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蝟的優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麼”

電影《刺蝟的優雅》改編自法國小說家、哲學教授妙莉葉·芭貝里創作的長篇小說,於2009年上映,豆瓣評分8.8,自上映以來就在西方電影界引發熱 烈的討論和激烈的反響。

該片以巴黎的一棟高級公寓為背景,講述了12歲的天才少女帕洛瑪,因為不願成為魚缸中命運已被註定的金魚,策劃在13歲生日當天自殺,和隱藏真實自己的看門人勒妮在房客小津格郎的引導下,從孤獨地享受著各自的精神世界,到重新擁抱現實生活、開始重新審視生活和死亡的故事。

那麼,帕洛瑪是如何自我覺醒的呢?她又是如何找到自我世界的平衡點以及找尋生命過程的呢?

《刺蝟的優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麼”

圖片來源自網絡

01 自我覺醒:帕洛瑪“革命者”與勒妮“遁世者”-我們所處的內心世界,基於自身的選擇

  • 帕洛瑪“革命者”:討厭制式化的生活,決定自殺

我很聰明,甚至可以說絕頂聰明。因為我不希望太受人關注,特別是在一個將聰明當作一種至高無上價值的家庭裡,一個超智商的孩子絕不會有平和的生活。

帕洛瑪出生顯赫,生活優渥,卻對爸爸媽媽和姐姐成人間的虛與委蛇感到極其厭煩,看透了成人世界的虛偽和空虛、人性的本質,即使是學校第一名,但為了不想讓家人覺得她是一個天才孩子作為談資,便經常幹一些蠢事來彰顯自己的平庸。

因為常常在自己的世界裡自處,思考著關於人生的深刻思想,總想與家人隔離起來,遠離成人之間那些自迷清高的論調,所以被家人認為是一個孤僻,有問題的小孩。

帕洛瑪現在處於建構自己世界觀的階段,對於人與人性認識的不完整,目前對於人生、世界的認知只是基於身邊人的侷限視角,如爸爸媽媽、姐姐,以及虛偽的訪客們,這是帕洛瑪迷茫、痛苦的根源,在劇中她這樣表述:

“即使我這麼幸運又這麼有錢,但我早就知道,命中註定,我一輩子都會困在金魚缸裡面,跟老撞同一扇玻璃窗的蒼蠅一樣,大人也把時間都耗在金魚缸裡。”

因為自我世界的不健全,在日常也沒有成人進行正確、正向的引導與示範,所以產生困在自己看到生活裡,產生厭世想法,不想成為別人眼中的表演者,不想為了沒有意義的、沒有期待的人生而忙碌。

所以她想在十三歲的時候,在離成為大人還有一段時間的時候,決定終結自己的生命。

今年學期末,即六月十六日,在我十三歲生日的那一天,我將會了結自己的生命。

帕洛瑪連死法都想好了,她要在公寓裡放火,家人都不在,也會提前通知消防隊,然後,她帶著從媽媽那裡偷來的安眠藥,去外婆家安靜的睡去。

<code>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把青少年對於自我和世界迷茫的階段成為心理社會的合法延緩期,他們正面臨著一場內部生理發育的革命,面臨著擺在他們前頭的成年人的使命,是他們自身尋找同一性的時期,也表示青年人和成年期的間隔。 

這個階段會使他們自我概念更加抽象,開始關注自己的人格特點, 關注重要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及信念等。/<code>

帕洛瑪在自殺前還有一項計劃,就是拍一部電影來記錄人類無意義的生活,她一邊走一邊拍一邊自白: “我的珠穆朗瑪峰是拍一部電影,一部揭示為什麼別人的生活還有我的生活如此荒誕的電影。如果一切毫無意義,那麼至少靈魂需要勇敢面對。”

與其他的自殺者不同,帕洛瑪是一個沒有對生命失去熱情 的“正能量的”自殺者,對於她而言,自殺並不是消極的放棄,而是對於成人社會的荒誕宿命的一 種反叛。“拍電影”正是這種反叛行為的一部分。

正如帕洛瑪影片中所言:“要做追逐繁星的人,不要做金魚缸中的金魚。”這是少年帕洛瑪對於成人世界的無趣和虛假、制式化生活的反抗。

《刺蝟的優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麼”

  • 勒妮“遁世者”:找準自己“定位”,隱蔽在一方格子間

我寡居、矮小、醜陋、肥胖,腳上佈滿老繭,有一些早晨,我會因自己有如猛獁象一般呼吸時發出的口臭味而感到不適。

這是勒妮對自己的描述,作為一個門房的自我描述。

人們對於一個門房的看法好像很一致,無非都是“愛打小報告”、“可憎”、“愛嫉妒”、“擅長搬弄是非”,呈現在人們面前的都是刁鑽促狹、令人生厭的形象。

在高檔大樓裡,這個五十多歲不修邊幅的矮胖門房太太勒妮,並不是大家所看起來的那個樣子。雖然她從來沒上過學,但她密室裡的滿屋藏書早已填滿她的靈魂。

她獨自坐在小房間裡,一杯茶,一包黑巧克力,一隻懶貓,滿屋的書,她會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拋去外界固化印象,做回自己,充實自己的內心,但也會在上流人士面前裝傻,極力顯示出自己的邋遢和無知,以此來突出他們的優越感

