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人,当时任什么官职,有什么功绩?

往事灬随风103888681


我猜想大家对于凌烟阁并不是很熟悉,但对于那24人应该还是比较有印象的。凌烟阁位于长安城内是个很精致的地方,不过那里不是人的居住之地,是存人的画象的。可是为什么会24人的人像给放在那里呢?原因很简单,唐太宗李世民恋旧了。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是从他父亲那里夺来的,并不是顺位继承。所以他最终能够当上九五之尊,绝对是离不开他身后的那批忠心耿耿的追随者。毫无疑问唐太宗李世民是个贤明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是出现了贞观盛世的。


贞观17年,李世民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不禁想起当初那些跟着他打江山的功臣。若没有那些功臣,又怎么会有他如今君临天下的局面呢?若没有那些功臣的辅佐,又怎么会有如今的贞观盛世呢?于是李世民就决定给那24个功臣画像,这样他就可以时时的看到他们,以此方便寄予他的思念之情。杜如晦和房玄龄这2人,让我很容易想起房谋杜断这4个字。杜如晦可是有着从龙之功的,当年玄武门事变他参与过,还是个策划者。他担任尚书仆射,挺得唐太宗宠爱。


房玄龄是唐太宗李世民处理政务的左右手,同修唐礼。他担任过挺多的职务,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还做过一国宰相,颇得唐太宗的器重。长孙无忌也是有着从龙之功的,曾是玄武门事变的参与者,帮助李世民打下江山,是开国功臣。他担任过太尉。李孝恭是一个将领,在武学方面颇有造诣,曾为李世民多次出兵征战,立下了许多赫赫战功。他本人既是藩王又是将领。魏征是个胆子天大的官员,敢于对皇帝说真话,李书民颇为信任他。高士廉也是玄武门事变的策划者,助李世民夺江山的忠臣。他是尚书右仆射、又是太子太傅。


段志玄在潼关之战有出色表现,是个军事奇才,曾平定过吐谷浑,是镇军大将军。张公谨在李世民还是秦王时曾尽心辅佐过,突厥平定有他一份功劳,是左骁卫大将军。 刘政会给李世民守护了晋阳,是洪州都督。唐俭,他多次平定四方乱局,在讨伐突厥一事上表现亮眼。秦叔宝跟着李世民四处征战,是个难得的将领之才,是左武卫大将军。剩下的还有李世绩、虞世南、程知节、侯君集、张亮、长孙顺德、柴绍等人,都是李世民忠心耿耿的追随者。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话,很可能就没有贞观盛世。


尚武菌


那么,凌烟阁二十四人,当时任什么官职,有什么功绩?我们一一来解说:

第一.赵公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官职: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主要功绩: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辅佐唐太李世民,建立了唐朝,为开国功臣。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30卷。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第二.赵郡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官职:藩王、将领。主要功绩:攻略巴蜀,俘获朱粲 灭萧梁,破辅公祐,平定江南等。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第三.莱公杜如晦

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陕西西安长安人。官职:尚书仆射。主要功绩:策划玄武门事变,辅佐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

第四.郑公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晋州市。官职:宰相。主要功绩:作为唐太宗最主要的谏臣,直言进谏,辅佐李世民。史书的编撰。贞观十六年病故。

第五.梁公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齐州临淄人。官职:历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宰相。主要功绩: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同修唐礼。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第六.申公高士廉

高俭(575年-647年),字士廉,今河北景县人。官职:尚书右仆射、太子太傅。主要功绩: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主持编撰《氏族志》,图像凌烟阁。

第七.鄂公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1),字敬德,以字行,今山西省神池县人。官职:开府仪同三司、右武侯大将军。主要功绩:北邙山救主,参与玄武门之变、大破突厥。

第八.卫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今陕西三原县人。官职:尚书右仆射。主要功绩:平定萧梁,平定辅公祏,击灭东突厥,平定吐谷浑。

第九.宋公萧禹

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官职:尚书左仆射、宰相。主要功绩: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第十.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598年-642年),名雄,字志玄,以字行,今山东济南人。官职:右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主要功绩:参加潼关之战,平定吐谷浑。贞观十六年病故。

第十一.夔公刘弘基

刘弘基(582年-650年),今陕西泾阳人。官职:卫尉卿、辅国大将军。主要功绩: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跟随李世民征高丽,平定长安。

第十二.蒋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8年),长安人。官职:工部尚书,洛州都督。主要功绩:从平四方,平定王世充,镇守洛阳。

第十三.勋公殷峤

官职:陕东道大行台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主要功绩:大破卫文升,讨伐刘黑闼,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

第十四.谯公柴绍

柴绍(588-638年),字嗣昌,今山西临汾人。官职:镇军大将军、华州刺史。主要功绩: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讨伐东突厥。

第十五.邳公长孙顺德

官职:左骁卫大将军。主要功绩:平定霍邑、大破临汾。

第十六:郧公张亮

官职:工部尚书、洛州都督、刑部尚书。主要功绩:出征高句丽

第十七:陈公侯君集

官职:兵部尚书。主要功绩:讨伐吐谷浑,平定高昌。

第十八.郯公张公谨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今河南省南乐县人。官职:襄州都督、左骁卫大将军。主要功绩:辅佐秦王,跟随平定突厥。

第十九.卢公程知节

程咬金(589年-665年),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官职:左卫大将军,兼检校屯营兵马。主要功绩:跟随李世民出征多年,讨伐贺鲁。

第二十.永兴公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今浙江省慈溪市人。官职: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主要功绩: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初唐四大家之一;编修《北堂书钞》。贞观十二年病故。

第二十一.渝公刘政会

官职:洪州都督。主要功绩:参与晋阳起兵,留守晋阳。

第二十二.莒公唐俭

唐俭(公元579-656年),字茂约,今山西太原人。官职:光禄大夫、民部尚书。主要功绩:平定叛乱,辅助讨伐突厥。

第二十三.英公李世绩

李世绩(594年—669年),字懋功,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官职: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太师等。主要功绩:平定四方,平定东突厥,平定高句丽,平定碛北。

第二十四.胡公秦叔宝

官职:徐州都督、秦王府右三统军、左武卫大将军。主要功绩:协助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

