刺史,封其为寿春侯。同年六月,司马昭与皇帝一起讨伐诸葛诞,进驻项县,将寿春城围了二层。文钦与吴将朱异多次进军,均被击败,朱异了因此被主帅孙綝斩首。寿春城中粮少无援,蒋班与焦彝率先背叛诸葛诞向司马昭投降。甘露三年(258)正月,诸葛诞与文钦等人制造进攻器械,企图突围,但被司马昭打退。诸葛诞军粮用尽,又与文钦产生矛盾将其斩杀,致使文钦二子投降司马昭。司马昭利用文钦的两个儿子来劝降诸葛诞的人马,一时城中人心骚动。诸葛诞走投无路,亲自率兵出城突围,结果被魏将胡奋斩于马下,人头被送往京城,灭门三族。唐咨及王祚等人全部投降,诸葛诞之乱被司马昭平定。






影视职员


那个时代,为了延续家族传承,让家里的人分别投效不同的主君的家族多了去了。比如颍川荀家。既有投效曹操的荀彧,荀攸叔侄,也有投效袁绍的旬堪。为的,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安排,无论将来哪个主君最终统一天下,都会看在自己麾下功臣的面子上给其家族手下留情。诸葛家也不例外。诸葛家出世的时候,天下三分的局面已经差不多要成型,所以诸葛三兄弟分别出仕魏蜀吴,也是为了家族传承。


夜幕色百合


以下是小鹿的见解:

《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

说的是这三兄弟分别是弟弟诸葛亮、哥哥诸葛瑾词条以及从弟诸葛诞词条,同出一氏的三人分别效力三个国家:

诸葛亮词条被刘备词条重用,为蜀汉丞相,是龙;

诸葛瑾报效东吴,做了孙权谋士,是虎;

诸葛诞投奔魏国,和夏侯玄一起官至大将军,是狗。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根据诸葛亮“隆中对”战略规划,并在其具体帮助下迅速崛起。

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任丞相。223年,刘备死,刘禅词条即位,诸葛亮被加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辅佐刘禅。死后追谥忠武侯。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身后倍受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和智慧化身。成都、宝鸡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诗《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臣。其子诸葛恪词条也在东吴官至太傅。早年诸葛瑾为避战乱迁到江东,经鲁肃词条推荐,为吴国效力。由于他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深得孙权信赖。在缓和蜀国与吴国的关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词条病逝,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诸葛诞(?—258年)字公休,诸葛丰词条之后,诸葛亮和诸葛瑾的堂弟。初以尚书郎为荣阳令,累迁御史中丞尚书,官至征东大将军,是魏国后期的重要将领。与夏侯玄、邓飏、田畴交好,都俱有声名,并称为四聪。后来诸葛诞对朝廷心存戒心。朝廷念其劳苦功高,便想调他入京任职,哪知诏书到,诸葛诞更加恐慌,遂举兵反叛。司马昭重兵围城后,诸葛诞走投无路,亲自率兵出城突围,结果被魏将胡奋斩于马下,人头被送往京城,灭门三族。

(二)同宗三人为啥分别效力于三个国家,成了难解之谜

在那个社稷崩溃、乾坤动荡的东汉末年,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毫不奇怪,让世人觉得不解的是,为何同宗三人分别效力于三个国家,三人同在一处抱团打拼,遇事互相有个帮衬多好,其中有“阳谋”吧?(三兄弟都是人才,都在努力践行自己理想,假定聚在一起商量个办法,不称阴谋,称阳谋为宜。)

笔者揣测,三人没聚在一起商量,而是有共识,那就是抱团打拼肯定不错,但好兄弟好乡邻可求,好同事不可求,三人在一起既易生谗言,又易功高盖主,到头来使得主子猜忌,很可能招来被一网打尽的横祸。

三人各奔前程发展,东方不亮西方亮,有机会还能互相帮衬一下呢。如诸葛瑾在缓和蜀国与吴国的关系上就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诸葛亮的胞弟诸葛均词条、一子一孙为蜀国鞠躬尽瘁

叔叔诸葛玄词条逝世后,诸葛均和哥哥诸葛亮在隆中开始隐居生活。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被请出山,诸葛均仍在隆中。诸葛均非常聪明好学,喜欢研究阴阳八卦,设计出了八阵图。

