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宮刑歷史:手術費太貴,太監不好當

欲練神功,揮刀自宮。提起這句話,讀者們首先會想到《笑傲江湖》裡面的東方不敗,以及為了功名利祿最終對自己下刀的嶽不群。

《葵花寶典》屬於武林奇功,據說練成書中的神功便可以獨步武林,稱霸天下。基於此,武林中人無不趨之若鶩,大開殺戒。小編個人認為,金庸老先生之所以將《葵花寶典》做了“欲練神功,揮刀自宮”的設定,是為了告訴讀者任何成功的獲得,必須捨棄一些珍貴的東西,也包括你的命根子。而有一種變態的需求,天下之間萬物相剋,到了最後依然有獨孤九劍的剋制。

古代宮刑歷史:手術費太貴,太監不好當

或許,金庸也想從另一種角度,來給予那些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人,最終結局會成為太監的諷刺。試想,為了成功可以把自己閹割的人,該是多麼可怕?因為閹割這種行為,可不是說說那麼簡單,是要忍受巨大的痛楚的。

宮刑由來已久,在商朝出土的甲骨文裡面就有了閹割的記載,並且發現了象形文字。

古代宮刑歷史:手術費太貴,太監不好當

可見商朝便有了宮刑,而這個名字是因為受過閹割之人去的地方而得名。商朝的帝王們在征討擴張過程中,對於戰敗的俘虜往往施以閹割之後,將他們送到宮中做雜役。在卜辭中這樣記載:

“庚辰卜,王,朕椽(閹)羌,不死。”

這樣,宮刑這個名字便可以從字面去理解了。

作為一種恥辱的刑罰,宮刑範圍逐漸擴大,進而成為針對政治犯,維護帝王威嚴的殘酷刑罰。由於對人生理結構的改變,導致受刑者許多地方出現與常人不同的細節。

古代宮刑歷史:手術費太貴,太監不好當

如男性受宮刑後,白面無鬚,聲音變細,缺乏陽剛之氣。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存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識觀念,然而承受了宮刑處罰之人對於自身所受刑罰難以啟齒,同時又無法滿足家族中延續子孫後代的要求,面對其他人的質疑會激發其內心的羞恥感,進而在精神上感受到痛苦。

著名的飛將軍李廣,也是因為戰敗被漢武帝賜予宮刑;太史公司馬遷更是因為替李廣的後人李陵求情被閹割。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

在古書典籍中,時常出現“蠶室”這個詞彙,而“蠶室”其實就是古代對宮刑的另一種稱謂。所以,當古人提起某個人受到了宮刑時候,往往會說那誰“下了蠶室”。

古代宮刑歷史:手術費太貴,太監不好當

司馬遷曾經在《報仁安書》中如此譏諷自己:

而僕又茸以蠶室,重為天下觀笑”

在古代,受到宮刑的人無異於已經成為一個不完整的男人,這種情況下揹負的思想壓力可想而知,能苟延殘喘存活,許多人早已身心麻木。

漢昭帝曾經專門下過這樣一道詔書:

“大逆無道殊死者,一切募下蠶室。”

如果說古代腰斬僅僅是死之前的痛苦的話,但終歸是短暫的。而作為受宮刑的人,皇帝不允許你死,你是不敢死的。而你活著卻要承受著思維的折磨,這種痛苦遠比腰斬更甚。

古代宮刑歷史:手術費太貴,太監不好當

古代五大重刑分為墨(刺刻面額,染以黑色)、劓(割鼻)、剕(斷足)、宮(閹割和幽閉)、大辟(斬首)。而宮刑在排名中,無異於是僅次於死刑的一種刑罰,但是其實質上遠比死刑痛苦百倍。

開始的宮刑並非是皇帝維護自己統治的手段,而是多運用於處罰淫亂的男女。

“男女不以義交者,其刑宮”(《尚書大傳》)

意思即為:男女在沒有婚姻的前提下進行夫妻之間的事情,都要進行閹割,以示懲戒。但是,後來這種刑罰逐漸擴大化,應用到了所有犯人身上。

顏師古釋宮刑之義為:“凡養蠶者欲其溫早成,故為蠶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風之患,須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為蠶室耳。”

古代的醫療技術水平落後,受過宮刑的創口很難癒合,並且如果處理不善還會引起破傷風導致死亡。所以,受過宮刑的人要像女人坐月子一樣,躲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面療養,等傷口癒合之後,受刑人才可以出來。也是因為這種療傷的方式,宮刑後來才有了雅稱“下蠶室”。

古代宮刑歷史:手術費太貴,太監不好當

作為破壞人體生殖器的一種酷刑,最早可追溯到商朝,而在周朝、秦漢開始了盛行。

秦始皇的殘暴,再加上秦朝講究法家治國,導致統一天下之後受到宮刑的人很多。史記·秦始皇本紀》雲“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數字是否真實,我們無法得出答案。但是秦國在滅亡六國過程中,確實做到過滅人之國,絕人之後的事情。

漢文帝一度廢除宮刑,直到司馬家族的西晉滅亡,宮刑其實已經不再作為法律上的正式刑罰。而司馬遷之所以被閹割,其實是漢景帝曾經留下了以宮刑代替死罪的例子。所以,許多史學家認為,其實司馬遷是撿了個大便宜。

三國曹操一度想恢復宮刑和其他肉刑,一群名士輪番上書軟磨硬頂,總算把曹操的想法給掐滅。直到北魏時,太武帝拓跋燾再次將宮刑列入法典:

“大逆不道,年十四已下腐刑。”