有所不足,还望谅解指出

谢谢,我是历史壹加壹


历史壹加壹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已然四十多岁。

人过中年,就会逐渐变得怀旧。尤其是像他这样,早年四处征伐,登基后生活却逐渐被政务填满,变得枯燥无味的君主。

于是,他便叫来大画家阎立本,让他绘制了二十四幅功臣画像,并将其挂在凌烟阁表达纪念。

那么,凌烟阁二十四人,当时任什么官职,有什么功绩呢?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按照唐太宗设置他们时的官职大小来排序的。

按照古代的惯例,皇帝会在大臣死后对其进行追封,而追封的官职往往品级很高。这样一来,去世的大臣官职一般就会比在世的更高,在凌烟阁排列时,已经去世的便会位居前列。

凌烟阁中排名第一的便是赵国公长孙无忌。在入阁前,他已经官至司徒。他年少便与唐太宗关系友善,又结为姻亲。自李渊晋阳起兵,长孙无忌就是李世民帐下的重要谋臣,他随同征战,又策划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登基。他能力出众、资历最老,更是忠心耿耿,在朝中很有地位。

排名第二的是河间郡王李孝恭,他是李世民的堂兄,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负责平定巴蜀之地。此后,他又整顿水军,南下平定岭南,他辅助取得江南,功勋卓著。在进入凌烟阁前,李孝恭便已经去世,他被追封为司空、扬州都督。

协助李世民征战和发动玄武门之变,位列"十八学士"之首的杜如晦位列第三,他去世后入阁,此前被追封为司空、莱国公。

以直言进谏著称,帮助李世民实现"贞观之治"的魏征位列第四。他官至光禄大夫、郑国公,并在病逝的同年进入了凌烟阁。

排名第五的是与杜如晦并称为"房谋杜断"的房玄龄。他也是在李世民起兵初期便投靠,一路立下功劳,并在玄武门一事出力甚多。入阁时房玄龄任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

第六位申国公高士廉,在玄武门立功,此后也勤勤恳恳,被授开府仪同三司。

鄂国公尉迟敬德排名第七,他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更是有过单骑救主的事迹。玄武门之变中,他射杀李元吉,入阁前也被授开府仪同三司。

第八位卫国公李靖,先是协助李孝恭平定巴蜀,又在对突厥的战争中立下首功。于是受封濮州刺史,入阁后一年,他被授开府仪同三司。

被唐太宗评价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宋国公萧瑀是第九位,他六次为相,又六次罢相,入阁时,他担任着左仆射。

第十位褒国公段志玄资历很老,又始终忠于李世民,入阁前去世,受封为扬州都督。

第十一位夔国公刘弘基,多有战功,入阁前被封辅国大将军。

十二位蒋国公屈突通在消灭王世充时战功位列第一,去世后被追赠尚书左仆射。

第十三位勋国公殷峤在二十四人中去世最早,他死后被封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

谯国公柴绍位列十四,他平定各地割据势力,死后被追赠荆州都督。

邳国公长孙顺德位列十五,他屡立战功,参与玄武门之变,死后也被追赠荆州都督。

第十六位是郧国公张亮,他被房玄龄推荐而得到重用,入阁前担任洛州都督。

第十七是陈国公侯君集,他是李世民的心腹重臣,不但足智多谋,还文武双全,入阁前他被封吏部尚书、光禄大夫。

排名十八的郯国公张公谨是受李靖推荐而被重用,病逝后,他被追赠左骁卫大将军。

第十九位是卢国公程知节,也就是俗称的程咬金,他骁勇善战,入阁前给他总管幽、易、檀、平、燕、妫六州军事,担任幽州刺史。

排名第二十的是永兴县公虞世南,他文化修养极高,又敢于直谏,死后被追赠礼部尚书。

第二十一位是渝国公刘政会。他善于经营理政,又忠心不二,死后被追赠为民部尚书。

第二十二位莒国公唐俭。从晋阳起兵他就为李家谋划,提出过不少良策,去世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

第二十三位是英国公李勣。民间多称他为徐茂功,他助李靖攻灭突厥,又镇守北疆多年,入阁时,他任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加位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

最后一位是胡国公秦琼,他常常担任先锋,勇猛过人,但后来伤病积累而去世,被追赠为徐州都督。


煮酒君


唐长安皇城内三清殿旁边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楼,名曰“凌烟阁”。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643年3月23日),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与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有功之臣,修建凌烟阁并命阎立本绘制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陈列其中,面北而立,意识尊皇,并时常过去缅怀。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二十四位功臣,都有哪些功绩?又担任何职呢?

第一、赵国公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主要功绩:长孙无忌在开国之战中功劳较少,但在武德九年(626年)参与策划了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得了帝位,居功甚伟。贞观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领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迁司空、司徒兼侍中、检校中书令,封赵国公。文臣之首,凌烟阁位列第一。唐高宗李治即位,官拜太尉,同平章事,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因反对“废王立武”与武氏一族结怨,后被许敬宗所陷,流放黔州,自缢死。

第二、河间郡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初唐名将。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主要功绩:唐高祖李渊称帝,命李孝恭经略巴蜀,攻占三十余州,俘获朱粲;武德四年,造战舰练水军,南下灭萧梁,招抚岭南诸州;武德六年,破辅公祏,平定江南,在李唐宗室中可谓独领战功,无人出其右,被封为赵郡王。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因其在玄武门之变保持中立,被李世民疏远,淡出权力中心,晚年醉心于歌舞美人,贞观十四年暴病亡。

第三、莱国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唐朝初年名相。主要功绩:晋阳起兵后,为李世民谋臣,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运筹帷幄,处事果断,令人敬服。文学馆建立后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首。玄武门之变时,与房玄龄联合策划,同居首功。唐太宗即位后,迁尚书右仆射,封蔡国公,配合房玄龄共同辅政,贞观四年,病逝,时年四十六岁,追赠司空、莱国公。

第四、郑国公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人,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初为隐太子李建成近臣,玄武门之变后为太宗所用,以其直言进谏,辅佐李世民成就“贞观之治”的伟业,被誉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征还主持编撰了《群书治要》,《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等。当然最著名的当属《谏太宗十思疏》。魏征最后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李世民常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句话表明了魏征在唐太宗心目中的位置。