大约216年左右,诸葛均携带八阵图出来创业,开先去了魏国,曹丕听说是诸葛亮的弟弟,当时刘备正跟东吴激战,成都正好空虚,就叫诸葛均带些人马去假投降,实则夺城。诸葛均洞悉曹丕的险恶用心,明确表态不能害自己的哥哥。狡诈的曹丕就说,那是开玩笑的话,我早就仰慕你哥哥了,你就带上八阵图去助你哥哥一臂之力好啦。

诸葛均来到蜀国,诸葛亮看到八阵图后说,曹丕不识货哟,三弟你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后来连大名鼎鼎的司马懿词条都被诸葛亮困在了八阵图中,可见八阵图的威力有多厉害。

诸葛均在蜀国当上了官,最后的职位是长水校尉。善终。

诸葛亮有两个姐姐,无法详考,只知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荆州豪族之子蒯祺和庞山民。诸葛亮的妻子无法详考,据说长得丑陋,但很聪慧。

诸葛亮之子叫诸葛瞻词条。诸葛瞻幼年非常聪敏,深得其父喜爱,凭借老爹的威望,十七岁任骑都尉,先后担任过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军师将军等职。孙子叫诸葛尚词条。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中这样描述诸葛瞻两父子:“(诸葛)瞻自幼聪敏,尚后主女,为驸马都尉。后袭父武乡侯之爵。景耀四年,迁行军护卫将军……(诸葛)尚时年一十九岁。博览兵书。多习武艺。瞻大喜,遂命尚为先锋。”

邓艾进攻益州时,后主刘禅派诸葛瞻父子上阵御敌。为诱降诸葛父子,“艾从其言,遂作书一封,遣使送人蜀寨。守门将引至帐下,呈上其书。瞻拆封视之……瞻看毕,勃然大怒,扯碎其书,叱武士立斩来使,令从者持首级回魏营见邓艾”。后来父子二人双双战死疆场。

除了诸葛尚之外,诸葛亮还有一个孙子叫诸葛京词条。西晋时代,诸葛京曾担任江州刺史一职,诸葛亮一门也正是因为诸葛京的存在延续至今。

由于《三国演义》中没有作介绍,使得不少读者误以为诸葛亮后裔在蜀国灭亡时悉数死于战火之中。

注:以上皆为小鹿参考影视作品得来,仅供读者观看!











小鹿Mr影视剪辑


诸葛三兄第为何分投了魏蜀吳三方?

三国时读得起书并成为人才的,大多出自很有㡳蕴的家族。这些家族的人才,往往选择分别投效不同之主。因此,诸葛三兄弟分投魏蜀吳三方的现象,其他家族也存在。例如荀氏家族,哥哥荀谌出仕袁绍,弟弟荀彧出仕曹操。他们这样做,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战乱时期,军阀们此兴彼衰,很难长存,同一家族分头下注,可以增加成功的机率。下注的军头越多,中奖的概率便越大。

其次,防止所投之主分化打压。军头们重用的人才,如果来自同一家族,他会存在大权旁落的风险。因此,一个家族的人才,如果同时投效某个军头。军头们便会有意识地重用一人,打压其他。故同一家族的人才,往往选择分投各主。曹操同时重用曹姓、夏侯姓人才,那属于特殊情况。因为他重用的这两姓之人,实质上都是他的同族兄弟或后人,与他存在着血缘关係。

最后,人才们选择投效对象时,很可能有自己的个人考虑。例如诸葛亮,他如果投效曹操、孙权。当时曹操手下已有荀彧、程昱、郭嘉等一大帮子人才,孙权手下也有了张召、周瑜、鲁肃等人才。诸葛亮如果投他俩,能像投効刘备一样,刚去便被重用、并独掌大权吗?


