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戰爭:倒下的第一塊骨牌之貝爾斯登的覆滅

華爾街戰爭:倒下的第一塊骨牌之貝爾斯登的覆滅

​縱橫視線丨專注於金融機構直播運營方案搭建解決

貝爾斯登之所以在48小時之內迅速崩盤,並不是因為它真的需要崩盤,而僅僅是因為人們心存懷疑,認為它可能要崩盤。


  這正是這件事最可怕的地方。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來自市場做空者散佈貝爾斯登面臨危機的信息。


  僅僅兩天時間裡,貝爾斯登的客戶和交易對家因為對它的履約能力產生懷疑,從而一下子提走了170億美元的現金,導致它“一夜之間”走到了破產的邊緣。


  貝爾斯登最後的輓歌


  在危機發生之前,貝爾斯登(Bear Stearns)一直是華爾街一家值得尊敬的標杆企業,它穩佔債券市場“五哥”的地位,尤其是在抵押擔保債權市場,它曾經非常風光。


  這是一個具備貴族“血統”的企業,作為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在美國債券市場擁有數一數二的交易量,市場交易員曾經送給它一個稱號——“聰明的交易者”(Smart Trader)。


  同時,貝爾斯登是一家嚴格經過市場淨化的企業,素以風險管理健全、投資謹慎小心而聞名,號稱“華爾街上分析、評估與控制風險最嚴格的公司”。


  在華爾街董事長高層權貴圈層中,貝爾斯登公司最大個人股東兼執行長詹姆斯·凱恩(James Cayne)以正直、正派經營為大眾所熟知。他倡導“一言既出,實現承諾”,因此,對待不守規矩的人,詹姆斯·凱恩在處罰之際絕不手軟。


  “生活在十分墮落、處處都有極大誘惑的環境中,隨時都必須警惕小心,潔身自好”,詹姆斯·凱恩曾以這樣的話語告誡身邊的員工,希望他們能夠專注事業,遠離是非。


  但就是這位穩健與低調的詹姆斯·凱恩,卻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挑戰。他萬萬沒有想到,正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公司旗下那些浮躁的員工選擇避險基金,操作風險最高的債券,過度利用財務槓桿,以至捅下公司創立八十幾年來最大的紕漏,結果自然是損失慘重。


  在受害投資人揚言聯合控告公司與主管機關紛紛上門調查的雙重壓力下,處於漩渦中心的詹姆斯·凱恩煩惱之至,一年來瘦了9公斤。


  為了自己的信用,也為了避免引爆危機,詹姆斯·凱恩決定貸款數十億美元,協助兩檔避險基金渡過難關,然後再慢慢收拾殘局。


  不料,美國房市開始嚴重衰退,爆發次級房貸違約風潮,兩檔避險基金投資的這類債券遭到重創,資產價值嚴重虧損,債權人於是扣押兩檔避險基金的融資擔保品,兩檔避險基金因此瀕臨倒閉。


  2007年6月,51歲的基金經理拉爾夫·塞歐菲管理下的兩隻基金——貝爾斯登基金和高級信貸策略槓桿基金因為次級抵押債券出現嚴重虧損,價值曾經超過200億美元的基金最終不值一文。


  這兩隻基金是次貸危機中最先倒掉的一批基金,貝爾斯登的噩夢也從此開始。


  2008年3月,初春,貝爾斯登的財務狀況令凱恩感到滿意,他覺得心裡踏實:他手上大約170億美元的本金。即將發佈的第一季度財報,更能讓貝爾斯登在市場廝殺中獲得被尊敬的資本。但意想不到的是,市面上開始聽到謠言,說貝爾斯登面臨流動資金的問題。超乎所有人預料的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來自市場做空者散佈貝爾斯登面臨危機的信息。這又是一個“蝴蝶效應”。沒有想到,一波滔天巨浪,竟始於“青萍之末”。對未來市場結構的變化的一點點信息,都要引起高度重視。


  2008年3月13日,接任凱恩的新CEO艾倫·施瓦茨(Alan Schwartz)不得不撥通美聯儲的電話,向美聯儲搬救兵。他告訴美聯 儲主席伯南克,貝爾斯登“需要被拯救”,否則就要申請破產。3月12日早上,他接受記者訪問時還表示公司的流動性狀況良好,並不存在危機。而在這之前的一個週末,當時仍任董事長的凱恩離開紐約總部,還去了底特律參加一場橋牌聯賽。看來貝爾斯登的確有些問題,但問題不至於嚴重到把公司毀了。當然,對市面聽到的“謠言”,公司也沒有迎頭痛擊。這是公共關係的失策。對迫在眼前的災難反應遲鈍是貝爾斯登公司高層的通病。貝爾斯登既然給謠言擊垮,170 億美元家底給人頃刻掠走,只好聽天由命。就在此時,摩根大通對“她”很有意思。“山姆大叔”自告奮勇當“媒婆”。摩根大通能夠在一個週末迅速出手“迎娶”貝爾斯登,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美國相關政府機構的全面介入。


  美聯儲迅速撮合摩根大通購入貝爾斯登,目的是防止引發“系統風險”。其主要原因與CDS 市場有關。所謂CDS,即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掉期或信貸違約交換),是一種轉移交易方定息產品信貸風險的掉期安排,類似於保險合同。它要求CDS的購買者對某一時期債權人的信貸風險進行擔保,債權人向此購買者支付一定的費用,一旦債權人的貸款出現違約現象,信用違約掉期或的購買者將補償債權人的損失。信用違約掉期或市場規模龐大,目前總值達到62萬億美元。


  始建於1923年的貝爾斯登公司曾經熬過了1929年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大蕭條,那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家美國華爾街巨頭走入歧途呢?