第五、梁国公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主要功绩:晋阳起兵后,追随李世民身边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的得力谋士。武德九年,谋划玄武门之变,同杜如晦等五人居首功。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拜中书令,封邢国公,协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贞观三年迁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十六年进位司空。贞观二十二年,病逝,追赠太尉,配享太宗庙廷。

第六、申国公高士廉

高士廉(575—647年),本名高俭,字士廉,渤海蓨县人,唐朝初年宰相。武德五年,归顺唐朝,授雍州治中。武德九年,参谋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后,因功拜侍中,封义兴郡公。贞观五年,高士廉任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后奉命编撰《氏族志》,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贞观十二年,定封申国公,世袭申州刺史,不久后迁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九年,拜太子太傅,辅佐太子李治监国。贞观二十一年,去世,追赠司徒、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配飨太宗庙庭。唐高宗即位,追赠太尉。

第七、鄂国公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将,名融(后世误载名“恭”),字敬德,鲜卑族,朔州善阳人。尉迟敬德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后在唐郑决战时北邙山力单骑救李世民,大败单雄信得以稳固地位。玄武门之变时,亲手诛杀李元吉并带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可谓拥立之功第一。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公。显庆三年去世,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第八、卫国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雍州三原人。唐朝杰出的军事家,唐朝第一名将。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主要功绩:从平王世充和窦建德,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到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并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但今大多已失传。李靖从唐王朝初建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

第九、宋国公萧瑀

萧瑀(575—648年),字时文,南兰陵人。唐朝初期宰相,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并深精佛理。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拜为户部尚书,加光禄大夫,封宋国公,终生为李渊重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六任宰相,六次罢相,削爵贬出京城。贞观十七年,名列凌烟阁功臣第九位,加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贞观二十二年,萧皇后去世后,深受打击,身染重病而死,时年七十四,追赠司空、荆州刺史。

第十、褒国公段志玄

段志玄(598年—642年),名雄,字志玄,以字行,齐州邹平人,唐朝名将。早年随父在太原时,受到李世民的重用,平霍邑、绛郡,攻永丰仓,皆为先锋,并历迁左光禄大夫。后又与诸将迫擒屈突通,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随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后,以功升迁至秦王府右二护军。玄武门之变时,段志玄拒绝太子李建成的引诱,扶助李世民登上帝位,升任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贞观年间,段志玄担任西海道行军总管,征讨吐谷浑,后升任右卫大将军,改封褒国公,并世袭金州刺史。贞观十六年,段志玄病逝,追赠扬州都督,谥号忠壮。

第十一、夔国公刘弘基

刘弘基(582—650年),雍州池阳人,唐朝名将。自太原起事便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友善,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玄武门之变拥立有功,拜为右光禄大夫、右骁卫大将军。跟随李世民征战,讨伐西秦霸王薛举,大败宋金刚,平定刘黑闼,屡立战功。贞观年间,拜为卫尉卿,封为夔国公,世袭朗州刺史,以辅国大将军致仕,随军远征高句丽。高宗永微元年,病死,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襄,陪葬昭陵。

第十二、蒋国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8年),长安人,隋唐时期名将。唐高祖李渊起兵入关,屈突通坚守潼关,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任兵部尚书,封蒋国公。后随李世民平定王世充,论功第一,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守洛阳,后回朝拜为工部尚书。玄武门之变后,复为检校行台仆射,镇守洛阳。贞观元年,改封洛州都督,进左光禄大夫。不久病故,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忠。永徽年间,重赠司空。

第十三、勋国公殷开山

殷峤(不详—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人,唐朝开国功臣。李渊自太原起兵时,召补其为大将军掾,从攻西河为渭北道元帅长史,与刘弘基屯兵故城,破京兆内史卫文升之兵,赐爵陈郡公,迁丞相府掾,跟随秦王李世民率八总管兵讨薛举时战败,兵士死伤惨重,被除名为民,后来又跟随李世民平定薛举之子薛仁杲,恢复爵位。武德六年在讨伐刘黑闼的路上,殷开山病死,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贞观四年,配飨唐高祖庙庭。

第十四、谯国公柴绍

柴绍(588—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人 ,唐朝初年将领。幼以任侠闻,矫捷有勇力。唐高祖李渊起兵,领马军总管,参与攻克长安,率先登城陷阵。武德初年,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积功封为霍国公。贞观初年,拜右卫大将军,出为华州刺史,转左卫大将军。参与定襄之战,从灭东突厥,累加镇军大将军,平定梁师都,改封谯国公。贞观十二年,去世,追赠荆州都督,谥号为襄。

第十五、邳国公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唐朝初年外戚,将领。长孙顺德在隋朝时任右勋卫,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高祖起兵晋阳,拜统军,平霍邑、破临汾,又在桃林生擒隋主将屈突通,平定陕县,屡建战功。李渊称帝,拜为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此后功劳不显。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门之变中,长孙顺德与秦叔宝等人共同打击李建成的余党。太宗即位,封食邑一千二百户,又特赐宫女。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后病死。赠荆州都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追封为邳国公。永徽五年重赠开府仪同三司。

第十六、郧国公张亮

张亮(不详—646年),郑州荥阳人,唐初大臣。张亮出身寒贱,务农为业。后投靠瓦岗,隶属于徐世勣部下,随徐世勣降唐。在房玄龄的推荐下,担任秦王府车骑将军。在洛阳招募私党时,被告发下狱,拒不招供,因而有功,后封长平郡公,授怀州总管。贞观年间,张亮历任御史大夫、光禄卿、豳夏鄜三州都督、相州大都督长史、工部尚书、洛州都督,封郧国公,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后揭发侯君集谋反,改任刑部尚书;曾担任沧海道行军大总管,随军远征高句丽。后来张亮宠信术士,由此逐渐萌生异志,并收有养子五百人。贞观二十年,张亮被告谋反,斩于西市。

第十七、陈国公侯君集

侯君集(不详—643年),豳州三水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将。侯君集少年时以武勇称,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从征讨有功,累迁左虞候、车骑将军。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侯君集任左卫将军,封潞国公,迁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任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贞观九年,为积石道行军总管,随李靖平吐谷浑,策划军事,分兵深入,侯君集有大功。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先后劝大将张亮、太子李承乾谋反。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因李世民念旧,故而留一子以继侯君集香火。

