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办丧事要取消吹喇叭你赞成吗?

农大知事


在农村,办各种事都讲究规矩和风俗,很多都是祖祖辈辈流传至今,影响了无数农村人的生活,丧葬习俗也是如此。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一个地方,具体的丧葬习俗,也有一些差别。但是,共同之处就是,人们都热衷把丧事办得风光、热闹,以凸显自己对逝者的一片孝心。说到热闹,北方农村办丧事,唢呐队便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笔者老家,一直以来,唢呐队都是办丧事必不可少的部分。不管家里条件怎样,哪怕再穷,也要花钱请一个唢呐队来,我们那里叫吹“响器”。等到丧事那天,在事主家门口摆上一张四方桌,几把椅子,就是唢呐队的“舞台”了。一大早唢呐队就开始吹,为吸引观众还会变着法地卖力吹,直到最后出殡下葬。有的有钱人家,还会同时请好几台唢呐队,一起吹,像打擂台一样,热闹非凡。

因此,在农村,办丧事就差不多跟唢呐队等同起来,凡办丧事必有唢呐队,早成了一个风俗了。

但是,最近几年,在山东一些农村,当地已经开始禁止农村办丧事吹唢呐了,要求农民办丧事一切从简,不能再请唢呐队吹“响器”了。农村人不理解,吹唢呐的风俗,已经流传很久了,况且又没啥危害,咋不让吹了呢?

对此,有专家表示,农村禁吹唢呐,是很有道理的,主要有以下好处:

1、提倡“厚养薄葬”

以前农村,一些人存在“厚葬薄养”的不良现象。老人在世时,对其并不好,有的人甚至不让老人吃饱饭,虐待老人。反而等到老人去世了,大操大办,请好几个唢呐队来,让不明真相的外人觉得自己是个大孝子。

现在禁止吹唢呐了,丧事一切从简,提倡“厚养薄葬”,在世时要好好照顾老人,让其安享晚年。去世了就不必多花钱大操大办了。

2、改变丧事攀比之风

不得不承认的是,直到现在,很多农村人还都喜欢攀比。无论是家里建房、买车,还是办各种红白喜事,甚至孩子上什么大学、毕业工作挣多少钱,都爱比个高低。

具体到办丧事上,也是如此。唢呐队的好坏、多少,花多少钱请的,都可以攀比。为了刹住攀比之风,提倡丧事从简,禁止吹唢呐,对农民没有坏处。

3、减少噪音,不影响别人

吹唢呐,声音会很大,村子小的话,半个村子都能听得见。这对其他村里人来说,是一种噪音污染,因而禁吹唢呐。

4、帮农民省钱

办丧事本来就要花钱,请唢呐班,每一个现在都要上千元,甚至更多。有的为了攀比,请好几个,费用就更多了。禁吹唢呐,就帮农民把这钱给省下来了。

虽然专家说的,看似也有一些道理,但大多数农村人还是不太理解。说有噪音,农村人以后谁家不办事?轮到自家不也是一样办,所以噪音这点,也没人提过意见。

而所说的攀比之类的,也都是无稽之谈。说到省钱,难道现在不让土葬,改火化能省钱?仅次一项就多花好几千元,不请唢呐队,省下多少钱呢?要真替农民省钱,为啥不允许土葬?那样省的更多。





怪蜀黍的


不是要取消,而是已经开始禁止了。前几天老家一个叔去世了,按照原来农村老家的习俗在出殡的头天就应该请吹鼓班子,白天吹吹打打,晚上点歌唱戏。现在虽然禁止了,但在农村一直延续着的这个习俗说消失就消失也是不可能这么快,就出现了一个吹鼓手带着一部拉杆音响,在自带的USB插上吹鼓手们合奏录好的器乐U盘,走到哪拉到哪,吹打班子的人虽然精简了,但哀乐却依旧回荡着……






菱花香榭听雨声


我们这里农村,家中如果有人离世,其中一件重要的事,就是选择一个好日子,再订一般吹鼓手。吹鼓手的价钱,根据主家经济情况而定的,有的多点,有的就要少些,各班鼓手有各班的行情。

最近吧,我家附近就有一位90多岁老人去世了,日子订在9月11号打发,订的鼓班主小二毛,价格就是13000元。我们这里的习惯,第一天下午开始吹,一直次吹到晚上十一点,叫作是送行(可能这个字用信),第二天是正日,从早上吃饭时,吹到中午吃饭停,吃过午饭,就要把棺材往地里埋,吹鼓手跟着吹,吹到村外边为止。这个叫发引(其实是送灵)。

