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首先是孩子們生活的場所,其次才是實現教育的目的所在,這句話怎麼理解?

陳韻嬌媚


幼兒園首先是孩子們生活的場所,其次才是實現教育的目的所在,這句話的核心就是家庭教育。

首先,幼兒園的學前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二而為一的。換句話說,學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核心還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核心是孩子的媽媽。在孩子的學前教育問題上,媽媽有絕對的特權。

其次,學前的幼兒園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有益補充。即,從家庭教育的以個體為中心轉向以群體為中心。因為在家裡,孩子是絕對的中心,家長的所做的事情都是圍著孩子轉的。而到了幼兒園,情況就有了變化,老師要面對所有的孩子,不可能以某個孩子為中心。因此,幼兒園是孩子適應未來社會集體生活的一種場景教育,即,如何保持孩子本身的個性,同時又能融入集體生活。

第三,家長是孩子最早的老師,同時,家庭是孩子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最重要的地方。孩子會把家長的一言一行做為模仿的標準,

因此,幼兒園首先是孩子們生活的場所,其次才是實現教育的目的所在,其根本意思就是指家庭教育才是學前教育的核心。

總而言之,再好的幼兒園,也無法代替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礎,媽媽是核心。


爸爸很忙


這句話看似在理,實則是對幼兒教育的誤讀!

1.讓我先來猜測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幼兒園首先是孩子們生活的場所”——大概是說幼兒園就是讓孩子去玩的,而且玩的開心最重要;“其次才是實現教育的目的所在”——孩子們在幼兒園,接不接受教育,跟他們玩得開不開心相比,不重要!我以為持這種觀點的人,首先是把幼兒園當做了一個“託兒所”,只要管飽飯不出安全問題就算及格!這樣的理解,也太低估了幼兒園的作用。幼兒園確實是一個場所,但是建立這個場所的初衷和意義是“幼兒教育”

2.不要割裂生活和教育的關係

很多人覺得生活和教育(學習)是兩回事,這種理解是錯誤的。生活和教育,兩者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它們是互相交叉、融合的。我們一直在生活中教育和受教育,在教育中學會生活。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學校,生活自然會教育我們很多東西。

聽說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很多人過得不好,不是生活要與你過不去,而是你不懂得在生活中去學習和反省。教育的意義,就是要讓人擁抱幸福生活。

3.我來修正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幼兒教育的最重要目標,不是要傳授給孩子們科學文化知識,而是讓他(她)們在一個集體中養成規則意識、懂得基本的禮貌禮儀、鍛鍊動手和創造的能力。這些,就是人之初最應有、最基礎的教育,它對一個人以後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你給幼兒講授知識,他們的智力水平也接受不了,但孩子們去讀幼兒園,絕不是去“玩”的。


曉禾老師


幼兒園是孩子們接受正規教育的起點,對於孩子們的生活和教育不應該分開而論。生活的點點滴滴需要學習的內容很多,這就需要接受教育,幼兒教育的內容又包括著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一點都需要幼師的耐心引導,特別是如何讓孩子玩得更開心則是一門大學問。所以生活與教育相互交融,不分主次。

孩子們在幼兒園,應該是以玩為主。開開心心、無憂無慮的玩,讓孩子們快樂的度過幼兒時期,這應該是幼兒園時期的重要內容。我不建議讓孩子們在幼兒時期,過早的接觸學齡期教育。還給孩子們一個無憂無慮的快樂的真正幼兒期。



大明美食


幼兒園首先是孩子們生活的場所,其次,才是實現教育的目的地所在。如何理解?

