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外形结构重要还是气韵重要呢?(如人外貌身材和内在气质)?

刘智华


答,书法的外形与内在气韵缺一不可。恰如人之外表形态与内在气质。

周朝的妲己,美艳无双,令人留恋不舍,其蛇蝎心肠却让人切齿痛恨,必欲除之而后快。

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内心深处满满的善良,但是,丑陋的外表也令人退避三舍。

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即有英俊伟岸,秀雅美丽的外表又有高尚的情操精湛的学识,就是完美的代表。

书法艺术也是如此,在或端庄大气或优雅妩媚的外形结构的同时兼具生动的气韵则为佳品。

当代有些“书法”气韵相通但字形结构畸形,令观者厌恶。

而有些字体结构精齐,但失之刻板,毫无生机,更何谈气韵。

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字体的形态结构舒展笔势摇曳多姿,美轮美奂,全文的二十一个“之”字,极尽变化只能事。

通观全篇,

行与行,气如行云紧劲连绵,生机勃勃。

字与字,美若流苏环环相扣,气韵相生,不愧为天下第一之称号。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

开篇所书,字字中规中矩,随着内容的发展,书者心气起伏,情绪跌宕,字体,字距,字形,行距越来越大。这就是书法外形结构与气韵的关系。

书法的外形结构与内在气韵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宫春虎画马


学习书法,首先把形写准确重要,然后以形写神,只有先有形才能后有神。这里所说的神就是提问者所说的气韵。

准确无误的把形写准确,才能完全学到范本精华,如果学习中一味追求所谓的气韵,而忽略了形的准确性,那么这种字就是我们所说的江湖体无疑了。

因此书法的外形很重要,它来源于反复的临帖。而临帖不仅要精临,还要时时复习,以达到强化记忆和温故知新的目的。临帖不深,对帖的深意了解不透。只是浮光掠影。多次反复的临帖,就会逐渐领悟其中的精华。比如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临《张迁碑》达到几百遍,就是这个道理。

王澍《论书剩语》中说:"临古须是无我,一有我,只是己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意思就是临帖需要先把自己的思想归零,一旦老想加入自己的个性,即提问者所说的气韵,那么就会与古人的书法越来越远。

因此书法首先必须讲外形结构美,只有外形结构精准了,气韵自然就会出现,正所谓笔到意到。






校傲临风(书画)


书法的外形结构与内在气韵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幅书法作品的气韵犹如一个人的风采,是藏于书法艺术形式中的内涵,也就是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笔画结构、墨色浓淡所表现出节奏韵味和作品的气味风度。气韵生动,姿态万千,章法参差错落,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神彩飞扬的艺术美的境界。

书法的外形属于结构范畴。历来书家都讲究形体美,形体或长或方,或园或扁,或肥或瘦,千姿百态。如颜书字形较肥大,欧书形体较瘦劲,柳书形体挺拔清劲。看一幅书法作品的形体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统一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画不雷同,肥瘦适当,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彩飞扬。

故外形美而气韵生,二者兼融才是最美的。




手机用户墨海听涛


有人问同样一幅书法作品,为什么不同的人评价不一样?是的,同样一幅书法作品,不同的人会给出不一样的评价,这主要是由于个人的审美不同取向造成的,而大部分人的审美取向来自于日常的经验,看的某一类作品多了,自然就会喜欢这一类的作品。

这个就像我们味蕾,它是有记忆的,我们小时候一直吃某一样食物,味蕾就会产生记忆,长大了就会觉得这样的饭菜是美味,所以才有妈妈做的饭是最好吃的说法。

所谓的众口难调也是这个意思,每一个的口味都不一样,一顿饭是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口味的。

欣赏书法作品也是一样的,每一个人看到的书法作品不一样,对于书法的认识也不同。我高中刚学习书法的时候,把写的字拿回宿舍给舍友看,被一位舍友狠狠的批了一顿,他认为我写的太细了,根本不叫书法,他经常跑去老年大学书法班玩,见到的都是那些大爷写的粗重的颜体,他就认为那样的才是好的,楷书就要写粗一点,写胖一点。

但是,由于他接触的书法作品也不多,只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不知道其实不管是粗还是细,并不是评价书法的标准,无论粗还是细,都有好的书法作品,颜体可以厚重,瘦金体可以瘦硬。从这个也可以知道,个人的经验未必是对的,这决定于你看到的作品的质量的好坏和数量。

不管我们每一个人的口味是否相同,但是书法总是有标准的,只有符合这个标准的审美才是好的,就像我们有自己的口味,真正的美食有它的共同的标准。

书法的标准是什么呢?书法的标准就是古代留下进来的经典的书法碑帖,如果你没有看过这些,仅仅在生活中看到一些现代人的书法作品,那么你的审美的经验就未必是对的,做出来的好坏的判断也是不准确的。

真正要懂得书法,懂得书法的欣赏,还是要去临帖,去练习,去看古代优秀的书法作品。


渺渺无蒍


古人说大自然的山水有气韵,有天地灵气。树木有气韵,有山林之气。那么什么是书法的气韵?如果把书法线条比作古琴的弦,那么气韵就是余音绕梁弦外之音。

气韵可以说是书法作品的书外之情感,书外之意蕴,书外之韵味。含义深刻,回味无穷。

宋朝人严羽说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虽是说的诗词气韵,也可形容书法的气韵。如赵孟頫书法有清新的气韵,苏东坡草书有豪壮气韵,启功书法有清刚气韵,弘一法师书法有静谧气韵。

书法的气韵从何而来?

