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為何會兵敗?

玉林看點


李自成屬於農民起義,沒有受過很好的思想教育,打下天京就不思進取了。俗話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更何況一個國家呢,一個國家沒有遠的考慮,沒有自己建國的藍圖,那不就就將滅亡。大清帝國根基已經是基本穩固了(康熙上任,永不加賦。那就是戰鬥力和戰鬥意志,農民軍是吃上飯造反,雖然常年打仗但是真的不行,闖王之前幾次起義讓衛所兵打的四處逃跑,戰鬥力根本不行,主要還是他能一呼百應,真的遇到能打八旗野戰軍,真是不行,農民軍出現超過百分之十的傷亡就會逃跑,八旗沒有命令百分之五十也不會這樣,即使到了雍正時期對準格爾,兩千八旗被準格爾包圍也是死戰到全軍覆沒!

滿清的財政效率的確比明朝高。就算到了王朝末期,不論是老北洋還是新軍,滿清都有辦法置辦出裝備上還不錯的武裝力量。尤其是北洋巔峰時期,部隊的裝備先進程度和各國橫向對比,完爆民國和新中國初期。頂著老百姓的旗號,說煌煌之言,其實你口中的老百姓就是達官權貴,我覺得真正的老百姓(其實是路有凍死骨那些人)是願意和你口中的老百姓(朱門酒肉臭這些老百姓)同歸於盡的,以中國人這種我過得不好,你也別想好的思想,要不大家都吃草,要不大家都做外族的卑賤之民,而且中國的王朝以來,很多亡於外患的政權其實它的內政已然是形同水火、不共日月了,還有我勸你不要老頂著老百姓這頂大旗拋出自己的觀點,動輒必談救黎民百姓於水火的聖人心態,說話就說話,討論就討論,別給人扣帽子,有論點就提,別人有異議,有自己的論點就是洗地,那你是什麼,你乾脆建個自己的群黨好了麼,誰有異議就推出午門斬首。自己的光芒照萬丈、撒遍人間當天堂。

從公司經營的角度來看,明朝無限責任公司的倒閉被吞併,不能簡單的用“衰落”一詞來說明。崇禎擔任董事長開始,大明公司從固定資產看,固定資產只是少量被侵佔,大部分完好無損;從流動資金方面看,總公司流動資金嚴重匱乏,南方各個分公司流動資金充足且被少數人控制不願意上繳;從生產方面看,北直隸生產不好,河南、陝西生產癱瘓,山西生產不好,湖廣地區生產良好,南直隸、浙江地區生產狀況良好,四川地區生產良好,南方其他地區生產一般;從物流方面看整個大明公司物流嚴重不暢;從公司產品銷售看,南方分公司產品銷售極其優秀,產品出口全世界,大量現金回收及時;從HR方面看,問題及其嚴重,所有高層、中層、底層主官,都是優秀的哲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經營管理能力接近於白痴,總公司所有管理人員跟分公司管理人員相互勾結,層層貪汙受賄、內鬥不息,等等;從公司安保力量看,安保人員不缺,但領導全是外行,貪汙腐敗嚴重,完全無法保證安保人員的後勤;其他方面就不分析了,總之公司大體良好,組織機構嚴重腐化,要是董事長能力夠的話,從新組織起來難度不是太大。

大清來了也納糧,還一點兒不少納(到了順治十八年還重新攤派練餉,食言而肥);除了納糧,圈地(北直隸)、占房(北京內城)、投充、逃人法也一樣不少。區別則是,清廷入關之初對百姓的壓迫,相比於明末喪心病狂式的掠奪,壓迫程度還是大大減輕了。無論明、清,或者之前任何朝代,宗法專制社會(或稱“封建社會”)都是天然帶有反動屬性的。明清易代,說穿了是“一個反動程度相對較低的政權,取代了一個反動到骨子裡的腐朽政權。”無論明、清;或者宋、元。