這句話理解並不難,這句話道出了幼兒園的特殊性,但這種表述方式是有誤的,二者並不是分開的。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幼兒園是孩子們生活的地方,但是孩子們的生活無處不又是滲透著教育,孩子的教育活動就是生活,日常生活是孩子學習的重要途徑。

孩子是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教育的生活話

幼兒園不是像小學一樣,學習知識的地方,而是要兼顧孩子身體的照顧的地方,孩子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是每個幼兒園必須放在第一位的。

幼兒園的孩子由於身體還沒有完全的發育成熟,又特別的稚嫩,所以,老師要特別重視他們的身體的照顧,能保證孩子健康成長,要給孩子營造一個適合孩子生活和發展的環境。

新《綱要》指出:

幼兒園應該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

快樂的童年生活最現實的表現就是兒童每一天的具體生活,而學前兒童生活的表現也是判斷、衡量和判斷他們學習和發展狀況的重要依據之一。

3-6是孩子重要的發展時期,是孩子學習和成人的準備階段,為孩子的一生髮展奠定基礎的階段。

“幼兒園首先是孩子生活的地方”反應出了人們對孩子保育這方面的重視,這種理解是正確的。

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教育的生活化,學前兒童教育必須是保教並重的,必須寓教育於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

幼兒園是一個保教結合的地方,日常生活是孩子們學習的途徑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即是貼近孩子生活來選擇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經驗和視野。

對於學前兒童而言,大部分學習是生活化的,是日常生活的本身,孩子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具有教育的價值,都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出發,加以充分的組織和利用。

比如我們不要僅把孩子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生理需要的過程,更要把它看成以此為機會,使孩子相關能力逐步提高的過程,生活中無處不滲透著教育。

只是,人們習慣性地把教育理解成為只是學習知識,所有有些幼兒園不顧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大肆教孩子拼音識字,小學化嚴重,這是我們對教育片面的理解,知識學習可以說知識教育的小部分而也,並不是全部。

幼兒園的教育是隨機性的,關鍵在於老師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有靈敏的反應能力,隨處都是教育的契機。

每個問題背後,都藏著一個未曾被我們發現的成長秘密,遇見問題,遇見成長!

嗨!我是時光小兜,在職幼兒教師一枚。歡迎關注噢❤️

科學育兒,擁抱問題,與愛共成長!


時光小兜


杜威有句名言,生活即教育,特別是幼兒。德國的小學和幼兒教育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會禁止直接教很多的知識,往往都是在一些活動中,同學的交往遊戲中用成長的。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我們看現實的身邊的孩子,成長的例子就是會玩的孩子才會更會學,在後期爆發力,如果有規律,能夠控制自己的玩性的話,提高是非常快的。所以幼兒的成長首先是生活中跟小夥伴的玩樂中形成一定的規則和探索身邊世界中建立一些語言思維行動方面的提高。

前期是不需要塞進很多具體的專業的知識給小孩,我們只需要讓他們認識到一些人類社會的基本的規則和該承擔的一些責任,懂得規則、禮貌和謙讓等一些基本的美德,也就是在孩子的心中樹立美的教育,向美向善,是幼兒成長的根基。訓練幼兒運動的天賦,開闊的心境,自信的微笑,積極地思考和行動,這都是在幼兒園活動,生活遊戲之中,在同伴和老師之間的交往之中所形成的。

一個思維敏捷、活潑有趣、自信陽光的小孩肯定是在寬鬆的氛圍之中,遊戲的氛圍之中,與家人和諧關係相處之中,成長起來的,所以我認為幼兒教育的核心就是生活教育,在生活及夥伴的玩樂、一定的活動中進行的,所以我贊成此觀點。


我是阿炳老師


  二是實際生活與家政教育。就是通過設計有意義的情境,給孩子以體會,形成集體生活中必須具備的技能。如穿衣,熟悉使用各種玩具,認識每年的重要事件,掌握家務勞動技能(整理房間、洗衣做飯等),熟悉交通規則,學習一些儀器使用(收錄機、煎烤箱),對緊急情況作出反應。給孩子機會,進行模擬練習。

我家小朋友今年兩歲,我更重視情感教育,不會讓她過多的學術教育。











AA張濤1


現在的大學生就業後什麼都不懂,因為他們連幼兒園都沒有“畢業”!

