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用哪四個字概括李商隱的詩歌特點?為什麼?

Sunset汐顏185583464


清代著名文藝理論家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曾說過,“杜樊川詩雄姿英發,李樊南詩深情綿邈。其後李成宗派而杜不成,殆以杜之較無窠臼與?”自此以後,李商隱獨樹一幟的詩歌特點,常以“深情綿邈”來概括。

從劉熙載的評論可以看出,李商隱憑藉自己獨特的詩歌特點,自成一家,開創了古代詩歌的新風格和新境界。而“深情綿邈”,則指李詩以深婉醇厚的獨特感情和幽美朦朧的審美意境,給人以意味深長之感,正所謂“近而不浮,遠而不盡”。

具體來看,李商隱的“深情”,體現在詩人自己獨特的憂鬱氣質和審美趣味,是詩人命運多舛人生的縮影和晚唐幽美哀婉詩風的寫照;李商隱的“綿邈”,則體現在詩人工於比興和精於用典等寫作手法,開創了象徵詩風和朦朧意境的新範式。

具體來看,李商隱“深情綿邈”的詩歌特點,首先是晚唐社會動盪和封建知識分子懷才不遇所造成的濃重感傷情緒在藝術上的典型反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晚唐危機四伏,影響了從“苦吟清淡”向“幽美哀婉”的詩風轉變。

自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日漸衰落,到了晚唐更是危機四伏。封建知識分子面對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動盪局面,難以找到出路。這種頹廢蕭瑟的時代風氣,難免影響了晚唐詩風的轉變,逐漸擯棄中唐詩人的苦吟詩風。

以李商隱為代表的晚唐詩人,從齊梁詩賦中繼承與發揚綺麗哀婉的寫作風格,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悲與時事之嘆。受國家動亂的影響,李商隱的詩歌兼具幽美哀婉與悲涼蕭瑟之感,抒發了詩人的歷史興亡之嘆。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這首《賈生》,即是李商隱借古諷今的詠詩代表作之一。詩人以漢文帝宣詩召見賈誼的典故,諷刺了晚唐皇帝沉迷求仙長生而荒於政事的昏庸,暗含了封建知識分子不被重用的悲憤之情,也是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寫照。

其二,李商隱捲入牛李黨爭, 奠定了其詩幽微深婉的情感基調。

李商隱這一生可謂是命運多舛,從小失去了父親,需要“傭書販舂”來補貼家用。年少成名時,他有幸得到令狐楚的教導與賞識。完成了坎坷的應舉之路後,他卻因為成為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和女婿,而無奈捲入“牛李黨爭”之中。

李商隱的可悲之處,正在於自己的岳父屬於“李黨”,而昔日恩師令狐楚則屬於“牛黨”。因此李商隱的宦海沉浮,與“牛李黨爭”有著逃脫不掉的關係。這一生都處於被排擠的尷尬境地,李商隱只能在詩歌中寄予自己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悲。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這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李商隱以“寄託深而措辭婉”的筆法,一則表達了對朋友的思念之情,二則在清幽冷落的意境中,寄予了自己在雨夜難眠的身世之悲,呈現出幽美哀婉的晚唐詩風。

李商隱“深情綿邈”的詩歌特點,其次表現在對象徵詩風和朦朧意境新範式的開創,以綺麗精工的藝術手法傳達隱晦深細的情感,具體如下:

其一,工於比興,開創了獨特的意象象徵藝術。

李商隱善用比興寄託手法抒發自己的情思幽懷,這是其詩“深情綿邈”的重要體現。這種比興寄託手法,源自屈原的香草美人之喻。這種藝術手法,在李商隱的愛情詩,尤其是無題詩中表現最為明顯。

清代紀昀曾這樣評論李商隱的詩,“《無題》諸詩,大抵祖述美人香草之遺,以曲傳不遇之感,故情真調苦,足以感人。”事實上,李商隱在屈原的比興傳統上,又作了進一步發展,賦予了詩人自己強烈的主觀色彩。開創了獨特的象徵藝術。在古代的詩歌書寫傳統之中,多以已婚少婦思念夫君來比擬文人的政治失意,而李商隱獨闢蹊徑,以未婚少女的情思來寄託自己對於懷才不遇的哀怨與徘徊。而這種求而不得的哀怨,在李商隱的筆下,甚至上升為一種人生悲劇性的象徵。

