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淮河没有出海口?

允133956686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淮河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渎之一。

江河淮济,是古时候的四条知名的河流。

位于长江和黄河之间的淮河就是其一。

一开始,淮河是有独立的入海口的。正如《禹贡》有记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可惜淮河离黄河太近了,相对于黄河这条母亲河的充沛流量来说,淮河简直就是小弟弟级别的了。

在公元1128年,黄河决口南下,直接侵占了淮河的地盘。

小小的淮河,如何能容得下黄河这样庞大的流量,于是黄河就在淮河流域经常决口泛滥,将大量的泥沙,淤积在淮河流域。甚至在淮河的流路上,阻塞出一个庞大的洪泽湖。

这一南流,就流了几百年。

淮河的水,在明清的时候,被用来蓄水攻沙,两朝为了维持北京到江南的大运河,以及治理黄河,花费了无数人力物力。黄河也在这段时间,将无数的泥沙沉积在淮河流域,淮河的河道被抬高,之前的淮河水系被打乱,所以淮河就成了无法入海的河流。

在咸丰五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北流之后,淮河没有了黄河的欺负,终于可以自由一点了,但是入海河道已经找不到了,只好借长江河道入海。

在新中国建立后,淮河治理工程启动,苏北灌溉总渠的修建,使得淮河可以有自己的入海通道了。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题主说的是淮河没有入海口,淮河是一条很难治理的河,1950年淮河遭遇历史上特大水灾,毛主席提出“一定好把淮河修好“,以示决心根治淮河水患。淮河在我国河流中名不见经传,其貌不扬,为什么这么难治理呢,而且还没有自己的入海口。笔者想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水系发育不好,成羽状水系,南北不对称,流域面积成扇形形状

读上图,淮河北岸支流多而长,南岸支流短而少,典型的不对称羽状水系。淮河降水主要在6~9月份,夏季受东风季风影响,遇秦岭东麓地形抬升影响,产生大量的降水,因此北岸多支流发育,支流密集,河网密度高。从流域面积来看,淮河集中在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400公里的扇形地带,如果突降暴雨,洪水短时间集中在入海口,势必引发河水肆意泛滥,洪水很难驯服,难有一个固定的入海口。

平原区河道特征,河道难以被束缚

淮河的支流多发源于大别山、秦岭东麓、山东沂蒙山区,主河道在地势低洼的平原区,地势平缓,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才196米,这样的比降,河床特别容易淤沙,洪水来时改道,很难有一个被束缚的入海口。(上图)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没有一个好"邻居"

淮河夹在黄河与长江之间,在夹逢中求生存,实在难以找到出路。北面的黄河,世界有名的泥沙河,因水沙不协调,三年一发洪水,百年一改道。历史上黄河南迁,累及淮河,袭夺淮河,淮河就跟随黄河入海,原有入海口颓废。今天淮河主干道从高邮湖入口长江。

历史上长江河道受到束缚,比较稳定,特别是到了下游,淮河与长江几乎交汇一起,从径流量来看成为长江的支流是最好的选择。没有自己的入海口,河流表现还稳定。

人类活动的加剧,淮河入海口人为干预

从目前来看,淮河入海口有三条途径,除上面提到汇入长江外,还从苏北灌溉总渠入黄海,另一条北上从连云港入海湾。通过人类控制,淮河入海口就复杂了,由于淮河多少年来,很少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样的入海口稳定快半个世纪了。


地理纵横


首先应该是问淮河为什么没有入海口,其次淮河是有入海口的,不管历史上还是现在,淮河水最终都能入海,只不过过程曲折,没有黄河、长江入海口那么明显。当然目前淮河在入海之前经过人工的干预,入海的流向不止一个,所以很多人认为没有干流入海口也是正确的,但也不能全盘否定淮河是最终入海的。