第十八、郯国公张公瑾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人,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张公谨原为王世充属下,与刺史崔枢一同降唐,任邹州别驾、右武侯长史。后在徐世勣等人的推荐下成为秦王府幕僚,并辅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出任代州都督,封定远郡公。贞观三年,张公谨担任行军副总管,随李靖征讨东突厥。次年,东突厥平定,张公谨进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贞观六年四月辛卯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张公瑾病死,时年仅三十九。贞观十三年,改封郯国公。

第十九、卢国公程咬金

程咬金(589年—665年),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人。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程咬金先后入瓦岗军、投王世充,后降唐。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世袭普州刺史。麟德二年,程咬金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唐高宗李治下诏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谥号“襄”,陪葬昭陵。

第二十、永兴公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贞观十二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第二十一、邢国公刘政会

刘政会(不详—635年),滑州胙城县人,隋末唐初大臣。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唐朝建立后,他奉命留守太原,经营后方。刘武周攻陷太原后,刘政会被俘,仍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历任刑部尚书、光禄卿、洪州都督等职,封邢国公。贞观九年,刘政会逝世。追赠民部尚书,谥号“襄”。赠并州都督、渝国公。后配飨高祖庙庭。

第二十二、莒国公唐俭

唐俭(579年—656年),字茂约,并州晋阳人。唐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唐时期大臣,其父唐鉴与唐高祖李渊为世交。参与李渊太原起兵。武德元年,升为中书侍郎。唐初之时,唐俭与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刘武周俘获,李世民击破刘武周后,唐俭拜礼部尚书,授天策府长史,封莒国公,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朝廷一面派唐俭为使说降突厥,一面派李靖进军。李靖奇袭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唐俭于乱军之中逃生,后授民部尚书。后来因为怠于政事而贬官。唐高宗永徽初年,致仕于家,加特进。显庆元年病故,年七十八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谥号为襄,陪葬昭陵。

第二十三、英国公李勣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后来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李勣兼通医学,曾参与编纂《唐本草》(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并自撰《脉经》一卷,今已失传。灭高句丽后次年也就是总章二年,李勣去世,年七十六。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庙庭。

第二十四、胡国公秦叔宝

秦琼(不详—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人,隋末唐初名将。历史上的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每战必先, 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但也因此浑身是伤。秦琼晚年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在任徐州都督时去世,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贞观十三年,秦琼被追封为胡国公。陪葬昭陵。


陶陶谈历史


唐朝历史上,有五次凌烟阁图绘功臣像的行动,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宣宗李忱、唐昭宗李晔。


唐代宗是纪念安史之乱平叛功臣,唐德宗是追思开国以来历代功臣,唐宣宗是为了激励臣子,唐昭宗时唐朝风雨飘摇,在洛阳天佑阁被迫画了朱温和三名宦官的像。


从功臣质量、画像时效性以及政治意义等方面来说,贞观时期的凌烟阁画像实乃首屈一指,其余只不过是狗尾续貂。

下面我们来谈谈唐太宗时期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十七年(642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下令将24位开国功臣的画像列于凌烟阁。


贞观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琼。

第一、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贞观元年(627年),长孙因功升迁为吏部尚书,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历任太子左庶子、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仆射、司空,功勋卓著,是李世民最信赖倚重的大臣。

虽然位极人臣,招致议论,但唐太宗多次表示对长孙无忌的信任,屡加恩宠。贞观十一年(637年),长孙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七年(643年),阎立本绘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名列第一。后来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其后被诬陷谋反,自杀。

第二、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高祖李渊堂侄,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二。武德七年(624年),李孝恭俘获辅公祏【shi】于武康,平定江南,拜为扬州大都督。其后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因军权过重受到猜忌,被召还,拜宗正卿。

武德九年(626年),赐实封一千二百户。贞观初,李孝恭任礼部尚书,以功封河间郡王,好游宴,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年五十岁。诏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元,配享高祖庙庭。

第三、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杜如晦任太子右庶子,不久迁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628年),杜如晦以本官摄侍中,兼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马事物。贞观三年(629年),杜如晦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与左仆射房玄龄共掌朝政,制定了唐朝各个部门的规模及典章,被人们赞为良相,史有“房谋杜断”之称。

第四、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巨鹿曲城(今河北巨鹿县)人,唐朝政治家,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绪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以其耿直,升为谏议大夫,后迁秘书监、侍中等职,犯颜直谏唐太宗二百余次。魏徵死时,太宗悲恸之极。

第五、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人,唐朝初年名相。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无人并功第一。唐太宗即为后,房玄龄为中书令。

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637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648年8月18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追赠太尉。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第六、高士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名俭,字士廉,以字行,渤海蓨【tiao】县(今河北景县)人。唐代开国功臣。武德九年(626年),高士廉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事成后拜太子右庶子。李世民即位后,拜为侍中,封义兴郡公。

其后,高士廉被贬为益州长史,入为吏部尚书封许国公,负责献陵事宜,编撰《氏族志》,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贞观十九年(645年),高士廉拜太傅,辅佐太子李治监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去世,追赠司徒、并州大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配享太宗庙庭。

第七、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将,名融(后世谬载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尉迟敬德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于李世民。他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

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尉迟敬德也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参与者,是他亲手杀死齐王李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

第八、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雍州三原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名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贞观三年(629年),太宗任李靖为总指挥“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分六路进攻突厥,次年冒寒雪抵达朔州。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三千精骑趁黑夜攻下颉利可汗的牙帐所在地定襄,颉利北撤铁山,李靖趁胜追击,以一万精兵趁夜袭击阴山,斩义成公主,俘虏颉利可汗,东突厥自此平定。李靖是诸多将领中唯一可以和李世民媲美军工的人,其人善于明哲保身,故而终生无大患。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卒,享寿七十九,谥号景武,陪葬昭陵。

第九、萧瑀

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南朝梁明帝萧岿之子。唐太宗即为,萧瑀迁任尚书左仆射。萧瑀出身显贵,看不起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人,常与之发生争执,太宗怒将萧瑀斥退归家。但不久又让其复任尚书左仆射,赐实封六百户。后来他又与侍中陈叔达在太宗面前争吵,以大不敬免职。一年后,授晋州都督。再一年后授左光禄大夫,兼领御史大夫。