以《無題》為例,李商隱常以女主人公自喻,從“八歲偷照鏡”的懷春少女,到“小姑居處本無郎”的待嫁小姑,再到“東家老女嫁不售”的大齡剩女,寄託了自己對於愛情與政治苦苦追求的理想境地,形成了意蘊深長的藝術境界。

其二,善於用典,營造了詩意的朦朧意境。

李商隱用典,常常與聯想、想象等藝術手法結合在一起,將人生情感演繹得深細隱晦,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朦朧意境。如《錦瑟》,大量借用莊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玉生煙等典故,寄予了詩人的感傷情緒。

在《錦瑟》這首詩中,李商隱用典的獨特之處,還在於與比興手法融合在一起。那四個歷史典故作為象徵體,具有多義性,並且從表面上看與詩人寄託的情感並沒有關聯性,需要藉助浪漫的想象與聯想,將意象主觀化才能把握。莊周夢蝶,既可指浮生若夢,又可指自足自在;杜鵑啼血,即可指思鄉之悲,又可指歲月之嘆;滄海珠淚,既可指奇情異景,又可指遺珠之恨;良玉生煙,既可指唯美詩意,又可指遙不可及。

而所有這些意象疊加在一起,聯繫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和尾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才能判斷這或許正是詩人如怨如慕、執著追求而又不勝悵惘之的人生寫照,一如他對愛情與政治。

其三,精於辭藻,練就了綺麗精工的藝術風格。

李商隱常常將自己深婉哀傷的情感體驗,融合在豔麗精工的辭藻中。這不僅體現在豐富的修辭手法,而且凝練於綺麗的辭藻,工整的對仗以及婉轉的音律上。在《春雨》中,詩人運用精美的辭藻,寄託了寂寥而迷茫的心理狀態。

尤其“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一聯,不僅對仗工整,而且色彩反差,將心中的寥落情思轉化為恍惚迷離的意象,抒發了詩人春雨思人的落寞情懷。尤其“紅樓”、“珠箔”和“飄燈”等意象的疊加,營造出一種如夢似幻的朦朧之美。

總之,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所云,“物皆著我之顏色”,李商隱“深情綿邈”詩歌特點,正是他理想人格和美好人生求而不得的寫照,充滿了悲愴哀怨的情思,營造了深婉精麗的意境。

而“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這不僅是李商隱“深情綿邈”詩歌特點的體現,更是李商隱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表現。李商隱的詩歌,恰似“江上之芙蓉;籬邊之叢菊,極幽豔晚香之韻,可不為美乎!”


此箋


謝謝悟空問答,唐朝李商隱他寫得詩具有鮮明而獨特的藝術風格,文詞清麗、意蘊深微、但好用典,有些詩比較晦澀。在當時社會里,夾縫中求生存輾轉於谷藩鎮幕府當幕僚,鬱郁不得志、潦倒終身。但與杜牧齊名,世稱"小李杜"。如李商隱寫得一首《春雨》:″悵臥新春自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遠路應悲春畹晚,殘宵猶得夢依稀。玉踏緘札何由達,飛裡雲羅一雁飛。".這首詩是詠歎春雨的,瀟瀟的春雨下得時小時大,白晝不停,自己合衣而臥。望著百花盛開,到處是春光明媚,生機勃勃的春天,自己因為和相愛的戀人不能相聚,互訴衷腸,心煩意亂、抑鬱愁悶沒有辦法,只能冒著春雨來到心愛人住得紅樓遠處眺望,是否能在朦朦朧朧的春雨中看到佳人的倩影。,相思的痛苦在寒冷春雨中變得是那麼無情。冷得寒徹骨髓。無可奈何的詩人只有踏上回家的路,那夜晚的燈光,轔轔車聲獨自碾過夜晚的路面,給人增添淒涼的感覺。回到家裡,仰臥於床上又想家鄉的人和事,悲情與夢幻,都是悲歡離合情愁相加。這首詩.可以看出李商隱