人故了要吹鼓,已是我们当地的习惯了。前些年吧,搞运动这个习惯一段时间被禁止,后来改革开放,逐步恢复了。现在家家办丧事,吹鼓是必须的一项事宜。如果哪家不这么办,就会让人笑话你。或是认为不孝道,或是认为小气怕花钱。你看我,我比你,比来比去是浪费。有人觉得订一班吹鼓手花钱多,有人觉得订两班还嫌少。究竞该咋样,实在不好说。

那么我的观点呢,这件事情还是量力而行最为好。如果国家有政策要禁止,也是为了老百姓生活着想呢,铺张浪费花的是农民的血汗钱。为了活着的人的幸福,从俭从办应该的,我们每个公民,就要积极予以配合。

人生不容易,生命苦短,辛辛苦苦一辈子,到头来也就那么一回事。儿女不忍心随随便便送走了,想隆重一点也是人情世理,硬管也不是办法。逐步改变观念,慢慢推广也就顺其自然了。

我说、你说、他说,欢迎大家评说。





李增喜3


我举双手赞成农村办丧事,取消吹喇叭,唱二人转的那种习惯。虽然说二人转的台子搭在了老人去世的葬礼上,虽然唱的也都是背调,但是我觉得敲锣打鼓的实在是形象不佳,而且让人感觉好像是办喜事一样,所以说给别人不懂得农村办丧事礼俗的人一见到就感觉到不可思议。

去年11月份的时候,正是东北天气寒冷,我同事的父亲去世了。他家就在农村,所以说我开了500多公里去他家里吊唁参加丧事,可等一到他家的春子的时候就听到了二人转的声音,我当时还跟老婆说这谁家孩办喜事儿跟伤势,这不是碰上了吗?哪曾想等我们到地方以后才知道,原来家里办丧事的农村也要请喇叭匠,也要请草台班子的二人转演员给唱几天的。

说一句实话,在我朋友的家里,我们接待来往宾朋的时候,大家说话都听不到声音,因为放二人转的喇叭实在震耳发聩什么都听不清楚。而且只要音乐一响,所有的孝子贤孙都要跪在那里,你想一想那时候东北零下20多度冰天雪地,环境真是恶劣,弄得我同事跟我说自己和他的老婆都是膝盖跪肿了。看到这种情况,其实我也是想如果农村把这个陋习取消该有多么好,就像我们厂里的人老人或者谁去世以后就在殡仪馆文文明明的把人送走,就算完事,这才显示出对死者四去的一种尊重。所以说我赞成农村办商是取消唱二人转请人吹喇叭的陋习。


伊春美食美客


农村办丧事吹喇叭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但请的乐班大有讲究。本来办丧事请乐班是对死者的敬重,吹奏的应该都是些悲伤的曲子,和丧事悲伤的场面一致,但现在有些乐班只是凑数,滥竽充数。记得有一次乡邻突发车祸发生意外事故,家人悲痛欲绝,在做丧事时,请了一个附近乐班,烘托悲伤气氛。谁知,几曲下来,尽然吹奏起《真是乐死人》,这是往丧家伤口上撒盐,像这种喇叭还是不吹为好。



一抹残阳2


谁取消我骂他祖宗十八代,这个风俗我们就有任何一家都花得起,哪家的老人过逝了,有钱人花钱请唱歌的,跳舞的,我们村红白喜事,席面最好,鸡鸭鱼肉,龙虾,鲍鱼都吃得起,茅台五粮液,都能消费得起,谁说要取消吹喇叭,我恨三生三世,不吹喇叭,一点气氛都没有,老人辛苦一辈子了,不容易啊!吹吹打打的很正常啊!谁不让吹喇叭,我就天天去他家门口夜里给他吹喇叭,办他一个月的,他不死也得气死,整点正经事,别天天管这用不着的事情,我们村,从来就没有占过耕地,都是埋在山根底下,本来土地就不多,谁会那么傻啊?一亩二分地,有山有水的地方多好啊!


地三鲜


我爸生前特别喜欢看吹喇叭的爱看扭大秧歌的,以前都是正月的时候有扭秧歌吹喇叭的,不像现在每天都有。我爸只要是知道哪村有喇叭,就大衣帽子手套穿戴好,自己就骑自行车去看了,再后来岁数大了大家不让去,骑自行车危险,我爸就打车去,打车回来。在我爸病重的时候,知道自己扛不住了,交代到了那一天,给他叫喇叭,说有名的铁蛋子老了吹不动了,请常三儿来,都是有名的吹喇叭好的。老爸一生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心地善良,解放初期的军人,老爸走了,我们姐妹四个请了常三儿喇叭做的夜,满足老爸的遗愿,愿天堂没有病痛,老爸老妈安好!



