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买书、藏书?

鹏友程


至于问到为什么买书藏书?最初的动因是为了能及时看到自已想看的书。我们这代人是经历过书荒年代的,文革前,自已是青少年,想独自去买书的可能性很小,更何况那时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很窘迫,不可能有余钱去多买书看。文革一来,经典文学被扫地出门,找书看真是难中之难。有幸藏留下来的书是被翻得破破烂烂的东西,即使是这样的书,也被当作宝贝似的,你想看也机会难得!当时喜欢读书的人,无不立下誓言,假如有一天能买到自已仰慕的书,自己喜爱之书,那怕借债累累,也心甘情愿!这一天还终于来了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大量出版发行的品种繁多的中外文学名著,我与我的朋友们是饥不择食地见一种买一种,那怕暂时不看的,或者觉得装帧印刷,封面设计附合自己胃口的,一律购下,免得今后想看而得不到它。就这样藏书就丰富起来了。而且越买越上瘾,即使对同一套书,尽管内容一样,但看中它的设计美观,插图精美,重又购买。比如《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已买了八十多个版本,《列夫托尔斯泰文集》也买了三个版本。俄苏文学名家的文集,选集,都藏有两个版本以上,这是连我自已也控制不了的事啦!大凡藏书者都知道自已所藏的书,这一辈子也难看完了,可一旦看到新版旧书中的精品,仍然是不願放过机会,总是赌咒发誓地说这是最后一回了,但藏书的瘾病是治不了的哟!每当拿起一本新买的,自认为珍贵的书,无论是它是新的,还是旧的,坐在安静的书间翻看的时候,那有多大的享受!精神空间是多么自由与广阔!难怪苏联作家巴乌斯托托夫斯基一到休假空闲时,立马提了一箱子书找僻静的乡村躲起来,一边啃面包,一边读书去了。当然,在无干扰的环境里,巴乌斯托夫斯基写下了诗一般的散文和小说。

显然,书本不能当饭吃,看书不能丢弃工作,放弃家庭!书也不能作摆设,当装饰品。看书,买书,藏书。既是高雅的,但最主要的是丰富精神品格,养成优良气质,真正使用书本知识,指导人生面临的一切!而藏书!干万要记住,不要去买那种一次性的读物,否则你还得为那些无价值的东西,去购买大一点的房子。那就本钱化大了。哈!




浙江湖州罗林


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问出了我买书和藏书的目的。

我的答案是:买书是为了读书,因为“书是医憨的药”;藏书既是为了随时读、长远读,还是为了建立属于个人且将来属于社会的“业余作家书屋”。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掌犁尾巴的”,到我父亲名下,总算像模像样地读了几年书(五年私塾)。可等我初“醒事”时,家中也早已片纸皆无,因为私塾里没有书本可发,连父亲手抄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读物也被别人“一借永不还”了。儿时只知好玩,不晓收藏,小学课本一俟学完便拿来叠成“菱角”给“扳”光了。上初中、高中,多是“学工学农学军”,自然没什么课本和书,整个一“无产阶级”。不过,有一句话还是时刻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的,那就是父母亲和爷爷经常告诫我的口头禅:“书是憨头的药”。因为我出生“土”、生性笨拙,不读书势必更笨,多读书才能补缺,像乌龟一样不停地爬以赶上比我聪明的众人。

岂料一旦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便真地读进去了,离不开书了;一旦读进去了,便在书里边汲取了用之不竭的营养,“吃”进了不少“治憨的药”,还想跟着写书的人“快乐读写思”,以至立志当一名为老百姓代言的“业余作家”。

至于藏书,我却并非为藏而藏。尽管这个世界上,特别是我们中国,历代不乏、当代多有藏书家,可我并不想效仿他们,再说我也没这个实力和能力去搜罗那么多书籍。我只想朝一个“底层业余作家书斋”的主题与目标,力所能及地去觅去藏“目标书籍”。