一,墨色的枯湿浓淡变化,给人满纸云烟之感。

二,线条的书写快慢疾徐节奏。

三,线条、块面形成的平面空间和立体空间的视觉感受。

四,变化多端的结构。

五,不同气势,不同形式,行气贯通的章法。

六,书者学养对书法作品的渗透。

内在气韵是依附外在形而生,结构是形成和表达气韵的重要因素。都重要。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行书千字文》。(局部)。为赵孟頫所书。)


神韵轩书法


不同的阶段在乎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对于学书的人来说,刚开始注重的当然是外型形,没有练到一定程度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气韵,也就谈不上重不重要了。

对于看客来说,不懂的人只是看好不好看,字形结构就是他们所关注的。懂的人看的是章法,气韵,个别字的变形可能是为了整体效果的统一。

所以外形结构和气韵同样重要性,不同的阶段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到了一定境界,你在乎的就不是好不好看,而是耐不耐看了。就好比刚刚认识一拨同事,开始会对外貌身材好的有好感,时间久了看的还是内在的涵养。



瀚墨堂墨升


其实两者没有冲突,甚至有因果关系。

好的外形结构,加上好的笔画,让人仔细品味,才会感受到其中所谓的韵味、气质。




爱写字的猿哥


我觉得同为重要。

书法外形结构,是书法的外在面貌。这有两个表现:一是,从字的单体表现来看,是它的笔画结体构成;二是,从整幅作品面貌来看,是它的章法布局。我们说,字美不美,重在结体的表现上;整幅作品的效果怎样,重在谋篇布局上。总之,无论单字还是整体,一定要首先在这两个方面出彩,否则,作品不会引人入胜!

书法的气韵,是指它的气质和韵味。气质,是它的表现力度,也可说是线条的质量;韵味,则为它的观赏度或为“看点”。如果一幅书法作品不具备它应有的气韵,那就失去了它很重要的价值和只能称为是平庸之作、不成功之作!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同人的外貌和内在气质一样。说得辩证一点,外貌要为气质服务;气质更要衬托出外貌体征的突出表现!我说得对吗?



建飞图文


书法,顾名思义,书为外形,法为气韵,两方面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体现书法的美,或亭亭玉立或粗犷奔放等等。初学者外形结构是必修之路,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外形不修,首先就失去书写的神,天才除外。后果就是字体笔画书写时意念不合,容易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书法不过如此的臆想,认为自成一法,得来容易。凡名家作者,书法运笔轨迹都有章可循,他们初学时,外形结构临摹不少,在书写时又善于运用思考,善于取长补短,加上名师指点,有顿悟的习性。书法,于中国汉字是形式美多些,真正的名家书法,均是在浩瀚的传统书画圈里刨根问底,对各种技法了然于心,最后再结合阅历、心境、感叹与众大家中,一笔惊人脱颖而出。

笔者有一位同学,学书已有20多年,现在每天练习楷书多几尺。有幸和他聊过几次,他有句话说的好:中国书法是万物生长的精华,是中国人抒情的诚心之举。我大概体会是书法艺术孕育与自然,发展在恒心。所以,初学者练习临摹外形结构就是对自然、对书写的敬畏,气韵的展现是对运笔手法一气呵成的精炼之笔。




欣欣大向荣


所谓“书法的外形结构",是指书法作品単字的结体和作品的整体布局。所谓“气韵",是指一幅书法作品的用笔、用墨、行气、行笔节奏等的综合表现。

谈谁重要,作为书法来讲,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要同等重视的。

一、结体是书法架构的基本元素。没有结体,等于没有了传统中的形,既不是王羲之,也不是颜真卿,不知道你师法何人,只有个人的面貌。没了传统,这样作品就不能称为书法。

二、布局。如何布局,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个原则,就是要符合美学原理,如疏密关系、穿插连带、行距字距、计白当黑、有收有张等,古人多有示范。当今一些走江湖的,未有点点书法之基础,胡乱抹涂,不可与书法布局同语。

三、气韵。是对书法结体、用笔、布局的一种加强、必要润色和补充。如字与字间的有形、无形的连带,字的开张,用笔的提顿,中锋侧锋的运用,行笔的速度、节奏,墨的浓淡干湿等变化。倘若缺少这些元素,我们所写的字,只是一堆用笔划堆起的无生命的烂柴堆。

作为书法中必要的元素,没有谁更重要之分。初学者,可以先学结体,并在学习中不断去体会气韵中的各项元素。对于已有小成的书者,可在气韵上多琢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