之所以导致淮河没有入海口的最大原因就是黄河,历史上淮河有自己的干流入海口,但是因为淮河处在华北平原,不像长江、湘江、珠江那样两岸有高山堤坝落差,淮河的河岸相对很低,所以随便来一条大一点的河流都能冲击淮河。历史上黄河桀骜不驯,在河南开封地区几次决口改道,有几次改道都是由开封向东南夺淮河入海,后来又夺山东的大清河入海,直至现今。

黄河本身夺淮河入海也没什么关系,但是黄河中的泥沙却对淮河河道造成了重大影响。从近些年黄河东营入海口的照片就能看出,入海尾口因为泥沙淤积所以一直在小幅度变化,而当年夺淮入海时,黄河泥沙将淮河下游的浅流区淤积堵塞了,导致淮河在失去入海口后四外扩散,后来几经变迁形成了我们目前看到了三个入海口,淮河进入洪泽湖以后,一个北上新沂河入海,一个向东经过人工开凿的灌溉总渠入海,另外还有一条南下经高邮湖入长江。

淮河是一条具有特殊意义的河流,历史上以淮河为界限将我国分为南北方,至今秦岭淮河一线仍旧在各种场合中使用。但是淮河地势地貌基本属于一条北方河流,远不及南方河流的水量充沛以及地势落差明显,与黄河更加相似,所以淮河容易受到河道的影响,导致目前没有干流入海口。


地理有意思


这个问题我也来说说,淮河本来是独流入海,现在事实变成了长江的一条支流,既有自然因素,也人为因素,但始作俑者是人。

1128年,金兵渡河南下,南宋在河南滑县扒开黄河大堤,黄河决口东南流,注入泗水,再由泗水经江苏注入淮河。黄河在下游分成数股开始在东西宽约250km的黄淮平原上纵横,经常泛滥,决口和改道,当地百姓是苦不堪言。这种状况持续了四百多年,到1578年,潘季驯治黄,在徐州淮阴筑黄河大堤,同时筑起高家堰,把黄河河道固定下来,使得黄河在淮阴夺淮河入海。

而淮河这时就显很无辜了,本来淮河是一条清澈的河流,含沙量仅约为黄河的1%,入海非常通畅,海洋的潮汐甚至可以到今天的江苏盱眙县。但自从被黄河袭夺之后,由于泥沙淤积,入海通路受阻,洪水难以下泄,加上黄河水的经常倒灌,把淮河以南的零星湖泊连成一片,形成了今天的洪泽湖。

之后1595年又开始修“分黄导淮”工程,疏通高邮湖,高邮湖由芒稻河进入长江,淮河开始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甚至经常在汛期时,黄河倒灌进入洪泽湖,也与淮河水一样经过长江排入大海,黄河也常作为长江的支流存在。

现在黄河复归北边从渤海入海,但淮河的入海河道仍然因为泥沙淤积受阻,大概有73%的淮河水经洪泽湖过三河闸经高邮湖、宝应湖注入长江。

1998年开始修建一条长160km,宽750m,深6m的淮河入海水道,2003年投入使用,800年之后,终于有淮河水可以独流入海了。但这只能提高淮河的防洪能力,没有根本改变淮河作为长江支流局面。

可见,淮河没有入海口如果要追究责任的话,南宋是要背锅的,之后就是治水者为保一方平安作出的选择。


科学视野。不同解读。欢迎评论和关注!


昆仑还东国


历史上的淮水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在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里就有“淮”字出现,历史上,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是独流入海的四条大河之一。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老鸦叉,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在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

受黄河长期侵淮夺淮的影响,地形和水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古济河、钜野泽和梁山泊已消失;河床普遍淤高.且留下了废黄河河床;形成新的湖泊如洪泽湖、南四湖和骆马湖。

其实,淮河本来属于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终将由陆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

但由于淮河流域水系地貌的原因,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河道多次出现改道,特别是黄河的夺淮夺泗入海,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即今废黄河),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侵占了淮河的入海河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

因此,我国成立前,淮河这里出现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局面。中游的水下不来,下游的水又流不出,是一条难治之河。