贞观六年(632年),罢去御史大夫,授特进【无实权的散官】,行太常卿。贞观九年(635年),太宗复令其参与政事。唐太宗对萧瑀在武德年间多次在李渊面前为自己辩护,因赐萧瑀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贞观二是二年(648年),萧瑀病逝,年七十四。死后追赠司空、荆州都督,陪葬昭陵。

第十、段志玄

段志玄(598年—642年),唐初齐州(今山东临淄)人,唐代开国功臣。贞观十一年(637年),封褒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十四年(640年),加镇军大将军;贞观十六年(642年),病卒,追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谥号“庄肃”。

第十一、刘弘基

刘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阳(今陕西泾阳县)人。自太原起事,刘弘基便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关系甚为亲密,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获隋军主将屈突通。玄武门之变中,刘弘基拥立有功。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将他贬官。征伐高句丽,刘弘基为前军大总管,力战有功。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病逝,年六十九,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襄,陪葬昭陵。

第十二、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8年),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十二。平定王世充后,论功屈突通第一,加授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武德九年(626年),转任刑部尚书,后又转任工部尚书。因玄武门之变有功,赐实封六百户,进左光禄大夫。贞观二年(628年)病逝,年七十二,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忠。

第十三、殷开山

殷开山(?—622年),字开山,以字行,雍州鄠县(今陕西省鄠邑区)人。初唐军事人物,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世民为渭北道元帅时,殷开山为长史,与刘弘基屯兵故城,破京兆内史卫文升之兵,赐爵陈郡公。武德六年(622年),殷开山病死,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号为节。

第十四、柴绍

柴绍(?—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在今山西临汾境内)人,唐朝初期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拜柴绍为左翊卫大将军。此后柴绍随秦王李世民参加统一战争。先后平薛举,破宋金刚,败王世充,擒获窦建德,又参与了洛阳之战和虎牢关之战,屡立战功,因此封为霍国公,食邑一千二百户,并转为右骁卫大将军。武德九年六月初七,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柴绍拜右卫大将军。七月初三柴绍在秦州击败突厥,斩杀突厥特勤一人,擒大将三人,斩首千余级。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突厥军进扰河西,二十三日柴绍奉命为金河道行军总管,参与唐灭东突厥之战,与李靖、李道宗、李孝杰、薛万彻等另外五路共同出击。唐军共计 10 余万,皆受李靖节度,于贞观四年(630年)正月出征,最终灭了掉东突厥。贞观七年(633年),柴绍加镇军大将军,行右骁卫大将军,改封谯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柴绍病重,唐太宗亲自前去探望。不久去世,追赠荆州都督,谥号为襄。

第十五、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初唐时期大臣,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族叔,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门之变中与秦叔宝等征讨李建成余党。太宗即位,长孙氏封食邑一千二百户,又特赐宫女。贞观元年(627年),李孝常谋反,长孙顺德因与其结交,被削籍为民。一年多后,唐太宗查看功臣图,见其像怜之,遣宇文士及探视,见长孙顺德颓然而醉,遂召为泽州刺史,复爵位和食邑,不久,又因犯法而被免官,后病重。

唐太宗看不起长孙顺德,对房玄龄说:“顺德这种人没有慷慨的气节,却有儿女之情,现在得了病,咎由自取有什么值得问候的呢?”不久,长孙顺德逝世,追赠荆州都督,谥号为襄。贞观十三年(639年)追封为邳国公。永徽五年(654年)重赠开府仪同三司。

第十六、张亮

张亮(?—646年),郑州荥阳人(今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唐朝初期名将、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张亮频谏,太宗不纳,并拜其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率军自莱州出发,越海至辽东半岛登陆,攻陷卑沙城(今辽宁大连),向建安城(今辽宁营口)进军。高句丽军劫营,张亮胆小,“无计策,但踞胡床,直视而无所言"。将士们误以为张亮镇定,在副将张金树带领下击退了高句丽军。太宗归国,至并州,将张亮逮捕,但并未细究其过。646年有人告发张亮养五百义子,意图不轨,经查实后,斩首西市。

第十七、侯君集

侯君集(?—643年),中国唐朝初期将领,豳【bin】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时,他曾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唐太宗即位后,任侯为左卫将军,封潞国公,后又封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630年),改任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贞观九年(635年),他出任积石道行军总管,跟随李靖平定吐谷浑,有很大功劳;贞观十七年(643年),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受到牵连被处死。

第十八、张公瑾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唐朝初期政治人物和军事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过程中,太子李建成被杀后,其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建成身死后,率精锐两千赶到玄武门打算为太子报仇,臂力过人的张公谨独自关闭了大门,挡住了冯立等人,冯立等人无法进入,从而保护了李世民。

贞观元年(627年),张公瑾拜为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厥,擒颉利,屡有战功,封邹国公。贞观六年(632年),张公瑾病死,年仅三十九。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为襄,后改封郯国公。

第十九、程咬金

程咬金(589年—665年),本名咬金,后改名知节,字义贞,唐朝大将,济州东阿人(今属山东省东平县),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十九。玄武门之变后,程咬金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实封七百户。贞观年间,他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与长孙无忌等代袭刺史,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

贞观十七年(643年),程咬金拜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封镇军大将军。显庆年间(655年-657年),程咬金以葱山道行军总管领兵出征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由于在恒笃城进行大屠杀以及错失战机之故,返回后被免职。没多久,授岐州刺史。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年七十七岁,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谥号为襄,陪葬昭陵。

第二十、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汉族,余姚人,唐初书法家,与欢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宇文被灭后虞世南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他多次讽劝唐太宗要勤于政事,并以古帝王为政得失,论证利弊。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病故,享年八十一,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陪葬昭陵。

第二十一、刘政会

刘政会(?—635年),滑州胙【zuo】城县(今河南延津县胙城乡)人,唐初开国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渊起兵,任用其为户曹参军。刘政会跟随李渊父子攻克长安后,为丞相府掾。唐朝武德初年,官至卫尉少卿,留守太原,经营后方,“内辑军士,外和戎狄,远近莫不悦服”。