崇禎十一年李自成被洪承疇孫傳庭打的就剩十八人逃入商洛山區,十一年八月清軍入關盧象升戰死,等清軍撤兵後洪承疇孫傳庭部全部被調走北上勤王。孫傳庭反對把秦軍全部留在京畿,但是朝廷在十二年初調洪承疇為薊遼總督,孫傳庭洪承疇各部都由洪承疇統領駐防薊鎮山海關一線,並於十四年出關增援錦州,最終在十五年在松錦全軍覆沒。李自成崇禎十二年從商洛山區進入河南平原地區時候人馬很少,在河南大量招收流民兵力迅速擴大。而明軍的孫傳庭洪承疇部精銳這時候都在薊鎮防禦清軍以及最後在關外覆滅。李自成從十二年到十七年五年中迅速擴大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流民太多兵源充足,而且明軍主力被清軍消耗殆盡。實際的戰鬥力跟清軍比差的很,所以後來真正遇到清軍以後迅速崩潰。這跟有沒有根據地沒有直接關係。明朝整個國家作為根據地大不大?清軍在崇禎朝多次入關最遠打到蘇北。所以最根本問題是雙方戰鬥力差的太多。

乃至上溯漢、唐,骨子裡都是極端反動的,既得利益階層都是附骨之蛆般的血食者。《二十四史》以帝王將相視角的敘事方式,很容易在閱讀時讓讀者代入權貴階層(王侯將相,至少也是個門閥或者學閥),忽略了歷朝歷代、底層永遠不被看到的芸芸百姓。真要是穿越回去,大概率還是百姓身份:終生困守土地,勞動所得大部分被地主掠奪;妻女被奸無處申訴(雍正朝以前“主奸奴妻”無罪),遇見打仗了,還得服役充壯丁,歷代史書中大書特書的“大捷”“軍威復振”“卻敵三百里”“犁庭掃穴”之類溢美之詞,背後都是無數“埋骨千里之外,名字都留不下來的底層百姓”。二十五朝(算上清朝)甚至民國時期,這種人吃人的社會制度,沒有任何可以吹噓的地方,朝代粉是最難理解的群體。


歷史深度揭秘


關於李自成的失敗,歷來習慣歸咎於他推翻明朝後的驕傲,以及驕傲導致的軍隊迅速腐化。但實際上,在勝利面前通常容易驕傲,這是普遍現象,不是李自成獨有的問題。在我看來,李自成失敗的直接原因是軍事指揮失當,李自成失敗的深層原因是政治謀略失誤。

驕傲並非罪魁禍首

先說驕傲的事,李自成的隊伍進京後確有嚴重的驕傲。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說:“紛紛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以為天下就已經太平了的一樣”,“龐大的人馬都在京城裡享樂”,“在過短的時期之內獲得了過大的成功,這卻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劉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淪進了過分的陶醉裡去了”。郭文中這些話寫得生動而深刻,大家沒有異議。那麼,李自成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否就是驕傲?我認為不是。

如前所述,驕傲是勝利者的通病,會影響成敗。但為什麼很多歷史上的勝利者,雖或多或少有過驕傲,但最終還是克服了,勝利了;縱或失敗了,也不像李自成這樣敗得那麼快,那麼慘呢?李自成於崇楨十七年正月初一日在東征,二月初即率眾渡河西安建大順國,改元永昌,三月二十九日攻克北京,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其興也何勃?四月二十二日迎戰吳三桂,不日敗歸,四月二十八日在武英殿匆匆登基,次日晨曦就不得不逃出京城。從進京,入宮,兵敗,登基到西撤,潛遁總共只有4O天時間,其亡也何忽?這種迅速敗亡的局面,決不能簡單地用“驕傲”二字來解釋。何況各種史料都記載,李自成本人不好色,不飲酒,不貪財利,而且很樸素,“脫粟粗糲,與其上下共甘苦”,進京時“氈笠縹衣,乘烏駁馬”,即使在京殿上他也“戴尖頂白氈帽,藍布上馬衣”。要說驕傲,在眾多開國君主中李自成本人還是一個較少驕傲的人。

軍事指揮的失誤

在軍事指揮上,李自成從戰略到戰術都有失當之處。

在戰略上,首先從西安出兵攻打北京本身就犯了戰略判斷的錯誤。李自成在西安草創開國,立足未穩,東征時能動用的兵力總共才2O萬左右,千里懸軍,長途奔襲,大軍的給養補充等都有困難。明王朝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李自成要鞏固已佔領的縣城,不得不分兵把守,進軍的士兵隨著戰線的拉長而日漸減少,最後進京時大約只有8萬兵丁。雖然開始時起義軍士氣很高,一路勝利,但攻下北京後已是強弩之末,經不起各地敵軍的反撲了。更要命的是,對關外的大清一直沒有在戰略上予以正視,山海關僅僅派了幾千兵去鎮守,以至吳三桂引清兵人關時李自成只得“親自出徵,倉皇而去,倉皇而敗,倉皇而返”。