現在有很多大學生,畢業後順利的找到了工作,但是他們卻根本就不懂一些禮節禮貌,就業後也不懂得如何和上司、同事之間的相處,導致了很多大學生就業後處處碰壁,被公司裡的上司、同事欺負,他們缺乏了很多基本的禮貌,也不懂人情世故,這其實都是因為現在的教育問題而導致的。

為什麼說是教育問題呢?大家都知道,現在很多小孩子家裡條件都是不錯的,父母都是寵著的,很多也都是獨生子女,家裡面就一個孩子,不寵你寵誰呢?

父母就對孩子特別寬容,這就導致了他們的性格乖張,父母覺得等送進了幼兒園,老師就會好好教育這些乖張的小孩子,但是現在的幼兒園並不是這樣。

現在不是以前的幼兒園,孩子不乖,老師就算打打孩子的手掌也是沒事的,現在的父母都把孩子當成寶,自己都捨不得打的孩子怎麼可能送到幼兒園讓老師打呢?

所以導致這些孩子從小在這樣的環境長大,到了大學畢業後,還是這樣的性格,怎麼可能受到公司同事的喜歡呢?

根本就沒人教他們如何與這些人相處,他們從小就囂張跋扈慣了。

於是現在就出現了一批幼兒園沒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嬌生慣養,受不得一點點委屈,被領導罵了,馬上衝動的頂撞,然後辭職,

幼兒園是用來培養孩子性格走向的,父母千萬不能太嬌慣自己的孩子,這樣長大了還是苦了自己,孩子在社會上永遠立不了足!

爸爸和兒子的幽默對話,佩服!值得存五十年 | 可讀

01

兒兩歲。某日,頭撞桌角,長一包,大哭。

一分鐘餘,我走向桌子,大聲問:

“桌子呀,是誰把你撞疼了?哭得這麼傷心?”

兒止哭,淚眼看我。我撫桌,衝兒問:

“誰呀?誰撞疼了桌子?”

“我,爸爸,我撞的!”

“哦,是你撞的,那還不快向桌子鞠個躬,說對不起!”

兒含淚,鞠躬,說:“對不起。”

自此,兒學會了責任和擔當!

02

兒三歲。無故大哭,我問:

“咋了,哪不舒服?”

“沒有不舒服。”

“那為什麼哭!”

“就是要哭!”明顯撒嬌。

“好吧,你要哭我們都沒意見,可是你在這兒哭不合適,會打擾我們說話的,爸爸給你找個地方,你一個人好好哭,哭夠了再叫我們。”

說完將兒關進了洗手間:“哭完了敲門。”

2分鐘,兒拍門:“爸爸,爸爸,我哭完了!”

“好,哭完了?哭完了就出來吧。”

至今,兒18歲,仍未學會操縱和遷怒。

03

兒5歲。傍晚,牽兒散步經小橋,橋下碧水見底,暗流洶湧。兒仰頭看我:

“爸爸,小河好美,我想跳下去游泳。”

我一愣:

“好吧,爸爸跟你一起跳。不過我們先回家,換一下衣服。”

回家,兒換衣畢,見一盆水在面前,困惑。

“兒子,下水游泳得把臉埋進水裡,這你懂吧?”兒點頭。

“那我們現在就先練習一下,看看你能埋多久。”我看錶。

“好!”兒把臉埋進水裡,豪氣沖天!

僅10秒:“呸呸,爸爸,嗆水了,好難受。”

“是嗎?等等跳到河裡,可能會更難受些。”

“爸爸,我們可以不去跳嗎?”

“好吧,不去就不去了。”

從此,兒學會了謹慎而不冒失,三思而後行。

04

兒6歲,好吃。某晚,放學經麥當勞,駐足:

“爸爸,麥當勞!”垂涎欲滴。

“嗯,麥當勞!想吃?”

“想吃!”

“兒子,一個人想吃就吃呢,叫狗熊;想吃而能不吃呢,叫英雄。”

接著問:“兒子,你要做英雄呢還是做狗熊?”

“爸爸,我當然要做英雄!”

“好!那英雄,想吃麥當勞時會怎樣呢?”

“能不吃!”很堅定!