跛翁


在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为什么结义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志向加上刘备是汉室宗亲(且不论真假,我自己认为应该是真的,毕竟中山靖王刘胜生的孩子太多太多了);而诸葛亮三兄弟一个原因是因为大家族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个人反对这种世家阴谋论,当时人们选择主公主要还是靠自己对局势的判断,选择更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一个原因是诸葛瑾跟诸葛亮擅长的方向不同跟出仕的时间不一样,所以诸葛瑾入吴,诸葛亮跟诸葛均入蜀。在魏国后期起兵反抗司马昭的诸葛诞,他是跟诸葛亮是一个家族的,岁数比诸葛均都小的多,一直生活在魏国所以出仕在魏国。

《世说新语》: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於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狗意指「功狗」,意指有功的战将,后诸葛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狗意并不是讽刺。)

只是后来这句话流传出来,让很多人觉得他们三个是兄弟。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


在古代历史上,诸葛亮的名字如雷贯耳,他是三国时期一颗最耀眼的新星,他的大家族也常为后世人们所记忆。在诸葛家族中,诸葛三兄弟更为人们所关注,所津津乐道。老大诸葛瑾,老二诸葛亮,堂弟诸葛诞,老大老二为同母所生。兄弟三人被史家称为“龙虎狗"。龙、虎就不说了,狗,非一般之狗,乃“功狗”,即有武将风色。他们天各一方,各事其主。时巜太平御览》如是评价:“诸葛瑾弟亮从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是以为蜀得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兄弟三人,老二诸葛亮最为出色。然而,他们又是如何走上各自人生道路的呢?

老大诸葛瑾,自小与诸葛亮分离。由于兄弟遭遇丧父,家乡又逢战乱,诸葛瑾只能随母去江东躲避战乱,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过江东。后经孙权姊胥弘咨引荐,成为孙权帐下一员,从此迈上仕途。诸葛瑾博学多才,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深得孙权信赖。其一生主要功绩有:215年,奉命出使蜀国,敦促刘备归还荆州;219年,跟随孙权讨伐关羽;221年,又被派往蜀国求和,使蜀吴关系得以缓和。诸葛瑾一生效命东吴,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去世后,他交待后人丧事简约,让人敬佩不已。

堂弟诸葛诞,字公休,一生效忠魏国,侍主曹丕。初出时,任扬州刺史,随司马懿讨伐吴国,平王凌之叛。其后,又随司马师征讨母丘俭。功勋卓著,官至征东大将军,扬州都督。公元256年,东吴欲进攻徐堨(今安徽及山西南),诸葛诞本可足以应敌,但为自保,遂请朝廷派兵十万助守寿春,并加固沿淮防御工事。朝廷得知诸葛诞心存戒惕,念其劳苦功高,下诏调他入京。诸葛诞心里恐慌,于是决心举兵反叛。魏将司马昭率军平叛,因诞部寡不敌众,加之内讧,在出城突围中,不幸被魏将胡奋斩首,三族尽遭灭门。

老二诸葛亮,字孔明,可谓声名赫赫,妇孺皆知。他智识渊博,才华出众,谋算如神。皇叔刘备不惜放下身段,躬身前往,三顾茅庐,终以诚心打动孔明。他毅然走出陇中,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最后,在征伐魏国的途中,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享年51岁。后被追为忠武侯,受万代敬仰,名流千古。其所作《出师表》,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以上即三兄弟各自的人生历程。其各奔前程,各事其主,历史上还另有说法,或为传说,或出于野史。说的是聪明的三兄弟共同谋划,使出计谋,一人侍一主,名曰“狡兔三窟"。什么原因呢?他们知道,伴君如伴虎,若三兄弟共侍一主,万一将来一人犯错,三兄弟必受株连,诸葛家族必遭灭绝。各事其主是最明智的选择!还有,历来都有“文人相轻"的旧习,诸葛三兄弟个个才华过人,共处一朝廷,难免招人嫉妒,也可能招来君主的猜忌,引来杀身之祸。三兄弟冥思苦想,权衡再三,决定各奔前程,各自效力不同的主公。

以上即是诸葛三兄弟各事其主的缘由。尽管他们在三个敌对的阵营,但他们以他们的聪明才智,雄才大略,兢兢业业,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都成就了一番事业,在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XUJJ人生如戏


个人志向不同见解不同所以弟兄三人走的道路不同,诸葛亮胸怀大志重在治国平天下就投奔刘备建立蜀国一展雄才大略,而其他两个人志在求得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就投靠东吴曹魏了.


无韵诗翁


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所有的三兄弟都能“三结义”!亲兄弟都为蝇头小利老死不相往来的,多的很哩![大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