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利,不違害,不強交,不苟絕,惟有道者能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旭201808735


“不就利,不違害,不強交,不苟絕,惟有道者能之”,意思大體是:

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會

不過度的追求名利

不逃避災害

不勉強結交朋友,順心而為

不隨意的與朋友斷絕往來


拾玖叭


這句話說的是“如何與人相處?”的問題,它反映了中國古人高超的處世謀略,時隔千年至今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借鑑意義,不論經商、從政,還是職場打拼都應該深刻領悟。

語出隋唐“大儒”王通之口

《中說》卷二·天地篇:“子曰:‘不就利,不違害,不強交,不苟絕,惟有道者能之’”。

這裡的“子”並非孔子,而是“文中子”,是指王通本人,文中子是他的道號。《中說》系王通和門人的問答筆記,體仿《論語》敷衍成書,書中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影響深遠、提出以氣、形、識分別作為天、地、人的特點,含有一定的唯物主義思想因素。

王通不僅學識淵博,看人看事也很高明

1. 學識方面

王通是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道家。自小受家學薰陶,精習《五經》,著名的啟蒙讀物《三字經》把他列為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2. 識人方面

《中說》裡記載有大量王通對人對事的預判或論斷後來均得到了印證,下面列舉其中之一。

李密(《隋唐演義》裡瓦崗寨的頭領)曾經向他請教“王霸之略”(如何凌駕大眾之上,成為一個牛逼的人),他回答:“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別老想著犧牲別人成全自己)。李密走了以後,王通感嘆:“亂天下者必是夫也。幸災而念禍,愛強而願勝,神明不與也”(這個人唯恐天下不亂,想要自已從中得到好處,三觀不正、違背天道人願,註定不會成功)。最終,李密真的沒能奪得天下,印證了王通的預判。

《中說》“四不”暗合《道德經》“上善若水”之意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人無常在,心無常寬,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1. 人性利己,“趨利避害”繼而爾虞我詐、爭鬥不休。“不就利,不違害”、“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兩者之間說的是一個意思,學會不爭繼而達到“無尤”(不做出格的事),秉持這樣的處世態度,便接近老子心中的“道”(幾於道),所以“惟有道者能之”。

2.人際交往中,“不強交,不苟絕”,不刻意討好、也不特立獨行,一切隨性自然,“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3.“以水喻道”體現了古人“體天格物”的人文精神,反映了老子“道法自然”中心思想

體天格物:能體察上天的意志,推究事物的規律而適應它。

"道法自然"語出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讀懂《中說》“四不”,領悟“明哲保身”的謀略

1.“不就利”,以退為進、以舍為得。“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利益所在的地方,一定是爭鬥最多的地方,也是危險係數最大的地方,沒有十分把握,選擇暫避或放棄是明智的作法。

2.“不違害”,福禍相依,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凡是一分為二看待,有利就有弊。

3.“不強交”,“攀龍附鳳”固然可以顯貴一時,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享受福利的同時必然也要承擔風險。


4.“不苟絕”,凡是沒有絕對,利與害,分與合,舍與得,事物總在變化當中,人與人之間的恩情也是如此分,昔日朋友也可能成為敵人,昨日敵人也可化為朋友。

人生榮辱是門大學問,“上善若水”值得細細品味。這裡分享一則小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宰相孫叔敖病重之際,告誡兒子說:“我因有功於國,楚王多次封賞領土,我都沒有接受。我死後,楚王為了回報我的功績定會封賞於你,你千萬不要接受富饒的土地。在楚越交界,有個地方叫寢丘,名字不好聽而且很貧瘠,楚越都不看好,也不會爭奪,可以長保太平。”孫叔敖死後,楚王果然要封賞他兒子一塊好地,他兒子遵循父親遺囑辭謝,只請求寢丘之地,楚王應允所請。按照當時楚國規定,分封的土地不許傳下一代,卻特許孫氏世襲罔替。

謀略殘卷


不就利,不違害,不強交,不苟絕,唯有道者能之。語出王通巜天地篇》,意思是:做人交友,不圖私利,不能違心,不可強人所難,不翻眼無情。這一切的一切,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做到。莊子,《齊物論》中也提到此內容:“瞿鵲子問乎長梧子曰:吾聞夫子,聖人不從事於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遊乎塵垢之外。”意思是:我聽孔夫子說:聖人不做世間的俗事,不求私利,不避災禍,不要妄求,不拘於道,似有所謂,又似無所謂,心神遨遊於塵世之外……


春雨201749550


“不就利,不違害,不強交,不苟絕,惟有道者能之。”這句話出自隋朝王通(字仲淹,道號文中子)的《中說(卷二·天地篇)》意思是說人與人之間交往,不追逐私利,不迴避災害,不勉強交往,也不隨便與人絕交。只有有道的人能做到。


起於阡陌


不就利意思是不見利起疑 不見利起私 不貪婪 不為害是不去想害人的事 不去為害的想法 做到我不害人的心靈 別人害我 而我不去違反自己善良的原則 以實事求是 不誇張的去把害我的人虛擬 不違反實事的原理 不強去求人不強迫人非要和我相交 不強迫自己和別人成為朋友 不苟絕是不猥瑣的決定和別人斷絕來往 做事留有餘地 不決絕的不去幫助別人 應該做事原則儘自己的心靈 看人看事給自己留空間 才會給別人帶來空間 該幫的人要幫助 不該幫的人在他危難時幫他一把 凡是不能做的太絕 這些做到的人為有道者才能去做到


鏡花水月128063329


“不就利,不違害,不強交,不苟絕,惟有道者能之。” 意思是說,不去逐名追利,也不規避即將到來的災難,不跟強勢交結,不做絕情的事情,這些只有具有道德的人才能做到。


鳳岐論壇


這句話出自隋代文人王通《文中子·中說》

意思是說:不去追逐名利,也不要規避即將到來的災難,不勉強交朋友,也不隨便與人絕交,這些只有具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


峰說


道家在邊緣生活,很多人情世故在道家眼裡可有可無,有,他們也融入,沒有,他們也不寂寞。道家不拿錢看人,他們懂得人心(己心),不會以謀利為人生目的,道家走的是境界。境界是個普通人無法理解的狀態,殊勝的地方,比普通人的所有的追求都舒暢的一種生活方式,但其形態跟所有的老百姓相差無幾,用語言無法說清楚。所以他們“不就利、不違害、不強求、不苟絕”等。


世事無常空費神


不趨近於利益,不規避於禍害;不勉強與人交好,不隨便與人決裂。四句話說的是為人之道。中庸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