是以曲折隱諱的筆調來抒發自己相思之情。可以用這四個字來概括他的詩是:″委婉淒涼"。


布丁姥爺姥爺


“ 欲語還休”,我用這四個字來概括李商隱詩歌的特點。

李商隱,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自祖父起,遷居鄭州滎陽。自稱與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幾代都只做到縣令縣尉、州郡僚佐一類下級官員。所謂“宗緒衰微,簪纓殆歇”、“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這類自述真實地反映了他比較寒微的處境。他的一生都在黨派之爭的夾縫中求生存,備受排擠,鬱郁不得志,潦倒終身。

李商隱是一位難得的詩人,他在我國詩歌史上有著不可低估的地位。他的詩歌乃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深沉含蓄、委婉曲致的創作特色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其朦朧含混性的詩歌開創了我國朦朧詩的先河,李商隱可謂我國朦朧詩之鼻祖。他的詩歌在前人的基礎上自創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可讀性和藝術性。

他的詩歌大體可分為政治(諷刺)詩和抒情詩。其政治(諷刺)詩反映了唐朝晚期那種外侵內亂、動盪不安的社會狀況,可以說是晚唐歷史的一面明鏡,可幫助人們去進一步研究晚唐的歷史。他的另一大類詩為抒情詩,包括愛情詩、詠物詩、豔情詩等,記錄了詩人的生活經歷、欲抒難言的感情和諸多的人生感慨。這些詩以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吸引著千百年來的廣大讀者,併成為李商隱閃耀詩壇的資本,其獨特的風格成為李商隱區別於其他詩人的重要標誌。

從唐代詩歌史來看,在李商隱的前面有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等詩歌大家,因此,李商隱想從他們的創作方向上突破確實是“難於上青天”,所以李商隱只好另闢蹊徑,尋求新的創作方法。這樣,由於獨特的創作方法加上其獨有的生活經歷,就構成了李商隱詩歌的基本特徵: 感慨性、象徵性、朦朧含混性。

那愛情與功名交織,真實與幻境勾連,他的詩裡,沒有山,沒有水,只有人。那仰天揮淚,悲從中來的陣痛,那東風無力,百花凋殘的衰微,那此情可待的惘然,那一寸相思,也終要蠟炬成灰。以往許多論者,說李商隱的詩追悔愛情,或說感慨身世,繫有感而發。其實他只是寫了一種心緒,這種心緒隱約潛伏甚至時而跳動在字裡行間,他甚至自己都難以傾訴,無法言說。

李商隱追求愛情的道路是曲折的,在他的愛情詩中自然會體現這一點。然而他的愛情詩往往又不是純粹地表達愛情,而多與他多難的政治生活交織在一起,通過豐富的意象體現出來,於是他的這一類詩中常常體現出等待的哀怨、希望的破滅、相思之苦、無奈之痛,感情濃烈而細膩,表達真摯而感人。

所以,李商隱複雜的政治情感和男女情感交織的詩歌總是欲語還休,艱深晦澀。


當文化插上翅膀


我覺得可以用“情致深蘊”來概括李商隱的詩詞。

你詩詞無論是感慨世事、抒發情懷、弔唁古人或者言情吊物都是透漏著李商隱的真情實感,具有一唱三嘆的韻味。

李商隱的《無題二首》中的詩句“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寫 出了相思懷念之苦,恨自己沒有像鳳凰一樣的雙翅,可以飛到愛人身邊, 彼此的心意就像靈異的犀牛一樣,息息相通。“身無”的翅膀與“心有” 的靈犀,一外一內,一悲一喜,相思之苦與心靈相通的欣慰融合一起,將 與愛人深深相愛卻相隔異地不能相守之情景表達的惟妙惟肖。此句最適合 用“情致深蘊”來概括,情感真實,一唱三嘆,此兩句也稱為千古名句。

李商隱的《無題四首》中的詩句“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寫 出了對美好愛情的心願和春天的花朵競相綻放,只因為寸寸的相思都化成 了灰燼。以“春心”比如對愛情的憧憬,而且“花爭發”結合起來,賦予 給“春心”以美好的形象。“相思”本來是個一個抽象的概念,詩人用“ 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想象把本來抽象的概念轉化成具體的事物,用很強烈的對照顯示出了美好事物即將毀滅,讓這一首詩具備了一種讓人惻隱之悲 劇美。也是隱喻自己某種理想無法實現的絕望的痛苦。同樣可以用“情致深蘊”來概括。