英姐知道


我不赞成取消,在我老家白事吹唢呐是有讲究的。比如在门口一吹响就是有人来吊唁了。比如出殡当天在祖坟上,填土时吹就是送亡人。都是有说法的。只是我不太懂。当然本家有信仰不用也可以,比如信佛的家不吹,不带孝,等等。白事讲究的礼节太多了。现在年轻人都懂的少了,我也是常帮忙才知道的。


吃菜不喝粥


中国的红白事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侯了。原因有三:一是扰民。前几天我参加了一个亲戚的丧礼。吹吹打打五六天,大喇叭吵得人心烦。光胳膊光腿子女人满台转,乳房顶起两座山,小腹平处肚脐眼。这些都要人掏钱,据说都要五六千,可借街房邻居家家关窗闭户半个观众也不见。二是助长攀比之风。大把花钱,因丧事而致穷。吹吹打打,本来是特别富有人家的事儿,一般百姓挣俩钱确实不容易。活着的时候省吃俭用为儿女舍不得花,死了却被风俗逼着办成这些事儿。亡人如果有灵,会赞成吗?三是烧钱。这五六天的吃用也是不小的开支。当然有钱人无所谓,我说的是脫贫不久的家户。每桌都有鸡鱼猪牛肉,还有海鲜;酒一瓶烟一盒,都是名牌的。每天七八桌吃两顿,还要早餐。我和一位街房聊天时,他问我“你们那里也这样办丧事吗?”我说:“不!我们嫌他太俗太无聊太烧钱没人愿意这样办了。我们提倡的是厚养薄葬。活着时吃好点穿好点,死了时简单点。活着不给饭,死后砖头上献的这种风俗早已杜绝了。”雇工费用车费阴阳棺材都是要钱的。还有冥钱要烧够六千元的,炮要放够五千元的,包坟要一万六七,总共花了六万多元。第四是加重了亲朋负担。你认识的人越多,请你吃酒的也就越多,你得高血压肥胖症的机遇就越高。人家红白大事请到了你不去下次见面就不好意思。以前红白事只请姑舅亲,现在所有人都请,刚认识的早认识的一个都不放过。儿子一月挣三四千工资,半数就送上人情了。以前是一百现在是二百。虽然说当官的人情可以不还,老百姓的人情是要还的。什么时侯还来呢?

事后,我问亲戚:你们为什么要这么乱花钱啊?这些钱让你们的老人享受在生活中该有多好啊?他们却说,不这样人家会说我们不孝,没人敢不这样做的。“谁说你们不孝?別听他们胡说。自家的事自己作主。”


魏书名


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在人的一生婚丧嫁娶诸多大事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制,比如说丧葬礼就是其中之一。

汉民族传统的丧葬礼仪繁琐,主要有:临终、装裹、安床、讣告、入殓、搭灵棚、择日、报孝、打墓子、吊孝、破孝、吊唁、安鼓、点纸、叫夜、起灵、出殡、、下葬、卸孝、谢孝、复三、过七、百天、周年、守丧等二十八个环节的诸多仪式。题主所说的吹喇叭,主要是在吊唁、起灵、出殡等环节的乐礼。文革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这些年,有些地区农村恢复了一些传统的丧葬礼仪,比如雇吹鼓手、挂铭旌挽联、点礼炮、吊唁、祭拜等,但也出现了相互攀比、奢侈浪费的问题。近几年来,各级政府提倡丧事简办,不雇吹鼓手、不放礼炮、不请客、不收礼,这样一来减少了浪费、减轻了个人负担。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十几年来我也参加了许多同事、朋友家人的葬礼,实事求是地说,丧事简办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但取消吹鼓手我还是觉得有些遗憾。有很多人可能都参加过农村举办的葬礼,吹鼓手其实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烘托氛围地作用,比如说中间的祭奠环节,就是平时所说的三拜九叩,它体现了祭奠人对死者的尊重、哀痛、祷祝等诸多情感,祭奠人随着哀乐的节奏进行叩拜,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仪式感和感染力;再看看现在简化了的程序,丧主大门口摆放一台功放机,来了吊唁的客人放一段音乐,客人在死者遗像前草草鞠三个躬,看不出吊唁者对死者的任何悲痛和哀伤。所以我觉得,对任何礼仪制度不断变革、不断改进没有错,但在变革、改进过程中,不能把它的本质和核心要义改没了,这不叫文化地传承,而是文化地湮灭。因此,我的建议是在对传统文化、礼仪进行变革时,要多听听专家的意见,多权衡其存在的利弊得失,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