具体而言,我之藏书,最先是读过了就舍不得了,既舍不得书籍,也舍不得我在书里边所做的标记与点评。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藏的书也越来越多,读书的间隙看着结伴成群并肩林立的它们,就生出了将它们的“同类同族”予以搜齐,藏以备读的欲望。

不过,我的藏书主要还是为了读;而读书是为了“医憨”和壮大自己,同时像作家们那样写书;写书则并非为了名和利,而是为了不枉过此生,力求人生在世走一遭,把“走路”的经验教训留给后人和社会。

我相信人们买书都是为了读,藏书都是为了把读过用过的书收藏起来,用以长期研读和留给后人及社会。这是“大同”。而我的“小异”,则附带为了一个读过思过之后的“写”,为写而买而读而藏,兼及后人。


草根作家吕


我为什么买书?有三个原因。

第一:因为有看书的习惯。

在一年半之前,我和许多人一样,沉迷于手机,深陷于各款手机游戏和抖音之间不能自拔,

后来我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就慢慢远离了手机。每天总要看几页书,要不然不自在,久而久之自己的书不够看了,就爱上了逛书店,有事没事总爱去书店里溜达溜达,同时也买一至两本自己爱看的书。



第二:因为兴趣买书。

我对一些年代久远的旧书比较感兴趣,正好我工作的地方苏州,有几条古街老巷,在古街老巷里有旧书店。我偶尔会在休息时,去老街逛逛,去旧书店里淘旧书。

我在旧书店里经常发现一些绝版的,市面上基本没有卖的的旧书,每次我都会买几本自己感兴趣的旧书。



至今我已淘到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两卷和《中国古代思想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斗争》四本书。

第三:为了投资。

买书看,我觉得是投入成本最少的投资,它不仅可以使我们自己受益,还可以使我们的家人受益。

因为书不仅仅是几页纸,更是知识的储存罐,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书籍将会停印,并慢慢的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这不仅仅是书本的消失,更是知识的消亡。



所以我将看过的书保存好,既可以让知识传承下来,也可以让我的家人,甚至子孙后代从这些传承的知识中受益,还省了一笔购书费。

这不仅仅是我买书的目的,更是藏书的目的。


无伪杂谈


我是专买旧书的!前些年的旧书特别便宜,一块钱三本,如此这样,让我走上藏书之路。现在也有几千册书了。公元二000年的滕王阁旧书市场,有一次我去得早,可书贩子比我去得更早,书贩子收到《人民画报》70年至87年共216本(册),我从书贩子(他姓彭)手中花3块钱一本全部买下,计650元左右。书贩子快乐死了,转手就赚了我300多块!3个月之后,七十年代的《人民画报》大涨价了,有的一本就能卖到200块!那个姓彭的老板每次见到我,就要后悔一番!而我就每次都甜一回!这就是买书的乐趣!





用户5444316434


我买书、藏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喜欢读书,即使在当今纸媒日衰的时代,我依然认为只有读纸质书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我读书并非是附庸风雅,而是因为在我小时候,娱乐媒介匮乏,看小人书是当时不多的乐趣之一。那时我父母虽然工资不高,但很支持我们读书,小人书攒了一大纸箱,但后来都不知去向,如果留到现在那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呢。我记得自己四五岁时不认字,总求哥哥们讲讲,但他们总不耐烦,所以逼的我不得不去多认字,慢慢的我就能自己读小人书了。后来家长又给我订了《儿童文学》《少年科学》等刊物,让我们开阔眼界。再后来这些书已经满足不了我的读书欲,但那时候新华书店里的书也很匮乏,幸好父亲教书的师范学校有图书馆,我家邻居郭阿姨是图书管理员,我能很方便的进出,借了书就记在我爸的名下。经常地,我就坐在图书室的地上看书,那时候图书干净得很,没有少儿不宜的东西,什么《林海雪原》、《海啸》、《红岩》之类的小说居多。古人云:书非借而不能读。其实也是因为那时候家里没有太多的闲钱去买书,能借就借。可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买一屋子的书,有自己的书房,书房设计上落地的书架,摆满自己喜欢的书。后来自己工作挣钱了,我每个月都要去书店买书,而且只买人民文学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正版书,买书后,还要盖上新华书店的章,在扉页上写购书的时间地点,有时还会写几句感悟,总之做足了藏书人的虚张声势。就是在谈恋爱期间,最喜欢的礼物就是书,让对方顿时觉得我这位女朋友与众不同,十分的高大上,愣是让一个对书不感兴趣的人成了以后买书的行家里手,而且也让他能够时时的对外炫耀自己家藏书很多。想来每个爱读书的人都和我一样,只要遇到好书就会在第一时间据为己有,不知不觉也积了很多书。而且我还很喜欢去旧货市场去淘书,是真的能够淘到一些品质很好的旧书。以后我没了,传给孩子的唯有这些书了。