“情致深蘊”就是李商隱詩歌的基本風格。雖然在晚唐辭藻華麗的風氣影 響下,他的詩詞也有富麗的一面。但他不侷限於華豔,更多得是真實情感的流露。






知相知命


大家好,我是賈詡的悲傷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頗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

潤、躍、新、真四個字可以完美概括李義山的詩詞風格。

(1)、巧在潤物無聲。商隱詩的使事用典有 許多非常隱蔽,用如未用。讀者即使不知典故也不會造成閱讀障礙,而一旦知道典故出處,則有會心如悟之妙,對詩句的意蘊的理解敢就更加深刻。如《園中牡丹為雨所敗》之二雲“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詩從題外起以榴花作襯。雖不知用事,亦覺自然可誦。但若聯繫孔紹安詠石榴事,則可悟商隱借史事,以古人詩自況,抒發其早歲雖為令狐楚激賞,但終遭際不幸的一種感情。可謂是“語如己出,無斧鑿痕”(《說詩粹語》)。

(2)、巧在騰挪跳躍,縱橫馳騁。李商隱善於把本來不相關的故實巧妙地織入一聯之中,跨越時空,通過對照顯示其間的因果聯繫,具有發人深省的藝術力量。如《馬嵬》(其二)的頸聯“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用筆非常靈活,運用對比,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很大的跳躍。

(3)、巧在推陳出新。義山對典故的運用往往有別出新意的發揮,在藝術上有出奇制勝的效果。如“休誇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南朝》)。“徐妃半面妝”的故事,本來只反映帝妃的不和,缺乏社會意義,作者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巧妙地將“半面妝”與“分天下”聯繫起來,對腐朽昏聵的封建統治者以辛辣的諷刺,不僅使事靈變,而且思想深刻。義山用典還注意將意、情、事、典融入象中,又以“新語”出之,所謂“熟事新用”(《說詩粹語》)。如《和人題真娘墓》“虎邱山下劍池邊,長遣遊人嘆逝川”。即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此“熟事”出之,而僅取“逝川”二字,所謂“新語”也,省卻了許多文字,而能使語義塗上一層濃重的歲月蹉跎、人生易老的感慨。

(4)、巧在形象逼真,立體可感。如七律《隋宮》:“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頷聯以虛擬推想的語氣說:如果不是由於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李淵的手中,楊廣不會以遊幸江都為滿足,他的錦帆,大概一直要飄到天邊去吧!而尾聯活用楊廣與陳叔寶夢中相遇的故實,卻又問而不答,餘味無窮。不僅突出了煬帝縱慾妄行,至死不悟的淫昏性格,而且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這個亡國之君的揶揄嘲弄,諷刺對象和諷刺者的形象都躍然紙上。



賈詡的悲傷


李商隱的詩歌能在晚唐獨樹一幟,在於他心靈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來表現晚唐士人傷感哀苦的情緒,以及他對愛情的執著,開創了詩歌的新風格、新境界。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與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此外李商隱將含蓄、朦朧的表現手法運用到了極致,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李商隱詩歌成就最高的是近體詩,尤其是七言律絕。他是繼杜甫之後,唐代七律發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李商隱繼承了杜甫七律錘鍊謹嚴、沉鬱頓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齊梁詩的濃豔色彩、李賀詩的幻想象徵手法,形成了深情綿邈、綺麗精工的獨特風格。如《重過聖女祠》借愛情遇合,於寫景中融合比興象徵,寄寓困頓失意的身世之感;《春雨》將李賀古體詩的奇豔移入律詩,語言綺麗而對仗工整,音律圓美婉轉,意象極美。但他的詩中因愛用僻典,詩的整體意旨往往隱晦。其次,李商隱將人生慨嘆的抒寫向更深細隱晦方面發展,善於用豔麗精工的藝術形式表達惆悵落寞的情緒,詩中充滿了迷茫與悲涼的體驗,作品深婉精麗、韻味深厚,“近而不浮,遠而不盡”,富有象徵暗示色彩,有一種朦朧美。如《錦瑟》,關於其詩意,歷來眾說紛紜:有悼亡說、寄託說、戀情說、聽瑟曲說、編集自序說、自傷身世說等多種解釋,表達幽微深遠,具有朦朧美。再次,他的詩歌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其心靈的象徵,是一種純屬主觀的生命體驗的表現。李商隱的七絕如《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夜雨寄北》、《夕陽樓》等,較多抒寫身世之感,感情細膩,意境婉約,詩中貫穿著身世和時世的悲感,具有沉痛悽切的抑鬱情調和憂傷美,在藝術上更是細美憂約、沉博絕麗,在精工富麗的辭藻中,朦朧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情思,成為傷感唯美文學的典型。

