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与闽东人,在人文上有什么异同?

耕读青衫生


大家好,好开心能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


福建简称“闽”,由于福建多山川隔断地形与古代时的人口迁移使得其形成了独特的闽文化。


闽文化包括:

  • 闽南(泉州、厦门、漳州)

  • 闽北(南平、三明的部分地区)

  • 闽西(龙岩)

  • 闽东(福州、宁德)

  • 闽中(莆田、三明的部分地区)


那么闽南人与闽东人,在人文上有什么异同呢?


语言上的差异

  • 闽南:闽南语,可以平分阴阳、保留了韵尾三分、全浊音清化,无撮口y

  • 闽东:闽东语,不能平分阴阳、韵尾三分严重退化,有撮口y,保留了部分浊音


建筑上的差异

  • 闽南:多红砖红瓦,独有宫殿式、出砖入石燕尾脊、喜欢装饰浮雕


  • 闽东:多白墙灰瓦,多进式套院,方整封闭


茶文化的差异

  • 闽南:喜欢喝乌龙茶

  • 闽东:喜欢喝花茶


美食习惯差异

  • 闽南:不喜甜,几乎见不到番茄酱

  • 闽东:嗜甜,常见番茄酱


戏剧文化差异

  • 闽南:高甲戏、梨园戏、布袋戏等

  • 闽东:闽剧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回答,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者补充吗?


勤奋的好哥哥


闽南人与闽东人虽都属福建省,所说语言同为闽语,但语言差异巨大,“十里不同音”各语言之间基本上无法相互通话。闽南人讲究“出洋”到外面闯世界,重经商;闽东人则更求稳。

福建话“十里不同音”,闽语作为“汉语族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于闽西外的福建绝大多数地区,包括浙江南部、海南、台湾、新加坡等地区也有分布。

性格特征

郑镛教授曾说:闽南人就是敢为人先,提倡爱拼才会赢;心系家国,会逐利却也重义;有着悲悯的情怀和抗争的血性却也讲究面子,崇尚奢华。

闽东人则讲实际,勤勉笃厚,热情好客。讲究“吃饱做事,不管闲事”,做事说话要思考清楚,不可信口开河,不主张冒险。

语言差异

闽南语与闽东语同源,属闽语群。其分化应该是唐代。

闽南语的文读主要来自七世纪唐音,而闽东语主要来自十世纪唐音。闽东地近吴越,语音上受南吴语影响大一些,韵尾逐渐减少,但闽南语则把唐音的六大韵尾都保留了。

地理差异

俗语“八山一水一分田”便是对福建地形的形象描述,遍地是山,山环水绕,又极少平地。

闽南人包括福建南部的居民(泉州、漳州部分、厦门),福建龙岩市新罗区部分与漳平市部分,台湾部分,世界各地其他闽南语使用者。

闽东人包括福建东部的福州市、宁德市、台湾部分、世界各地闽东语使用者。人们通常将福州话看做闽东方言的代表语言。

饮食习惯

茶文化在闽南人与闽东人生活中都极为重要。称茶叶为“茶米”,饮茶为“吃茶”。正如王安石所说“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一般来说,他们起床的第一件事则是泡茶饮用。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需“茶配”。

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稀饭(糜),中午吃午饭。

传统建筑

闽南建房前要动土祭(奠基祭),即选择黄道吉日,设案摆猪头三牲供品,焚香燃烛。

闽南民居是闽南民系的传统建筑,受多样性文化的影响,有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多种建筑。

闽东民居给人最强烈的视觉特征是马鞍墙。墙是曲线的,随屋顶高低而起伏。福州传统古民居多是灰墙青瓦,以“三坊七巷

”最为典型。

结婚习俗

闽南闽东的婚姻礼俗都基本遵循汉族传统的周礼“六礼”的程序进行。特别注重“迎娶”这一道习俗,讲究“嫁娶不亲迎”。

纳采(求婚)—问名(女姓氏)—纳吉(定婚丧嫁娶)—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迎娶

寿诞礼俗

闽南民俗从50岁开始,逢10(或者1/9)做寿。寿宴是做寿的重要内容,在当日中午或者晚上会大宴宾客,且必有一道菜“猪脚线面”。猪脚即强壮之意,线面即寿长之意。

结语

“在山为客,在海为闽,在山为畬,在海为疍”,山与海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交通的阻隔、语言的差异,使得福建省内文化差异极大。但闽南闽东相对来说差异较小。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性格特征上,而在饮食习惯、婚俗礼仪方面则相似。两者都尚茶、婚丧过寿都喜大操大办…


木兮慕溪


闽南人和闽东人其实都是岭南人,无论长相还是风土人情相差不大,额骨有些高,眼睛有点凹。居住地无非从海边延续到山里。在这里,他们繁衍生息,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做人。能考上大学,就是精英,没能考上大学的,也未必不是精英,无论留在原籍,还是去世界各地闯荡,大家都担当起未来的责任,他们经过锻炼,接受生活的洗礼,然后终于涅槃成龙成凤!

