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老師推薦你,選大城市讀大學?這些數據足以說明

在學生和家長在填報志願時,考慮最多是三個因素分別是院校、專業、城市;而近年來,

城市這一因素越來越受到考生及家長們的青睞,那麼去大城市讀到底有什麼優勢?


01“優質”大學都在哪


先看兩張圖。第一張圖代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歷史,原“985”+“211”在各省份的分佈圖


為什麼那麼多老師推薦你,選大城市讀大學?這些數據足以說明


第二張圖代表著中國高等教育在未來的新起點,“雙一流”大學+“雙一流”學科在各省份的分佈


為什麼那麼多老師推薦你,選大城市讀大學?這些數據足以說明


據圖我們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江蘇排列前三,且兩圖中地位基本不變,只是在數量上,有些許變化。尤其就江蘇而言,發展非常迅猛。


而原先具有優勢的陝西、湖北等地,落後非常明顯。


然後,來看第三張圖。


為什麼那麼多老師推薦你,選大城市讀大學?這些數據足以說明


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在原“211”大學基礎上新增了25所高校。這25所高校除了分佈在北京、上海兩城之外,處於東部的江蘇、浙江是最大的贏家,西南的四川后勁兒平穩。


那麼,在國際上,已經被認可的一流學科又分佈在哪些地區?讓我們來看看QS學科排名上榜學科的地區分佈


為什麼那麼多老師推薦你,選大城市讀大學?這些數據足以說明


只要踏入了QS世界大學學科榜單,我們就可以認為這是世界一流的學科。


這個榜單中,北京、上海有超一流高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大等位列前二。北京、上海、江蘇、湖北四個省市的上榜學科佔比超過6成。


讓我們回過頭,來再次總結,這4張圖能說明什麼?


1、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北京、上海仍舊佔據中國高等教育第一城 、第二城的位置,經久不衰!而且優勢在擴大!尤其是北京!


2、中國高教第三城的爭奪中,江蘇已經拔得頭籌

,成為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新增最多的省份。陝西新增為零,在與江蘇、湖北的爭奪中,處於劣勢,在高等教育第一方陣,步步危機;


3、因為不能不迴避的經濟原因,西北、東北等傳統高等教育大省正逐漸衰落


4、中國高等教育版圖未來勢必會發生變化,新增高等教育強省,主要集中在東部、南部強二線城市,以及四川成都這個西南城市


02、”雙一流”大學不易超越


“雙一流”高校是動態評選,5年一個週期。在這5年的週期中,“雙一流”大學、“雙一流”學科,在經費上是佔據絕對優勢的,可以獲得更大的資金支持。


經濟實力強大之後,這些高校在吸引人才方面也絕對毫不手軟。在我們國家,能稱得上頂尖人才的包括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青。


而這些人才自然都會被被更好的城市所吸引


為什麼那麼多老師推薦你,選大城市讀大學?這些數據足以說明


圖上深藍色區域為科學院院士工作地數量最多的區域。北京410人,上海106人,江蘇45人,湖北25人,陝西23人,廣東20人,遼寧19人。這8個地區的院士能佔到全體院士的81%。


各省的“雙一流”即便冠以統一的起跑線上,起點也都是不一樣的。縱然有歷史積澱的原因,但未來的5年,有多少的經費支持,是高校能否快速穩定發展的關鍵。東部、南部沿海地區實力雄厚,想要超越絕對不容易。


為什麼那麼多老師推薦你,選大城市讀大學?這些數據足以說明


再比如,去年高校的科技經費,除了傳統名校投入依舊佔據榜單前幾,有幾所地方重點高校也投入不少,有蘇州大學、江蘇大學還有深圳大學和廣東工業大學。這些大學的共同點就是都是地方性大學,處於經濟發達的城市。


試想,過了5年,這些第一批“雙一流”高校在強大資金支持下,已然快速發展。5年過後,即便再次評選,並未進入第一批“雙一流”的高校又有幾分可能趕得上?


03、地域決定大學的發展前程


如果孩子的分並不能選到更優質的大學,是不是就不用看地域了呢?


當然不是!


想要反超原來的“雙一流”高校並非不可能,經濟發達地區的政府支持和政策傾斜,都是未來高校發展的重要因素。


國家千人計劃作為國家科研的主力軍,決定了各大高校的潛力,反映了學校的吸引力。在以下柱狀圖中,請注意紅圈圈中的學校:南方科技大學、蘇州大學、上海科技大學


為什麼那麼多老師推薦你,選大城市讀大學?這些數據足以說明


南方科技大學是深圳市創辦的一所創新大學;


蘇州大學,江蘇的一所地方性大學;


上海科技大學是2013年上海市與中國科學院合辦的年輕學校。


這三所高校都並非“雙一流”大學,但因為佔據了地理優勢,所以才能在國家千人計劃中能名列前茅。


04、如何選擇優勢地域的大學


以上的數據說明了什麼?

第一、經濟發達地區會有更多的優質高校

,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優質資源;


第二、即便是普通院校,但會因為地理優勢而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以長遠的角度看,升值空間是非常令人矚目的。


中國高等教育有變數,這個變數來源於歷史積澱、城市經濟、城市吸引力、自身學校經費能力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