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暑假的變遷史:為何暑假按陽曆放,寒假按陰曆放

現在已經進入臘月,距離寒假也越來越近,寒假即將到來,學生們無不透露著期待。那麼為什麼要放寒暑假呢?寒暑假又為什麼不統一按陰曆放或者統一按陽曆放呢?跟著筆者來探一探這歷史的究竟吧。

暑假是因為天氣太熱,學生需要避暑;寒假是因為天氣太冷,需要避寒。我們大致查一下寒暑假的時間就能得出這個結論,但是如果仔細查看就會發現寒暑假的時間和天氣是否炎熱或寒冷還是有些許出入的。

寒暑假的變遷史:為何暑假按陽曆放,寒假按陰曆放

關於寒暑假,時間則需要推到漢朝時期。在漢武帝時期,官方創辦的學校就已經出現,史書上記為“太學”,太學相當於現代的國立大學,那時候的學生也是有假期的。

他們的假期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旬假,每十天休息一天,類似於現在的星期天;第二種是田假,也稱為農忙假,《新唐書》記載“每年五月有田假。”每年農曆五月麥子熟了,學生需要回家割麥,田假相當於現在的暑假,放假時間大概在一個月左右。第三種是“授衣假”,授衣假是在農曆的九月,此時天氣溫度下降,學生們回家拿過冬的衣服,授衣假的時間也是一個月,相當於現在的寒假,這也就是寒暑假的雛形。

寒暑假的變遷史:為何暑假按陽曆放,寒假按陰曆放

此後時間就要推到晚清時期。

1901年,袁世凱組織制定的《山東大學堂章程》,它規定:“每年春季,以正月二十前後開學,小暑節放學,給暑假;休息至立秋後六日開學,十二月十五以前放學,給年假。”此後清政府各類學堂章程都沿用這種放假制度。

晚清的年假是在臘月十五到正月二十前後,也就是說年假是按照農曆(陰曆)來計算的。暑假是在小暑到立秋六天後。眾所周知,二十四節氣的週期與公曆(陽曆)是基本吻合的。晚清雖不使用陽曆,暑假卻巧合的按照陽曆來放,寒假則按照陰曆來放,大致和我們現在的假期也是基本一致的。

時間來到民國,這樣的規律卻被打破了。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日期改用公曆紀元。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和國際接軌,只不過當時政府為了接軌,卻將學期假制改的一塌糊塗。

歐美許多國家是按照一年三學期進行的,當時民國也搞了一個三學制。1912年9月13日,民國教育部規定元月一日到三月三十一日為一學期;四月一日起到七月三十一日為一學期;八月一日起到十二月三十一日為一學期。

民國為什麼要搞三學制呢?首先7月1日是民國政府的會計年度,而學校財政需要財政撥款,故而8月1日定為學期之始。民國時期又因為對公曆的過分崇拜,為了凸顯元旦的重要性,就必須將其也定為學期之始。這樣規劃的結果就是元月到8月的時間過長,為了使全年學期時間一致,就不得不把這個學期分為兩個學期。

直到民國十八年,民國政府才恢復了二學期制,此後民國的教育部又對寒暑假的假期做了統一規定。其中各級學校的寒假時間為一月十八日到一月三十一日,共十四天。但是這就造成了在某些年份,春節並不會出現在寒假中。

據《清華園日記》記載,1934年,春節是在2月14日。季羨林在這一天的日記裡寫道:“今天學校裡照常上課。”而在前一天的日記中,季羨林寫到“明天是舊曆年初一,今天晚上就是除夕。我覺得我還有一腦袋封建觀念。對於過年,我始終擁護,尤其是舊曆年,因為這使人回憶到童年時美麗有詩意的過年的生活。”現在我們都覺得過年不能回家,不與家人團聚,不能叫過年。在當時,季羨林恐怕也是這樣覺得。

寒暑假的變遷史:為何暑假按陽曆放,寒假按陰曆放

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民國政府的學期制度才被廢除。

國家成立之後,百廢待興,教育乃國之重器。1950年教育部就先後發佈了《高等學校校歷》、《中學校歷》、《小學校歷》,校歷規定一學年分為兩個學期。當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國家也規定了統一的學期和假期標準。

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全國高等學校招生日期,是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在這個統一規定外,各省、市、自治區有權依照當地的情況規定本地區的學歷(校歷),報告中央教育部,廢除全國統一的學歷。”這次放權之後,逐漸形成了現在這種約定俗成的放假制度,只是寒假並沒有那麼容易,教育部門每年都需要根據春節來商榷放假事宜。

寒暑假的變遷史:為何暑假按陽曆放,寒假按陰曆放

在這近千年的寒暑假變遷史中,民國採用公曆是無可厚非的,只是在寒假方面,民國政府沒有結合國家的實際,最終導致幾十年寒假與春節的混亂局面。

春節之於中國人太過特殊,沒有春節的寒假算不得寒假,沒有團圓的春節也稱不上春節。在這裡筆者希望大家每年在春節都能與家人相聚,過一個團圓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