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高軍銜,大清國陸海軍大元帥為何不是溥儀?能指揮多少人?


清朝最高軍銜,大清國陸海軍大元帥為何不是溥儀?能指揮多少人?

19 世紀末,清朝打輸了甲午戰爭,割地賠款的同時,也有一批改革派認識到再不改變清朝現狀,將來必定會滅亡。於是從 20 世紀初開始,清軍進入了改革階段,軍服換成了西式,刀槍劍戟換成了火槍,甚至連軍銜都改了。

清朝初期,武官分為九品,額外外委最低,從九品武官 ; 領侍衛內大臣最高,正一品武官,而且是皇帝親兵御前侍衛的統領。清朝末期開始使用外國的軍官軍銜體系,分為三等九級,即將官、校官和尉官,而在此之上,統領三軍的是 " 大清國陸海軍大元帥 ",清律規定由皇帝擔任。

清朝最高軍銜,大清國陸海軍大元帥為何不是溥儀?能指揮多少人?

然而,大清國陸海軍大元帥的世紀擔任者並非溥儀 ( 左二 ) ,而是他的父親醇親王載灃 ( 右三 ) ,因為當時的溥儀還不能親政。清朝有好幾位皇帝都是少年時期即位的,如順治、康熙,都是過了好幾年才掌握權力的。溥儀登基時才 4 歲,壓根無法處理朝政,所以由他的父親、光緒帝異母弟載灃來擔任攝政王,同時兼任大清國陸海軍大元帥。

清朝最高軍銜,大清國陸海軍大元帥為何不是溥儀?能指揮多少人?

載灃算是腐朽的清王朝裡比較清醒的一位了,他曾去過德國,見識過德國皇族的強盛,以及德國皇族對兵權的掌控程度。載灃認為清朝缺少的就是這個,其實在 20 世紀初,清朝還擁有 80 萬大軍,但真正聽命於清廷的只有京城周邊的 12-15 萬人,其他的都是地方部隊,兵權分散於各地,導致皇室沒有話語權。想要清朝強盛起來,就必須集中兵權,所以載灃回國之後就進行軍事改革,打造新的軍銜體系。

清朝最高軍銜,大清國陸海軍大元帥為何不是溥儀?能指揮多少人?

從 1909-1911 年間,載灃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試圖挽救清朝,等兒子親政時接受的是一個不一樣的大清國。可惜清朝的虛弱不是短時間可以改變的,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朝滅亡,大清國陸海軍大元帥僅載灃一人,溥儀再也沒有機會接任了

清朝最高軍銜,大清國陸海軍大元帥為何不是溥儀?能指揮多少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