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史實的圖像再現——從《文會圖》管窺北宋茶事及其器具「江南收藏•茶藝術」

《文會圖》既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茶事佳作,又是一幅難能可貴的歷史寫照。從審美角度看,學習體會這幅北宋院體工筆畫傑作,可為當下工筆畫的創作帶來更多的靈感啟發。從歷史角度看,《文會圖》雖是一幅人物畫,但畫面還呈現出對茶事會飲及器具等的細緻描繪,亦為觀者打開了一條視覺性的“接近”歷史真相的通道,可以說又具備“以圖證史”的功能。但是,須得提防以圖證史的“陷阱”,唯有客觀、審慎地將對象納入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才能更好地認識歷史、欣賞藝術。

作为史实的图像再现——从《文会图》管窥北宋茶事及其器具「江南收藏•茶艺术」

圖一 宋 趙佶 文會圖 123.9cm×184.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茶作為中國古代七件雅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成為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物。茶始於神農,興於唐,熾盛於宋。宋時開啟全民飲茶之風,自天子以至庶民,皆以飲茶鬥茶為樂,由此連帶出不少與茶相關的文化現象、風俗或觀念,極大地豐富了宋人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生活。宋朝及後世的諸多畫家都曾執筆描繪過日常生活中的茶事,其中將茶事繪入丹青而成翹楚者,不得不提及宋徽宗趙佶(一〇八二——一一三五)。作為皇帝的趙佶雖治國無方,但作為一個文人,其書畫均可彪炳史冊。同時,他深諳飲茶之道,不僅親力躬行寫出茶葉專著《大觀茶論》,而且也留下不少與茶有關的書畫,《文會圖》(圖一)便是其中翹楚。

一 文會雅集、啜茶品茗

作为史实的图像再现——从《文会图》管窥北宋茶事及其器具「江南收藏•茶艺术」

圖二 宋 趙佶 文會圖 局部之一

“文會”是古代文人雅集形式之一,意指文人賢士吟詠詩文,切磋學問的聚會。《文會圖》一畫描繪的即是文人賢士雅集品茗的場景。此畫全景式構圖,雖場面宏大、人物眾多,但工細精麗、繁而不亂。人物均神情雅俊、眉清目秀,衣褶流暢生動,園景、器物描繪細緻入微,可謂是宋徽宗趙佶頗有代表性的工筆傑作。畫作上方並列相對的是宋徽宗趙佶和宰相蔡京(一〇四七——一一二六)的題詩,兩首詩意均為表達帝王統治下人才雲集的盛況。上方右側為宋徽宗趙佶的題畫詩:“儒林華國古今同,吟詠飛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畫圖尤喜見文雄。”(圖二)

詩中宋徽宗首先客觀描述了當時參與“文會”的文人們喝酒吟詠、文采煥發的景象,然後引用了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六二六年至六四九年在位時的一則佚事,出自晚唐詩人王定保《唐摭言》卷一。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此處含義為徽宗趙佶自詡唐太宗,招攬天下學士為其所用。

作为史实的图像再现——从《文会图》管窥北宋茶事及其器具「江南收藏•茶艺术」

圖三 宋 趙佶 文會圖 局部之二

上方左側為宰相蔡京的和詩(圖三),按照和詩“步韻、依韻、從韻”的特點,是故和詩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句最後一個字用了宋徽宗題詩中相同的字,他這樣寫道:“明時不與有唐同,八表人歸大道中。可笑當年十八士,經綸誰是出群雄。”

蔡京附和並誇讚了宋徽宗趙佶召集的“文會”極其熱鬧,有才能的人都來歸心了,甚至勝於唐朝。其中“當年十八士”等句表明《文會圖》可能借鑑了“十八學士”這一主題。“十八學士”源於歷史典故,指唐朝時的十八位人才。據《資治通鑑·唐紀五》記載,公元六二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做秦王時建文學館,羅致四方賢士為參謀,以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十八人併為學士。後薛收死,補劉孝孫。覆命丹青宰相閻立本(約六〇一——六七三)為十八學士畫像,以彰顯禮賢下士之德,後世畫家均喜好援引此典故為畫題。

作为史实的图像再现——从《文会图》管窥北宋茶事及其器具「江南收藏•茶艺术」

圖四 宋 趙佶 文會圖 局部之三

需要補充的是,雖然《文會圖》上有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題詩、“天下一人”畫押以及蔡京的和詩,但仍不確定為宋徽宗趙佶的真跡,亦有可能是宋徽宗設立的翰林圖畫院畫師所為。但凡畫院有藝術傑作出現,宋徽宗慣於在喜歡的畫作上題字(如《聽琴圖》中“聽琴圖”三字)、題詩,甚至簽名畫押。不過,《文會圖》創作於北宋時期,並受到皇帝趙佶的肯定,這是毋庸置疑的。