“太棒了,英雄!回家吧。”

兒流著口水,隨我回。

從此,兒學會了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經得起誘惑。

05

兒8歲,頑皮,與大同學打架。傷痕累累,回,大哭不止。

“委屈?”

“委屈!”兒泣答。

“憤怒?”

“憤怒!”兒嚎啕。

“你打算怎麼辦?”再問,“需要爸爸為你做點什麼?”

“爸爸,我要找塊磚頭,明天從背後去砸他!”

“嗯,我看行!爸爸明天為你準備磚頭。”繼續問,“還有呢?”

“爸爸,你給我弄把刀,我明天從背後去捅他!”

“好!這個更解氣,爸爸這就去準備一下。”

我上樓。

理解支持,兒漸平靜。約20分鐘,我從樓上搬一大堆衣服及棉被。

“兒子,你決定了嗎?是用磚頭,還是用刀呀?”

“但是,爸爸,你搬那麼多衣服被子幹嘛?”兒困惑。

“兒子,是這樣的:如果你用磚頭砸他,那麼警察就會把我們帶走,在監獄裡大概只要住一個月,我們就帶些短衣薄被就可以;如果你用刀子捅他,那麼我們在監獄裡至少3年回不來,我們可要多帶些衣服被子,四季都要帶齊。”

“所以,兒子你決定了嗎?爸爸願意支持你!”

“要這樣的?”兒驚愕。

“是這樣的,法律是這樣規定的!”我趁機普法。

“爸爸,那我們就不幹了吧?”

“兒子,你不是很憤怒嗎?”

“爸爸,我已經不憤怒了,其實我也有錯。”兒臉紅。

“好,爸爸支持你!”

自此,兒學會了選擇和代價。

06

兒9歲,四年級,數學不及格,悶悶不樂。

“怎麼了?考試不及格,還給我們臉色。”

“因為數學老師很討厭,她的課不愛聽。”理直氣壯。

“哦,怎麼個討厭法?”我很感興趣。

“……”兒說了很多,“總之她也不喜歡我。”

“哦,別人喜歡你,你就喜歡她;別人不喜歡你,你就討厭她。這說明你是個主動的人還是被動的人?”

“是個被動的人!”兒子回答。

“是強者,還是弱者?是大人,還是小人?”繼續問。

“是弱者,是小人!”兒怯怯。

“那你要做大人,還是小人?”

“做大人!爸爸,我知道了:無論老師喜不喜歡我,我都可以去喜歡她、尊敬她、主動影響她,做一個強者。”

翌日,開心上學,數學從此優秀。並知道了何為大人,何為小人。

07

兒10歲,玩遊戲。妻屢教,子不改。

“兒子,聽說你每天玩這個?”我指著電腦。

“嗯。”承認,低頭!

“每次玩完之後,什麼感受?”

“茫然,空虛,沒勁,自責,看不起自己。”

“那為什麼還玩呢?把持不住自己,是不?”

“是的,爸爸。”兒很無助。

“好!爸爸幫助你!”我搬來電腦,給兒子一小錘,“兒子,砸了它!”

“爸爸!”兒驚愕!

“砸了它,爸爸可以沒有電腦,但不能沒了兒子!”

兒流淚,親手砸了電腦!

從此,兒懂得了什麼叫原則。





學習做人


我是瑀眾不桐,國際早教中心指導師。3歲寶貝的媽媽。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自己的看法。

幼兒園首先是孩子們生活的場所。

這句話說的沒錯,現在大部分公立幼兒園都會要求寶貝3歲,才可以入園。因為三歲前寶貝應該具備初步步入集體生活最基本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需要在集體環境下才會得到充分的練習和昇華。



1.3歲的寶貝心理開始接受和父母分離,並可望加入集體。

三歲寶貝經過一歲兩歲的積累,內心應對成熟。知道自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他們開始可望,我自己的圈子,包括朋友,喜歡玩的地方,喜歡的遊戲等等。但這些在家裡獨自一個寶貝的時候是得不到鍛鍊的,所以需要幼兒園為寶貝們提供一個適合他們的校園環境,有老師,有同學,有學習場所,在這裡他需要調整自己適應環境。而這個過程中寶貝的能力開始獲得提高。

