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战争:倒下的第一块骨牌之贝尔斯登的覆灭

华尔街战争:倒下的第一块骨牌之贝尔斯登的覆灭

​纵横视线丨专注于金融机构直播运营方案搭建解决

贝尔斯登之所以在48小时之内迅速崩盘,并不是因为它真的需要崩盘,而仅仅是因为人们心存怀疑,认为它可能要崩盘。


  这正是这件事最可怕的地方。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来自市场做空者散布贝尔斯登面临危机的信息。


  仅仅两天时间里,贝尔斯登的客户和交易对家因为对它的履约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一下子提走了170亿美元的现金,导致它“一夜之间”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贝尔斯登最后的挽歌


  在危机发生之前,贝尔斯登(Bear Stearns)一直是华尔街一家值得尊敬的标杆企业,它稳占债券市场“五哥”的地位,尤其是在抵押担保债权市场,它曾经非常风光。


  这是一个具备贵族“血统”的企业,作为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在美国债券市场拥有数一数二的交易量,市场交易员曾经送给它一个称号——“聪明的交易者”(Smart Trader)。


  同时,贝尔斯登是一家严格经过市场净化的企业,素以风险管理健全、投资谨慎小心而闻名,号称“华尔街上分析、评估与控制风险最严格的公司”。


  在华尔街董事长高层权贵圈层中,贝尔斯登公司最大个人股东兼执行长詹姆斯·凯恩(James Cayne)以正直、正派经营为大众所熟知。他倡导“一言既出,实现承诺”,因此,对待不守规矩的人,詹姆斯·凯恩在处罚之际绝不手软。


  “生活在十分堕落、处处都有极大诱惑的环境中,随时都必须警惕小心,洁身自好”,詹姆斯·凯恩曾以这样的话语告诫身边的员工,希望他们能够专注事业,远离是非。


  但就是这位稳健与低调的詹姆斯·凯恩,却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挑战。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公司旗下那些浮躁的员工选择避险基金,操作风险最高的债券,过度利用财务杠杆,以至捅下公司创立八十几年来最大的纰漏,结果自然是损失惨重。


  在受害投资人扬言联合控告公司与主管机关纷纷上门调查的双重压力下,处于漩涡中心的詹姆斯·凯恩烦恼之至,一年来瘦了9公斤。


  为了自己的信用,也为了避免引爆危机,詹姆斯·凯恩决定贷款数十亿美元,协助两档避险基金渡过难关,然后再慢慢收拾残局。


  不料,美国房市开始严重衰退,爆发次级房贷违约风潮,两档避险基金投资的这类债券遭到重创,资产价值严重亏损,债权人于是扣押两档避险基金的融资担保品,两档避险基金因此濒临倒闭。


  2007年6月,51岁的基金经理拉尔夫·塞欧菲管理下的两只基金——贝尔斯登基金和高级信贷策略杠杆基金因为次级抵押债券出现严重亏损,价值曾经超过200亿美元的基金最终不值一文。


  这两只基金是次贷危机中最先倒掉的一批基金,贝尔斯登的噩梦也从此开始。


  2008年3月,初春,贝尔斯登的财务状况令凯恩感到满意,他觉得心里踏实:他手上大约170亿美元的本金。即将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更能让贝尔斯登在市场厮杀中获得被尊敬的资本。但意想不到的是,市面上开始听到谣言,说贝尔斯登面临流动资金的问题。超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来自市场做空者散布贝尔斯登面临危机的信息。这又是一个“蝴蝶效应”。没有想到,一波滔天巨浪,竟始于“青萍之末”。对未来市场结构的变化的一点点信息,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2008年3月13日,接任凯恩的新CEO艾伦·施瓦茨(Alan Schwartz)不得不拨通美联储的电话,向美联储搬救兵。他告诉美联 储主席伯南克,贝尔斯登“需要被拯救”,否则就要申请破产。3月12日早上,他接受记者访问时还表示公司的流动性状况良好,并不存在危机。而在这之前的一个周末,当时仍任董事长的凯恩离开纽约总部,还去了底特律参加一场桥牌联赛。看来贝尔斯登的确有些问题,但问题不至于严重到把公司毁了。当然,对市面听到的“谣言”,公司也没有迎头痛击。这是公共关系的失策。对迫在眼前的灾难反应迟钝是贝尔斯登公司高层的通病。贝尔斯登既然给谣言击垮,170 亿美元家底给人顷刻掠走,只好听天由命。就在此时,摩根大通对“她”很有意思。“山姆大叔”自告奋勇当“媒婆”。摩根大通能够在一个周末迅速出手“迎娶”贝尔斯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相关政府机构的全面介入。


  美联储迅速撮合摩根大通购入贝尔斯登,目的是防止引发“系统风险”。其主要原因与CDS 市场有关。所谓CDS,即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掉期或信贷违约交换),是一种转移交易方定息产品信贷风险的掉期安排,类似于保险合同。它要求CDS的购买者对某一时期债权人的信贷风险进行担保,债权人向此购买者支付一定的费用,一旦债权人的贷款出现违约现象,信用违约掉期或的购买者将补偿债权人的损失。信用违约掉期或市场规模庞大,目前总值达到62万亿美元。


  始建于1923年的贝尔斯登公司曾经熬过了1929年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大萧条,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家美国华尔街巨头走入歧途呢?