題詩的下方我們可以看到一處優雅、寬敞的池畔庭院(圖四),四周欄楯圍護,三棵巨大且枝繁葉茂的古樹佔據了畫面的中部,一棵是柳樹,另外兩棵可能為槐樹和七葉樹,交纏相繞,是為“連理”,乃祥瑞之兆。宋徽宗趙佶曾不斷以瑞鶴、金芝、奇石等元素繪製祥瑞圖像。祥瑞之樹下設有黑漆箱型大食案,案上琳琅滿目又井然有序的擺放著碗筷、盤碟、六瓶插花以及八盤瓜果。九文士圍案而坐,推杯換盞,啜茶品茗。獨坐於食案一側的人物可能是這場活動的主人,賓客則三位或四位分別落坐於其他幾側。食案右側一綠衣男子正起身站立,似乎打算為席中各位拍板唱詞一番。食案四周有侍者幾人在端茶倒水,忙前顧後。不遠處的竹邊樹下兩人正在偶語對談,一人倚靠手杖,一人身衣鶴氅(圖五)。柳樹之後隱約可見一石案,案上置有瑤琴、琴譜以及常與瑤琴同框出現的香爐等。自古“琴棋書畫”被稱為“文人四友”,是文人修身養性所必須掌握的技能。作為“琴棋書畫”之首的“琴”出現在畫中,一方面突顯了文人趣味,另一方面也跟宋徽宗趙佶酷愛彈琴有關,譬如北宋翰林圖畫院職業畫師作品《聽琴圖》,描繪的便是宋徽宗趙佶親自撫琴的景象。

作为史实的图像再现——从《文会图》管窥北宋茶事及其器具「江南收藏•茶艺术」

圖五 宋 趙佶 文會圖 局部之四

二 點茶品飲、畫中有話

《文會圖》的主題雖是文人雅集,茶事品茗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反映出宋朝文人與茶的密切關係。大案不遠處便是一處備茶場景(圖六)。由於宋朝院體畫工整細緻的寫實特點,可以較清晰地看出當時茶事會飲及器具的風貌,亦可成為研究、鑑定宋朝瓷器樣式的參考依據。畫中自右至左,大致有茶床、茶几和湯瓶等。茶床前有一侍者雙手捧一疑似“青花瓷”大盤。畫中青花瓷盤器型較大,可輕鬆看出瓷盤周身為纏枝花卉紋裝飾。

作为史实的图像再现——从《文会图》管窥北宋茶事及其器具「江南收藏•茶艺术」

圖六 宋 趙佶 文會圖 局部之五

關於“青花瓷”,顧名思義是指用氧化鈷作為著色劑,在瓷器的澀胎上繪出圖畫,再施以透明釉入窯二次燒製成的釉下彩繪瓷,因氧化鈷在高溫中燒成後呈現為藍色,因此稱為“青花瓷”。

眾所周知,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於元代,但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唐代。唐青花的存在,已被目前的考古發掘所證實,在江蘇揚州唐城遺址以及印度尼西亞海域“黑石號”海底沉船中均發現有唐青花。更為重要的是,在河南鞏義窯的窯址中找到了燒製唐青花的窯爐。

按照機械的線性歷史觀邏輯,唐和元之間隔著一個漫長的宋朝,那麼宋朝也應該有青花瓷存在。宋青花雖在考古發掘中有發現,但目前仍存在較多爭議。因為實物材料非常稀少而且依舊難以確認,甚至有學者對宋青花的存在持否定意見。比如有學者認為,浙江省龍泉縣金沙塔和紹興市環翠塔兩處宋朝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青花瓷片的年代被提前了。

雖然宋青花目前依舊無法證明其存在。但是我們在《文會圖》中卻真切地看到了宋青花的存在,不僅器型較大,而且還是皇家御用瓷!面對畫中這尊突如其來的青花大盤,它的出現還有一種推測,雖屬主觀臆測,但理由依然存在,即《文會圖》一畫的作者是否本應描繪為與青花瓷外表有相近之處的刻花青白瓷時,不小心著色較深,而誤畫成極具“穿越感”的青花瓷呢,也不得而知。不過,視覺真實並不完全代表客觀真實。雖不能一畫定真偽,但它依然能為宋青花的發現和研究提供歷史證據和視覺線索。