在戰術上,李自成的軍隊擅攻不擅守,擅於流動作戰,對領地逐漸擴大後如何攻守兼顧並不擅長,對如何鞏固根據地,營建新佔領區更缺乏章法,以至山海關一仗戰敗後,就進退失度,潰不成軍。

政治上的失誤

在政治謀略上,李自成對敵我雙方力量的判斷和應對措施都有失誤。

對敵方力量的估計錯誤已如上述,對敵方的鬥爭方式除一味死打硬拼外,也拿不出其他分化,瓦解等政治辦法。尤其是對明朝官員和士紳敲索追贓,“拷掠酷甚”,“殺人無虛日”,這就大大增加了敵方的反抗力量,打亂了己方的力量佈局。李自成進京前後沒有及時對自己的隊伍進行整頓,嚴飭軍紀。起義軍一進京城就忘乎所以,難以約束了。李自成動員農民起義的口號簡單地表述為“迎闖王,不納糧”。“不納糧”能起到早期動員的作用,但絕對起不到後期鞏固發展的作用。軍隊打仗,當然要糧。不僅要糧,還要布,財,物等一應軍需和日常生活必需品。農民不納糧了,這些物資就只好強取之於官員和士紳了,只好分掉社會上已有的浮財了。這種政策,自然是難以久計的。

李自成攻進北京,看似節節勝利,其實已經矛盾百出,捉襟見肘了。對於這一切,李自成都沒有預見到,更沒有相應的對策。作為一個文化不高,閱歷有限的年輕統帥,李自成顯然還沒有足夠成熟的政治智慧和謀略。王春瑜曾在《甲申三百六十年祭》中明確指出李自成是“不及格的政治家”,可謂一語中的。

李自成在用人方面也有嚴重的政治錯誤。在起義軍領導集團中,牛金星,劉宗敏等有嚴重錯誤的人始終身居高位,最後起義大業競就壞在了這般人手裡。歷史上成功的起義領導人身邊都有德才兼備的謀主,如劉邦的張良,朱元璋的劉伯溫,而李自成倚仗的竟是牛金星這樣一個缺德少才的小人,他的失敗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至於李自成的起義缺乏先進的理論指導,並不代表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方面的政治原因,那是屬於農民起義中帶有共性的問題,李自成自然也不例外,這就不在這裡討論了。

總之,不能簡單地把李自成的失敗看成是勝利進京後變得驕傲了,腐敗了,由此導致了失敗。正如王春瑜在上文中說:“虛構大順軍進京迅速腐化變質而導致失敗的神話,……是對歷史真相的掩蓋和歪曲。”李自成在軍事上政治上的種種失誤才是迅速敗亡的根本原因。

驕傲是影響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

那麼有人會說,是不是以上這些問題都是驕傲的結果?譬如說,由於驕傲,就錯誤判斷了敵我形勢;由於驕傲,就看不到自己存在的缺點;由於驕傲,就忽略了有些應該注意的問題;由於這一切導致了最後的失敗。這樣分析倒是很省事,因為一切失敗都可以歸結為主觀和客觀的脫節,這種脫節又往往表現為對主觀估計過高,對客觀估計不足。如果把對主觀估計過高都看成是驕傲的結果,那麼就可以把驕傲說成是一切失敗的原因了,那就抹殺了各種失敗的特定的本質差別,模糊了導致各種失敗的內在根源,對總結事件的經驗教訓是沒有好處的。

驕傲是一種心態,一種情緒傾向。它會影響人們對事物的態度,直至影響成敗,但它不會改變事物之間的固有關係,不會改變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是李自成驕傲了才政治上不成熟,而是李自成政治上不成熟才沒有及時警惕驕傲。可以說,驕傲會導致失敗;但不可以說,不驕傲就一定成功。驕傲是一個影響因素,不是決定因素。


大黃扯點歷史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皇帝縊死,預示著明朝的覆亡。短短兩三個月,大順政權依靠兵威和民心,迅速接管了整個黃河流域和部分長江流域的部分疆土。山海關外的軍隊在遼東巡撫黎玉田,平西伯吳三桂的率領下,撤回關內,與山海關總兵高第一道投降了大順。清廷趁機派鄭親王濟爾哈朗等收取了遼東,與大順隔山海關對峙。