刘武周进攻太原,晋阳豪强薛深等人叛唐,响应刘武周。刘政会不幸被擒,仍忠贞不屈。刘武周被平定,刘政会获救,官复原职。历任刑部尚书,光禄卿等职,封邢国公。贞观初年,赐实封三百户;贞观九年(635年)逝世,追赠民部尚书,谥号为襄,后改封渝国公。

第二十二、唐俭

唐俭(579年—656年),字茂约,并州晋阳县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俭在隋朝以左勋卫起家,后参与李渊太原起兵。武德元年(618年),升为中书侍郎。李世民击破刘武周后,任唐俭为礼部尚书,授天策府长史,封莒国公。

贞观初年,太宗一面派唐俭为使说降突厥,一面派李靖进军。李靖奇袭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唐俭于乱军之中逃生,后授民部尚书。后因怠于政事被贬官。显庆元年(656年),唐俭病故,年七十八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谥号襄,陪葬昭陵。

第二十三、李世勣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绩,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大业十四年(618年),李勣随李密归降唐朝,守黎阳,被唐高祖诏授黎阳总管。后跟随秦王李世民先后讨伐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和徐圆朗等割据势力,武德六年(623年),又跟随赵郡王李孝恭和李靖讨伐辅公祏。

入唐后,唐高祖李渊赐他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因功封其为曹国公,后封英国公。贞观三年(629年),大破突厥,俘虏五万人,镇守并州十六年。贞观十八年(644年),跟随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去世,年七十六岁,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

第二十四、秦琼

秦琼(?—638年),字叔宝,中国唐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历史上的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武德九年(626年),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赐实封七百户。

秦琼晚年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常对人说:“我戎马一生,历经大小战斗二百余阵,屡受重伤,前前后后流的血能都有几斛多,怎么会不生病呢?”贞观十二年(638年)病逝,追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贞观十三年(639年),秦琼被追封为胡国公。


李記杂货铺


643年,李世民设凌烟阁立24功臣像,这些功臣囊括了平定天下、玄武门之变和治理天下三个方面的功臣,这里,四姑娘就来说说他们在643年的时候任的官职,以及功绩。但因为在643年已经有部分功臣去世,所以这里只能写他们生前的最后官职以及追封的官职。

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既是功臣又是外戚,其妹是长孙皇后。长孙无忌自李渊起兵之后就追随李世民,是李世民最坚定的拥护者,李世民继位后,任宰相。更是辅佐李治,主持修订了《唐律疏议》。643年,长孙无忌的官职是正一品的司徒,爵位是从一品的赵国公。

李孝恭:李唐宗室,李渊的堂侄。战功赫赫,攻灭巴蜀,灭掉萧铣,平定江南。640年暴卒,生前官职为正三品的礼部尚书,爵位是从一品的河间郡王。去世后被追赠为正一品的司空和扬州都督。

杜如晦:在李世民的军中任兵曹参军,参赞军事,运筹帷幄,参与玄武门之变,是开创贞观之治的主要谋臣,和房玄龄合称“房谋杜断”。630年去世。生前官职为从二品的尚书仆射,爵位是从一品的蔡国公;去世后被追封为正一品的司空,爵位改为从一品的莱国公。

魏征:直言进谏,面谏50次以上,上书十多次,主要有《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还主持编纂了《隋书》。643年去世。生前官职是正三品的侍中和从一品的太子太师,爵位是从一品的郑国公;去世后被追封为正一品的司空和相州都督。

房玄龄:原先是秦王府的记室,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网罗人才。参与玄武门之变,是开创贞观之治的谋臣之一,主持修订《唐律疏议》。643年,房玄龄任过的官职有正三品的中书令、从二品的太子少师、从二品的尚书左仆射、正一品的司空,从一品的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爵位是从一品的梁国公。

高士廉:是长孙皇后的舅舅,参与玄武门之变,治理蜀地;参与编纂《氏族志》。643年时候的官职是从二品的尚书右仆射和从二品的太子少师,从一品的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爵位是从一品的申国公,勋是正二品的上柱国。

尉迟敬德: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参与玄武门之变。643年时的官职是正三品的右武侯大将军,从一品的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爵位是从一品的鄂国公。

李靖:在唐初为李唐平定天下,击灭东突厥,后又平定土谷浑,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643年时的官职是正三品的兵部尚书,从二品的尚书右仆射,从二品的文散官左光禄大夫,爵位是从一品的卫国公。

萧瑀:前朝萧皇后的弟弟,刚正不阿。因为太过耿直在贞观时期曾六次拜相又六次被罢相,官场沉浮也不过如此。曾任从二品的尚书左仆射,爵位是从一品的宋国公。

段志玄:开国功臣,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参与玄武门之变,击败土谷浑。642年去世,生前官职为正三品的右卫大将军和从二品的武散官镇军大将军,爵位是从一品的褒国公,去世后被追封为正二品的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刘弘基:跟随李渊太原起兵,攻入长安的头号功臣。后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镇守边疆。635年之后,刘弘基就请求致仕,不再担任实职。643年身上的官职就是正二品的武散官辅国大将军,爵位是从一品的夔国公。

屈突通:兵败降唐后参与平定天下,在平定王世充的战争中战功第一,后参与玄武门之变,镇守洛阳。628年去世,生前官职为正三品的工部尚书,洛州都督,从二品的文散官左光禄大夫,爵位是从一品的蒋国公;去世后被追封为从二品的尚书右仆射。

殷开山:跟随李渊太原起兵,足智多谋,善于招抚流民,622年,在跟随李世民平定刘黑闼叛乱的时候因病去世。生前官职为正四品的陕东道大行台兵部尚书,正三品的吏部尚书,爵位是从一品的郧国公;去世后被追封为从二品的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

柴绍:平阳昭公主的驸马,跟随李渊太原起兵,平定天下,从灭东突厥,灭梁师都。638年去世,生前官职为正三品的左卫大将军和华州刺史,从二品的武散官镇军大将军,爵位是从一品的谯国公,去世后被追赠为荆州都督。