我將眼中瞬間的光芒重新遮掩上,取而代之的是所有優秀門房都會有的無神的目光,我就是這樣一個會盡力而為但到樓梯口就沒辦法的門房形象。

讓勒妮用這樣方式進行“躲避”的原因,是因為她的姐姐,勒妮小時候家中貧窮,姐姐給富人當女傭,後來姐姐被富人糟蹋,在一個雨夜回到家,孩子出生後,姐姐就去世了,孩子沒有活多長時間,也夭折了。

因為這件事情,讓勒妮意識到貧窮是一道溝渠,現實中只能望著卻沒有辦法去跨越,因為幼時親眼所見的傷痛,以致她變成一個沉默寡言、生活隱秘的人,因為活成一個“隱形人”就是最好的選擇。

<code>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指出這種行為是一種自我防禦,即自我防禦機制,當人因為某些人或事受到傷害,就會採取一些方法保護自己,以使自己不受到傷害,讓本我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
自我防禦機制即個體在無意識的驅動下,採用某種方法或手段,轉變自己對現實狀態的分析或改變與現實的關係,避免心理上受到痛苦和挫折感。/<code>

內心充盈卻裝無知,這就是勒妮這樣底層人民生存的方法,貧富差距難以跨越,自保的方法就是偽裝,遁入世間,悄無聲息,就算是心有漣漪,也要壓制,因為這可以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刺蝟的優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麼”

帕洛瑪與勒妮這一對錶面上看起來差別巨大的人物,實際則隱喻著同一種人生———她們都是 “覺醒者”,她們覺察到這個世界的荒誕本質並拒絕接受社會的制式和異化。

然而面對現實的殘酷,她們卻基於自身選擇不同的生命方向。帕洛瑪是革命者,她妄圖通過死亡這種激進的方式來獲得解脫,勒妮則是遁世者,她深知既然無法改變現實,不如隱藏和堅守。

不論是“革命者”,用自己的意志與平庸的生活“搏鬥”,還是“遁世者”,選擇披上現實的外衣,接受生活的安排,隱藏自己,都是基於人對外界環境的理解與選擇。

《刺蝟的優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麼”

02 鏡像階段:帕洛瑪與勒妮的連接,嬰兒凝視看到自我,以及找到自我和完整自我意識開始出現

法國心理學家拉康認為人類的自我意識的確定始於鏡像階段。

鏡像階段是指嬰兒前語言期的一個神秘瞬間,即嬰兒從成人那裡得到足夠的鏡像認同,確認了自己一如原本面目的完整和完美之後,潛意識身處就建立起穩固的自我的自尊感和自信感,兒童完整的自我意識由此開始出現。

前期帕洛瑪因為觀察身邊人,如爸爸媽媽姐姐等人的人生狀態,也會進行自我觀察,這也是她思考人生的基本方式,因為外觀他人從而反向作用於帕洛瑪自己,構築起一種反思的力量。

拍電影就是觀察他人的方式之一,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通過攝像機的“凝視”,帕洛瑪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了自我存在的虛幻和無意義, 也篤定地認清自己跟她周圍其他成年人一樣,無法逃脫“魚缸裡的生活”的宿命。因而,帕洛瑪自我凝視的結果是堅定了通過自殺逃離宿命的決心。

然而,事情的轉機來源帕洛瑪對於勒妮的觀察:“你不是一個普通的看門人。”

又因為進入了勒妮的隱藏的精神世界裡,以及和小津先生相遇,帕洛瑪漸漸發現,這個世界上不全是虛偽、空虛的大人,也有讀懂自己靈魂的人,因為同頻靈魂的共鳴在影片後半部分,帕洛瑪又開始產生了猶疑,她自白道: “如果我們還可能成為我們尚未成為的自己,我能不能無視命運的安排活出真正的自己呢?”

《刺蝟的優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麼”

顯然,此時帕洛瑪又對自己自殺的決定產生了動搖,而這種動搖則源於她對勒妮的凝視。

法國心理學家拉康認為:

人的自我認同過程是在鏡像中完成的,或者說在認同過程的深層中,幻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按照拉康的分析,在鏡像中獲得的主體的形象,是一個“理想我”,這個“理想我”構成了所有次生認同過程的根源,也就是說,後來人們都以這個形象作為自我認同的基礎。

因為勒妮呈現出來的不同於帕洛瑪常見的大人生活狀態,讓她對未來的悲觀態度也在慢慢改變,她也在與勒妮不斷相處共鳴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理想我”,一個有別於魚缸裡金魚的生活方式,當她對家人宣佈長大想做一個門房時,她已經基本打消了輕生的念頭。

《刺蝟的優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麼”

深入來看,勒妮其實是帕洛瑪的另一個化身,她來自俗世生活,拘於制式化的生活中,精神世界卻豐富深邃,找到與現實世界和諧相處的方式,因此使帕洛瑪對執著於精神世界探索的勒妮頗為親近。對於帕洛瑪來說,她正如一面鏡子,能夠照出她身上的期待與閃光點。