歷史本來給予李自成的大順統一全國的機會,但是李自成並沒有抓住。當時,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需要迫切解決兩個任務:1.他應當認識到新興的滿清政權是同大順政權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加強對遼東的防務是關係到大順存亡的關鍵;2,在大批漢族地主官僚倒向大順的時候,應該改變政策,由打擊地主官紳改為保護他們的利益,減少打擊面。

但是,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領導層缺乏遠見卓識。

1.對第一個問題的應對。

當時,李自成的部隊大部分集結在西北,湖北襄陽等四府,河南等地,佔領山東,山西以後,兵力進一步分散,北京附近只有大約十萬人左右。同時,李自成在大同,真定等地均委派嫡系大將鎮守,但在山海關僅派降將唐通帶領八千人鎮守。僅在數天之後,唐通便在復叛的吳三桂進攻下,丟掉了山海關。李自成從未與大清交過手,認為彼此並無仇怨,可以相安無事。因為有這種天真的認識,李自成不但沒有派嫡系大將鎮守山海關,還將最有戰鬥力的吳三桂所部調入關內。

2,對第二個問題的應對

李自成起兵過程中,對於官紳地主追贓助餉的政策,不但可以滿足軍需,而且可以收取民心。但是在即將取得勝利,建立全國政權時,應該迅速從破壞轉為建設,團結大多數。但直到四月初八,李自成才認識到這個政策造成的不利影響,實際上直到失敗,撤離北京時,才完全停止。但是這已經造成的巨大的錯誤,其中之一就是吳三桂的叛變。最初,吳三桂奉李自成召命南下,但在短短四天後,也就是三月二十六日,便突然叛變,北上擊敗唐通,攻佔了山海關。究其背叛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李自成追贓助餉政策的原因,謠傳吳三桂之父吳襄一家被查抄追贓。在這種背景下,即使是謠言也可以讓吳三桂信以為真。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攻佔山海關,然後帶兵平叛。兵力共約10萬人,吳三桂、高第的關、遼兵約有5萬,清兵約有7、8萬人。當時清兵還未趕到,李自成兵力強於吳三桂,但是途中受到吳三桂使者的詐降,放慢了行軍速度,從而給清軍趕到留夠了時間,在吳三桂與清軍的夾攻下,李自成慘敗。

李自成從佔領北京到失敗,不足一月。本來民心就沒有歸附,再加上政策失當,迅速失敗已經成為必然。


最後的守門人


李自成的兵敗是有很多方面原因的,包括李自成主觀因素、明王朝客觀因素和歷史所賦予的時代特點等諸多因素影響。


一、農民起義的領導者

首先我們從歷史文獻記載中可以得知,李自成是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的領袖,自幼給地主家放羊,雖然驍勇善戰,但是在有限的記載中對其文化程度沒有描述。而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自成的重要謀士李巖所提出的“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也順應了當時朝代農民對土地分配的期望,所以對於一個農民起義軍的領導者來說,是深得民心的。但是起義軍領導者李自成的文化程度和剛愎自用的性格也由此對他的起義成敗形成了制約。


二、明王朝的遺老抵抗

雖然李自成能夠一舉攻破明朝帝都北京城,但是當時明朝遺老們勢力尚在,在明朝國土各地均對起義軍形成圍剿之時。雖然李自成在武力上佔據了明朝的中央皇權,但是卻在“均田免賦”外,再無其他策略,而以農民為主的土地政策中並沒有顧及掌握地方政權的貴族和地主階級,而有錢有勢的地主階級被剝奪土地之後,必然不甘心服從於李自成的統治。


三、吳三桂引清軍入關

以吳三桂為首的一些明朝舊部也趁機引清軍入關,對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形成了“內外夾擊”之勢。雖然李自成此時已經攻陷了明朝皇宮,但是常年勞戰使得軍士已經筋疲力盡,在還沒有得到足夠時間養兵蓄銳之際,清軍入關勢必會對李自成的起義軍帶來致命打擊。


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從中國曆朝歷代的農民起義軍可以見得,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是導致農民起義失敗的必然因素。之所以稱為必然,也跟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固化意識形態密不可分,農民在封建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決定了其對土地的依存,而在文化程度上,往往沒有宏遠的戰略,一般只能侷限於自給自足的眼前利益。所以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往往到了勝利的關頭,都會出現前功盡棄,起義軍內部分崩離析的局面。


