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能在喜馬拉雅山“炸個口子”,引水到西北呢?

這些年來,在民間就流傳一個說法,那就是在喜馬拉雅山炸開個大口子,把水引導到我國乾旱,急需用水的西北地區。

為什麼不能在喜馬拉雅山“炸個口子”,引水到西北呢?

這個想法雖然非常簡單,但是實施起來卻難度很大,要有古代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直讓子孫後代無窮幹這一種事情。有人把這個想法搬上了電影,如笑話一樣流傳開來。這就是在《不見不散》的“名言”,“如果我們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了一道,甭多了,50多公里寬的口子,世界屋脊還留著,印度洋的暖風引導我們這裡。試想一下,我們美麗青藏高原從此摘掉落後的帽子不算,還得變出多少個魚米之鄉?”

為什麼不能在喜馬拉雅山“炸個口子”,引水到西北呢?

電影中這句話,描繪如此詩情畫意:在喜馬拉雅山炸一個口子,讓那裡成年積雪的冰川融化,把水流向西北,讓西北變為魚米之鄉。這一切真的能如實發生嗎?現在,我們從科學角度解釋,這一種想法是非常簡單的,沒有任何實現的可能性!

我們現在先了解一下,人們通常把夏季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能夠影響到的地區,統統稱為“季風區”。在夏季風影響不到地區,就叫做“非季風區”。這樣一來,我國地域上就有了由大興安嶺、賀蘭山、陰山、巴顏克拉山、岡底斯山等地方構成的“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為什麼不能在喜馬拉雅山“炸個口子”,引水到西北呢?

在這個分界線上,人們發現夏季風能夠進入青藏高原一部分地區,雅魯藏布江把喜馬拉雅山劈開了一個口子,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就這樣橫吹到了青藏高原,然後進入雅魯藏布江水系分佈的各個區域,讓西藏地區降水量呈現一種東南朝著西北方向遞減趨勢,也就變為神奇的“高原季風區”。

這樣,民間就流傳一種說法,喜馬拉雅山炸個大口子,讓季風來的水汽多一些,西北地區降雨量就變為豐富,也變為溼地了。實質上,這一種想法是做了也沒什麼實際用處。

為什麼不能在喜馬拉雅山“炸個口子”,引水到西北呢?

中國科學院的高登義教授,在《中國科學》發表論文中指出,如果在喜馬拉雅山炸一個大口子,把雅魯藏布大峽谷擴大為大約100千米地寬度,然後把大峽谷口到我國三江源地區的地形都變為斜坡。這樣一來,從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水汽也不能運輸到青海三江源一帶。因為水汽在沿途過程中,就會在空中凝結落下,根本抵達不了長江與黃河的源頭,雨水也送達不到西北地區,更加無法緩解我國西北地區的乾旱。從高登義教授講述來看,在地形條件與氣象條件來分析,通過在喜馬拉雅山炸口子形成河谷藉此輸送水汽的設想,與實際是不相吻合的。

為什麼不能在喜馬拉雅山“炸個口子”,引水到西北呢?

1988年,高登義作為考察隊長,率領科學家考察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論證了雅魯藏布江是世界第一大峽谷,也正是了“喜馬拉雅山炸口子”想法的荒謬性。

雖然這個想法是幼稚沒有可實踐性的,但是還是在民間廣泛流傳,並且上了電影銀幕。為什麼會有這一種想法呢,還是人們通常還是喜歡相信民間流傳一種臆想,把這一種臆想作為人們的期望。如同女孩子都喜歡灰姑娘與白馬王子的故事一樣,人們也喜歡乾旱的西北地區能擺脫缺水的困惑,成為生機盎然的江南。

為什麼不能在喜馬拉雅山“炸個口子”,引水到西北呢?

從科學假設去分析,即使喜馬拉雅山炸開的口子,季風越過了長江與黃河的源頭,把水汽輸送到乾旱的西北地區,也使南方長江流域一帶水變多了,就會有洪災一類的水患發生,對南方地區也是一種災害。所以,在西北生態環境保護與綠化方面,應該遵從自然規律,搞好生態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