这里的语言的学问很深奥,准确,细腻,寓意深刻含蓄,而且世界各地还有不少的人在使用。不过闽南语的发音很有些特别,从海边一路向上到山里,随着地势的增高,从温柔平坦到响亮高亢。据传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至福建南部,发祥于福建泉州。闽南语有七声八调,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发音,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这相应的也透露出他们简洁的生活传承久远,但你千万不要轻视他们,他们也有他们的好处和厉害的地方,他们做事情精细,直达目的,没有弯弯绕。而且现在他们的确发展得不错。他们就像当地榕树一样,对生存的条件要求不苛刻。适应性特别强,哪儿都行,所以闽南人也好和闽东人也罢,他们不仅仅在闵南发展的好,而且在海外到处都有,而且发展得都不错。

其实我国的植物,地域以及人文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去年国庆节,我在一个老师的家里,看到一张帕米尔高原的成熟的杏子照片。他去那儿旅游刚回来。我就感觉很惊讶,怎么杏子这个时候才成熟?这都快要到国庆节了。以前读过“春风不度玉门关”。曾经以为:玉门关以西,遍地荒凉,草却难长,更不要说其他了。然而,南方的杏子竟然也耐不住寂寞,出远门看世界,溜达到了帕米尔高原。并在那里,繁衍生息,到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枝繁叶茂和硕果累累。不过这背后的艰辛却一定是难以言表的。这一份顽强,这一份坚韧不拔,实在叫人敬佩。这也像我们的整个中华民民族,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中国有句老话:一方水土一方人。有什么样的水土,就会有什么样的植物。有什么样的植物就会喂养什么样的人。植物也是具有灵性的。植物的灵性与人的灵性是相关连的,不是孤立的。这两个表面看来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你看啊,南方多数种植水稻,而相对应的,北方大多种植麦子。水稻的生长习性是,喜水,柔柔软软,大风从东吹来,它向西倒地,但是不管怎么样倒在地上,它的生长却绝不停止,东倒,东长,西歪,西还是在长。这份坚韧不拔,能不让人敬佩?生活在南方的人,事实上还真是有如此的性格特色,语言也是更加明显地透露出南方的这种特色:柔软温和,坚韧不拔,温文而雅,这也就像绍兴的黄酒一样,那么温和,那么柔润,总是以柔克刚。而麦子的习性,就是另一个样子了,耐旱,钢直,挺拔,不屈不挠,宁折不弯,绝不低头。大风刮来,要么折断;要么挺住,继续生长。北方人的习性还真是如此。不论外形,语言,都反应出刚强,霸气。语言很明显就是比较硬,调子高亢,嗓门也大。我们的民族英雄都是这样。喝的是二锅头,浓而且烈。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所以,你就会发现,中华民族真正厉害的地方了吧,要刚有刚,要柔有柔,包罗万象。全世界只有中国自南到北,从热到冷涵盖着不同地带,生长着各种植物,依此而生的中华民族,也是拥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的民族同时具备温文尔雅,坚韧不拔,刚正不阿,刚强霸气。我们的民族是肯定有前途的。但是我们又必须学会其他民族的语言,那样才能充分了解这个世界,更好地为祖国建设服务。”


西西林林


闽南:闽南语,可以平分阴阳、保留了韵尾三分、全浊音清化,无撮口y,很多词汇语法和闽东有较大区别、将狗称呼为狗、将父母称呼为阿爸阿妈,“六”“肉”“食”“闽”等读作“lak”“bah”“jia”“mang”,文白异读十分丰富复杂且语法贴近北方话

闽东:闽东语,不能平分阴阳、韵尾三分严重退化,有撮口y,保留了部分浊音、很多词汇语法和闽南有较大区别、将狗称呼为犬(吴语区也有部分地区保留将狗称呼为犬的方言如丽水话)、“六”“肉”“食”“闽”等读作“loyk”“nyo”“xie”“ming”(类似吴语),语法贴近吴语能看得懂吴语语法写出的句子


品晓真


大家好,我是文武看历史,很高兴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福建一个省有许多方言,闽南和闽东方言的流传片区最广,闽南文化和闽东文化也各有特色,希望大家可以来福建游玩。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4f2e2fd34c3840d5ad4793080ab75f0e\

文武看历史


闽南人重男轻女比较严重,财产基本上跟女孩没有关系,闽东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男孩女孩都一样。


麦子2020年


跟朝鲜人和韩国人一样。


请不要评论我的评论


语言不同,别的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