帕洛瑪對於勒妮的觀察的“凝視”如同拉康論述“鏡像階段”時嬰兒面對鏡像的凝視,在本質上是一種認同性凝視,這種凝視幫助她完成了後續的自我覺醒和重構。

《刺蝟的優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麼”

03 重構自我:找到自我世界的平衡點以及找尋生命過程的意義

在成長過程中,帕洛瑪自我價值觀的形成,根植於她的原生家庭,爸爸媽媽、姐姐看待世俗以及對待世俗的態度成了帕洛瑪最初建立自我價值觀的範示,並在她的思維觀念裡形成了早期認知影響。

這一原生家庭因素也間接導致了帕洛瑪在權衡自我與現實的衝突關係時,激進的選擇追尋真正的“命運安排,對於帕洛瑪來說這種影響是巨大的。

所以,當帕洛瑪在勒妮身上看到了一種新的生命的可能性,但她卻仍舊猶豫是否要選擇勒妮一樣的生命道路,去活出屬於自己的新人生。

帕洛瑪對於死亡這件事情一直有一種淡然,她認為死是一種讓她逃離現實禁錮的方式,所以在電影末尾她仍數次面對安眠藥陷入沉思的場景可以說明她內心的躊躇。真正讓她頓悟人生、重構自我的,是勒內的死亡,勒妮的死深深地震撼了帕洛瑪,她在勒妮的身上重新理解了死亡。

勒妮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她一生都在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去守好自己的小世界,將自己偽裝成一隻“刺蝟”,只想安穩的享受生命過程為人生的意義。

但就當她被“喚醒”了,她找到了懂她欣賞她的知己,她的生命過程有了新的一層意義———愛的意義,人生即將進入新的層次時,一場意外的車禍讓一切卻在這一刻“戛然而止”。

當帕洛瑪親眼看見死亡這一刻,她意識到死亡不再是“世間最平常的一件事,也不再是一種幸福的解脫。”

而是——

“再也看不到您愛的人,再也看不到愛您的 人”。


“12歲的年紀,我也想到死,不過聽到它,就覺得胸口窒息,我不希望死亡,因為死亡對於一個孩子而言,是失去一切,失去糖果,失去親人,失去未來的自己。”

在影片的最後,面對勒妮的死亡,帕洛瑪徹底明白了生與死的意義,死亡遠比她想象的真實可怖,心臟停止跳動,一切歸於平靜,與世間所愛的人永遠離別,這一切深深觸動了她的心,讓她懂得了珍視生命的意義。

在電影的最後,小津鄭重地將勒妮的書《安娜·卡列尼娜》交給了帕洛瑪,這代表著小津希望帕洛瑪像勒妮一樣,像安娜·卡列尼娜一樣,去勇敢地追尋那生命之愛,去追尋生命的過程意義。

《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不僅僅是小津先生對帕洛瑪的關懷,更是一種深刻的隱喻,正如影片中多次出現的金魚一樣,隱喻生死的輪迴。

影片中魚缸裡的金魚被用來比喻那些麻木的大人們,金魚缸就是成人世界裡的真實生存狀態,當她決定服用藥物去死,她先讓金魚服用一粒安定,然後把死亡後的金魚衝進馬桶,幫助金魚完成她理解的“超脫”。

而這隻金魚並沒死去,並被勒妮在馬桶發現並養了起來,後來在勒妮死後,又被帕洛瑪養育。接過書和重新養金魚,寓意著帕洛瑪對於人生意義理解的轉變,一來一去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和重構的過程,找到了與世界和解的方式。

最後,找到自我世界平衡點的帕洛瑪說到:“重要的不是死亡,也不是在什麼年齡上去死,而是在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做什麼。”

《刺蝟的優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麼”


04 寫在最後

影片用勒妮的死喚醒了帕洛瑪的對於活的渴望,同時也帶給我們關於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當我們如帕洛瑪和勒妮面對外界世界的影響和制式馴化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心理學博士陳海賢曾在講述自我發展心理學時,這樣說到:“從自我創造的角度去思考選擇,而不是從環境的可能性去思考選擇”。

因為從環境的角度去思考,我們的選擇要麼是順從環境,要麼是反抗環境,當我們把選擇的權力交給環境時,很容易被無力感淹沒;從自我創造的角度去思考,就是迴歸內心,拋開利弊問題,問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在這種思考模式下,我們就會用選擇去創造自我。

作為世界中的一個個體,我們無時不刻在於這個世界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繫,當我們看到這個世界醜陋的一時,不要以“堅決”一種方式去應對,認識自我,認識他人,找到看待世界美好與善意的角度,與生活握手言和,或許,我們就會明白人生的意義了。

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我們打算在死亡來臨那一刻以怎樣的姿勢去接受。

《刺蝟的優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麼”



作者:Lucky,一個對生活有期盼,對世界有話說的中年養生少女。正在努力做一個時刻保持鮮活狀態的人,很開心在成長的路上遇見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