为了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国对其进行了有效治理。

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控制洪水,在上游山区先后修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旬、磨子潭、鲇鱼山等30多座大型水库及2000多座小型水库。同时,我国相关部门还大力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发展了灌溉、水电、水产等各种事业。

现在大部分河道经过了疏浚整理,在淮河平原上开挖了新淮河、新汴河、茨淮新河、红卫河等许多新河,大大增强了排洪能力,扩大了灌溉面积。在淮河下游开辟和扩大入江入海水道。

现在,淮河流域大部分水流可以顺利地经洪泽湖、大运河流入长江,一部分水流经过苏北灌溉总渠、淮沐新河、新淮河、射阳河等许多条新河,流入黄河。




李子涵一


一、

首先,更正题主的一个概念错误,淮河出海口称谓是错误的。

出海口、入海口,是两个意义截然不同的概念。

江河水流汇进海洋之处,应称为入海口;

江河航运进入海洋之处,则称为出海口。

所以,题主所说的应是淮河入海口。


淮河,不能说木有入海口,而是现在有多个入海口,不过不是历史上原来的淮河入海口而已!

二、

古代淮河在江苏是有固定的直通入海口的,就是现在可以在江苏省地图上可以看到的,江苏省北部的废黄河故道。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中华儿女心目中的圣河。

黄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桀骜不驯,奔流无度,加之科学技术水平低下,治理不力,人类难以驾驭,水患频仍。

东流的黄河下游象一条黄龙在华北平原、黄淮海大地上,左右滚来滚去,多次改道,曾经决口南下,夺淮河下游入海水道而从苏北入黄海。

后来又改道北上山东入渤海。

三、

黄河改道山东入渤海后,这个搬运、挾带泥沙的巨无霸,除在黄海入海口遗下可观的沙丘外。

更是留下大量的泥沙使淮河下游入海故道淤积,淮河水已不能再通过原淮河下游故道东流入黄海。

淮河下游水流,无奈之下,另寻入海水道,改东流为南下,经由大运河南下汇入长江,而再随长江折向东流入东海;

另有支流,北上亦经由大运河,转入淮沭河折向东流汇入黄海。

但是,每逢雨季汛期,因作为淮河泄洪的主要水道,大运河水道狹窄,且淮河本来东向直接入海,现转向南下入长江,加长入海距离,且同时长江亦在汛期,水位偏高,使淮河泄洪不畅,水害频发。

淮河北上大运河东流淮沭河的支流,河道不甚宽阔,泄洪水量有限。

淮河水患,成为各朝代及中华民国政府,亟欲解决,而又无力、无法解决的老大难水利事件之一。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根治淮河水害,在江苏省北部,人工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恢复淮河东流直接人海的一条通道。

后又在苏北灌溉总渠北侧,增加开挖淮河入海水道,导引淮河水直接东流入黄海,解决了淮河下游畅通的入海水道,彻底根治淮河水害,并灌溉苏北农田。

淮河,又重新有了自己的直通入海口,淮河水患不再,两岸人民安居乐业。


z山海


为什么淮河没有出海口?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七大水系之一,淮河没有出海口,始于黄河,归于长江。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传承文化,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江和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长江黄河中间便是我国的“中原地带”,是我国古人类的发源地。在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夹缝间,还有淮河水系,也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 ,七大水系还有:珠江水系、辽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松花江水系,都属于江河水系。

提起淮河,大家应该会想起秦岭吧。对的“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还是1月份0℃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也是水田与旱地界线;农作物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分界线;是水稻与小麦种植分界线;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分界线等,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关键的一个节点,当然也不是绝对按此划分的。