不過到了隋朝時候,隋文帝認為宮刑太殘忍,便頒佈《開皇律》將其進行了廢除,也是自那時,閹割成為了太監的專利。

古代宮刑歷史:手術費太貴,太監不好當

在隋朝以前的太監,多是犯了重罪的人被施宮刑之後送入宮中服役,但是隋朝以後的太監來源就成了各地進獻給朝廷的孩子,或者太監的養子。但是雖然從法理上看著廢止了宮刑,但是隋朝依然有在俘虜敵軍之後進行閹割充實太監隊伍的記載。

《資治通鑑》:隋代曾“捕山獠充宦者”。

更有喪盡天良的人販子為了掙得朝廷的錢財,竟然在社會上拐賣兒童閹割後,輾轉送入皇宮中。而地方官員們為了巴結朝廷,更是對此睜隻眼閉隻眼,趨之若鶩視而不見。唐玄宗身邊的太監高力士,正是嶺南招討使進獻的閹割兒童。一直到明成祖時候,有個大臣張輔出使交趾,還不忘捎帶選了一批長相俊美的閹兒帶進皇宮。

主人對自己奴隸私下施以宮刑的也不在少數。私下閹割的現象之普遍自然引起了君王的重視,因為古代農耕社會中人口便是財源。趙匡胤在立國之後,明令禁止民間的私下閹割。但是作為以殘暴著稱的朱元璋卻在《明大誥》中又加入了“閹割為奴”的一條,使宮刑死灰復燃。朱元璋因為建造宮殿,差點將2000多工匠全部閹割,幸虧有大臣及時制止,這些工匠才倖免於難。

古代宮刑歷史:手術費太貴,太監不好當

秦漢時期的閹割技能已經較為完整,並已經經注重到閹割手術後的防風、保熱、靜養等照顧護士措施。

在秦漢時期,嚴格技術已經走進成熟,並且開始注意手術後的療養期間的措施。這樣也促使了太監行業在中國古代成為一種特有的歷史現象,據說日本沒有太監,聽說是當年來中國沒學會這種技術。傳說埃及古代有太監,可是一直找不到翔實準確的歷史記載。

在古代想要成為太監,進宮服侍皇上可不是說你交個報名費就可以的。想當太監的手術前,必須找到幾個親戚朋友作為證明人,證明你自己是心甘情願進宮。也就是說,手術前得有家屬簽字,不然出了醫療事故算誰的?而在閹割手術的時候,還要選擇日子。太冷了不好癒合傷口,太熱了又怕發炎。所以手術一般選在春末夏初不冷不熱的季節來進行,這個時候蒼蠅蚊子少,不易傳播病毒。而被手術的人,一個月之內,下身是不能穿衣服的。

古代宮刑歷史:手術費太貴,太監不好當

而這項手術的費用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拿的出來的,但是因為大部分進宮的都是窮人家孩子,所以可以選擇按揭分期付款,等到了皇宮發達了逐漸還清手術費。但是,即使再窮,手術前也得置辦這些東西。一是要給手術匠一頭豬或者一隻雞,加上一瓶差不多的好酒。第二就是手術期間用的物品,三十多斤米以及玉米棒子,幾擔芝麻秸及半刀子的窗戶紙。

手術完是需要像現在一樣住院觀察治療的,只是不像今天的住院手續那樣繁瑣。而三十幾斤米正是淨身手術者住院一個月的口糧,玉米棒子是在住院期間自己燒炕取暖用的,芝麻秸稈是要燒成灰鋪在炕上,這樣有利於取暖止血。窗戶紙自然是要糊在窗戶上擋風用的了。而作為手術匠要準備新鮮的豬苦膽兩枚,手術後敷在傷口上,以期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還要準備事先熬製好大麻湯,這樣手術前淨身者服用後,起到全身麻醉作用,手術後再喝就可以讓淨身者拉肚子,然後使尿道那裡不至於每天那麼忙碌,這樣可以為手術後期的療養起到促進作用。手術匠在做完手術之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麥秸杆差勁淨身者尿道,以方便撒尿。

古代宮刑歷史:手術費太貴,太監不好當

精神手術並非一個人完成,就是放在現在也是一項不大不小的手術。在主刀匠人把控手術的同時,旁邊要安排三到四名助手,時刻伺候著。淨身者要半躺半臥的姿勢躺在手術床上,然後他的下腹以及雙股會用白布紮緊固定,並且要有人在旁邊使勁摁住腰腹部,還要有人用熱胡椒湯對即將要進行手術閹割的地方清洗消毒。

單單看整個手術過程的複雜性,手術費就會很昂貴,非一般家庭能支付的。

而除了針對男性太監閹割之外,在宮中也會出現女太監這樣的人。其中熱播影視劇《陸貞傳奇》裡面的陸貞正是女宦官這樣的存在。而對於女宦官或者女用宮刑,往往是採用幽閉的殘酷手段。在施刑的過程中,用棍棒猛烈擊打女性胸腹部位,將女性生殖機構打亂,部件偏離正常體位,落入腹腔,從而導致不能傳宗接代。

古代宮刑歷史:手術費太貴,太監不好當

清代的褚人《堅瓤集》續集卷四"婦女幽閉條"引《竭石剩談》有關於這樣的記載:

"婦人標竅,標字出《呂刑》……昔遇刑部員外許公,因言宮刑。許說'五刑除大辟外,其四皆侵損其身,而身猶得自便親屬相聚也。況婦人謀罪,每輕有於男子,若以幽閉禁其終身,則反苦毒於男子矣。標竅之法,用木褪擊婦女胸腹,即有一物墜而掩閉其化戶,止能便溺,而人道遂永廢矣。'是幽閉之說也。"

如果說對於女性而言"宮刑"僅僅代表的是緊閉這一層意思,那麼受苦的其實是男性,進而得出更加傾向於宮刑是一種對於女性胸腹部進行棒錘擊打的刑罰方式。而女太監的手術方式,也莫過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