长孙顺德:长孙皇后的族叔,跟随李渊太原起兵,擒获屈突通,平定天下。639年之前去世。曾任正三品的左骁卫大将军,去世之前曾获罪免官,只保留爵位,即从一品的薛国公,去世后追封为荆州刺史,爵位改为从一品的邳国公。

张亮:李世民的心腹,曾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前往洛阳秘密联络山东豪杰,后来跟随李世民攻打高句丽。643年之前的官职是正三品的工部尚书和正三品的太子詹事,洛州刺史,爵位是从一品的的郧国公。

侯君集:参与玄武门之变,征讨土谷浑,攻灭高昌国。643年之前的官职是正三品的右卫大将军,正三品的吏部尚书,从二品的文散官光禄大夫,爵位是从一品的陈国公。

张公谨:参与玄武门之变,从征东突厥。632年去世,时年39岁。生前官职为正三品的左武侯大将军,襄州都督,爵位是从一品的邹国公;去世后被追赠为正三品的左骁卫大将军,爵位改封为从一品的郯国公。

程咬金: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参与玄武门之变,镇压铁山獠人叛乱。643年之前的官职是正三品的左屯卫大将军和从二品的武散官镇军大将军,爵位是从一品的卢国公。

虞世南:初唐四大家之一,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参与编撰《群书政要》,善于进谏,著有《圣德论》。638年去世。虞世南去世之前已经请求致仕,当时还有官职为从三品的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爵位是从二品的永兴县公。去世后被追赠为正三品的礼部尚书。

刘政会:跟随李渊太原起兵,并留守太原,经营李唐大后方。635年去世,生前官职有正三品的刑部尚书,从三品的光禄卿,洪州都督,爵位是从一品的邢国公;去世后被追封为正三品的民部尚书,爵位改为从一品的渝国公。

唐俭:跟随李渊太原起兵,助破突厥。643年之前的官职是正三品的民部尚书,从二品的文散官光禄大夫,爵位是从一品的莒国公。

李绩:原名徐世绩,降唐后被李渊赐姓李。在唐初平定天下,战功卓著。攻灭东突厥,灭薛延陀,后来还攻打高句丽,是李世民留给李治的辅政大臣。643年之前的官职是正三品的兵部尚书,正三品的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爵位是从一品的英国公。

秦叔宝: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参与玄武门之变。638年去世。生前官职为正三品的左武卫大将军,爵位是从一品的翼国公,勋为正二品的上柱国;去世后被追封为徐州都督,爵位改为从一品的胡国公。


尚宫女史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玄武门之变起主谋作用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灭萧铣、破铺公祏,浮获朱粲,平定江南。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处事果断,被称为房谋杜断。4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委以重任。

5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以进谏著称。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李世民的心腹,主持编撰《氏族志》国像凌烟阁。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恭:北邙山力救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元吉。

8特进、卫国公李靖:灭萧梁,破辅公祏,击灭东突厥,平定吐谷浑。

9特进、宋国公萧瑀:证讨吐谷浑。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征讨吐谷浑。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平定长安,国像凌烟阁。12尚书左仆射、蒋国公屈突通:平扬玄感,平王世充,位居第一。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大破卫文升、讨伐刘黑闼。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参与定襄之战、从灭东突厥。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平霍邑,破临汾、生擒屈突通。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句丽而立功,因好巫术而名声败坏。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征讨吐谷浑,攻灭高昌国。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辅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随李靖征讨东突厥。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唐朝开国元勋,追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初唐四大家之一,编修北堂书钞。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留守太原,经营后方根据地。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中央一面派他出使说降突厥,一面派李靖进军突袭突厥,生擒颉利可汗。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园公徐世绩:随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薜延陀,破东突厥,灭高句丽,平定碛北。

24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协助李世民南征北战建功立业。




杰哥208733768


我是有历史,我来回答

一、崇尚实绩的唐初作风:二十四功臣个个都是硬核

唐朝其实有5次凌烟阁图绘功臣像的行动,分别在太宗朝、代宗朝、德宗朝、宣宗朝、昭宗朝。

从功臣质量、画像时效性以及政治意义等方面讲,贞观朝的凌烟阁画像实乃首屈一指,其余历次只不过狗尾续貂罢了。

贞观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叔宝。

24位功臣,个个都立下过真实功劳,没有一个靠关系。依据其身份和亲戚关系,这24人可以分为亲戚、文臣、太原元从功臣、武将。

亲戚包括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兄)、河间王李孝恭(李氏宗亲)、高士廉(长孙皇后舅父)、柴绍(李渊女婿)、长孙顺德(长孙皇后族兄)。其中长孙无忌与太宗关系最近,二人结交最早,是李世民核心谋臣,没有之一。这几位亲戚都是实打实地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功臣,居中谋划、外出征战都实预其劳,上凌烟阁没有任何争议。

文臣包括杜如晦、魏征、房玄龄、虞世南、张亮。房、杜历来并称于世,是李世民决策的核心助手,房玄龄善谋,作用类似萧何之于汉高祖。杜如晦头脑敏捷、锐于决断,与房玄龄构成互补关系。魏征、虞世南都是谏臣。

太原元从功臣是指李渊在晋阳起兵时的臣僚,包括刘政会、唐俭二人。这两人功劳不小,但排位时刻意后压,体现了太宗疏离李渊的心腹的意思。

武将共12位,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李勣、秦叔宝。

二、敌营降将华丽转身

唐太宗素以知人善任著称,他特别善于从敌方阵营中甄别并使用人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有一大批武将来自于敌营。

武将中排名第一的尉迟敬德,原本是马邑刘武周、宋金刚的部下。唐太宗征伐刘武周时,击溃宋金刚,逼迫尉迟敬德投降。敬德武艺精熟,骁勇善战,李世民于降虏之中提拔他为统军大将。而他也不负众望,在消灭王世充之战中单骑救主,虎牢关之战冲锋陷阵,玄武门之变他力主先下手为强,而且在李世民快要被李元吉勒死的紧急关头,又是他带兵赶到杀死元吉。