  貝爾斯登雖然已經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但並沒有晨鐘暮鼓,守著公司的家底吃老本。相反,它的員工評價它是一個“具有草根精神和遊擊習氣風格的公司”。凱恩正是這種風格的縮影。他公開宣稱只僱用PHD,PHD不是指高高在上的,從大學象牙塔裡走出來的博士(PHD),而是貧窮(Poor)、飢餓(Hungry)和一心想賺大錢(Desire for money)的人。貝爾斯登喜歡聰明、肯吃苦的員工,至於他們是不是長青藤或是哪個名校畢業的,他並不在乎。


  1985年,奇奧斐加入貝爾斯登。他和他的團隊發明了一種在金融衍生工具中最冒險的產品,命名為Klios。在他的帶領下,在2004至2005年間,貝爾斯登共集資100億美元。他的金融衍生產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金融市場,創新不斷,變化無常。奇奧斐一手炮製的生錢機器,最後不光不能為公司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反 而成了公司衰落的罪魁禍首。


  草根精神和游擊隊習氣,保證了貝爾斯登作為以經紀業務為主的投行的成功,但反過來,具有草根精神和游擊隊習氣的人往往不守紀律,缺少自我約束。就像來自地底的能量,一旦爆發,無以約束。那時,貝爾斯登急於求成,對高盛那種高風險、高利潤的自營業務懷有妒嫉之心。不光有樣學樣,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它的目標越來越冒險,採取的方式更加極端。這使貝爾斯登偏離了穩健的正途,走向了自我毀滅的道路。在過去的10年裡,正是由於貝爾斯登努力發展其抵押相關產品這塊業務,才導致了它的垮臺。金融衍生產品譜寫了一個近百年公司的最後輓歌。


  可以說,貝爾斯登死於金融衍生產品。它讓我們想起第一個死於金融衍生產品的銀行和一個名叫李森的人。


  BFS的倒閉


  一切都要追溯到1992年7月17日,那天,李森剛聘請了一位業務員。


  當期貨開盤時,李森試著與這位新進員工熟稔一些,但因為當天的交易狀況十分的熱絡,李森一直找不到適當的機會。


  等到當天期貨收盤時,李森發現了這個業務員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而這個錯誤已造成公司不可挽回的損失——這位新進員工把原本該買進的口數全部填寫成賣出的口數。因此,一旦客戶要履行轉倉動作時,霸菱期貨公司新加坡分行(Barings Future Singapore,簡稱BFS)可能會因此損失2萬英鎊之多!


  當時李森才受聘於這家公司數個月,而且只是一個與霸菱期貨總公司相隔數以千里之外的新加坡分公司內的小主管而已!


  是將今天所發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向他的上級報告呢?還是乾脆隱瞞整個事件?當天晚上,李森徹夜難眠,後來,他做出決定,要隱瞞這項錯誤。


  這個看似難題的決策,從初衷上,他其實是想為自己的屬下掩蓋一些失誤責任,但是誰也沒想到這個事件宛如滾雪球一般,導致了這家全球知名的財務金融機構在三年後面臨了倒閉的厄運。


  他更沒有預見到,他的這個行動,打開了“衍生性金融產品”的“潘多拉的盒子”,預示了16年後從美國開端,繼而引發到全世界的一場“世紀金融風暴”,一場排山倒海的“全球金融海嘯”。


  李森本是草根出身的業務員。草根出身的人勤勤懇懇,但也容易冒險。李森1989年加入霸菱銀行,先是後勤辦公室的小職員,由於表現出色而被派到新加坡工作。


  此後李森平步青雲,到20世紀90年代,他的年薪及花紅超過100萬美元。之後,李森在期貨交易中押注日本股票價格和利率的走向。


  1994年年底,李森判斷日經225 指數可能會在19000點左右盤旋,因此他賣出許多執行價格介於18500~19500點的雙鞍契約(straddle)選擇權。只要日經225指數不大漲或大跌,李森便可收取選擇權的權利金而獲利。


  不料1995年1月17日,日本發生坂神大地震。1月23日,日經225指數一日內暴跌1000多點。


  此時,李森已遭受2億多美元的損失,但是李森並未就此認賠出場。為了挽救雙鞍契約部位,李森加碼買進指數期貨試圖拉抬期貨價格,並賣出指數賣權來支應期貨保證金。其間,霸菱銀行總行也曾匯給李森8.9億美元充當保證金。