茶桌之下置有一白釉瓷酒經瓶,茶桌之上有數只青白釉茶盞、黑漆盞託,桌前一侍者正手持長柄茶匙從茶罐中舀取茶末放置茶盞中;爐上煨火煮水的湯瓶前置有水甕、茶篋,茶篋半開,內可見茶飲器具;左下方有一位雙丫髮式的茶童坐在矮墩上的,或許是又累又渴,正端著碗,旁若無人的暢飲。這個局部的描繪正向觀者展示了宋朝當時流行之“點茶”的備茶片段。所謂點茶即是把竹青色的茶末倒入茶盞中調成膏狀,然後使用湯瓶多次輕點沸水調茶,這一過程是為“點”。然而具體實施起來相對複雜,據宋徽宗趙佶在其兩千多字的專著《大觀茶論》中“點茶”步驟記載:“點茶不一,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謂之靜麵點……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乳霧洶湧,溢盞而起,週迴凝而不動,謂之咬盞。宜均其輕清浮合者飲之,《桐君錄》雲‘茗有餑,飲之宜人’,雖多不為過也。” 趙佶認為點茶須得湯注擊拂七次,看茶與湯水調和後的濃度輕、清、重、濁適中方可。

宋徽宗在書中提到的“擊拂”是整個點茶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環節。通俗地講是使用一種名為“茶筅”的工具,此物一般為竹製,一端削成竹篾,用細線將竹篾捆綁、加固呈喇叭狀後,用其在沸水

衝點的茶湯裡不斷攪動,使茶湯產生豐富而綿密的泡沫,這個過程就是擊拂。點茶“擊拂”工具主要有兩種:茶匙和茶筅。北宋初期“擊拂”茶湯主要用金屬製的勺狀茶匙。可以看到,《文會圖》

中備茶侍者從茶罐舀茶的即為茶匙。茶匙原先用來量取,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擊拂”茶湯的功能。北宋書法家蔡襄(一〇一二——一〇六七)《茶錄·器論·茶匙》中明確寫道:“茶匙要重,擊拂有

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竹者輕,建茶不取。”北宋中期茶筅取代了茶匙,宋徽宗在其《大觀茶論·筅》記載了竹製茶筅的選擇和製作:“茶筅以箸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勁,本欲壯而末必眇,當如劍脊之狀。蓋身厚重,則操之有力而易於運用;筅疏勁如劍脊,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可知茶筅最適以老竹製作,筅身根粗厚重,筅刷部分是剖開的細密竹條,形狀有平行分須和圓形分須。茶筅的這種細長竹刷結構,可在之前茶匙擊拂茶湯的基礎上同時對茶湯水紋進行疏理,結合湯瓶中的沸水,甚至可調製出類似現代花式咖啡“拉花”般的視覺效果。

相較於唐朝的煎茶法,點茶法由宋朝文人推行,經宋徽宗趙佶專著《大觀茶論》上行下效的影響、皇室貴族對茶飲的重視與對茶事活動的廣泛介入,形成了宋朝舉國飲茶之風。今日日本的“抹茶道”,原型就是宋朝的“點茶”。

宋朝點茶多用白釉瓷、青白釉瓷、青釉盞等,在《文會圖》中可辨認出一百三十七件瓷器。其中八十五件為定窯白釉瓷,五十二件為青白釉瓷。隨著“點茶”在宋朝成為一種極其普遍的飲用方式,宋人在飲用“點茶”時不再只滿足止渴的簡單需求,而是增添了諸如“鬥茶”這樣的趣味活動。鬥茶貴“鬥色”,為襯托白色的茶湯以便觀察茶色,宋人鬥茶時最愛建窯黑釉瓷盞,這是因為,首先,釉面漆黑,可反襯茶湯的純白鮮明;其次,瓷胎厚重,茶湯不易冷;再次,黑釉吸水率極低,不易留下水痕。宋徽宗在《大觀茶論·盞》中寫到:“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的建窯黑釉兔毫盞無疑是理想的鬥茶“神器”。

在宋朝茶盞也不是單獨使用的,要搭配盞託,畫中茶桌上可見八件黑漆盞託。所謂盞託,是一種與茶盞配套使用的茶具,用以承載茶盞,目的是避免“盞熱燙指”。宋朝盞託多為木製,大概取其隔熱與輕便。盞託施以大漆,且常以紅黑二色。倘若黑漆盞託搭配上建窯黑釉盞,盞中盛有綿密細膩的乳白色茶湯,僅就視覺上就足已奪人眼目了。

《文會圖》中爐上煨火煮水的湯瓶,亦可曰“執壺”。以湯瓶注盞,可直接點茶。為便於點茶,湯瓶流嘴“圓小尖利”是宋朝湯瓶的重要特點。從畫中侍者所執湯瓶可以看出,湯瓶的造型大腹小口,執與流在瓶腹肩部,且流較峻削、呈弧形、曲度較大,較為符合注湯點茶的實用功能。宋徽宗《大觀茶論·瓶》對湯瓶的形制與注湯點茶的關係做了進一步的闡述:“瓶宜金銀,大小之制,惟所裁給。注湯利害,獨瓶之口觜而已。觜之口欲[差]大而宛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觜之末欲圓小而峻削,則用湯有節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速;有節而不滴瀝,則茶麵不破。”