  贝尔斯登虽然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但并没有晨钟暮鼓,守着公司的家底吃老本。相反,它的员工评价它是一个“具有草根精神和游击习气风格的公司”。凯恩正是这种风格的缩影。他公开宣称只雇用PHD,PHD不是指高高在上的,从大学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博士(PHD),而是贫穷(Poor)、饥饿(Hungry)和一心想赚大钱(Desire for money)的人。贝尔斯登喜欢聪明、肯吃苦的员工,至于他们是不是长青藤或是哪个名校毕业的,他并不在乎。


  1985年,奇奥斐加入贝尔斯登。他和他的团队发明了一种在金融衍生工具中最冒险的产品,命名为Klios。在他的带领下,在2004至2005年间,贝尔斯登共集资100亿美元。他的金融衍生产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金融市场,创新不断,变化无常。奇奥斐一手炮制的生钱机器,最后不光不能为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反 而成了公司衰落的罪魁祸首。


  草根精神和游击队习气,保证了贝尔斯登作为以经纪业务为主的投行的成功,但反过来,具有草根精神和游击队习气的人往往不守纪律,缺少自我约束。就像来自地底的能量,一旦爆发,无以约束。那时,贝尔斯登急于求成,对高盛那种高风险、高利润的自营业务怀有妒嫉之心。不光有样学样,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的目标越来越冒险,采取的方式更加极端。这使贝尔斯登偏离了稳健的正途,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在过去的10年里,正是由于贝尔斯登努力发展其抵押相关产品这块业务,才导致了它的垮台。金融衍生产品谱写了一个近百年公司的最后挽歌。


  可以说,贝尔斯登死于金融衍生产品。它让我们想起第一个死于金融衍生产品的银行和一个名叫李森的人。


  BFS的倒闭


  一切都要追溯到1992年7月17日,那天,李森刚聘请了一位业务员。


  当期货开盘时,李森试着与这位新进员工熟稔一些,但因为当天的交易状况十分的热络,李森一直找不到适当的机会。


  等到当天期货收盘时,李森发现了这个业务员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已造成公司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位新进员工把原本该买进的口数全部填写成卖出的口数。因此,一旦客户要履行转仓动作时,霸菱期货公司新加坡分行(Barings Future Singapore,简称BFS)可能会因此损失2万英镑之多!


  当时李森才受聘于这家公司数个月,而且只是一个与霸菱期货总公司相隔数以千里之外的新加坡分公司内的小主管而已!


  是将今天所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向他的上级报告呢?还是干脆隐瞒整个事件?当天晚上,李森彻夜难眠,后来,他做出决定,要隐瞒这项错误。


  这个看似难题的决策,从初衷上,他其实是想为自己的属下掩盖一些失误责任,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个事件宛如滚雪球一般,导致了这家全球知名的财务金融机构在三年后面临了倒闭的厄运。


  他更没有预见到,他的这个行动,打开了“衍生性金融产品”的“潘多拉的盒子”,预示了16年后从美国开端,继而引发到全世界的一场“世纪金融风暴”,一场排山倒海的“全球金融海啸”。


  李森本是草根出身的业务员。草根出身的人勤勤恳恳,但也容易冒险。李森1989年加入霸菱银行,先是后勤办公室的小职员,由于表现出色而被派到新加坡工作。


  此后李森平步青云,到20世纪90年代,他的年薪及花红超过100万美元。之后,李森在期货交易中押注日本股票价格和利率的走向。


  1994年年底,李森判断日经225 指数可能会在19000点左右盘旋,因此他卖出许多执行价格介于18500~19500点的双鞍契约(straddle)选择权。只要日经225指数不大涨或大跌,李森便可收取选择权的权利金而获利。


  不料1995年1月17日,日本发生坂神大地震。1月23日,日经225指数一日内暴跌1000多点。


  此时,李森已遭受2亿多美元的损失,但是李森并未就此认赔出场。为了挽救双鞍契约部位,李森加码买进指数期货试图拉抬期货价格,并卖出指数卖权来支应期货保证金。其间,霸菱银行总行也曾汇给李森8.9亿美元充当保证金。