  之後,日經指數持續走軟,在2月16日跌到17900點左右,李森仍然繼續買進日經225指數期貨,在2月17日持有的契約數高達20076口的高峰。2月23日,日經指數跌了330點,跌幅尚不及1月23日的1/3,但這已如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終至壓垮了李森的信心。1995年2月23日這天,李森賬戶中March 95、June 95契約總部位,佔市場總未平倉數量的49%和24%。


  此時,BFS已無力繳納2月23日這天的保證金,2月27日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請求法院置BFS於司法管轄之下,轉眼間霸菱銀行產生了10億英鎊的呆賬,不得不宣告倒閉。


  美聯儲干預股市


  1992年7月,那隻在遠東的亞熱帶海洋城市新加坡扇動幾下翅膀的蝴蝶,直到2008年3月,才形成了一場風暴,一場席捲全球的次貸風暴和金融海嘯。


  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以2.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貝爾斯登。一個有著八十多年曆史的老牌金融銀行——貝爾斯登,轟然倒塌。貝爾斯登,成為美國次貸危機以來華爾街倒下的第一家投行。


  熟悉華爾街歷史的人知道,因為底層員工不道德或不誠實操作而拖累公司,在華爾街有層出不窮的先例。一個故事是美國運通,運通公司因為下屬倉庫管理人員被人利用收貨憑據作為抵押獲得貸款,最後因詐騙公司的破產擔保方運通公司需要承擔連帶責任。


  運通公司母體被捲進了這場劫難中,損失超過1.5億美元,瀕臨破產邊緣。對於一家有九十多年創業歷史、從未給股東少派發紅利的龍頭企業來說,這也許是到了生死存亡的邊際,華爾街的股評家都集體看衰美國運通。


  後來,因為“股神”巴菲特的介入,美國運通逃過一劫,大難不死,可貝爾斯登公司就沒有這樣好命。其自營業務過於集中在債券市場,尤其是收益和風險都很大的次級抵押擔保債權市場上給它帶來了滅頂之災。


  美國政府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全面介入貝爾斯登公司的“改嫁”過程——美聯儲批准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和財政部長保爾森直接介入了摩根大通與貝爾斯登的收購談判。


  從紐約聯儲和摩根大通銀行宣佈向貝爾斯登提供尋求應急資金到摩根大通宣佈收購計劃,前後不到3天時間,這筆交易在華爾街幾 乎可以說是以閃電般的速度達成。關鍵的政府協調會在週末凌晨5點召開,摩根大通的董事長迪 蒙整個週末基本上沒有閤眼。最終,美聯儲不僅為貝爾斯登的部分流動性較差的資產提供了300億美元的擔保,還在摩根大通宣佈收 購前的幾分鐘內降低了面向金融機構前的緊急貸款利率。美國政府和美聯儲那隻“無形的手”在這次營救大戰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已經從“無形”變為“有形”。


  美聯儲直接向券商提供資金支持並干預股市,這從1929年大 蕭條以來還是第一次。但我們隨後會看到,貝爾斯登不是美國政府和美聯儲直接插手處理投資銀行的個例。在華爾街金融風暴中倒下的貝爾斯登的名字從此將會被作為一個案例記入金融教科書。不過,貝爾斯登在這次金融風暴中的意義,遠不止於此。第一,它重開了政府直接干預華爾街金融業的先河,我們會看到,隨後,美國政府將一步一步地把干預的手伸向華爾街。第二,貝爾斯登是金融風 暴颳倒的第一個金融巨人。從貝爾斯登開始,一場金融海嘯,鋪天蓋地地衝向華爾街,它讓我們想起電影《明天》裡大洪水沖垮曼哈 頓華爾街的場景。大洪水來了,這次是真的來了。


  氣象學家洛倫茲(Lorenz)1963年12月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週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一場龍捲風。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蝴蝶效應”說明,一切複雜系統,在一定的“閾值條件”下,其長時期大範圍的未來行為,對初始條件數值的微小變動或偏差極為敏感,即初值稍有變動或偏差,將導致未來前景的巨大差異,它帶有一定的隨機性,難以預測。


  貝爾斯登是2008年華爾街投資銀行界倒下的第一張骨牌。美國政府為了促成摩根大通銀行併購,同意由美聯儲以300億美元接收貝爾斯登的“流動性較差資產”,未來收益歸美聯儲,虧損的前10億美元由摩根大通承擔。


  貝爾斯登之所以在48小時之內迅速崩盤,並不是因為它真的就需要崩盤,而僅僅是因為人們認為它要崩盤。這才是這件事最可怕的地方。僅僅兩天時間裡,貝爾斯登的客戶和交易對家因為對它的履約能力產生懷疑而一下子提走了170億美元的現金,導致它“一夜之間”走到了破產的邊緣。


  這簡直就是一部現代金融體系的教科書。它無比生動地向人們闡述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支撐現代金融體系的基礎,不是物理世界中的實物資產,而是人們心理世界對於這個體系本身的信心以及這個體系中所有參與者相互之間的信賴和信用。一旦信心動搖,一旦信賴不在,一旦信用破產,再高的金融大廈也會在頃刻之間轟然坍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