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等?

西河狼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科举制度给了普通读书人一个加官进爵的途径,多少学子,一生为之努力。

一、范进何许人?

范进是一个贫困人家的读书人。从二十岁开始应试,连续考了二十余次。五十四岁作为老童生进入院试考场时,“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交卷时,“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穿着打扮就像个乞丐,狼狈不堪。

家里两间茅草房,家人已经饿了两三天,全靠老丈人胡屠户救济。发榜那天,老母亲巳经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他捧着一只生蛋的母鸡到集上去卖,指望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

他一辈子什么都不干,也不会干部,一门心思读书应试,天怜见碰到了同样经历的周学道,圈他为第一名,赏识他的文才,并鼓励他继续应试,让他有勇气去乡试,终于中举。

二、范进中举意味什么?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目的是为了让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让优秀的人才走进仕途,为国家效力。

科举分四级,县试、府试过了的称为童生,童生不是指年龄,而是指考试的类别。童生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像范进那样的读书人,五十四岁还是童生。

第二级是院试,通过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范进遇到周学道就是乡试,得到周的赏识,圈为第一名。

第三级是乡试,有了秀才资格才可参加乡试,通过后就是中了举人。第四级是会试和殿试,通过后就是进士。殿试是只决名次,没有淘汰,所以和会试合在一起。

范进参加院试,中了相公,就相当于参加高考录取了本科,成了国家的学生,“进学了”。中举就是作为本科毕业生,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优秀,录取为公务员。

公务员只是一般的科员,想升职到科长、处长、厅长,很难。举人就牛多了,只要有空缺,可以直接做县处级官员,掌握土地、税收、征兵、司法、用人等权力。

举人还有一个机会,通过会试成为进士,这就更牛了。可以直接授部属,升御史,成为京城高级官员。

对于四邻八乡的乡亲们来说,范进中举就相当于茅草出笋,鸡变凤凰。平时看不起他的人秒变成了崇敬他的人。

明清时代,官就是老百姓的天,官员一声吼,老百姓抖三抖,所以范进中举是轰动乡民的大事,许多人都来巴结他。

三、送钱送屋何所图?

买房子最好是在十年前,房价还未飞涨时。买股票最好是在低谷开始起动时。买官就得在官员落魄受难时,这叫最大边际应。当官员已经在高位,别说攀不上,就算能攀上,成本一般人也承受不了。

范进处于贫困潦倒,将起未起之时,正时众人投资的最佳时机,可以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所以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

最典型的人是曾经中过举人,当过一任知县的张乡绅,心里最清楚官场潜规则。想要享受特权,就得寻租权力。他听到范进中举,做了三件事,稳稳地要范进心里扎下了根。

1. 送钱。第一时间来祝贺,给贺仪五十两。这笔钱对于一贫如洗,急等用钱的范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情深恩重。

2. 送华屋。“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钱用完情可能就没了,房子天天住在里面,时时提醒他的恩情,你想忘也忘不了。

3. 攀亲。“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兄弟”钱和房子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兄弟就不同了,那是割舍不了的亲人。

张乡绅做完这三件事,就在官场上买到了一把保护伞,今后不管他做多少坑害百姓的事,只要范进有能力摆平,就得罩着他。

那些送田产的,也许可以减税护短。那些送店面的,也许可以狐借虎威。那些破落户,可以有口饱饭吃。如果范进一路高升,奴才也有发财机会,比如传个话,递个条,毕竟宰相门前七品官呢。



END.


博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种投资行为。

首先,无论是秀才、举人还是进士,在全国都是很稀少的。

秀才尚且好说,并没有太多实权。

但举人其实已经有些权力,进士更是官员的代名词。

秀才在县衙上不用跪,不能随便用刑,还免除各种徭役和税务。

其实秀才也是很难考的,根据人口比例的录取率来说,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录取率。

成为秀才以后,就可以顺顺利利的开馆收徒,不愁生计了,在地方也很有些地位。

不过,秀才并不是官,也无实权。

所以范进考取秀才后,丈人胡屠夫仍然很嚣张,不把他放在眼里,动辄臭骂一顿。

四周的邻居,明明看到范进家穷得很,甚至没米下锅,也不愿意接济接济。

说来也是,连丈人都不愿意给考试的路费,更别说邻居。

但范进中举以后,就不同了。

每年全国的举人也就几百人,相当于今天中国的院士。

一旦成为举人,距离做官也就一步之遥。

儒林外史最初的那个周进,考取举人以后很顺利的考取了进士,被皇上任命为广东学道。这是正三品的地方高官,仅次于巡抚。类似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