筱筱霓裳


我买书是为了当时能看书,我藏书就是为了随时能看书,这两者可是有区别的。

01

我为什么要买书



小时候我就喜欢看书,那个时候家里没钱,怎么办呢?只有借书看了,借一天就是一元钱。

这就是穷人家的孩子,把吃饭的钱省下来看书,为了能够用少量的钱看更多的书,我就会很快的看完一本书,然后看下一本。

那个时候,我是在农村学校,只有卖文具的店里有书可以借,而且还是一些故事书,就像金庸和古龙这样的大作家写的武侠小说,那个时候我也是一个小说迷。

现在网络发达了,到处都可以看书,看书也比较方便了,手机就可以看书。 后来觉得手机看书太伤眼睛了,于是就开始买书看。

当时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书,就买回来放着,就这样陆陆续续买了几百本书籍。

后来,有一天朋友到我家玩,问我这些书都看完了吗?我说没有,当时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买了那么多书,而且每次买书可能就是凭着当时的兴趣买回来了,但是真正看完了,能够消化这本书中的知识,又有多少呢?

喜欢买书的朋友,你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呢? 一本书没有看完,又买了一本,结果就把没看完的旧书丢在一边,开始看新的书籍。

最后发现,家里到处都是书,吸收到的知还特别少。如果你是租房子,会觉得每次搬家都太麻烦。

电视剧《新三国》里面有一个片段:

一天,鲁肃和诸葛亮来到周瑜书房议事,刚开始几个人都不说话。鲁肃看了一下周围,就开口对周瑜说:“公瑾啊,这是你的书房吗?” 周瑜说:“是。”鲁肃又问:“既是书房,为何不见一册书?”周瑜回答:“读一册,烧一册,故而无书。”诸葛亮说:“公瑾此言,在下听来倍加亲切。”

为什么诸葛亮和周瑜的书房都没有说,就是因为他们看书是记在脑袋里,而不需要放书在书房里。知识是无形的,书本是有行的,我们要把有形的东西转化成无形的东西。

一个人的文化,并不是在于你买了多少书,而是你是否把这些书看懂了,所谓“物尽其用”,意思就是把书籍要充分利用,一点也不要浪费里面的知识。

02

我为什么藏书




有的人喜欢收藏古董,因为有价值。

我有一个朋友喜欢买黄金,总是在低价买回来,再高价卖出去,这样可以赚钱。这也是因为黄金有价值。

那为什么有人喜欢藏书呢?

藏书是因为这本书有价值,所以才喜欢收藏。

就像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个大作家,家里有很多书籍,甚至用一个书房来装书。

那是因为别人一生都在创作,以写作为生。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是一生只写作,你没有必要收藏那么多书籍,你只需要收藏一些有价值,你需要反复阅读的书籍,也就是所谓的好书。

什么是好书呢?