所以綜上所述,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只是在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起到了關鍵作用,而李自成所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兵敗,也是時代賦予的必然結果。


草竹道人


李自成攻入北京後,軍紀相當的嚴明。大順軍在北京一共經歷了四十二天。大順政權當時佔領的範圍,包括了整個西北、華北、山東、河南兩省、湖北、江蘇的部分地區。大順政權的主要政策包括:

一、接管政權,穩定人心。二、向南方地區派兵佔據要地、委派地方官穩定地方。叄、調軍南下,準備南征南明朝廷。四、準備即位有關事宜。五、清點府庫,沒收皇宮、宗室、勳戚、太監的財產,打擊官僚。

就這些政策來看,李自成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也不存在急劇腐化,政策並沒有任何錯誤。經歷山海關兵敗後才出現軍紀問題,但總的來說,李自成的失敗並不是因為腐化問題。

一、人才的錄用。

李自成文官除牛金星、顧君恩外,其他多是明朝降官。

大順政權後期缺少的是瞭解情況、統籌全局、能夠制定戰略方針的人才。

投降大順政權的明朝官員中,並不缺少有才能的人,其中有的後來被清廷選拔為六部首腦甚至大學士。可是大順政權規定的是文官受武將節制制度,要求的是起義將領居於支配地位,對降官不能重用,這就是戰略上的最大錯誤。李自成過於迷信軍事上的勝利,在政治上沒有作為。這與他缺乏政治上的遠見和不能夠重視政治治理人才有關。他的軍餉主要來自追贓助餉,這樣能夠做到不擾民而補給充足,但是畢竟不是長遠之計,軍隊龐大需要大筆的開銷,樹敵多,沒有開展農業生產,缺乏合適的政策在佔領地上實行,沒有得到農民的支持,看上去佔領大片領土,其實並沒有良好的治理,而這些政治上的政策不是武將能夠了解的。一旦兵敗,馬上就不可收拾,號稱百萬大軍的大順軍之所以到後期毫無抵抗力,一敗塗地,也就是這個原因。滿清在入關以前就網羅了范文程、洪承疇等人,在決定戰略方針時能夠徵求他們的意見;入關以後,對明、順兩個政權的官員一概收攬,還多次命令已經投降的漢族官員推薦人才,動員他們寫信招降。對曾經對仗的敵人也以前所未有的器量容納。可見人才只有在能夠重用他們的君王手下才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二、追贓助餉。

大順政權堅持“叄年免徵”賦稅政策,通過沒收明內帑、宗室、勳戚、太監的家產和對明朝官員實行追贓助餉的辦法,來解決財政問題。攻克北京後,繳獲屬於皇帝的私財(即內帑),可信的說法大概是白銀叄千七百萬兩,黃金一百五十萬兩,數量相當龐大。就戰略而言,大順軍在進入北京以後,大規模地實行追贓助餉是不合時宜的。當時僅沒收的明廷內帑,就足夠大順政權兩年以上的全部支出,不存在財政上的緊迫性。並且,李自成沒有考慮到進入北京後客觀形勢的變化,政策上沒有作出相應調整。在大順政權統治地區地區內普遍地推行追贓助餉,使各地官紳人人自危,造成樹敵過多的局面。當然,其間最大的失誤就是造成了吳叄桂的倒戈。

之前李自成讓吳叄桂之父安撫吳叄桂,並且順利交接了山海關。但是在京城裡,沒收吳叄桂的大筆財產、將吳叄桂的家人下獄、甚至劉宗敏搶走吳叄桂的愛妾陳園園,使得本來對李自成不太信任的吳叄桂失去了對李自成的信心。直接導致了吳叄桂的奪回山海關、交好滿清,以國破家亡的哀兵抗擊大順軍。李自成進攻山海關失敗,在於低估了吳叄桂的實力和當前的形勢。吳叄桂的遼東兵力其時只有叄萬,卻是整個明軍中最精銳的部隊,與滿清的搏鬥中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而且據關而守,有火炮相助,再加上滿清上十萬鐵騎的出其不意。李自成的大順軍實力也是相當的強,並且有兵力上數倍於敵人的優勢,山海關險要,可畢竟此時此刻不比吳叄桂有整個大明作為後援的抗擊滿清,說吳叄桂是負隅頑抗也不為過。

