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戰場上所騎的坐騎是公馬還是母馬?

志滿乾坤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在冷兵器時代,戰馬的作用非常非常重要,它能給軍隊帶來強大的機動性,大大提高軍隊移動的速度,大幅擴大作戰的半徑,從而提高整個軍隊的戰鬥力。

中國古代的歷史,貫穿始終的,就是中原農耕地區與北方遊牧地區的對抗與融合。在雙方的軍事對抗當中,北方遊牧民族最大的優勢就是他們大量配備的戰馬,加上精良的騎術、射術。他們因此可以大範圍機動,順利時可以長驅直入內地,敗退時可以遁入大漠深處,給中原地區帶來極大的困擾。

也因此,古代軍隊都要盡一切可能,儘量多為將士們配備戰馬。那麼,戰場上的軍馬是公馬還是母馬呢?

答案非常簡單:公馬和母馬都有,而且公馬也不是全要閹割。

從體力和速度上看,母馬要比公馬差許多,但母馬不像公馬那樣暴烈,更容易控制,所以有的人專門喜歡騎母馬。不過,當馬匹比較充裕的時候,騎母馬會受到歧視,比如漢武帝時代,有些場合就不許騎母馬的人出現。

但是,母馬終究也是馬,總比沒有馬強。而且養成一匹馬非常不容易,需要大量的糧草,所以母馬也要派上用場,決不會被捨棄。另外,母馬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產仔。

做為戰馬,公馬和母馬都有自己的缺點,比如古人就說“牡馬護群,牝馬護駒,驅馳難制”,就是母馬會眷戀小馬駒,而公馬會眷戀母馬,會保護馬群,遇到這種情況,它們都很難駕御。

有人就利用戰馬的這種特性,在戰場上巧施奇計,獲利巨大。

唐肅宗乾元二年,史思明在安陽大敗唐軍。李光弼率軍退守河陽,史思明率領大軍來攻。史思明的軍隊當中有大批戰馬,每天他們都會把千餘匹戰馬趕到河裡去洗浴,以此向城中的官兵示威,讓他們看看叛軍的手裡有多少戰馬。

李光弼想出一條計策,蒐集軍中的母馬,一共找到五百匹,把它們的小馬駒留在河陽城裡,再把母馬趕出城去。這些母馬不忍心和自己的馬駒分離,在城外拼命地跳躍、嘶鳴。叛軍的戰馬在河水裡,聽到這些母馬的嘶鳴,嗅到了母馬的氣息,都興奮起來,拼命遊過水面奔了過來,與母馬混和到一起。李光弼看到時機已到,命令官軍敞開城門,把那些母馬收回城裡,順帶也把叛軍的大批戰馬引了進來。

史思明因此損失慘重,大怒,下令攻城,結果慘敗而退。

這個事例說明,當時唐軍的戰馬當中有大量的母馬,而且產下馬駒。而史思明軍中的公馬比較多,也沒有閹割過,否則,它們聽到母馬的嘶鳴就不會動心,不會被吸引過來。

當然,也有人喜歡公馬的體力與速度,又想讓它更便於控制,會將它閹割。


於左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公馬和母馬的特性來分析他們適不適合做戰馬。公馬通常是勇猛好鬥,體力持久膘肥體壯,而且機警和攻擊力很強,很難被馴服而且脾性不穩定。兇猛暴躁、性子剛烈,而且一旦到了發情期的時候更難駕馭,這要是在千軍萬馬的戰場上是非常不利的,容易造成意外發生或者可能因為一匹馬的不穩定導致戰鬥的失敗。


那既然公馬不適合作戰馬那就用母馬吧。不行!雖然母馬的脾氣溫和,容易馴服和駕馭,相對於公馬來說更適合做戰馬,但是呢母馬有他的缺陷,就是攻擊力不足,耐力也差,在戰場上會產生怯弱止步不前或者混亂;還有就是母馬會繁育小馬,這樣就有好幾個月不能作戰,這對騎兵部隊的戰鬥力影響很大的,而且一旦母馬損失太多,就對騎兵馬源補充造成威脅。所以母馬也不適合做戰馬的。

所以就會把公馬閹割掉,閹割後的馬匹沒有了之前的烈性也沒有發情期,更加溫和和容易駕馭。而且閹割後的馬匹可以長的更加強壯,戰鬥力也就更加強大的。所以為了保持騎兵的戰鬥力一般都用閹割後的馬做戰馬。


歷史小白談歷史


肯定是閹割的公馬,這在很多文獻中都有記載。

母馬的戰鬥力肯定不行,而公馬又太暴烈

舉個例子,你如果見過種馬和種羊,就會明白,沒有閹割的牲畜,它們的性格有多麼暴烈。

別說訓服了,靠近都很難。

記得小時候村裡有個種羊,拴在村頭的木樁上。

基本上沒有誰敢從它跟前走過,那傢伙連牛都敢攻擊,主人被經常為了拉住他,被他拖的在地上連滾帶爬。

這還只是一隻羊,如果是馬,那就更恐怖了。

所以,古人作戰用的馬一定是公馬,而且是自宮了的馬🐴


小豬旅遊


古代戰場上的馬大部分是閹割的公馬。

公馬性情比較烈,馴服度上比較難,而且的話在戰場上如果說敵軍用母馬來誘惑的話,很容易被引誘,所以說,戰場上的馬作為閹割的公馬,為什麼不用母馬呢?因為母馬性情比較溫和,在衝鋒陷陣方面,比較差一些,而且的話,在古代宋朝,宋朝政府的馬政比較弱,本來馬群數量少,宋朝政府向遼金買的馬都是他們閹割的馬,母馬數量就更少了,是不會用於戰場的。


元元元90年


是被閹割過的馬,因為被閹割過的馬溫順,不像沒閹割過的。一般情況下的公馬在青春期停止生長,但是經過了閹割過的公馬卻不受此限制,在此之後還有一段的發育期,所以會長得比一般的馬更加的高大,戰鬥力能得到大幅提升,所以戰場上騎的是被閹割過的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