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放開移民?綠卡難拿!外國人拿永居≠中國人

最近,一則徵求意見稿,讓微博網友集體爆炸了。


2月27日,中國司法局發佈了《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並開通了公開徵求意見系統。


中國放開移民?綠卡難拿!外國人拿永居≠中國人


不過,設計這個系統的程序猿,可能從沒有想到一個官方政策能激起國人口水翻波,導致直接宕機。今天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看中國的“外國人永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01


中國綠卡誕生


中國第一張“綠卡”可以追溯到1986年。


網上流傳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最難拿的綠卡是中國綠卡”。這裡的難拿是相對來說的,由於嚴格把關,從2004年到2013年10年時間裡,中國共發出了7356張綠卡,相比之下,美國發出綠卡的數量是中國的832倍。


“中國綠卡”這個名字,只是我們為了國際習慣而叫的,事實上,在各個國家的叫法都不一樣,例如美國叫做“綠卡”,加拿大叫做“楓葉卡”,一些歐盟國家叫做“黃金簽證”,日本叫做“永駐”,澳大利亞就簡稱為“PR”。


為了方便理解,民間把中國的永久居留簽證俗稱為“中國綠卡”。


中國放開移民?綠卡難拿!外國人拿永居≠中國人


它正式成為一項制度,是在1986年。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中國需要更多的外國精英來幫助我們搞發展建設。第一位獲得永久居留權的,是一位德國機械專家格里西。


2004年,中國綠卡正式走進歷史舞臺,美國農業專家寒春,成為了第一位拿到中國綠卡的人。


從2004年到2013年,中國綠卡的政策一直非常謹慎,一年發出的數量不超過千張。這對於每年幾十上百萬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來說,中國綠卡的申請難度猶如中獎。


2016年,中國綠卡放寬了申請要求,新規規定:外籍人士包括外籍華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或在中關村企業連續工作滿4年,每年在中國境內實際居住累計不少於6個月,可直接申請在華永久居留。


這一稍微放寬導致2016年的綠卡發放數量比前一年度增長了163%,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當時效力於北京籃球隊的美國球星馬布裡。


中國放開移民?綠卡難拿!外國人拿永居≠中國人


很多人可能沒有留意,在2018年3月份的兩會上,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機構誕生了。那就是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後面簡稱“移民局”)。


中國放開移民?綠卡難拿!外國人拿永居≠中國人

(人民日報2018年3月14日發文)


至此,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正式掛牌成立。也標誌著中國在管理國際移民上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中國放開移民?綠卡難拿!外國人拿永居≠中國人


02


從無到有


不過,中國畢竟不是傳統的移民國家,咱們老百姓突然間地看到這樣一個正式文件,還公開徵詢意見,被嚇一跳太正常不過了。


從一項“特殊待遇”到成為一種有法律明文的規章制度,中國綠卡走過了30多年。


自古以來,中國就不是一個移民國家,而是一個對外輸出移民的國家。從宋元開始,到明清為盛,航海技術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繁榮促使中國沿海幾個省份,如浙江、廣東、福建,成為了華僑之鄉,我們習慣了中國人遍佈四海五洲,但對於大批外國人進入中國,甚至取得中國的永久居留權,我們還有很多人沒有這個心理準備。


但歐美傳統移民國家,尤其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從本質上都是移民國家。


就拿美國來說,光是美國總統,45個裡就有14位是愛爾蘭裔,現任的特朗普,祖父是德國裔,母親則是蘇格蘭人。


而“美國夢”的由來,更是因為為了吸引移民,提供私人土地,許多因為歐洲人口增長而缺少資源的平民,為了生存移民到美國。


這些歐美強國因為移民而建國,也因為早先開放的政策,吸引了大批移民,所以引進移民從政這些國家建國初始就是一種傳統。


而中國則不同。儘管中國歷史上也經歷過少數民族的融合,但都是中華民族內部的交流。而現在,對於移民的態度可以總結為從無到有,也算得上是一種認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