李自成首先將山海關團團圍住,還意圖勸降。這樣延誤了戰機。攻擊山海關的時候,面對的是明軍中的最強軍力,抵抗之強是李自成沒有料想到的。即使是這樣,如果沒有清兵出現,山海關還是可以攻下來的。

可是多爾袞抓住了這稍縱即逝的戰機。在吳叄桂兵力接近崩潰的時候殺了出來。突然出現這個效果是吳叄桂和多爾袞刻意隱瞞造成。李自成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看到突然出現的龐大數目辮子軍,知道這一戰必敗無疑,所以選擇了主動離開戰場,不久殺害吳叄桂的全家,放棄北京城。

在軍事指揮上,李自成的能力極高,並不存在大的失誤。是政治上的失誤導致了李自成的失敗。之後李自成經不起屢戰屢敗的打擊,又漸漸剛愎自用,重用牛金星,殺害大將李巖,自潰長城。儘管手上有幾十萬的軍力,但是在天才將領吳叄桂及其遼東精兵、多爾袞的滿清鐵騎,還有南明的部隊合力攻擊下,迅速的兵敗了。


海洋說歷史


大家好,我是一名歷史領域創作者。我認為李自成之所以兵敗,在於他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農民,他既不懂軍事,也不懂政治,因此從他起兵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他的失敗。下面我來說說我的觀點。

1、李自成不識人、也不懂得用人

李自成大軍進入北京城軍紀敗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李自成大軍名為軍隊,實為強盜。

典型人物便是李自成的心腹愛將劉宗敏,他製作了5000具夾棍來幫助他燒殺搶掠,李自成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更可惡的是,這位打鐵出身的粗人,不僅大興酷刑,甚至還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納為己有。吳三桂原本已有降李自成之意,伯聽聞此消息,不由勃然大怒,於是改投清軍,以報奪妾之恨。

因此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城外的吳三桂也是李自成為仇敵,這都是他

不識人、也不懂得用人的結果。


2、李自成不懂軍事,難以對抗清軍

李自聽說吳三桂投降清軍後,變親自掛帥,率領10萬精兵進行討伐。軍事上的壓迫,逼的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大敗。

戰敗後的李自成急忙逃回京城,10萬精兵只剩3萬餘人,之後便逃出京城。

佔領北京的多爾袞,命吳三桂和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等部尾追,李自成軍隊人數遠遠超出清軍,但李自成一不整頓士氣,二不設置伏兵,只能任清軍宰割,又連續失敗了三次。

3、李自成不懂得政治,不會收攏人心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如果效仿漢高祖劉邦進入咸陽後和咸陽人民約法三章,那麼一定也會得到北京人民的支持,但是他沒有,反而選擇了最最錯誤的選項——燒殺搶掠,這說明他目光狹隘,從沒有想過自己要立足京城,他的行為方式還停留在他當農民時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時候,一點都不為將來著想。因此他失去了北京人民的支持,也失去的一個可靠的立足地。


當李自成進入北京時,吳三桂便有了投降李自成之意,但李自成不懂得拉攏吳三桂,反而縱容他的部將劉宗敏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納為己有,並且拷打吳三桂的父親,逼的吳三桂只能投降清軍,並且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

總的來說,李自成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農民,他既有中國農民典型的吃苦耐勞,有創造力等優點,也有農民意識,小富即安,目光短淺的缺點。


農民的有點讓他短暫成功,農民的缺點讓他迅速滅亡。


歷史塵心


李自成從貧賤的驛卒,一步步幹成皇帝,確實非凡,似乎可以跟劉邦,朱元璋相提並論,但為什麼他的帝業沒有鞏固住,而迅速失敗了呢?我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來分析。