  之后,日经指数持续走软,在2月16日跌到17900点左右,李森仍然继续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在2月17日持有的契约数高达20076口的高峰。2月23日,日经指数跌了330点,跌幅尚不及1月23日的1/3,但这已如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终至压垮了李森的信心。1995年2月23日这天,李森账户中March 95、June 95契约总部位,占市场总未平仓数量的49%和24%。


  此时,BFS已无力缴纳2月23日这天的保证金,2月27日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请求法院置BFS于司法管辖之下,转眼间霸菱银行产生了10亿英镑的呆账,不得不宣告倒闭。


  美联储干预股市


  1992年7月,那只在远东的亚热带海洋城市新加坡扇动几下翅膀的蝴蝶,直到2008年3月,才形成了一场风暴,一场席卷全球的次贷风暴和金融海啸。


  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贝尔斯登。一个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老牌金融银行——贝尔斯登,轰然倒塌。贝尔斯登,成为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华尔街倒下的第一家投行。


  熟悉华尔街历史的人知道,因为底层员工不道德或不诚实操作而拖累公司,在华尔街有层出不穷的先例。一个故事是美国运通,运通公司因为下属仓库管理人员被人利用收货凭据作为抵押获得贷款,最后因诈骗公司的破产担保方运通公司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运通公司母体被卷进了这场劫难中,损失超过1.5亿美元,濒临破产边缘。对于一家有九十多年创业历史、从未给股东少派发红利的龙头企业来说,这也许是到了生死存亡的边际,华尔街的股评家都集体看衰美国运通。


  后来,因为“股神”巴菲特的介入,美国运通逃过一劫,大难不死,可贝尔斯登公司就没有这样好命。其自营业务过于集中在债券市场,尤其是收益和风险都很大的次级抵押担保债权市场上给它带来了灭顶之灾。


  美国政府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全面介入贝尔斯登公司的“改嫁”过程——美联储批准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财政部长保尔森直接介入了摩根大通与贝尔斯登的收购谈判。


  从纽约联储和摩根大通银行宣布向贝尔斯登提供寻求应急资金到摩根大通宣布收购计划,前后不到3天时间,这笔交易在华尔街几 乎可以说是以闪电般的速度达成。关键的政府协调会在周末凌晨5点召开,摩根大通的董事长迪 蒙整个周末基本上没有合眼。最终,美联储不仅为贝尔斯登的部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提供了300亿美元的担保,还在摩根大通宣布收 购前的几分钟内降低了面向金融机构前的紧急贷款利率。美国政府和美联储那只“无形的手”在这次营救大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从“无形”变为“有形”。


  美联储直接向券商提供资金支持并干预股市,这从1929年大 萧条以来还是第一次。但我们随后会看到,贝尔斯登不是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直接插手处理投资银行的个例。在华尔街金融风暴中倒下的贝尔斯登的名字从此将会被作为一个案例记入金融教科书。不过,贝尔斯登在这次金融风暴中的意义,远不止于此。第一,它重开了政府直接干预华尔街金融业的先河,我们会看到,随后,美国政府将一步一步地把干预的手伸向华尔街。第二,贝尔斯登是金融风 暴刮倒的第一个金融巨人。从贝尔斯登开始,一场金融海啸,铺天盖地地冲向华尔街,它让我们想起电影《明天》里大洪水冲垮曼哈 顿华尔街的场景。大洪水来了,这次是真的来了。


  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1963年12月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说明,一切复杂系统,在一定的“阈值条件”下,其长时期大范围的未来行为,对初始条件数值的微小变动或偏差极为敏感,即初值稍有变动或偏差,将导致未来前景的巨大差异,它带有一定的随机性,难以预测。


  贝尔斯登是2008年华尔街投资银行界倒下的第一张骨牌。美国政府为了促成摩根大通银行并购,同意由美联储以300亿美元接收贝尔斯登的“流动性较差资产”,未来收益归美联储,亏损的前10亿美元由摩根大通承担。


  贝尔斯登之所以在48小时之内迅速崩盘,并不是因为它真的就需要崩盘,而仅仅是因为人们认为它要崩盘。这才是这件事最可怕的地方。仅仅两天时间里,贝尔斯登的客户和交易对家因为对它的履约能力产生怀疑而一下子提走了170亿美元的现金,导致它“一夜之间”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这简直就是一部现代金融体系的教科书。它无比生动地向人们阐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支撑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础,不是物理世界中的实物资产,而是人们心理世界对于这个体系本身的信心以及这个体系中所有参与者相互之间的信赖和信用。一旦信心动摇,一旦信赖不在,一旦信用破产,再高的金融大厦也会在顷刻之间轰然坍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