就算是最没出息的书呆子进士,做一个县长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所以,秀才并没有人搭理,但范进中举以后也就成为一支非常强大的潜力股。只要谁去投资他,获得十倍回报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比如劣绅张乡绅和范进套近乎,送钱送屋,为啥?说白了还是将来试图利用它。

其实不要说张乡绅了,就连当地的汤知县,也对范进是比较巴结的。

说不准范进中了进士以后,官职就比汤知县还高。


萨沙


中举意味着什么?

1。明朝时期的举人,具备了担任低层公务员(官员)的资格,但担任的可能性不大。

2。对于范进这样穷困潦倒的人,和同样和他差不多出身的人来说(市井小民),那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就像早些年,家里考上一个大学生是一样的,有了吃皇粮的人,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3。举人还是一种身份,具备举人身份的,意味着阶级地位已经不一样了,可以被称为“举人老爷”了。

4。具备举人的身份,就可以进入富贵阶层的圈子,就像很多人考MBA,只是为了认识更多人是一样的道理。圈子不一样了,那么富贵的可能就多了。

5、明朝的举人还享有免税的特权,不少人主动将田地产业,归到士绅名下,借以逃避税收、徭役。这也是士绅的一种收入来源。

6。中了举人就具有了会试的资格,要是考上了功名,可就完全不一样了。是要做大官的了。

7。范进中了举人之后,自然就有很多人帮他经营起来,就像现在明星有了经纪人一样。

这些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任谁也不能小觑,势利眼的人太多,自然是要好好地巴结,以求得到范大老爷的认可,而后在大老爷飞黄腾达的时候,能有所照顾。


疯哥哥l


因为对于乡亲们来说,从范进中举的那一刻开始,他们与范进就已经拉开了巨大的身份差异。虽然眼下的范进还是一个穷书生,但是那是秀才范进,面对着举人范进,这些乡亲们,是要叫一声“老爷”的。

中国古代的官本位思想非常浓重,直到今天都有残留。举人在古代科举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等。在举人以下的童生,虽然有一些特权(如免除徭役,见官不跪等),但依然是“民”的范畴。不过秀才一旦成为举人,身份差异就立刻天差地别了。




由各省乡试考出来的举人。虽然不是进士,却也有做官的资格。举人如果屡考进士不中的话,是可以去吏部报道准备做官的,吏部会根据排号来安排工作。一般来讲,举人的地位要远低于进士,能够分到的官也就是八品的县丞(副县长)甚至教谕(县教育局局长)等芝麻小官。相比于将相云集的史书,实在不算个什么角色。

可是即使是看起来芝麻大的小官——县丞,对于古代百姓来说,也已经足够大。古代的地方官权力十分之大,所谓“灭门知府破家县令”,对于范进这种举人,虽然可能一辈子考不上进士,但毕竟已经踏入了官员的行列,对于今后可能担任县领导的范举人,乡亲们当然要尽力巴结啦~


小约翰


在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有一个范进中举的故事广为传颂。

范进是一个老童生,很多年来都考不上秀才。所以范进非常受自己岳父胡屠夫的气,见到他时诚惶诚恐,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胡屠夫对范进经常破口大骂。

后来范进中了秀才,又中了举人,身份立刻就不一样了。不仅胡屠夫见了他毕恭毕敬,而且当地富户张乡绅立刻前来拜访,送上了五十两银子,后来还有很多人来奉承他,有人送田产,有人送店房,还有许多破落户来投身为仆图荫庇。可以说,范进一下子从穷屌丝变成了成功人士。

很多人可能会奇怪:范进仅仅是中了举人,并没有考进士,更没有当官,为什么就陡然而富,成为社会精英了呢?