  李商隱的詩歌有廣泛的師承。他悲愴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託手法源於屈原,他詩歌意旨的遙深、歸趣難求的風格與阮籍有相通之處。杜甫詩歌憂國憂民的精神、沉鬱頓挫的風格,齊梁詩歌的精工豔麗以及李賀詩歌的幽約奇麗的象徵手法和風格都影響了李商隱。李商隱的一些長篇古體,雄放奇崛又近於韓愈;他還有少數詩歌清新流麗、純用白描,脫胎於六朝民歌。李商隱善熔百家於一爐,故能自成一家。





朝花夕拾小文


杜樊川"雄姿英發″,李樊南“深情綿邈"。

在詩文論天下的唐代,以李白杜甫開一代詩宗,以李商隱杜牧餘音嫋嫋。

魯迅先生說:"一切好詩在唐朝已被做完了。"

李商隱情詩甲天下。他的詩寫盡了情之綿綿,意之切切。大詩人白居易戲言:"我死後,得為爾兒足矣。(我死後,能投胎做你兒子,就滿足了)

人們耳熟能詳的《唐詩三百首》杜甫王維李白居前三把交椅。其中杜甫入選38首,王維29首,李白27首。第四把交椅誰來座?白居易?孟浩然?元稹?都不是。第四屬於李商隱。

人生喧囂到極至,必是無言。比如武則天,能寫百萬傳紀吧,可是墓碑沒有留下一字。如此自信,鬚眉汗顏。與武則天相似,李商隱的詩大多《無題》。

李商隱的詩,特別的濃,濃到讓人睡不著。

纏綿悱惻,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宛轉低迴,如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讀來感情澎湃,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讀來心結千千,如春心莫過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隱的詩,根本不是一個人對愛人的表白,而是他對整個世界的深情。


汾陽張文卓


(1)、巧在潤物無聲。商隱詩的使事用典有 許多非常隱蔽,用如未用。讀者即使不知典故也不會造成閱讀障礙,而一旦知道典故出處,則有會心如悟之妙,對詩句的意蘊的理解敢就更加深刻。如《園中牡丹為雨所敗》之二雲“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詩從題外起以榴花作襯。雖不知用事,亦覺自然可誦。但若聯繫孔紹安詠石榴事,則可悟商隱借史事,以古人詩自況,抒發其早歲雖為令狐楚激賞,但終遭際不幸的一種感情。可謂是“語如己出,無斧鑿痕”(《說詩粹語》)。

(2)、巧在騰挪跳躍,縱橫馳騁。李商隱善於把本來不相關的故實巧妙地織入一聯之中,跨越時空,通過對照顯示其間的因果聯繫,具有發人深省的藝術力量。如《馬嵬》(其二)的頸聯“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用筆非常靈活,運用對比,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很大的跳躍。

(3)、巧在推陳出新。義山對典故的運用往往有別出新意的發揮,在藝術上有出奇制勝的效果。如“休誇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南朝》)。“徐妃半面妝”的故事,本來只反映帝妃的不和,缺乏社會意義,作者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巧妙地將“半面妝”與“分天下”聯繫起來,對腐朽昏聵的封建統治者以辛辣的諷刺,不僅使事靈變,而且思想深刻。義山用典還注意將意、情、事、典融入象中,又以“新語”出之,所謂“熟事新用”(《說詩粹語》)。如《和人題真娘墓》“虎邱山下劍池邊,長遣遊人嘆逝川”。即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此“熟事”出之,而僅取“逝川”二字,所謂“新語”也,省卻了許多文字,而能使語義塗上一層濃重的歲月蹉跎、人生易老的感慨。

