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著名的“四知”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清心不懼九秋霜

潼關,厚重的歷史,蘊含著厚重的文化。歷史上著名的“四知”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清心不懼九秋霜

歷史上著名的“四知”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清心不懼九秋霜

陝西省楊震廉政教育基地四知堂

渭南日報 記者李軍郭豔

沿319縣道一路東行,車緩緩駛入潼關縣秦東鎮四知村。瞬間,一座呈門字造型的高大石牌坊便映入眼簾,遒勁有力的“四知坊”三個大字熠熠生輝。牌坊的主人,就是中華民族史上的古聖先賢——東漢太尉楊震。

“歡迎大家來到楊震故里,現在讓我們回到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在楊震廉政教育基地,我們跟隨講解員的腳步“穿越時空”,在聲、光、電、影繽紛交錯中,聆聽他教書育人、清正廉潔、不畏權貴、克己奉公的動人故事,感受那份博大的家國情懷。

楊震(約59-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潼關縣)人。自幼勤奮好學,熟讀聖賢書,是名震當地的大才子。他關切教育事業,二十歲以後,就自費開設學堂,傳道授業,秉持有教無類、不論貧富,四方求學者絡繹不絕,門庭若市,因而被人們尊稱“關西夫子”。大將軍鄧騭聽說後多次召請他入朝做官,楊震都婉辭不受,故此鄧騭更加欽佩楊震,遂舉薦其為“茂才”,楊震見推辭不掉,只好答應。此時他已五十歲。

史載:永初六年(112年),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縣(治所在今山東省鉅野縣南)時,昌邑縣令王密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對此,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恍然大悟,深感慚愧,怏怏而去。這就是歷史上的“楊震四知”,而楊震由此被人們稱為“四知太守”。各地有關楊震的風物,也多以“四知”命名。昌邑縣的老百姓為了紀念楊震拒金的廉行,後來特地在他辭金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四知廟”,又稱“四知臺”或“辭金臺”。

後來,楊震官至司徒太尉。漢安帝劉祜時,他因得罪宦官而被誣陷罷官,歸鄉途中悲憤交加,憂憤難愈,飲鴆而死。傳說,楊震葬前十幾天,有一丈多高的大鳥,飛到楊震靈前,俯仰悲鳴,淚流溼地。東漢建寧元年,漢順帝劉保察知其冤,下詔為其平反,以禮改葬於潼亭。

廉潔乃為政之魂,勤政乃公僕之本。歷史上,眾多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都曾拜謁過楊震墓,並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巡遊潼關時曾來祭拜,親自撰文以祭。僕射房玄齡也進曰:“可謂雖死猶生,沒而不朽。”詩仙李白在《送楊燕之東魯》詩中這樣寫道:“關西楊伯起,漢日舊稱賢。四代三公族,清風播人天。”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對其評贊說:“行矣慎所遊,惡草能敗蘭。”清光緒二十七年,慈禧太后經過,感其忠廉,也曾下輦致祭。千百年來,歷代政府、官民合作,不遺餘力地修復楊震公祠,表達了後人對楊震精神的尊重和推崇,把弘揚楊震精神作為啟迪官員、教化民眾的有效途徑。如今,楊震公祠已成為陝西省的廉政教育基地。

翻閱楊震後裔的人生軌跡,他的子孫們恪守“清白傳家”“四知家風”作為祖訓,制定了形式多樣、內容相近的家規家訓。以“楊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佈海內外各地。如浙江、福建、廣東、河南、重慶,甚至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都有楊氏後人為紀念楊震所建的祠堂,楊震精神早已超越了國界。因此,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有“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楊氏滿天下”之說。

歷史給潼關及渭南留下了豐厚的優秀文化。新時代,我們要傳承、創新,發揚光大,為我所用。四知村、四知街、四知公園、四知學校、四知廉政文化節……現在,潼關人民以自己的方式寄託著對楊震這位古代清廉官員的緬懷與敬重。“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從小就聽老一輩的人講楊震先生的故事,告訴我們要清白做人、厚道為人、勤儉持家、耕讀傳家。正因大家一代代口耳相傳,小心翼翼地守護,讓我們的家鄉才有了獨有的記憶。”在採訪中,63歲的四知村村民馮巍感慨地說。

自楊震公祠2011年9月開放以來,在省、市紀委的大力支持下,楊震公祠陳列的展品和內容得到不斷的充實和完善。這些翔實的史料和圖文並茂的故事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參觀者。

為更好增強廉政建設文化的感染力、影響力、傳播力,各級不斷創新宣傳教育理念,依託楊震廉政教育基地,全面深化廉政文化陣地建設,強化品牌支撐,逐漸形成全方位、多載體的宣傳教育疊加效應,讓後人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先後編輯印發《漢太尉楊震》《楊震故里清廉潼關》等書籍1萬餘冊,印製宣傳手冊,楊震家風理論文章“潼關楊震:清白家風傳千古”入選省紀委《三秦家規》一書。

同時,組織相關部門排演的大型秦腔歷史廉政劇《太尉楊震》在全省進行巡演,依據《後漢書》記載改編制作皮影戲《暮夜卻金》,創作廉政歌曲《清官頌》、家風好故事微視頻《我的外公外婆》、廉政小品《扶貧故事》、廉政公益廣告《楊震傳》和《走好每一步》等。

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袁義達表示:“楊震以清廉正直的品德開創了楊姓‘清白傳家’的家風。在他的影響下,其子孫也繼承了這一性格和品質。楊震的為官品德和治家理念,是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華,永遠值得後人學習和效法。”

“四知遺訓家聲遠,三相流芳世澤長。”渭南師範學院梁建邦教授評價說,楊震的身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一個封建官吏的高風亮節,楊震家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楊氏後裔和中華兒女,對後世在繼承先祖的優良品德和傳統起著積極而有效的約束和激勵作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採訪結束後,我再次來到楊震先生的雕像前,佇立仰望。他身著漢袍,手持書卷,目視前方,那偉岸的身軀盡顯儒雅與堅定。

歷史是一面鏡子,鑑古知今,學史明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傲骨何輸千古玉,清心不懼九秋霜。楊震精神,穿越千年,流傳百世,教育後人,鞭策後人,勤儉節約,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廉潔用權,廉潔從政,造福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