其实,在古代,举人的身份是很值钱的。比如在明朝,你考上了举人,就有了当官的可能性。虽然举人只能当个芝麻小官,比如学官、县丞,最多也不过是知县,而且只是在名义上有候补的资格,未必能轮到你。但是,你的身份从此完全不同:你从被统治阶级一跃进入了统治阶级,虽然只是统治阶级中身份最低的一级。

你中了举人,就不再是平头百姓了,而是成为了缙绅,在地方事务中的治理中有很多发言权,也可以积累很多官场人脉。要知道,古代中国皇权不下乡,只能到达县一级,而治理乡村必须靠地方缙绅的配合。所以对于中了举的范进,知县都要高看他一眼。

而且举人在制度上是有特权的,举人可以免税,比如举人名下的田产不需要纳税。因此范进考上举人后,会有很多没有功名的富户地主把自己的田地挂名在他名下,这样就不需要向国家纳税,只需要向范进交租子(比向国家纳的税低)便可以了。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范进几十年苦苦考秀才,考举人,为什么他在得知考上举人后立刻发疯了。因为前后的地位差距实在太大了,对于范进来说就像平白中了彩票一等奖一样。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


范进考上个举人为什么发疯?因为举人太难考!

很多人看历史课本中常出现“秀才”“举人”,就误以为秀才、举人是很好考的,实际上每三年的科考,一个县里也就出个位数的举人,有的县甚至三年内只有一两个,这比清华北大还困难许多倍。举人之难考,可想而知。范进中举之所以疯,也是因为能考上举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明清时期的举人,不仅可以拥有一系列的权力,如到衙门同县令商议诸事,担任县内次于县令的官吏,免除徭役和赋税等。

举人有官可做,家里也可以不纳粮

中国古代民间的赋税是很重的,除了交纳给朝廷,还需时时交纳省里、州府以及县下的摊派,而举人则可以不用交这些。这本是朝廷为了褒奖读书人,给读书人的奖励,好让人一心向学,然而在现实中,却成了偷税漏税的法宝。譬如范进中举以后,有送田产的。田产关系到人命,怎么就有人送田产呢?

因为将田产纳给范进(举人)以后,这片田就没什么税了,或者说只需要纳极少的税。乡绅、举人,每石有全不完者(即一丁点不用交的),有每石收两千余文者。而普通民户,一石则要收至六七千文,甚则要收十五六千文(即15~16K文)的。这悬殊太大了,人们不得不想办法逃掉这个税。

小老百姓把自己的田产,名义上送给范进,面上算是范进的地,可以不必纳税或少纳税,所谓“例不纳粮”,实际上却是刘老三(假设是这么一个人纳给范进的)的。刘老三只需每到收获季节将一些钱粮缴纳给范进即可,范进平白得那么多钱粮,小老百姓可以少受那么多苦,何乐而不为呢?

除了送田产的,还有直接送身子的。当范进大举人的奴仆,也就算了入了举人老爷的家了,算是乡绅家里的人。举人把奴仆算成自己人,其田亩也造册入内,算是“荫蔽”。如此,范进中举以后,算是既有了大量良田,又有了许多奴仆。还有过来巴结他的:

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


普通百姓为什么老想着逃税?

既然乡绅、举人们不纳粮,而又荫蔽亲族、邻里,一大批人都不纳粮,而朝廷的税收钱粮又不可能减免,重担就全都落在了没有被荫蔽的普通民户里。这就导致了一边吃香的喝辣的还不纳粮,另一边本来地就少,还要承受数倍的重担,“全国一小半的土地(普通农民所种),却要承受比全国额定钱粮数还要多的税收”。

你村里出了个举人,还不赶紧靠上去投身?

想什么呢?


豆子人民艺术家


我要说的是,无论哪朝哪代,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种现象都普遍存在,有增无减,因为这个跟时代无关,跟人性有关,在现实社会里面,人性是趋利避害的,人性是逐利和势利的,都是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我最烦中国中小学的语文教材,总是断章取义……范进中举人家有后半部分的,这老小子是大器晚成,后面节节高升,官至四品大员,混得如鱼得水呢[酷拽][酷拽][酷拽]……也算很励志很正能量的作品拉。

可是瞧瞧我们编写教材的人,把它断章取义后变成了什么玩意呢?纯粹就是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呀。什么人呐如此狭隘和变态心态……这样子的人还配编写教材教书育人呢……简直就是辣手摧花,三观不正。