(4)、巧在形象逼真,立體可感。如七律《隋宮》:“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頷聯以虛擬推想的語氣說:如果不是由於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李淵的手中,楊廣不會以遊幸江都為滿足,他的錦帆,大概一直要飄到天邊去吧!而尾聯活用楊廣與陳叔寶夢中相遇的故實,卻又問而不答,餘味無窮。不僅突出了煬帝縱慾妄行,至死不悟的淫昏性格,而且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這個亡國之君的揶揄嘲弄,諷刺對象和諷刺者的形象都躍然紙上。

無題為首,寄託比興

縱觀李商隱詩歌,我們會發現,他特別喜用“有”“無”二字進行詩中對比。如“楚雨含情皆有託,漳濱臥病競無渺”(《梓州罷吟寄同舍》)“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峰俱有情”(《二月二》),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二首),“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輿高秋!”(《重有感》)。通過“有”“無”的對比,達到一種無中生有,似有卻無的境界,營造出一種“無為有處有還無”的禪趣。如《無題》雲“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它的妙處在於:一為情人相別設置背景,時在暮春三月,春風綿綿(東風無力);二在於移情於景,春花凋謝,木葉飄零(百花殘),從而使情人相別更加具象化,為兩情相別營造、瀉染一種悲愁傷感的氛圍;三在於暗示與象徵此情已如春亡消逝,不可復返,如百花凋殘,不可復開。

李商隱繼承並發展了古代詩歌比興寄託的藝術傳統。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是《詠史》中雲:“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詩人對金陵龍盤虎踞的雄奇之勢,用一個有力的反問句作了徹底的否定,“三百年來”均為“曉夢”一場,看來“龍盤”是無處可覓的。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權亦能倖免麼?詩人似在為古人哀嘆,實為今人憂慮。與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比較,可謂異曲同工吧。寄託之深,由此可見。李商隱詠史或假託前代帝王勳貴,以喻指現實中的同類人物。如《富平少侯》,“富平少侯”雖是個假託性的人物,但清代注家徐逢源根據唐敬宗少年繼位,好奢喜獵,宴遊無度,和漢武帝每自稱富平侯家人之事,推斷此詩系借諷敬宗,其說頗為人所信。或通過對歷史人事別出新意的議論以藉端寄慨。

誠如黃世中先生概括雲“商隱詩多託物寄情,亦物亦人;借史興懷,亦古亦今;以仙喻世,亦道亦俗。物之與人,古之與今,道之與俗,或同構對應,或隱喻暗示,或比興象徵,言此意彼,故多含隱之致”。詩人筆下,似無不可寄託之物。舉凡枯荷敗柳、危樓清池、飛蜂舞蝶、鳴蟬流鶯,信手拈來,均成可託之物;前人故事、神話傳說、歷史陳跡,也往往成為詩人傷時嘆事的契機。商隱寄託比興之詩,選材之廣、寄託之深、意旨之隱,每每令後人望塵莫及。黃世中先生論及

李商隱詩歌的隱秀特徵時曾說“比興是李商隱詩旨義含隱的重要手段”。正是李商隱工於比興手法的運用,在他的詩歌中創造了許多出色的意象。王澤龍先生把比興手法看作是詩歌意象思維的一種重要形式。李商隱是善於運用這種思維方式的詩人之一。每每由感物而興會,再到感物而興思。如“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遊原》),觸物抒懷,將家國之感、身世之痛,與時光流逝之嘆熔為一爐。情景與哲思化而為一,耐人尋思。

前人論及李商隱七絕,曾有“寄託深而措辭婉,可空百代”之說,這種藉藝術形象的整體來託寓較為概括、抽象的感情內容的寫法,是元旦詩的一個特點,也是李商隱對比興寄託這一傳統手法的一種發展。