“秦岭——淮河”一线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线。大家知道自古水火无情,尤其是古代,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遇到降雨丰沛的灾年,黄河、长江泛滥,灾情不断,瘟疫横行。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几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给下游带来大量泥沙,长期堆积瘀塞,久而久之成为悬河,稍有变故,就会决堤改道,变迁无常。在1149年、1494年和1938年等多次人为原因,黄河在南面摆动,南流夺淮河河道入海,但是由于大量泥沙堆积在下游出海口,慢慢出海口地势变高,淮河河水无法流入大海(长江口的崇明岛也是如此形成的)。而黄河经历多次改道形成了现在的模样,黄河水经山东注入渤海湾。淮河水由于地势引导入江水道,南下汇入长江流域,成为了长江的一个支流,自此淮河没有了出海口,一代历史终结。上古神话故事流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说法。传说大禹也去过淮河治水。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大家为了纪念他,为他修庙立碑,在淮海沿岸。当然现如今国家正在努力疏通淮海古河道,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淮河用自己的河道流入大海。你觉得这能成为现实吗,请回答谢谢。







这么近那么远F4


作为中国古代与黄河长江齐名的“四渎”之一,淮河在中国古代史上,意义堪称重量级。放在一些“天下分分合合”的年月,还常被拿来划边境线。但今日的淮河,虽说流经鄂豫皖苏鲁五省,但其河道总长度只有一千公里,流域面积也只有二十七万平方公里。尤其“低调”的是,这样一条“名河”,竟然没有出海口,其水流经过洪泽湖后注入长江,经长江下游才可入海。比起与之“齐名”的黄河长江来,似乎很没存在感。

但事实上,“淮河没有出海口”这事儿,可不是一个有趣的自然景观,相反,缩影了上千年里,中国历史上一桩持久的灾难:淮河水灾!

其实,最初的淮河,是有出海口的。以《禹贡》的记载说,淮河“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沂泗,东入于海。”一句话勾勒出了淮河的风貌:发源于河南南阳桐柏山的淮河,整个流域范围紧挨着黄河流域,向西流经伏牛山,向北抵达沂蒙山脉,向南又靠近大别山脉和长江流域。看看地图就知道,这整个流域除了西部、南部、东北部的山区丘陵外,几乎全是广阔大平原,土地肥沃且物产资源丰富,堪称中国版图里的“宝地”。

虽然淮河流域地理面积只占中国版图的三十五分之一,但人口却在一亿六千万以上,耕地面积占全中国的八分之一,还是重要的煤炭与海盐产地。小麦水稻棉花的产量也居于全国前列。开封、郑州、曲阜、许昌等历史名城,几乎都是因淮河而繁荣。古代历史上,也早有“江淮熟,天下足”的美誉。而在今天,淮河流域的地位,依然无比重要。淮河安,天下宁。

但偏偏在历史上,这淮河,并不“安”。

其实,当淮河如《禹贡》记载的那样,拥有“独立产权”的出海口时,那也恰是淮河流域历史上的黄金期:早年的淮河,拥有“汴水”“颖水”“泗水”“沂水”“汝水”等支流,构成密集的水网。

南宋建炎二年(1128)之前,洪泽湖也并不存在,相反淮河沿线上,散布着大大小小上百个湖泊。发达的水力条件,不但助推了农业发展,也催生了新型的人工运河。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邗沟”,以及隋朝时连通南北的“通济渠”,都是开凿在淮河流域。而从秦汉至隋唐的繁荣时代里,以淮河流域为中心的“江淮河济”水运网,更是彼时中国的主动脉。

可以说,那时的淮河流域,虽说也难免有水灾,可与“多灾多难”真心不搭,相反有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比如占了咸阳的项羽,为何猴急着迁回彭城?那可不止为“富贵还乡”,实在是这交通发达经济便利的两淮平原,太吸引这位“西楚霸王”。一直到北宋“靖康之耻”前,两淮流域都是中国最核心的农业经济区。