这跟鲁迅笔下那些坏蛋,有何区别呢










用户96347536692


《范进中举》是出自清代《儒林外史》中的一篇讽刺小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范进是个一心考科举但是却一直没有考中的人,到54岁了还是个童生,日子过得穷困潦倒,吃了上顿没下顿,被周围的人瞧不起,就连自己的岳父也不看不起他,不停的奚落他,笑话他。后来,范进考中了举人,一激动,差点疯掉,清醒过来后,周围的人一改之前的各种嘲笑和瞧不起,纷纷围过来攀亲戚、拍马屁、混脸熟。

文章对“几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范进以及范进周围的人进行了生动描写,活灵活现地讽刺了这种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

至于为什么范进中举后有很多人送来钱粮房屋,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范进考取了功名,说不定哪天就走马上任去当官了。因此先送上钱粮房屋,好在范进做官后能够沾点光。

古今中外,社会上的攀炎附势的风气一直存在,很多的诗句、成语、俗语都对这种风气进行了形容。

元代高明的《琵琶行》中有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说的就是科举制度下,如果考不出功名,那就是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只有考取了功名,才会有人关注你。

民谣中说的更加现实:“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人无钱不如鬼,汤无盐不如水,有钱天边是亲戚,没有钱对面不认你。”这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草庐煮咖啡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可谓是写尽贫寒读书人,一朝中举后的社会百态。看了真的是印象深刻,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并不鲜见,只是作者进行了艺术的升华和提炼。


在明清时期,普通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入仕是非常不容易的,许多人读书一辈子也只是个秀才,但是为了读书中举,往往又很少从事生产和劳动,基本没什么收入,能做的,一般都是教教书,帮人写写对子、书信赚点钱,更有大量秀才放不下身段去从事一些穷苦人做的事情,导致悬在哪里。


朝廷原来对秀才是有丰厚的补贴的,但到了明清,秀才太多,补贴没涨,甚至还降了。所以,家里没底子的都变成了穷秀才。范进就是这样的典型,穷的时候家里下锅的米都有,一家老小都凄凄哀哀,觉得没有前途,自然包括亲人在内的父老乡情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好态度。受尽白眼和贫穷折磨,已经白发苍苍的范进,才会一朝中举,兴奋过度,一口痰上来,差点疯了。

但世态炎凉,范进周边的人都是很势利的,这下子都在指望着攀上范进这个官老爷的关系,哪里会管他疯了没疯啊。于是各种施救,各种巴结,一个个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送什么的都有,钱财、米粮、房屋。都想在这个一波锦上添花中争取让范进关注到自己。范进自然也就笑纳了,朝廷,社会上对此也自然是习以为常,且人人巴结都来不及,肯定不会有谁去高发,于是范进就真的一飞冲天,寒鸦变凤凰了。


另外,一方面,在范进时代,人人都缺乏安全感,都心里有个小九九,都在等待机会和达官贵人构建关系,指望着未来帮忙你。眼见这么一个好机会,大家都送,自己不送说不过去啊。况且可能原来自己还鄙视过,嘲讽过,做难过,迫害过范进,给范进心理留下了阴影。送了不一定能得到好处,不送说不定还会被范进一朝发现,并且记住了,回头来再报复,这就问题大了。所以,送礼即是求荣,也是避祸。


李艺泓


首先要明白在封建社会拥有权力后,你会得到哪些便利:

1,你的薪资待遇和之前的童生相比有天壤之别,你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与之前截然不同。你享受的物质生活会是在那个社会中层以上的,自己自身条件的变化会让你接触到上层社会,让你自身的更大更高更远的眼界。

2,权利的便利有多好,这个旧时就有言,朝中有人好办事。官位越往上,权利越集中,权利也更大,正是因为这种日趋向上的心理追求,会让很多人进行攀附,送礼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穷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邻,更何况是商不如官。在封建社会的一言堂,可想而知送钱,梁,房屋等等,以小换大,其中得到的回报是以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增长,故古代卖官盛行,尤以汉代最为突出。甚至有言,没钱买官可以打欠条,等赚够了再还,有实权的官位更是富商,富人追逐的对象。


3,古代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官商勾结,官员要财,商人要权,互通便利。官员的俸禄有限,用商人的钱来改善生活,商人可以用物质来行方便,在官员权利的庇护下,更好的营生,不受打击。

以此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何范进中举后,如此多的人送财送物,非是祝贺,实想各取所需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