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縣老槐樹下的思考:元明時期的南北融合與移民

導讀:

遊牧民族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入侵者的形象,他們不斷向外發起征服,侵虐中原大地。其根本原因其實是自然資源消耗所致,他們為了生存而遷徙,進而與其他的文明、民族產生激烈的衝突。

這種衝突往往會直接釀成戰爭,而戰爭又會引發遷徙,遷徙則會促進融合。從某個側面上來聊,中國古代的戰爭史其實也是民族融合史,一次又一次的大一統王朝與亂世的輪迴,鑄造了我們今天“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現狀。

洪洞縣老槐樹下的思考:元明時期的南北融合與移民

洪洞縣老愧書

元朝無疑是遊牧民族的典型,今天老陳就帶大家從成吉思汗說起,與大家聊一聊元明時期的南北融合與移民遷徙。在閱讀本篇文章前,老陳拋出2個小問題請大家思考:

1. 元朝為了獲得統治中原的權力,採取了什麼措施?

2. 《蘇三起解》中的“洪洞縣”與明代移民有什麼關係?


忽必烈的征服

對於蒙古人來說,他們的生活方式是遊牧,他們不會在某個地方久居,哪裡水草豐美哪裡就是他們的目的地,因而征服是其生活習慣的邏輯。

如果一個部落停留在一個地方太久,一直在同一個脆弱的生態系統中狩獵,那麼他們將逐漸衰落,最終臣服在別的部落腳下。

洪洞縣老槐樹下的思考:元明時期的南北融合與移民

忽必烈

生存的唯一方法是不斷遷徙。

因此,頭領如果能夠帶領自己的族人不斷尋找更好的居所,就能獲得族人的尊崇,具備特殊的人格魅力。

直到1227年成吉思汗逝世為止,他遵循的一直是這一種邏輯,這也使得他得以成為蒙古能迅速壯大,從而向南進軍華北平原,最終盡力大一統的元朝,成為中國的統治者。

一個世紀前,女真人曾經征服了那裡,並建立金朝。然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蒙古人又踏平金朝,開始盤算建立一個一統的大帝國。

當時,蒙古的最大的敵人是南宋。蒙古人在長江流域的西北門戶襄陽和樊城與宋軍僵持不下,陷入五年的苦戰。直到元世祖至元十年,襄陽才攻陷。隨後不久,杭州的南宋朝廷也被攻克。不過蒙古人又花了四年時間,才進一步將南逃的南宋小朝廷完全擊潰。


洪洞縣老槐樹下的思考:元明時期的南北融合與移民

南宋

在中原的這段時間,元朝的開創者忽必烈意識到如果他不設法歸依漢族傳統,就無法成為令漢人心悅誠服的皇帝,也就無法統治好中原這片疆域。

為此,忽必烈想盡辦法使自己的政權具備華夏王朝的身份。忽必烈自稱為大元的創立者,將自己打扮為遼、金、宋朝的合法繼承者。為了完全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召集了一批學者,抹殺了長久以來漢人對“華”和“胡”的區分。

忽必烈把許多民族聚集在自己的統治之下,使他們融為一體,他要讓世人知道,他當得起天子之名。

南北方界限的出現

隨著北方女真人的入侵,宋朝被逐出中原,被迫接受與金朝分立的局面。雙方以淮河為界(淮河是位於黃河與長江之間的一條東西向河流),元朝統一南北後,消滅了這一內部屏障,不過從地理學的角度來說,南北界線依然存在。

在古時,人們眼中的南北分界線和現在有所不同,是長江,而非淮河。

洪洞縣老槐樹下的思考:元明時期的南北融合與移民

長江

所謂“江北”指的是長江以北,而“江南”指的是長江以南,這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造就了氣候、地貌、飲食、建築和文化上的差異,甚至南人與北人的思想與性格也有所不同。

在老陳看來,當時的北方以乾燥、貧窮、文化落後為特徵,南方則完全相反。在尋找中國文化的源頭時,人們也許還會引頸北望,但宋代以後,隨著南方的興起,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文化潮流的風向標已經南移。

元代在統治範圍上打破了南北的分界線。忽必烈在北方的政局穩定後,採用了南宋將領劉整的建議,先拔襄陽,後入長江,進取南宋。次年六月,忽必烈命將領伯顏督諸軍,分兩路大舉南進。伯顏率領水陸大軍,以呂文煥為前鋒,順長江東下。宋沿江諸帥多為呂氏舊部,皆不戰而降。此後,南方漸漸划進元朝版圖,南北方分界漸漸打破。

洪洞縣老槐樹下的思考:元明時期的南北融合與移民

元朝

不過,南北方地理分界被打破,並不意味著南北方人的心理防線也隨之消失。南人曾經反元,使得元代統治者重用北人而提防南人,這使南北隔閡的觀念常駐人心。

早期的移民

在元明兩代,許多人並不待在自己的原籍。一些人因為做生意或別的原因總是居無定所。有些人則是迫於國家政令而不得不遷移。

明朝朱元璋抄沒江南巨室田地時,就把部分富戶遷到首都南京,置於國家的監視之下,一些遷到他的老家鳳陽府,另一些則遷到人口減少的華北平原。

洪洞縣老槐樹下的思考:元明時期的南北融合與移民

到了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又帶起了一波向華北平原的強制移民,這次移民達到數萬戶之多。

一些移民是迫於政令,而大多數則是出於經濟原因,很多移民渠道並非政府計劃,而是通過私人網絡。

其中,有一批北方移民就聚集到了山西洪洞縣的老槐樹下。大家聽到洪洞這個地方,更多的可能來自京劇《玉堂春》那句“蘇三離了洪洞縣”。但實際上,該地還是這個人口大省為尋找土地而漂泊的人們的一個集合點。

洪洞縣老槐樹下的思考:元明時期的南北融合與移民

洪洞縣

洪洞,橫跨於晉中地震帶上的汾河走廊,它是出省的必經之地,是遷徙路途上一個理想的集合點,許多人專程到此,加入出省的移民團體。

就全國範圍而言,明代遷出人口最多的是江南。洪武二十六年,江南三大省——南直隸、浙江、江西還擁有全國半數人口,而到了明中葉,已不足三分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江南的人口不斷遷移到全國各地。有時他們為了餬口而不得不在丘陵山地上開墾梯田,他們每遷移到一處,往往能發揮江南人的巧思和才智,從而成為地方社會中的顯赫角色。


總結:

元明時代的百姓猶如燒不盡的野草,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一線生機,可以落地生根,無論生活如何坎坷,他們都會擁有死而復生的力量。


洪洞縣老槐樹下的思考:元明時期的南北融合與移民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憑著這股力量,元明的疆土才得以不斷被拓寬,國家的邊界得以無限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