2.此時寶貝的生活自理能力還不是很熟練,需要幼兒園老師詳細的培養和集體環境的競爭氣憤來促進。

隨著家長早教意識的提升,孩子們的能力也都有所提高,但並不是每一位寶貝的爸爸媽媽都有能力來輔導自己的孩子。

沒到入園的時候,孩子開始離開家長保護傘的時候,才會意識到孩子間的區別。但沒關係,雖然起點不同,但幼兒園的老師會盡量拉進每個孩子的水平,從適應孩子月齡的每一個方向,幫助寶貝進行全方位的輔導,而幼兒園的集體學習氛圍會促進每一個寶貝去求知去對比去進步。他們會更好的學會自律,怎樣管理好自己,什麼時候需要獨當一面,這不僅僅從行為上肯定自己,更是從心理,建立了他們的自信,而“自信”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很必要的能力。

3.幼兒園豐富的活動讓孩子們接受來自生活中的道德教育。

在育兒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說,問題出現時才是培養寶貝各種能力的最好時機。因為出現了問題,才會讓孩子更明確的體驗“錯”和“對”。而集體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會讓這群剛剛步入集體的小寶貝,錯誤百出,暴露他們的錯誤行為,而這時“老師”就應該發揮其責。生活會讓孩子們學會很多:分享、道歉、謙讓、齊心協力、互幫互助、保護正義、驅逐邪惡等等。而這些初步對世界的看法,在他們內心種下深深地種子。

孩子的學習是在玩耍中獲得的。而玩耍的能力正是這些幼兒老師們,所需要的。種類多樣的幼兒遊戲。讓孩子愛上這個場所,快樂驅動他們參與到活動中,伴隨而來的是能力的提生。知識的掌握。




當寶貝掌握了這些能力的時候,他們開始逐漸的進入學齡前教育。

開始有足夠的信心去面對學習中的困難!

開始有足夠的競爭意識去學習新的知識。

開始適應應試教育的大量書本知識。

開始足夠勇敢面對一切挫折。

這就是,所謂的其次,才是實現教育的目的所在。

這是我所理解的“幼兒園首先是孩子們生活的場所,其次才是實現教育的目的所在”

我是瑀眾不桐,國際早教中心指導師,3歲寶貝的媽媽,10年教學經驗。豐富的育兒資源。需要的關注我吧!讓您的“愛”更專業。


瑀眾不桐的育兒指南


大家好,我是輝仔,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對於你的問題我的回答有兩點:

一 ;首先來說幼兒園是小孩的生活場地這句話,很好理解,因為小孩從送到那裡就要在那個地方生活3年,是一個很漫長的成長學習地方,是小孩學習離開家的第一個生活場地,讓他們適應這裡對他以後上學非常重要。

二 ;再說幼兒園是小孩教育目的這句話,小孩來到這裡一個新環境,肯定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如果都沒適應這個環境,你在怎麼教育他肯定聽不進去的。其實這個階段的小孩教育特別重要,好多習慣,思維,性格,就是在這裡慢慢培養的,古話說3歲看到老是有一定道理的。最後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謝謝大家的閱讀。

喜歡我的朋友記得點贊加關注噢!拜拜。


輝仔紀事


對於幼兒來說,在生活中學習,體會,在遊戲中領悟感受。看看孩子在幼兒園的作息就知道,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吃飯睡覺遊戲,課程每天基本上午一節課,下午一般是手工。

這也是符合幼兒的發展規律,3-6歲,是秩序習慣形成期。這個階段孩子學習集體生活,學會遵守紀律和行為約束。這也是幼兒園的重要目的,教育是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潛移默化的產物,不是單一的和最重要的元素。

研究表明幼兒階段感受到愛和幫助以及讚賞,更有助於青春期的的順利渡過。所以幼兒園首先是孩子生活的場所,其次才是實現教育的目的所在。在這裡學會生活了,教育順理成章的就達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