瓦岗军降将程知节、秦叔宝等人也大放异彩。程知节、秦叔宝都是瓦岗军中骁将,程知节是李密亲卫骑兵的长官,秦叔宝号称万人敌,能于万马丛中取上将首级,是如假包换的顶级猛将。李密失败后,程、秦等人转投王世充部下,因为不满王世充的人品,临阵逃奔李世民。李世民征刘武周、擒尉迟敬德、灭王世充、虎牢关之战,程、秦二人都冲锋在前,立下不世之功。他们的能力素质比较单一,勇多于智,唐统一之后迅速淡出了政治中心。

大唐第一名将李靖原是隋朝将军,他出身将门,舅父是隋朝开国名将韩擒虎。李靖精通兵法,智勇冠世。李渊起兵攻克长安后,将李靖收为己用。唐朝进攻荆湘、江东、岭南等地区,李靖虽云行军长史,其实军事筹划大半出自他手。唐朝统一后,他又受命北击突厥,定襄一战大破颉利可汗,并将其生擒,从此奠定他第一名将的威名。后又以65岁高龄挂帅出征吐谷浑,打的吐谷浑杀其可汗来降,这份功绩在二十四功臣中无人能及。

其余如隋朝降将屈突通、瓦岗降将张亮、王世充的降将张公谨,都在太宗麾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唐初英才济济的人才方阵中大显神通,挣得凌烟阁上一席之地。

三、两度绘像的杰出功臣

李勣之经历最为传奇,二十四功臣中他排名倒数第二,但在唐高宗时代又实力翻红,受到再次绘像的殊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李勣原名徐世勣,李渊赐姓为李,唐高宗时代避李世民的讳,单名为勣。李勣原是瓦岗军原首领翟让的生死之交,李密夺权后继续委任他统领重兵。李密败投唐朝后,李勣与李世民并力打胜虎牢关——洛阳之战,李世民领功臣回朝报功,李勣位列诸将之首。

唐朝统一后,他长年镇守并州晋阳,镇慑突厥、薛延陀,十六年间战无不胜,打的胡人闻风丧胆。太宗感叹说:“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注《旧唐书·列传第十七·李勣传》)

贞观十八年太宗东征高丽,李靖等老将都无法从征,李勣跟随出征,战绩非常辉煌。

但就是这样一个功劳显著的名将,太宗却一直刻意压制着。二十四功臣之中,论军功他仅次于李靖,但排名却是尴尬的倒数第二。太宗去世前,甚至还把他贬为一个州的都督,官级连降好几级。

到底是为什么呢?《旧唐书》的说法是,太子李治对李勣没有什么恩义,无法驾驭这样一个威名素著的老将,所以故意打击之,等太子嗣位后再予以提拔。

太宗到底怎么想的无法可知,但从李勣的性格特点和行事习惯来看,太宗的目的恐怕不止于为太子树恩。

李勣的心机极深,境界涯岸高峻,当年奉事李密、为其发丧,视唐朝如同无物。单雄信被唐朝处死前,瓦岗军一众故交无人敢和单雄信决别,唯有李勣割肉赠酒作别,还收养他的儿子。存人之孤,惜旧以义,这都是古代大贤的做派,而一个武将行为如此,实在令人既敬且怕。

李勣的兵法水平虽不如李靖神机天纵,但也是远超侪辈。行军打仗总能拿出最准确最有效的计划,临敌作战又能及时变化,是以征战四方鲜有败绩。最难得的是,他还不专功、不擅名,有功劳都推给部下,战利品通通分赐给士兵,在军中非常得人心。

这样一个聪明睿智、处事低调、做人看似平淡却屡屡出人意表的武将,就连太宗都不一定探得到他的底。把这样一个心里不知藏着多大能量的老将交给儿子,太宗很难放心。简单的一贬一降并不会真正让李勣感恩太子,大概太宗只是通过这件事,看看能不能搅动李勣内心的波澜。

遗憾的是,太宗、高宗父子并没有通过这一事件看出李勣的任何变化。古稀之年的李勣看淡世情,越被挫折越是谦逊。太宗死后,李勣迅速恢复原职,高宗任命其为尚书仆射,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为了表彰他历年来的功劳,高宗下令重新描绘他在凌烟阁的画像。

李勣也不负高宗的期望,在乾封元年(666年)以75岁高龄挂帅出征高句丽,从鸭绿江一直打到平壤城,以碾压之势打破城池,生俘高句丽王高藏、王子高男建、高男立,高句丽又一次被置为唐朝的州县。这份功劳,实可与李靖相提并论了。

五代刘昫作《唐书》,盛情赞美李勣,“近代称为名将者,英、卫二公,诚烟阁之最”,可谓中肯之论。

四、有忠良也有叛臣

凌烟阁功臣的命运各有不同,有善始善终的,也有卷入唐初政治风波而身败名裂的,如侯君集和张亮。

侯君集是李世民的藩邸元老,玄武门之变众将密谋,他的建议发挥了重要作用。唐朝立国后,他率兵远征西域,平定高昌国和西突厥,为唐朝经营西域作出重大贡献。

侯君集卒伍出身,不读书,个人修为不够,平定高昌国后私分战利品,擅自发配无罪之人,回京后被下狱论罪,后经岑文本说情才被释放。侯君集从此开始抱怨,种下了图谋不轨的种子。贞观十七年初,就在太宗议定凌烟阁功臣的前夕,侯君集向张亮抱怨,言语中透露出要造反的意思。张亮随即向太宗告发。太宗对侯君集的心思很了解,认为他只是发发牢骚,于是不加追究,议定功臣时仍把他列入凌烟阁。

但侯君集并没有珍惜机会。当时太子李承乾地位不保,因此与侯君集联合,企图密谋刺杀太宗,提前夺取帝位。事情不久败露,太宗震怒之余,亲自审问侯君集,侯坦然不辩,后被斩首,籍没全部家产。

张亮是瓦岗旧将,隶属于李勣帐下。降唐后归入李世民的秦王府,李世民在洛阳上安插培养私人势力,张亮被派往洛阳拉拢各种势力,秘密为夺嫡做准备。因李元吉陷害,张亮曾一度下狱受审,但他忠于李世民,闭口不招认任何情况。张亮军事素质不高,行军打仗非其所长。太宗征高句丽时他随军征进,但没有什么军功。他镇守相州时间很长,有人诬告他收养了500个干儿子,意图不轨。太宗晚年对功臣多少有些猜忌,闻知此情况,没有详细审问便处决了张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