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易經》,你要問的問題都在《易傳》裡

最近打算寫幾篇文章,聊一聊《易傳》

《易傳》是什麼?

“易傳”兩個字,基本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易傳》非常龐大,可以說,一切解釋《易經》的書籍,都可以稱呼為《易傳》。比如子夏寫的《子夏易傳》、程頤寫的《伊川易傳》、楊萬里寫的《城寨易傳》等等。狹義的《易傳》指的就是《周易》中的一部分,包括了《象》《彖》《說卦》《序卦》《雜卦》《繫辭》《文言》,一共十篇,也稱為“十翼”

初學《易經》,你要問的問題都在《易傳》裡

這裡引申出一個問題:《易傳》是為《易經》做註解的,那麼為什麼需要那麼多書為《易經》做註解?

歷史在不斷地發展,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在不同時期都表現出了不同的狀態。那麼在各個不同的時期,總有一個東西貫穿始終。經典,就是將這個東西展現給我們。然而因為不同時代不同,那麼經典就必須把這些不同的東西都摘出去,只保留其中共有的東西。所以,經典往往是一些很抽象、讓人乍一看很不接地氣的東西。讓人產生距離感。

我們需要了解經典,勢必要將之與現在的具體現實結合,消除經典與我們現實的距離,這個時候就需要依賴於經典的諸多解釋,幫助我們消除時空的距離。

《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經典的經典,它更是貫穿我們幾千年的文化中。單純讀《易經》本文,他太抽象了,我們不得不多借助於《易傳》來幫助還原他本來的面目。不僅如此,還需要《易傳》幫助我們看到,在不同時期,經典是如何與當時的現實結合起來的。比如西漢重象數,那是由於西漢特有的文化思想觀念,學者在天人合一的大框架下,藉助《易經》來名言人事、推算國運、治理國家。

網上有人說,歷朝歷代對《易經》的註解汗牛充棟,都不值得研究,迴歸文本就行。我的觀點恰恰相反,說這句話的人大錯特錯。歷朝歷代的學者都在闡發《易經》的內涵,將之作為指導其所在朝代思想發展的依據。

《易經》是提供了文化發展的基礎,並在不同時期展現出不同的文化形態。然而這不能說當下就比過去進步、也不能說過去就比當下更先進。如果把不同時期的特徵都去掉,剩下的內核依然與《易經》的內核相呼應。

初學《易經》,你要問的問題都在《易傳》裡

《易傳》為什麼重要?

“十翼”是最早編纂進《周易》的文章,可以說是註解《易經》的最早的著作。我們看《易經》,包括六十四個卦畫、六十四個卦名、六十四句卦辭、三百八十六個爻辭,潔淨精微。然而我們隨手一翻,問題便是很多的。比如:

  • 1. 卦象、卦辭、爻辭都是什麼意思?
  • 2. 卦畫和卦名之間什麼關係?也就是,一個卦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 3. 爻辭和爻象之間什麼關係?也就是,一個爻為什麼寫了這句話?
  • 4. 卦與卦之間什麼關係?也就是六十四卦為什麼這麼排序?
  • 5. 卦象、爻象這些表達的內容除了卦爻辭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如果有,為什麼選擇卦爻辭作為唯一描述?如果沒有,那六十四卦還能不能作為大道之源了?
  • 6. 卦爻辭說了這些,最終的目的是什麼?也就是,我們知道了卦爻辭,之後是要幹什麼?
  • 7. 卦辭和爻辭之間又有什麼關係?一個卦為什麼是分成了六爻?
  • 8. 卦畫系統和卦爻辭怎麼和我們的具體人事相結合呢?

……

我們單純面臨《易經》,縈繞在腦子裡的這些問題總是揮之不去。我們很多人會用蓍草推演卦象,能幫助我們做出決策,然而進一步想一想,他為什麼能夠這麼準確呢?這種方式和我們現代化的分析、判斷、決策工具有什麼區別?這僅僅是《易經》的一個方面而已,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什麼呢?

很多人學會了應用的部分,就止步於此了,然而很多問題我們依然沒有答案。

初學《易經》,你要問的問題都在《易傳》裡

十翼,就是作為最早的《易傳》,他嘗試從一些方面給我們展現解決那些問題的思路。我們的問題是無窮的,然而“十翼”從很多角度給出了我們思考的個別的問題的解決方案。

因此,我認為《易傳》是《易經》的敲門磚,如果不學《易傳》,我認為是很難找到《易經》的思維方式的。

那學了《易傳》,就能完全懂《易經》了嗎?

不能。作為大道之源的《易經》,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都表現出了不同的形態。想完全讀懂,那麼獲得的知識一定是全息的,這種情況,沒有大工夫是不行的、沒有大投入是不行的

但是學習《易傳》是給我們打開了一個學習《易經》的大門,提供了一種理解聖人思想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