沒有穩定可靠的根據地

李自成發端與山西,甘肅,卻不能夠建立穩定的政權,鞏固後方,及時有效的恢復生產,更不能夠快速的融合新攻取的地盤,守不住,多少有點流寇的感覺。

起義軍內部不團結,力量分散

李自成在滎陽大會後,攻打鳳陽,因為奪取樂器,而與張獻忠分道揚鑣。後來在襄陽稱新順王的時候,殺了與他合軍的起義領袖賀一龍和羅汝才。敗走西安又殺李巖。

不能夠團結吳三桂,沒有足夠重視大清國

李自成攻取北京後,沒能夠及時的與吳三桂取得聯繫,致使吳三桂轉而向清廷求援,在多爾袞幫助下,大軍齊出山海關,把李自成的絕對一擊而潰。

嚴肅治軍,寬厚待民,不搶不掠的政策沒有堅持住

李自成入北京後,變得驕傲自滿,放縱軍隊,大肆搜刮金銀,鬧得京師人心惶惶,據說因此得罪了吳三桂的父親。軍隊慵散,喪失戰鬥力。

沒有大才輔助,缺少確實可行的治國方針和政策

李自成靠一首童謠,獲取了百萬民心,吃他娘,呵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這種均田免賦的想法,充分體現了萬千窮苦農民的夢想,可這不切實際,不具有可執行性。統治基礎無法穩固的建立起來。

綜上是我認為的李自成之所以這麼快失敗的原因,希望跟您一起探討。


考古論今


李自成兵敗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樓下很多回答都比較全面,這裡就不贅述了,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失敗和成功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所以說要分析一個人為什麼會失敗,可以先分析他為什麼會成功。


那麼李自成為什麼會成功呢?我覺得關鍵因素是他在起義過程中得到了廣大農民階級的擁護,而之所以他能得到農民的擁護,根本原因是其提出的經濟政策——均田免賦,把土地平均分給農民而且還不用交稅,這麼好的事情當然是廣受貧苦的農民階級歡迎的,所以李自成所到之處,就會提出這個口號:“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李自成的軍隊短期內不納糧當然是做得到的,因為一路征戰可以從明朝的敗軍中搜剿糧草及軍需物資,可是長期來看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一個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國家如果不剝削農民,那國家收入從何而來?國家機構及軍隊如何運轉?


再者說,你“均田免賦”了,誰的利益受到了損害,當然是原有的地主階級。可是地主階級裡不乏能人志士,比如明初的劉基,為明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所以說你可以打倒一部分地主階級來團隊農民,但是一部分地主階級的精英該團結還是要團結的,光靠農民階級,不管眼界還是學識,都會比較侷限。


綜上所述,即便吳三桂沒有引清兵入關,李自成的短暫勝利也無法長久維持。



那麼有人可能會說,李自成先以“不納糧”來收買人心,後面國家政權穩定了再調整政策呢?理論上看似可行,但實際上是行不通的。因為當時的戰爭還遠遠沒有結束,南邊明朝遺軍還在抵抗,北邊吳三桂串通清軍蠢蠢欲動。李自成若臨時改口,顯然會被堅定支持自己的農民階級拋棄,只會死得更快。


所以“均田免賦”的經濟政策其實就是一把雙刃劍,前期確實讓李自成的起義迅速成勢,但越往後越拖後腿,關鍵是還不能輕易改變。


這一點李自成真的應該跟同樣當過和尚的朱元璋學習,在元末的農民起義中,面對元朝的統治,朱元璋提出了“以夏治夷,不能以夷治夏”,意思就是少數民族不能當中國的統治者,他要恢復漢族的統治。這麼一說,戰爭已然不是階級性質的,而是民族性質的,不但漢族的農民階級擁護他,連當時暫時站在元朝政府的部分漢族地主階級也擁護他。



所以說成為蕭何敗也蕭何,李自成從農民中來,深諳農民心理,提出“均田免賦”,帶領農民取得了短暫的勝利。但是又被此政策束縛,缺少經濟基礎,無法團結組織更多力量,漸漸走上末路。



視角不同,世界也就不同。更多精彩回答,關注“關燈找魂”。


關燈找魂


李自成作為明末的農民領袖,將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推倒,建立了自己的大順政權,但這個政權僅僅曇花一現,存在42天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為什麼李自成的大順王朝存在這麼短暫,李自成又是什麼因素導致兵敗?筆者仔細翻閱了那段歷史,覺得兵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沒有團結一切團結的力量,拷掠前明官員,失去士大夫支持。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百萬之眾以摧古拉朽之勢拿下北京城,存在276年的大明王朝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而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糧”,深得老百姓的民心,但是部隊要養,錢從哪來,所以李自成的部下就壓榨這些明朝的官員和地主階級,不交錢的嚴刑拷打,本來這些明朝官員既然已經歸順了大順政權,還可以幫助大順政權出謀劃策,治理轄區,結果這樣一搞,徹底失去了士大夫的支持。