《文會圖》一畫可以說是對史料記載宋朝茶事會飲及器具的圖像再現,具備圖文互證的效果以及史學價值,希翼宋徽宗趙佶之《文會圖》能夠為宋朝人文風貌以及宋朝青花瓷的研究有所裨益。

三 視覺真實、以圖證史

括而言之,《文會圖》既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茶事佳作,又是一幅難能可貴的歷史寫照。從審美角度看,學習體會這幅北宋院體工筆畫傑作的風格技法,可以為當下中國工筆畫的創作帶來更多的靈感啟發。從歷史角度看,《文會圖》雖是一幅人物畫,但畫面還呈現出對茶事會飲及器具等的細緻描繪。由於圖像比其他史料更具直觀性,因而為觀者打開了一條視覺性的“接近”歷史真相的通道。這種“以圖證史”的功能,將有助於我們通過繪畫去認識歷史,也有助於我們更深入的欣賞和理解繪畫。

繪畫是對客體的藝術反映,同時也記錄著歷史,可以成為解讀歷史的重要證據。英國曆史學家彼得·伯克的《圖像證史》在中國學界掀起了“圖像證史”的研究熱潮。彼得·伯克在導論中開篇明義地說,《圖像證史》一書的“主要內容是關於如何將圖像當作歷史證據來使用。寫作的目的有二:一是鼓勵此種證據的使用。二是向此種證據的潛在使用者告知某種可能存在的陷阱”。我們在研究繪畫這類藝術圖像時,可以與歷史文獻構成圖文互證和有益互補。但在某些情況下倘若缺乏藝術史領域的相關知識,難免在使用圖像材料上犯錯,要麼把圖像當成插圖來使用,要麼把圖像作為歷史文獻的旁證,以彌補文獻材料的不足。同時,由於繪畫是畫家主觀能動性的創作,勢必或多或少帶有程式化畫法和對當時客觀物象的主觀改造,因此,我們須得提防以圖證史的“陷阱”,唯有客觀、審慎的將對象納入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才能更好的認識歷史、欣賞藝術。

(本文作者系魯迅美術學院講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

(節選自《榮寶齋》2018-12 總第169期)

江南收藏

《江南收藏》旨在傳播藝術品收藏文化,傳播藝品、藝術家、藝術活動資訊。

《江南收藏》為原創手機微刊,文章採用CC許可,署名非商業,禁止演繹,轉載請註明。

《江南收藏》現設“藝苑集、文苑、夢想苑、藝術家風采、品牌機構、展覽活動、知識庫”七版塊;知識庫設“玉文化、書畫藝術、茶藝術、珠寶世界、文玩雜珍、陶瓷藝術”六項。“藝苑集”版塊為《江南收藏》日推特色版塊,其餘版塊適時持續推送;“文苑“為《江南收藏》原創版塊,歡迎投稿;2017年《江南收藏》新增“夢想苑”版塊----讓藝術不再沉重,唯有夢想。投稿微信號:

jiemi_4(申請驗證信息請註明‘江南收藏投稿’)

藝苑集版塊持續宣傳書畫家有程秋一、喬小龍、熊亦仁、雨石、張青濤、徐之璜、周雪耕、張繼馨、汪傳馥、陳建生、馮耀德、陳子游、冷萬里、徐航、徐賢、夏回、許風康、周文雍、王歌之、王國安、王大夷、王大蒙、顧逸、王偉林、賀文斌、楊建華、阿焦、陳如冬、張泰中、劉繼之、錢玉清、錢蓉蓉、吳獻忠、陸國良、錢惠芬、薛龍、莫逆、李雙陽、周華星、楊世能、秋葉、張建平、江南老仙、汪鳴峰、王曉東、林再成、陳羲、小葵多麗、姚光威、姚新峰、馮雷、龐彥德、劉佳、王平永、戚百康、陳偉華、陳紅杏、李娟、聶正飛、李浩、趙廉熙、楊張、武文翛、蘇翁、田野、彭道庸、曹劍方、繆培良、虞山雲水

都在朋友圈,名單隨機順序,持續增加中……

《江南收藏》由以下單位聯合支持:

《現代蘇州》雜誌(微信公號:倷好蘇州)

蘇州龍寶齋藝術品有限公司(微信公號:longcuixuan_0011)

《雅昌藝術網》華東站(微信公號:A80480080)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微信公號:zhubaoxie)

景德鎮市東方古陶瓷研究會(微信公號:gh_3eb63ad9fb2b)

《茶業新復興計劃聯盟》(微信公號:chayefuxing)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