臧克家说:“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好的东西我们都值得收藏,就像很多经典名著,如果你只是读一遍,你可能很难理解书中的意义,所以你需要反复的阅读。

而且有的书籍属于成套的,这样的书籍就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可以用来收藏。

即使收藏起来的书,你也要随时去翻阅,而不是把它束之高阁。 知识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书籍也是如此,你需要去读它,去看它,让它为你所用,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所以,喜欢藏书的朋友,不要什么书籍都收藏着,因为世界上好书太多了,收藏在脑袋里,才是最有用的。



买书是因为你真正喜欢看这一本书,藏书是因为你真正想要反复研究这本书。

我是柠檬,欢迎关注 ,如果你也喜欢买书、藏书,请为这个问答点个赞吧!

柠檬心屋


我自1977年工作后即喜爱逛书店,那时只有新华书店,多文史哲类书。几十年来大约有近万册书了。买书,即快速浏览,有兴趣的内容即慢慢读。几习惯每到一处出差,总喜欢逛一下当地书店,淘一两册心仪的书,很有快感。不逛书店不买书,总觉得“浑身不适”……


洪老师83048470


你为什么买书、藏书?答:喜欢。记得有人说过:买书容易藏书难,只为兴趣不为钱。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只好弄点牙膏皮、铜丝、药瓶去废品店卖,卖个分角的去小人书即连环画摊点上去看一本两本书。大一点就去图书馆看,口袋装几张纸和铅笔,看到好的句子就赶紧记下来。一直看到下午回家吃饭。那时我记得一家人一天吃两顿饭的很多。高中毕业下乡时,我记得唯一带着就是两小箱子书和棉被。每天繁重的劳动回来后,唯一的乐趣就是油灯底下读书。

回城就业工作后,有三十多元钱工资后,买书就是我最大的愿望和嗜好。可能是买书的原因造成了我一生不好烟酒茶。上大学期间,为省钱买书,只吃8分钱一碗的清汤面,号称阳春面,从不舍的吃1角6分钱一碗的肉丝面。买书也只是挑着买,一般买工具书作品选为多。只是有点对不起书,我一般不用书柜放,都是放在木箱里,看时一本本找。因为媳妇不喜欢看书,有一年给我卖了一些,叫我又买回来,也引起我暴怒,这也是我俩发生战争最严重的一次。古人说过,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我多想1⃣️生有间自己的书房,可媳妇至死不答应。这也可能是我至今没有出名的原因之一吧。因为一个伟大人物的背后一定有个支持你的贤惠的知书达理的女人,我就没有。没法,为孩子,为了和谐社会只能苟且偷生了。胡乱一说,大家见谅。





行在路上8


我觉得这问题问得有点扎心。

1)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买书当然是为了看书,其实也不一定,有很多人买书就是为了买书。

我记得我以前的时候,每次去书店看到封面好看的书就想买回来,买回来之后就压箱底了,根本就不看。

现在虽然理性了一点,但是还是会忍不住想去买,就像大家讲的“剁手族”一样。特别有活动的时候,上次的书还没看,又买了一大堆回来。

这个问题得慢慢改吧,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先明确自己的读书目的,尽量挑选自己有用的书来读

2)我不懂什么叫藏书,如果把这些书都藏在家里也算的话,我觉得我实在是不想搬走这些书,所以藏了。

其实,藏书,对于我的的理解是,对这些书爱不释手,经常读,经常用书本的知识解决问题才算是藏书。

所以,目前我是做不到的。

3)无论买书还是藏书,我觉得发挥读书的最大作用才是对书本的最基本尊重,对自己最好的回报。

读书,读书,读的是书,做的是事情,把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


六月思诺


小时候家里书很少 也买不起书 家长也不给买书 因为怕耽误学习 学校也不让看课外书 偶尔和同学借了本书,看的入神,中午午觉睡不着就偷偷看 被老师收掉了,那边书名至今还记得,叫《鱼的旅行》。后来直到考上大学才能自主地看课外书,耽误了很多,要是早有一定的阅读量,在人生的关键选择期也许更有自己的主见,而不是随波逐流到如今。我觉得书不一定要收藏,因为时间万物终究是无法据为己有的,看书在过程,在感悟,把书潜移默化地就融入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