瘟疫發生,戰鬥減員嚴重,且吳三桂降清,導致受到了關寧鐵騎和滿清的雙面攻擊。

  • 根據史料記載,明朝末年,災害頻發,其中發生過三次大的旱災,旱災的直接結果就是導致大量災民沒有吃的而逃荒,而老鼠也沒有吃的,就跟著老百姓一起遷徙,而寄生在老鼠身上的鼠疫桿菌就這樣傳給了人類,然後傳給了更多的人,傳給了李自成的士兵,導致大順軍隊減員嚴重,戰鬥力那就更不用說了。
  • 李自成也多次派人去說服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投降大順,本來大順政權也是漢人建立的,李自成首先想到的就是歸順大順政權,但是當他聽到自己的父親吳襄還有自己的家族30多口被沒收了家產,更可氣的是李自成的手下大將劉宗敏霸佔了自己的愛妻陳圓圓,消息傳來,李自成衝冠一怒為紅顏,改投降大順變為順清,最終在與李自成決戰一片石的戰鬥中聯合清軍戰勝了大順,從此李自成一蹶不振。

三、進京之後軍心渙散、腐敗墮落導致戰鬥力下降

李自成進京之後曾下令“敢有傷人劫掠者斬”,初期確實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沒過幾天,這幫農民軍便暴露了匪性,壓榨地主階級,更可氣的是還針對京城老百姓頒佈了“十戶保”,即有一人逃離京城,其他九人就要遭殃,當準備攻打吳三桂時,竟然無人應戰,都想享受榮華富貴無人出征了,最後不得不親自帶隊出征,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李自成的軍隊與之前嚴格的作戰紀律相比,變得軍無鬥志,腐敗墮落,這也為後來的戰敗留下來伏筆。

四、缺少治國的謀士,自身目光短淺,沒有治理國家的戰略眼光

  • 李自成身邊的謀士大多是一些底層的知識分子,他們缺乏從政治國的經驗是必要的,在加上李自成錯殺李巖,牛角星私走,他的身邊更沒有靠譜的謀士,如果李自成能夠學習朱元璋那樣,廣收天下人才,能夠讓他們分擔起治國從政,那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可能就會順利很多,也會更長久。
  • 李自成自身也是農民出身,他根本不是一個充滿遠見,有明確目標的人,他根本就沒想過如何治理國家,他可能只是想著能夠享樂,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可以了,從他上書崇禎皇帝要求封西北王就可以看出他的眼光並不長遠,而且對滿清的佈防非常輕視,從這點也能看出他非雄才大略之人。

綜上所述: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失敗是必然的,只有自身擁有卓越的眼光、非凡的領導才能和馭人之術,加上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更長久的維護自己的統治。


坐看雲起時1218


李自成,第二代闖王,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乘勝進佔西安。崇禎十七年,建立大順政權。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直至湖北兵敗被殺。

明朝末年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1627年,陝西澄城饑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佔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

1644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

李自成兵敗有以下幾點:

1. 根基未穩急於求成,陝西等地多年戰亂,民不聊生,不休養生息已經無力養兵。

當時北方發生比較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收成不好,農民才被破起義,加上長期戰爭破壞。關中之地早已破爛不堪。

2. 明朝雖然在農民起義中風雨飄搖,但是起義只限於中原西北一帶,對江南賦稅重地依然進行著有效統治。所以,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自縊而亡。事實上只是對明王朝進行了一次斬首行動上的勝利,
並沒有影響到大明中心腹地。

南京,作為明朝的另設的一個副都,戰略很重要,再加上當時江南地區為明朝的經濟做了很大的貢獻,也是全國性的產糧基地,所以一直以來都是重兵把守。為了避免受到農民起義戰爭的波及,很早就派重兵駐守,農民軍勢力被排除在外。

3. 每逢亂世,必然英雄輩出。將星如雲,謀臣如雨,而李自成卻無一人?既缺乏頂級謀臣,又缺乏良將,說明當時的精英人士並沒有對明王朝喪失信心。

明朝時期,南方的經濟更加富裕。而且大批書院位於江南,讀書人都集中於此。當時的名將名帥都在為大明效力,如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等。

而李自成起兵至今,無良將治兵、嚴明軍紀,以至於攻克北京燒殺搶掠,民怨四起;無謀士出謀劃策,無戰略目標,看不清大勢。土匪式的作風喪失士子百姓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