含蓄溫婉,構思縝密

李商隱詩歌的抒情,情調幽美,較少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特別緻力於婉曲見意,採取幽微隱約、迂迴曲折的方式,常常一重情思套著一重情思,表現得幽深朦朧。如《霜月》:“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這首詩憑藉作者敏銳的感受力,展開飄渺的遐想,營造了幽深精微的意境。這種意境極有層次感:秋空明淨,霜華月光,似水一色的自然景象,是一層意境;霜月之神在爭妍鬥美的美麗遐想,又是一層意境;詩人嚮往在幽冷環境中一試身姿的“耐冷”的精神,又是一層意境。這些霜月交輝、“水接天”等意象,美麗而又細薄迷濛,加上情緒的暗淡迷惘,意境的重疊交錯,詩境遂顯得幽約朦朧。

李商隱之所以能把詩歌表現得委婉迂曲,不直不露,在於他常用近離遠合、點情染景、翻轉透跌、宕出遠神等藝術手法。李商隱詩很少純為情語,也很少純為景語,從出句到對句,常先情語點之而後景語染之。李商隱詩少直抒胸臆之作,多深情婉曲之篇。詠史、懷古詩雖揭露嘲諷尖銳辛辣、不留餘地,但在藝術表現上卻很含蓄蘊藉,委婉不露。他的一些詠物贈別之作,也常能因含蓄和重婉曲而顯得情味雋永,耐人咀嚼


偶然回眸


我覺得可以用"深細婉曲"四字來概括李商隱的詩歌特點。

李商隱在晚唐與杜牧齊名。他身處動亂時代,個人遭遇極其坎坷,其詩歌很多表現了他關心政治、憂慮國事、渴望有所作所為的心情。在藝術上力求創新,並通過嚴肅認真的藝術實踐建立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的各種詩體都有佳作,尤其是近體律詩,包蘊密緻,沉博絕麗。具有寄託遙深,構思細密,意境含蓄,情韻優美,語言清麗,韻律鏗鏘,工於比興,巧於用典等特點,構成他特有的深細婉曲、典麗精工的藝術風格。

李商隱現存詩約有六百首,代表作有《登樂遊原》、《錦瑟》、《夜雨寄北》、《無題》等詩篇。


手機用戶墨海聽濤


如果用四個字根據李商隱的詩歌特點,通常用“深情綿邈”這四個字。

他往往譏刺前朝或本朝君王的荒淫誤國,有的則借詠史寄託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這類詩多用律絕,截取歷史上特定場景加以鋪染,具有以小見大、詞微意深的藝術效果。名作如《隋宮二首》、《南朝》等。

他的抒情詩感情深摯細膩,感傷氣息很濃,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登樂遊原》)。李詩抒情,較少直抒胸臆,而特別緻力於婉曲見意,其詩往往寄興深微,餘味無窮。但刻意求曲也有副作用,有時也帶來晦澀難懂的弊病。

他的詠物詩體物工切,摹寫入微,能以典型特徵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表達事物的內在神韻,寄寓作者的深深情懷。《無題》詩就是李商隱的獨創之作,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情思宛轉沉摯,辭藻典雅精麗。如“昨夜星辰昨夜風”、“相見時難別亦難”二首。也有的託喻友朋交往和身世感慨,如“待得郎來月已低”和“何處哀箏隨急管”二首。還有一些詩寄興難明。此外,有少數豔情篇什,輕薄浮豔。這些詩並非作於一時一地,亦無統一思想貫穿。多屬於詩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緒複雜無法明言的情況,因而統名為“無題”。由於它們比較隱晦曲折,千百年來被人們解說紛紜。

李商隱詩歌的基本風格是情深詞婉,能於麗中時帶沉鬱,流美中不失厚重,對後世的詩壇和詞壇影響很深。其詩繼承面較廣。其七律成就最高,繼承了杜甫精嚴頓挫的特點,又融合了齊梁詩的豔和六朝民歌的清麗,以及李賀詩的幻想象徵手法;其詞旨隱晦的作風受阮籍影響;一些長篇古風如《韓碑》接近韓愈的歌行;一些抒情寫景小詩淡語天成,綽約多姿,不失盛唐絕句風味。李商隱是晚唐駢文的代表作家。其駢文屬對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間,氣韻自然。

總體來說,“深情綿邈”四字,是能比較好地概括李商隱詩歌的特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