但淮河“出海口”的危机,却也早就有。看地图就知道,淮河北靠沂蒙山脉,地理位置本就北高南低,而且又靠着作为“地上河”的黄河。黄河“夺淮”的风险,也就长期存在。早在西汉年间起,黄河水就不停侵夺淮河河道。外加两淮平原,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每逢战乱就打做一团。生灵涂炭之后,当地的水文地貌,也全被战乱毁没了样。于是到了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终于呼啸南下,彻底鹊巢鸠占,夺了淮河的入海口。

而比丢失入海口更严重的是,滚滚黄河水带来了大量泥沙,在淮河的水道上大量淤积,淮阴以下的淮河故道全被淤塞,也切断了淮河向沂水等水脉的排水出路,“无路可去”的淮河水汹涌狂奔,在盱眙以东淤积成湖泊,也就是今天的洪泽湖。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淮河流域的其他地方。比如被黄河水“夺水道”的泗水,也在山东形成了南四湖和骆马湖。

可以说,经过这一场剧变,原先畅通的淮河,就这样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稍微熟悉下地理知识就知道,这样一条处处被“淤成湖”的淮河,一旦降水超过了湖泊的容量,必然就水灾蔓延。自南宋至清代,江淮地区多少触目惊心的水灾,就是由此而来。

那今天的淮河,为何又从长江入海了?清朝咸丰元年(1851)洪泽湖水暴涨,一口气冲坏了南面大堤,脱缰的淮水汹涌南奔,经高邮湖和邵伯湖冲入长江。这场剧变,又成了长江沿线的灾难:淮河入长江的水道太小,每一次奔长江,都常见在两岸泛滥。

更大的灾难,还是拜黄河所赐:清朝咸丰五年(1855)黄河再次改道,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后,一路奔着山东入海。其“侵占”淮河河道七百年的历史就此结束。那淮河是不是可以“回家”了?回不去了,以往的淮河故道,早已被泥沙堆得高出地面,不但没法让淮河入海,相反沂水泗水等河流,由于被黄河改道夺了水道,也一股脑冲入苏北地区,成了新的灾难。

如果说水灾还有消退的时候,那么盐碱地灾害,更是痛苦的后遗症:黄河带来的泥沙,淤积了淮河原有的湖泊池塘,这些盐碱含量极高的土壤与黄河泥沙混杂,也就形成了大片无法种植的盐碱地。沿线的多少村庄因此废弃,农民流离失所。

如此灾难,历代王朝就没办法?实在是这事儿治起来太难:淮河流域的边缘,多是山区地带,洪水控制起来本就难,更缺少好的水库地形。淮河的干流呢?却是坡度平缓,只要上游水文出现状况,河道就很容易被抢。这样的高难度地形,放在古代科技条件下,综合治理极其难,只能修修补补。

于是,从南宋年间黄河“夺淮”开始,一直到清朝咸丰元年黄河改道,六个世纪的时间里,淮河流域爆发了二百六十八次大型自然灾害,等于是每两年半一次。那在科技条件比较发达的近代呢?从咸丰五年(1855)到1949年,淮河又爆发了四十八次大型灾害,等于是每一点九年一次,烈度远超古代史。

如果说古代史上的淮河灾害,还可以用“天灾”甩锅,那么近代史上的淮河大灾,就是彻头彻尾的人祸: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虽然也有过“导淮”的构想,却从未舍得投入人力物力去做。北洋时期曾任全国水利总裁的晚清状元张謇,满怀治理淮河的构想,却终因缺钱悲愤辞职。

于是,那时代的淮河,也就基本陷入“没人管”的状况,外加天灾与战乱,淮河的灾难也就空前频繁。1916、1921、1931年的几次淮河大灾,受灾人口都多达数千万,死者“遍地尸漂”。1931年的淮河大水里,单一个兴化县,全县就在一夜之间被淹没,兴化县官庄百户人家,幸存者只有五人。1938年的“花园口放水”事件,导致淮河流域五万四千平方公里土地成了“黄泛区”,一百亿吨泥沙冲入江淮平原,许多地方“昔日房屋树木已埋入土中”。一千多万老百姓流离失所,水旱蝗灾年年不停。淮河流域,成了“灾地”。

甚至,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号称“灾地”的淮河流域,也给新中国来了个“下马威”:淮河连续两年大灾,三百一十三万平方公里土地沦为泽国。锥心的灾难,也激出了新中国那一声曾激励一代人的口号:“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紧接着,这声口号,就变成了新中国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从1950年11月起,这场动员三百万民夫,波及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各省的“治淮工程”正式开始。第一期工程仅用八个月,就修筑堤坝2191公里,初步做到“小雨免灾,大雨减灾”。淮河流域,也在1951年11月,迎来了久违的大丰收。

然后,经过八年跟进治理,数百万军民的抛头颅洒热血。曾是“黄泛区”的淮河流域,到1957年冬,共治理大小河道175条,修建堤坝4600公里,外加大型水库9座,总库容量316亿立方米。淮河流域“无年不灾”的历史,终于成为历史。

但是,“没有出海口”的威胁,至今没有消除。1991年和2003年两次淮河大水,更让人至今警醒。意义重大的“淮海入海水道”工程,今天依然在进行中。新中国至今七十多年,淮河大多数时间里的“平静”,来自多少前辈的付出,又来自今天多少水利工作者的守护!
参考资料: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 新华社:《新中国峥嵘岁月: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我们爱历史


淮河是中国古代的四渎,现为中国七大江河之一。

在中国古代,有四条著名的河流。分别是:

河(黃河)、淮(淮河)、济(濟河)、江(沂河)。

这四条河流,最后都可以注入到海洋,所以一直在民间信仰中有很高的地位。唐朝时,称这些河流为四渎。

其中,淮河为东渎,长江为南渎,黄河为西渎,济水为北渎。

由此可见,淮河在最初是有出海口的。那么,为什么后来失去了呢?

淮河失去入海口,被称为“黄河夺淮”。

在1194年至1855年间,黄河夺走了淮河的河道,成为黄河的出海口。

自1194年起,黄河开始夺淮入海,侵占了淮河的地盘。这是由于淮河与黄河的地理位置过近,而淮河的流量又远远不如黄河这条中国的母亲河。


挟带大量泥沙的黄水,将泥沙淤积在淮河流域,破坏了淮河环境,使得淮从洪泽湖南决入江,并且阻塞出了洪泽湖。

不过,在清咸丰五年(1855)以后,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使得淮河的负担减轻,可以借长江的河道入海。

2003年6月,我国发起的“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完成,淮河逐渐又有了出海口,保证了入海水道泄洪入海。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很漫长的历史过程。


HuiNanHistory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南决,从此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淤泥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盱眙与淮安之间的洼地逐渐形成今洪泽湖,并冲淮南堤溢流坝,沿三河入宝应湖、高邮湖,经邵伯湖由夹江在三江营入长江。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再度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此后黄河大致以山东济水河道为入海口至今。

1194年~1855年的事件被称为黄河夺淮入海。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泥沙含量剧增,不但使得黄河河道泥沙淤积严重而且使得淮河水系紊乱,泥沙淤积。被黄河泥沙淤积严重的淮河在下游堵塞,淮河原本的河道也渐渐被泥沙填平消失。每逢雨季洪水肆虐,终于联通几个小湖形成了洪泽湖,黄河水和淮河水通通都注入这里。而洪泽湖区域是有发达的水系网以及大运河联通长江的。

这段时间黄河水和淮河水都通过洪泽湖,大运河注入长江。

虽然黄河改道后不再从淮河入海但是淮河几百年的泥沙淤积仍然很严重,洪涝不断。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挖了现在地图上标识的淮河河道以缓解淮河洪涝问题。但是大部分淮河水仍然通过洪泽湖从长江入海。

我觉得要不是中国古代就记录淮河,有史可查,淮河流域人民也对河流有深厚的感情的话。换个外国人来编写水文书籍搞不好就把淮河搞成长江的支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